平阳油纸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393
颗粒名称: 平阳油纸伞
分类号: F427.89
页数: 5
页码: 65-6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平阳油纸伞的历史、制作工艺、质量优势以及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情况。平阳油纸伞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湛,质量上乘,曾在民国时期获得浙江省建设厅奖状和金质奖牌,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品牌。然而,在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期间,由于销路受阻和通货膨胀等原因,平阳油纸伞业陷入困境。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积极扶植传统手工业和拳头产品,平阳油纸伞业得以重整旗鼓,先后成立多家生产合作社和集体企业,并通过不断提高质量、恢复声誉、开拓销路等措施,使平阳油纸伞重新焕发生机。在1964年全国伞业质量评比赛上,平阳制伞厂“狮球牌”伞荣获冠军,再次证明了其质量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平阳县 油纸伞 雨伞

内容

相传,雨伞是黄帝发明的。古称“簦、盖、鏾”。从出土文物看,最先的伞是加柄的斗笠,称“簦”,距今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后来加大加长改为“盖”,皇帝出游,由“华盖”开道。平阳地处亚热带季风区,雨水丰沛,伞为挡风遮雨工具,与人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制伞业的兴起不足为奇。据史载,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温州辟作为对外贸易口岸,其出口物品纸伞占了大头,居全国之首,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公认的“三大伞市”,即福建福州,广东佛山,浙江温州。至明清代,温州制伞业在全国各地设行销专营处,光绪25年温州地区纸伞出口量已达54.75万把,清诗人郭钟岳作《东瓯百咏》诗赞油纸伞:“玉骨玲珑妙翎张,乌油伞盖制精良。晴遮炎日阴遮雨,好运行云绊客装。”
  平阳雨伞出名,其主要产地应该说是隶属于温州府的平阳县。据史载,早在唐宋时平阳制伞业已初具规模。明清时,更是达到鼎盛期,其成因是平阳占尽“驿路达南闽”的地理区位优势。尤其是实行海禁,福建人流入浙南较多,其中也不乏有制伞的手艺人。他们在平阳定居后,将福建的制伞工艺和本邑的传统工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精益求精,雨伞质量大幅度提高,故名声远扬,其中最有名气的老店叫“王永顺”,早于清乾隆十五年(1756),就开在县城白石街面上。
  平阳油纸伞业历史悠久,产业规模大,产品质量好,在温州地区算是龙头老大。抗战前,平阳县人口仅1万多人。直接从事雨伞成品制作的就有数十户。这些作坊主要是将伞骨、伞柄、伞面装搭和油漆后成品上市,辅助工和间接人员就更多了。制出一把油纸伞,需要72道工序,其主要原材料包括毛竹、棉纸(皮纸)、桐油、而且分工十分细致。有专业制作伞斗、伞骨、伞柄、伞钉、伞顶布、伞绒(头发丝)等各种半成品或零部件的作坊,还有山货行(毛竹、柿漆、桐油、棉纸)、颜料、藤丝、印刷等为其配套服务的各种行业。可谓是“一业兴,百业旺”。
  货真价实扬美名
  平阳油纸伞不仅量多,而且质优,深受消费者青睐。民国十五年(1926),王永顺的老品牌“欧阳伞”获浙江省建设厅奖状和金质奖牌。此对平阳制伞业是一个极大的促进。至民国36(1947)平阳县城成了浙南闽东北油纸伞的主要“产销地”,光城里的大街小巷中有伞店20来家,比米店还多的伞店,实在罕见。从西门到东门,从通福门到城南船埠头,一片繁华。比较大的店有李春盛、吴晓隆盛、张春盛、王万盛等,大多数前店后工场形式,大的伞店(如王永顺老店),招工多达50多名。
  平阳油纸伞以在国内外市场上站稳脚跟,打开销路,主要是靠质量取胜。拿今天的话来说,坚持质量就是生命。质量至上,虽然那时谈不上什么“名牌”意识,但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技术与工艺,并在原材料进货上也有自己的基地。如伞骨、斗柄选自瑞安塍洋底的基地,棉纸来自遂昌县老字号王元纪纸号;桐漆购于文成珊溪,专由瑞安商号长期供给。优质原料,加上精湛的加工工艺,如伞顶选铜质材料,糊伞面的纱线,穿伞骨、伞斗的头发丝都有讲究,而且每道工序都在严格的规定。正是平阳俚语所说,锯板两头夺,油漆不用学,做伞最顶门。
  当平阳制伞业达到鼎盛期后,不巧又接连爆发了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硝烟弥漫,民不聊生。雨伞销路受阻,而且通货膨胀,金圆券贬值,运销商忙于原材料投机倒把,小作坊难以维持生计,只能现做现卖,做多少卖多少。纸伞业每况日下,日薄西山。
  重整旗鼓大拼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政府积极扶植传统的手工业和拳头产品。1952年2月,由纸伞工人蔡圣仁等五人为首组织成立了平阳生产合作社。从此,平阳制伞业走向合作社和集体化道路,全县先后成立6家生产合作社,加上公私合营王永顺制伞厂,从业人数300余人。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原则,开展业务协商和不动产改进工作,建立纸伞规格,质量检查机构,促进纸伞提高质量,恢复声誉,打开销路。至1957年,生产纸伞33万把,并由土产公司包销,开拓内外销渠道,使纸伞畅销鄂、湘、皖、新、蒙、川等全国18个省市,1959年制伞行业全部改组合并,组成一个新型的集体企业,名称为:平阳制伞厂。
  1964年,在福州召开的全国伞业质量评比赛上,平阳制伞厂“狮球牌”伞过五关、斩六将,一举夺冠。这可是真抢实弹的一场大拼搏,全是硬碰硬的大买卖,送上的纸雨伞,除了外观目测工艺水平外,还要经过“火”与“水”的严峻考验,一是收撑关:每分钟60次,计电动收撑一万次;二是抗水关:每分钟人工降雨量7毫升,经历8小时,而且丝毫未损;三是抗风关:电动鼓风机猛吹8小时;风力8-10级,四是抗热关,由60瓦灯泡80只,摄氏36度至40度的温度直照8小时,五是滚皮关,用一电转滚筒机一次装入6把伞,滚动2800圈。纸和竹糊的油纸伞,经受如此考验,不少厂家纷纷败下阵来,而平阳雨伞厂的“狮球牌”和温州纸伞厂花伞胜出,分别荣获冠军与殿军(第三名亚军为福州雨伞厂)。硬梆梆品牌,再次使平阳油纸伞扬名海内外。
  纸伞消失留佳话
  上世纪50后期,钢骨布面晴雨伞已风靡全球,纸油伞销售量逐年减少。自1970年始,油纸伞由于原材料缺乏,价格提高,产品出口渠道不畅等原因,由钢骨布面晴雨伞和三折式伞取而代之,平阳油纸伞英雄末路,不得不实行转产或停产。制伞工人另谋生路,曾经辉煌的纸伞业终于落下惟幕。
  纸油伞虽已消失,留下趣事佳话颇多。如今老人们谈及纸雨伞,话儿汩汩不绝;
  陈大爷说,当年一把纸伞,抵10多斤大米。穷人家买不起雨伞,戴斗笠为主。一般小户人家,对纸雨伞也倍加爱惜,用过之后放在通风凉干,妥以收藏。有的还用旧布料缝一个雨伞袋,出远门时,把雨伞装进袋子。解放前,有人去省城杭州念书,就是背着雨伞袋进校园。
  平阳雨伞很出名,温州人外出探亲访友,也喜欢带几把送人作纪念,而且往往在伞柄上刻上赠送人的名字,或者祝福的词:如“流水生财”“伞荫平安”“风雨共伞”等,聊表心愿。平时,持伞人还作兴在伞柄刻上名字,或划上标志,以免雨伞搁在一起时,互相拿错。
  油纸伞如今只能在历史博物馆里与人们见面了。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本辑收集《忆政协组织的第一支医疗队》、《山沟里飞出金凤凰》、《平阳烟业和福州老字号烟铺》、《百龄和大门冤案》、《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树敬
责任者
郭钟岳
相关人物
蔡圣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