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镇的河道和街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384
颗粒名称: 三、古镇的河道和街道
分类号: K928.5
页数: 4
页码: 42-4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坡南街的历史面貌和河道、街道的变迁。坡南街作为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和交通的基本条件,其河道和街道结构基本保持不变,见证了坡南街的兴盛。文章重点讲述了县令何子祥和知县刘钟琪对坡南河和石板路的疏浚和修建,为坡南街带来了繁荣和便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坡南街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河道和石板路仍然保留着历史的痕迹。文章最后指出,历史就是这样前进的,社会也是这样发展的,即使很少有人知道那些曾经做出贡献的人的名字,但他们的贡献和影响仍然会延续下去。
关键词: 平阳县 坡南街 古镇

内容

街道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河道和道路是交通的基本条件。坡南街基本保持历史面貌,是因河道没有变,而街道结构也基本没有变。人所见所记忆的事不过几十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小船还可划至汇头附近,那是老人都记忆犹新的事。现在虽不行船了,但河道还在,短短千余米的河上有十六条石板桥①,这是坡南街兴盛的见证。这河道的疏竣不能不归功于县令何子祥。
  何子祥是乾隆三十年调任平阳县令。见到原河道沙泥淤积已数百年,两岸搭建棚屋,“辗转相承,不知几代”。认为平为闽浙要冲,“此(指坡南)其总会也。舟辑往返,向至汇头,仅至三官亭(坡南埠头,现为老人亭),亭以内,淤与城河①同。石桥十许,或欹贴在泥泞。雨旸之苦,亦与城河均。……秽气熏蒸,行人掩鼻。居人因循不觉,阴中其害。”即议定,富户出金雇募,店肆分界自浚。河面宽者不论,至窄以丈六尺为度,深则一丈五六尺不等。运钱仓山石砌岸,令整齐光洁。而就回船运沙泥填龙山之缺。腊月初旬兴工,告竣于正月中旬。”此后,“客艇春波,市楼晚照”(何子祥《浚坡南街河记》),一直延续了二百多年。坡南河上,现有石板桥十六条,有些还可辨建桥与重建时间和桥名的铭文。如吴隆兴桥②建于北宋治平三年为最早,也是平阳县现存年代最早的古桥,大多数为清朝重建,可见坡南镇当时的风光。
  坡南河为旅人行者带来方便,也为居民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是何子祥的一座功德碑。只要坡南河还在,这无字的历史丰碑就在。
  老年人都还记得被脚板磨得光滑的石板路,现在只留下通福门下百余米,供人回顾历史用的,其余的已在1989—1994年间,分两次改建成水泥路了。石板路是谁建的?何时建的?已很少有问津者。然而历史既留下痕迹,就有再说的时候。
  查民国《县志》。得《邑南大路告成碑》,知坡南街石板路修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其时知县刘钟琪到任,见“欹倾古道,履之弥艰,久为行人苦。”乃捐金首倡,得到乡绅吴乃伊①响应。”遂鸠工材,董督劝输。殷户乐善者踵之,或任百馀丈,或任数十丈,以次减者,听其力之自便。始自壬寅冬,迄癸卯秋,阅十月而工竣。自县门至坡南夹屿桥,约九百余丈,顿然改观焉。”
  每当见到坡南河和通福门下的石板路,我常想:何子祥是何人?刘钟琪是何人?吴乃伊是何人?除了研究地方史的少数几人外,恐怕99%的人即使一生受其恩泽所被,也都不知道其人其名。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社会就这样前进的,历史就是这样前进的。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本辑收集《忆政协组织的第一支医疗队》、《山沟里飞出金凤凰》、《平阳烟业和福州老字号烟铺》、《百龄和大门冤案》、《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成廉
责任者
何子祥
相关人物
吴乃伊
相关人物
吴荣烈
相关人物
吴乃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