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麓留胜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391
颗粒名称: 凤凰山麓留胜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8
页码: 53-6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平阳县城南门坡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多个古迹,包括证真寺、周枢密祠、迎坡阁、茶亭、新罗庙假山、贫民习艺所等。这些古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文章还提到了这些古迹的现状和保护情况,以及它们对于当地文化和旅游的意义。此外,文章还通过描述这些古迹的特点和历史价值,呼吁人们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平阳县 凤凰山麓 胜迹

内容

平阳县城南门,有一古建筑名通福门。出通福门为坡南历史文化街区,它座落在凤凰两山之麓。南行至坡南河头,约四里许。沿街两侧留有许多人文古迹,除通福门、东岳观、师儒侍养牌坊、学宫(孔庙)、东林寺、文明塔已为人们所熟悉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古迹。笔者根据史料,并走访当地长者,略加整理,刊之如下。
  证真寺和周枢密祠 证真寺,在岭门(今南新村),宋开宝间(968~976)建,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清康熙间(1662~1722)僧性觉、超俊重兴。民国初为优婆所居,民国14年前后,又为白莲教支派三祖教所用,后复为寺。寺西旧有周枢密祠。周枢密祠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祠祀枢密院判官周诚德。后为僧业。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县令徐恕捐俸助其后裔重修,又圮。有明程世京《元故枢密院判官周侯祠堂记》记其事。《记》云:“平阳新建枢密院判官周侯祠堂,既成,州之父老来言,曰侯始以乡兵殄歼群寇,武功懋矣。佐治于州,民息愁叹,惠泽施矣。卒之弗克御外侮,死非辜,我民震悼,弗任于衷。爰即州之证真院西庑,式构祠宇,以祀严事报效之情……”
  迎坡阁 宋潘氏所居。许景衡《迎坡阁记》:“平阳,浙东之穷处也。邑于山谷间,直南有坡,蔓延数里。而其势稍平,荥阳潘君阁于所居之东,而请名于余兄少明,少明为之榜曰‘迎坡’。盖坡之旁江流于海悻路接于七闽而极于交广。凡士大夫与夫官为南者,往往取道于此。与夫土地所产,百货之所交,贩夫贩妇,侏儒伛偻所以提携负荷,朝而往暮而归者,莫不道于此。而阁适当其坡势之平,而介乎人物杂沓之地……”据文中所言,其旧地应在通福门下约二三百米临街处。
  茶亭 在通福门南约一百米许,建于何时已无可考。据1999年重修碑记,已有上千年历史。它为浙闽南北通衢来往客商歇力之用。右侧原有石槽,引接山泉贮水。每逢暑夏,善事者泡制伏茶供行人解渴,故名“茶亭”。亭前盖有雨棚,为行人避雨纳凉,设有排石坐位,供过往客人小坐憩息。亭内塑有关帝圣塑像,焚香祈福者众。亭前尚存石柱六根。中左、中右两根分别刻有“廿二都夏口州同级诰提奉直大夫吴履墀助石柱一根”(吴履墀,清朝人,浦城知县)和“夏口布政司理口厅晋封奉直大夫吴乃康男候补口口府主簿加四级口口助石柱一根”。其余四根字迹难以辨认。
  茶亭建筑简陋,为文人所藐视,没有留下一点笔墨文字,但给手提肩挑往返于南北通衢的劳动者带来许多方便,值得一记。
  新罗庙假山 新罗庙初在新罗山,山以庙得名。当地有“入山不见庙,入庙不见山”之说。后庙迁坡南汇头。相传唐时新罗国(今韩国)太子航海入觐溺水而亡,显灵兹山而成神,敕封“忠义灵济威惠广佑圣王”。明天顺甲申(1464)重修。天启丁卯(1627)县令聂于勤祈雨辄应,额曰“灵济天瓢”。上世纪20年代,乡绅游雪门先生发起重修,后一度被国民党三青团所占用。1956年被拆建为“烈士公墓”。墓前有古樟两株,240余龄,它饱阅风霜,仍枝盛叶茂,是坡南历史的见证者。
  新罗庙假山,在新罗庙后院。清乾隆戊子(1768)邑人浚河辇土筑成,上有十八松。当时坡南浚河取河泥填龙山之隙,余堆放左岸,每逢天雨,仍冲入河。浚河诸董事见新罗庙后院地甚旷,发动乡人辇泥为山,点缀风景,供人朝夕游览。事成后,请邑令何子祥游。何作《新罗庙假山记》,以记其事。文中描写风景甚详,今读其文,犹游其景。清邑令汤肇熙,瑞安孙锵鸣有诗咏城南新罗庙。
  现假山、怪石、水池、曲径遗迹尚存。亭于1956年重修,十八松早已枯死或被风所拔,但民间仍有“十八松”之说。今在原址植有十数株大小不等翠柏,池边、曲径以花草点缀,景色宜人。如再添加景物,与烈士陵墓合为一体,既可供游人瞻仰烈士,又可供人游览,可谓一举两得。
  2003年,韩国学者根据韩国历史记载,有新罗太子入中国朝觐,不归。闻中国平阳县有新罗太子庙,祀新罗太子。为此专程来平阳考察。周干先生陪其走访新罗太子庙旧址及在新罗山新建的新罗太子庙,并帮其查阅有关历史资料,为中韩友好交往提供历史依据。
  贫民习艺所 在坡南张氏宗祠内。民国二年奉省令开办,招艺徒80名。开始时艺徒学习织布和造纸工艺。不久改学织席、木工,后又改织席为髹漆。产品销售所得赢利,四成分给艺徒,六成作习艺所开支。后停办。上世纪90年代习艺所工场尚存,不久拆建为民房,今仅存一间作“南丰村治安巡逻值勤队”办公室。习艺所前有名“习艺所路”,路因所得名。前年县地名办公室在路东端置路牌,写作“实验所路”,因谐音而误。
  贫民习艺所,顾名思义是招穷人子弟学习手艺而开设。它相当于今日之技工学校。艺徒既不交学费,又能分得劳动成果。更有意义的是艺徒学有一技之长,赚钱养家糊口。难得当时政府也会为老百姓办好事。
  儒学牌坊 在坡南仕巷口。仕巷旧名寺巷。宋元祐间,学宫从证真院旁迁凤山下。寺巷是往返学宫的必经之路,故改“寺巷”为“仕巷”,也称“儒巷”,其名沿用至今。仕巷路口与坡南街交会处即仕巷桥边筑有儒学牌坊。牌坊于咸丰三年(1853)璟。坊额在“文革”时所毁,已无存。额下仍留有“平阳县教谕临海周珪建”10个字。周珪,字剑渔,浙江临海人,咸丰三年任。紧依牌坊建有三官庙。庙不足三平方米,但建筑却与庙寺相似,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庙祀天、地、水三帝,合称三官大帝。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焚香祈求一方平安。
  坡南社仓 在坡南街倒谷桥(因运粮时,稻谷从桥上倒入停放在桥下的运粮船里,故名,今称打谷桥。)下约30米处。旧为常平仓,即预备一仓。久废。清康熙间(1662~1722)重建。雍正六年(1728),县令沈瑞鹤建二十二间,乾隆二十年(1755),令黄槐增建三间,又废。三十二年(1767)知县何子祥在县各乡建社仓11处,劝谕士民捐输收贮,以备荒年,坡南社仓是其中之一。坡南社仓是在旧社仓遗址上修建,并在旁修有“神农庙”(今为“五福招财庙”)。社仓已圮,因旧址在今南丰村,故当地群众称之“南丰仓”。在巷口今尚存门坊,上额“五福招财庙”,两旁直书“原南丰仓”和“辛未年夏月重建”。门坊左右有联,上联为“千载威名重祀典”,下联为“万年宗社属神灵”。
  20世纪80年代,当地群众建房清基时,曾出土许多稻谷,据此推测,社仓旧址当在此处。
  南郭庙 在坡南河头。何时所建,已不可考。相传神姓施,曾为谏议大夫,故南郭庙又名大夫庙。庙历经沧桑,几度圮废。1999年当地善男信女捐资重修。现建有戏台、庑、大殿,建筑雄伟,香火盛旺,求神祈福者众。门前有两对石狮子,栩栩如生,气势威壮。临街有一古井,深丈余,井口仅约二尺,置青石井栏,井水甘洌。近年因周边环境污染,已不可饮用,甚为可惜。
  南津亭 在坡南河头。明弘治三年(1490)为河头社学建,屋五间,有蔬园空地。民国初为僧茶寮,后改设警察所。解放后小船管理所曾一度设其内,公社化时还用作公共食堂。坡南河头是浙闽南北货物集散地,每日有小船数十只航行于坡南与钱仓之间,旅客云集,时有船夫与旅客为客运费之争。清光绪十年在亭前立碑,碑额“奉宪勒石”。碑文详细规定客运价格。如其中一条为“浦南搭船,每人船钱一拾文,如带行李每担加给钱一拾文,每舱坐四人”,犹如今日之价格表,该碑尚在亭旁。随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坡南河头已非旧日之繁忙。南津亭久经沧桑,时圮时修,1985年、1999年,当地群众集资再修,额“问津亭”,为老人娱乐场所。
  神祗坛 又称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坡南马路口,即坡南街与皇岙村师范路交汇处,明洪武二年(1369)令梅镒建。清雍正十年,上谕省州县立坛致祭风云雷雨山川城皇诸神。十一年令张桐奉文重修。久圮。
  葛泉亭 在凰山东,久圮。清邑令吴永申《葛泉亭》诗有“昆阳城外凰山东,有亭如翼插长空”句。(吴永申,康熙二十二年任)。刘绍宽《朋来书院记》,“自岭门两山中断,俗遂以岭西为昆山,岭东为仙坛诸山。昆山别名九凰,始见于《苏平仲集》,盖起于元明间矣。县志又于岭东儒学所在地别名凤凰山,遂有岭门西为凰山,东为凤山之说”。可见,葛泉亭应在岭门凰山之麓。吕弘诰有《重阳拟游葛泉亭不果》诗:“萧然环堵漫徘徊,游兴诗情总不开。玄月惊看黄叶满,青尊谁遣白衣来。云连海气风吹树,日落林阴雨湿苔。却忆葛泉亭畔石,何人坐酌紫霞杯?”吕弘诰,字克俊,一字宸书,城东人。乾隆十八年岁贡。著有《葛溪诗文集》。
  古墓 根据平阳有关史料记载和近年发现,坡南有古墓四座。
  敷文阁学士林待聘墓,在城南塔下。林待聘(?~1152),字绍衣,钱仓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礼部员外郎、太府少卿、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绍兴十八年(1148)知绍兴府。不久罢官归里。民国《平阳县志》有传。
  吴承志墓,在城南凤山麓东林寺侧。吴承志(1844~1917),字祁甫,杭州人。经学大师俞樾高足弟子。光绪二年(1876)举人。十年任平阳县学训导,最后定居平阳岭门。令汤肇熙延请编修县志,光绪二十一年志稿初成,因不收镇压金钱会的张启煊和杨配篯,遭人反对,不及付梓,志稿大多散佚。民国《平阳县志》有传。
  赵王墓,在岭门。墓主赵良振,字伯起,号东谷。宋宗室鄂勤孝王八世孙。旁有古樟。墓及古樟早已无存。元陈高、明章玄应有诗咏古樟,足以证明古墓之存在。诗见民国《平阳县志》。
  赵不懦墓,在凤山。上世纪末,在东林寺后山坡建凤凰山庄时发现古墓一座。据出土圹志,墓主人系宋太宗六世孙赵不懦。
  坊表 又称牌坊。坡南(城南)坊表众多,共有12座。除师儒侍养牌坊尚存外,其余11座均毁无存。
  登云牌坊 为万英元。
  世英牌坊 为陈奎立。陈奎(?-1444),字秉文,坡南人。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进士。官授礼部主事,升工部都水郎中,调礼部主客司阶奉政大夫,曾三次出使外邦。以勤劳贞白称著。
  昼锦牌坊 为李安立。
  双壁牌坊 为汤沐、汤济立。汤沐,坡南人。明洪熙岁贡,知海州。弟汤济,字时舟。正统间以徵辟授附马府教谕。
  文魁牌坊 为陈玑立。
  敷正牌坊 为陈宣立。陈宣(?-1509),字文德,号潜斋,慕贤东乡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授工部主事,升员外郎,寻升河南知府,晋云南布政司左参政。致仕后定居坡南。著有《潜斋集》。
  明刑牌坊 为陈宣立。
  师儒侍养牌坊 为郑思恭立。郑思恭(1566-1646),字允之,号太和,坡南人。明万历十四年(1612)岁贡。选授永康训导,升蓝山教谕,遂辞归里,侍奉父亲终身。浙江布政使姚永济、温处兵备道米万钟为建“师儒侍养”。著有《东昆先哲录》等26种。
  贞节坊三座 为贞节妇立。两座在坡南仕巷口,一座在坡南仓前。
  贞节门一座 立在坡南,具体位置不详。
  作者资浅,对深藏在坡南的古文化不甚了解,本文仅作抛砖引玉之用。希望文物工作者,借平阳县昆阳镇坡南街被温州市列为历史文化街区之机,进一步发掘历史古迹,并加以保护和利用。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本辑收集《忆政协组织的第一支医疗队》、《山沟里飞出金凤凰》、《平阳烟业和福州老字号烟铺》、《百龄和大门冤案》、《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方浦仁
责任者
林待聘
相关人物
吴承志
相关人物
赵良振
相关人物
陈奎
相关人物
汤沐
相关人物
汤济
相关人物
陈宣
相关人物
郑思恭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贫民习艺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证真寺
相关作品
周枢密祠
相关作品
迎坡阁
相关作品
茶亭
相关作品
新罗庙假山
相关作品
儒学牌坊
相关作品
坡南社仓
相关作品
南郭庙
相关作品
南津亭
相关作品
神祗坛
相关作品
葛泉亭
相关作品
吴承志墓
相关作品
赵王墓
相关作品
赵不懦墓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