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南街访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381
颗粒名称: 坡南街访古
分类号: K265.9;K928.5
页数: 14
页码: 39-5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坡南街的历史变迁和地位。坡南街位于昆阳镇,始于通福门,沿山坡而下至平地,是浙闽交通的重要通道,也是当地商业文化的中心。文章详细描述了坡南街在古代和民国时期作为交通要道和商业中心的繁荣景象,包括商业活动、名店、名人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坡南街逐渐沉沦,被新的交通线路和商业中心所取代。尽管如此,坡南街仍然保留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成为平阳农耕社会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描绘坡南街的历史变迁,展示了古镇河道和街道的变迁,以及商业和文化的兴衰。
关键词: 平阳县 坡南街 昆阳镇

内容

昆阳镇有一条坡南街,始于通福门,沿山坡下伸,至平地则一边为河,称为坡南河。街道沿河而走,大多是半爿街,绵延二三华里,直至坡南河埠头。街道原系石板辅的路面,现仅存通福门下百米,其余均已于廿世纪九十年代改造成水泥路面。街道旁边虽也新房簇簇,但一两层的旧砖木结构的民房和雕砌考究的门台,还随处可见。人们走过坡南街,像是走进历史的隧道:农耕社会时期的商业文化、农耕文化、海洋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文化的遗迹,比比皆是,是平阳农耕社会的一个缩影。
  一、已完成历史使命的古通衢
  通福门是飞云江平原与鳌江平原间的一个隘口,也是浙闽通道上的一个隘口,坡南街沿隘口而下,成为闽浙通衢,南来北往的人,均需翻越隘口换船或步行前行。
  许景衡(1072—1128)瑞安人,北宋绍圣元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尚书右丞等职。曾写有《迎坡阁记》:“盖坡之旁,江流入于海,路接于七闽而极交广。凡士大夫之北去,与夫官于南者,往往取道于此。欤夫土地年产,百货之所交,贩夫贩妇,侏儒伛偻所以提携负荷,朝而往而暮归者,莫不道于此。”南宋时诗人陈与义,曾经此北上,写有《泛舟入前仓》,诗人陆游,经此南下,写有《平阳驿舍梅花》,其他往来名人很多,不一一例举。
  且不说古代,即使民国时期,它仍是闽浙陆路交通通衢。民国13年8月,苏、皖、赣、闽的直系军阀,联合攻打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闽军孙传芳部彭德铨旅长,率师1500余人,与卢永祥部徐康圣军,战于钱仓东江山。徐部兵败,由此退至瑞安,彭部也经此向瑞安进击。
  民国15年12月,北伐军攻闽,闽督周荫人兵败,败兵三个旅残部,由此北去。仅23日,过境人员达7000余人,城内外尽是军队。
  民国16年2月,北伐军十七军曹万顺部,由此北上。
  1945年6月,福州日寇兵败,3000余人由闽经此退至宁波。
  1949年,解放军一个军也经此进军福建。
  坡南不但是浙闽陆路交通通衢,也是本县南北交通的通衢。1931年,昆鳌轮船开通后,每日四个往返班次,特别是1965—1978年,昆阳至鳌江航班每天增至12个班次,平均日客运量2500人次,高峰时竟达4000多人次。然而,自1956年,104国道线开通后,浙闽通衢已完成了历史使命,1978年公路运输发展后,至1984年,由于旅客减少,收入不敷开支,昆鳌轮船停开了,古通衢也成为历史。
  二、沉沦的古镇
  坡南街处在水陆交通的转运站的位置上,因而又逐渐形成了一个市镇。
  据《宋史·职官志》,“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火禁或兼酒税之事。”宋时,温州海上贸易兴起,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8),温州知府杨潘有诗:“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置市舶务,专管海外贸易,与日本、高丽、真腊都有商船往来。元世祖时,还设有温州市舶司,直至元末方国珍起义,才关闭。海上商贸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周边城镇的崛起。北宋时,平阳置有前仓、舥艚、泥山三镇。明时,沿用宋制,明初增置平阳镇(在坡下),松山镇、蒲门镇。(见乾隆《平阳县志》)
  明洪武四年,倭寇为害甚烈,禁止沿海百姓私自出海。陆路交通因之更显重要,坡南镇即此情况下发展起来的。“镇”设有增税机构,《明史·食货志》载:“关市之征,行斋居鬻,所过所止,备有税,其名物析榜于官署,按而征之。惟农具书籍及他不鬻于市者,勿算。”、“汛商税三十取一”。据余益龙先生(现年81岁)回忆,其祖父曾经营木材行,每岁均有征税,收据的印鉴是“驿站”。收税机构地址在坡南九和园桥对面。
  交通方便带来商业的繁荣。据乾隆县令何子祥在《浚坡南河记》中写道,当时坡南河上棚屋甚多,有的已住了几代人,可见当时的热闹。1956年,坡南街也是客栈多,饭店多,卖草鞋的多,也可见行旅之多。其他如九和酱园、张春盛雨伞、回春堂药店、珍宝盛绸布店,也颇有名气。还有一些怪地名,什么打锣巷、倒谷桥、花园坑等,老人还能说出一些故事来。
  坡南镇何时取消,民国《县志》无载。据《平阳六年》,“本镇旧有城南,横阳两镇,民国初同隶县治。民国三十年,除旧城汽车路东并入鳌江务洋乡外,以公路为界,合称昆阳镇。”据此,坡南镇当于1941年合并,至于合并的原因,当是横阳镇的发展,因为清乾隆间,城里只有“市”,即市集,已有商业活动。历史就是这样,彼消此长,用老百姓的话来讲,三十年水流东,三十年水流西。哪里更适合于发展,哪里就发展了。由于城内的商业发展,坡南街逐渐沉沦了。
  三、古镇的河道和街道
  街道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河道和道路是交通的基本条件。坡南街基本保持历史面貌,是因河道没有变,而街道结构也基本没有变。人所见所记忆的事不过几十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小船还可划至汇头附近,那是老人都记忆犹新的事。现在虽不行船了,但河道还在,短短千余米的河上有十六条石板桥①,这是坡南街兴盛的见证。这河道的疏竣不能不归功于县令何子祥。
  何子祥是乾隆三十年调任平阳县令。见到原河道沙泥淤积已数百年,两岸搭建棚屋,“辗转相承,不知几代”。认为平为闽浙要冲,“此(指坡南)其总会也。舟辑往返,向至汇头,仅至三官亭(坡南埠头,现为老人亭),亭以内,淤与城河①同。石桥十许,或欹贴在泥泞。雨旸之苦,亦与城河均。……秽气熏蒸,行人掩鼻。居人因循不觉,阴中其害。”即议定,富户出金雇募,店肆分界自浚。河面宽者不论,至窄以丈六尺为度,深则一丈五六尺不等。运钱仓山石砌岸,令整齐光洁。而就回船运沙泥填龙山之缺。腊月初旬兴工,告竣于正月中旬。”此后,“客艇春波,市楼晚照”(何子祥《浚坡南街河记》),一直延续了二百多年。坡南河上,现有石板桥十六条,有些还可辨建桥与重建时间和桥名的铭文。如吴隆兴桥②建于北宋治平三年为最早,也是平阳县现存年代最早的古桥,大多数为清朝重建,可见坡南镇当时的风光。
  坡南河为旅人行者带来方便,也为居民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是何子祥的一座功德碑。只要坡南河还在,这无字的历史丰碑就在。
  老年人都还记得被脚板磨得光滑的石板路,现在只留下通福门下百余米,供人回顾历史用的,其余的已在1989—1994年间,分两次改建成水泥路了。石板路是谁建的?何时建的?已很少有问津者。然而历史既留下痕迹,就有再说的时候。
  查民国《县志》。得《邑南大路告成碑》,知坡南街石板路修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其时知县刘钟琪到任,见“欹倾古道,履之弥艰,久为行人苦。”乃捐金首倡,得到乡绅吴乃伊①响应。”遂鸠工材,董督劝输。殷户乐善者踵之,或任百馀丈,或任数十丈,以次减者,听其力之自便。始自壬寅冬,迄癸卯秋,阅十月而工竣。自县门至坡南夹屿桥,约九百余丈,顿然改观焉。”
  每当见到坡南河和通福门下的石板路,我常想:何子祥是何人?刘钟琪是何人?吴乃伊是何人?除了研究地方史的少数几人外,恐怕99%的人即使一生受其恩泽所被,也都不知道其人其名。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社会就这样前进的,历史就是这样前进的。
  四、儒学文化的遗物——牌坊与仪门
  坡南街旧属儒林坊。因孔庙就在坡南凤山脚下。
  中华儒学以孔子为宗师,祖述尧舜,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重视家庭伦理,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修身齐家为本,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因而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这些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坡南街上,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遗物有两处。一是“师儒侍养”牌坊;一是仕巷口的孔庙仪门。
  牌坊是宣扬,褒奖忠孝仁义儒家思想的“光荣榜”。明制,凡贡生、举人、进士,官授牌坊,坡南街原有牌坊八座,如世英,为陈奎立;文魁,为陈玑立;明刑,为陈宣立。而现在只留有为郑思恭立的“师儒侍养”牌坊。郑思恭,原籍龙江江口,父时迁坡南,万历四十年入贡,官永康县训导。他设会课督诸生学习,捐捧银添置教具,赈济贫困生员,驿宰丧不能葬,又嫌以银两。因此得永康人敬爱。后升蓝山教谕,因父年迈,不忍长别,遂辞职侍养父亲,并著书立言,有著作26部,均系“忧思”之作。因此,浙江本政使姚永济,温处兵备道万钟,特为建坊,以表彰其孝道。
  还有一个儒学的遗物是现在叫“后街”,过去叫仕巷的通往孔庙的路口的仪门,是清嘉庆三年任平阳教谕周瑾所建的,旧时,孔庙是春秋两祭的,祭祀是很隆重的,所以在数百米外就建有仪门,文官至此下桥,武官至此下马,旧时,还有下马石,现已失。仪门外,还有一个亭,亭的左边有一座全部用砖烧制部件而搭建的小殿。现在还祭祀着天地水的三位神仙,初一、十五还有乡人上香。砖殿旁还有惜字炉,是烬烧字纸的地方。我想,砖制的殿,原来应是仓颉庙。仓颉造字,又被人称为仓圣,在儒林街通往孔庙入口处,建仓圣庙和惜字炉是合情合理,不知何时却变成三官庙,被天地水三神占去了。经仔细观察,在小殿外侧砖柱上尚有一联,“绍书香当珍八法,广福祉莫弃残书。”据此,原来当为仓颉庙无疑。现在社会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然而为我们思想文化交流创造工具的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了。仓颉庙应是农耕社会尊重文化知识的见证,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物。还有,在龙头山的文明塔①,也当是提倡儒学的见证。
  五、海洋文化的见证——新罗太子庙和天后宫
  坡南街汇头有座新罗太子庙,原名叫灵护庙,俗称汇头殿,祀新罗太子。解放后,该址改为烈士墓。群众又迁新罗庙于新罗山。
  相传唐时,新罗太子航海朝见,遇风溺于海,显灵此山,保护航海人。原庙在新罗山,南宋时迁儒林大街,明天顺甲申重修。现留有庙前的两株大樟树,今人断代为二百余年,恐是误断。1884年,孔锵鸣过坡南时,写有《坡南荒庙》“城南荒庙何代王,门外老樟双龙翔。”可见樟已很大,因为230多年前,是何子祥浚坡南河,以其土堆砌庙后假山的时间,并种有松树称“十八公”。以此推论,樟树于此时证据不足。又普陀山一寺中有株樟树,断代为八百年,其实还没有这两株粗大。“老树不知岁月”,它当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新罗太子何以落籍平阳?虽然神佛是无境界的,但具体落籍一地,肯定有其独特原因。查《市志》:“南宋宝佑元年,诏颁义船法,广征民船作战船。温州四县(乐清、永嘉、瑞安、平阳)被征民船达5080艘。元后至正二十年,平阳州官周嗣德,“闻京师旱,遣弟绍德漕运粮二万五千石上供。”至正二十二年,方国珍部,以三千余舟列营平瑞,攻打平阳。由此可见宋元时,海上贸易、海上槽运及渔业十分发达,新罗太子溺于海化为神,保佑航海平安,人们在出海前,前往烧香,或举行出海仪式,正是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只因时日久远,明清两朝又屡屡禁海,故此渐被忘却罢了。其实海洋文化的遗迹,在岭门还有一座天后宫为证。其神称妈祖,福建湄州岛林氏女,是海神,能使“海不扬波”。香火也盛。两位海神落户平阳,正是古代海洋文化的见证。前者,还是一位有国际主义的神。
  六、农耕社会的精神支柱之一——三皇庙和三官庙
  在农耕社会里,人们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泰民安。然而,自然灾害又往往无法抗拒。因此,人们向祖先祈求,向神仙祈求以得保护。
  坡南街汇头有三皇庙,即药王庙,祀伏羲、神农、黄帝,该三皇是我们汉民族的祖先。子孙向祖先求保佑,那是天地经义的。
  坡南河头有三官庙,现改成问津亭。三官庙原承天灵应庙,祀天地水府三官。清《会典》,凡祈雨分诣真武庙、东狱庙、城隍庙、三官庙、关帝庙五处祈祷。可见他们是承天命的办事官员,管一方土地,保民平安的。
  坡南街还有南廓庙(原大夫殿)、招财庙等。也属天庭派往地方的官员。小小的地方,庙宇甚多。这正是农耕社会人们精神的需求,是农耕文化的反映。其他,如大门台内的二进、三进住家,四周围以墙的也比比皆是,那也是旧时的大户人物,是农耕社会耕读传家的人家。
  七、释、道、儒、基督的大融合
  坡南街的四周有释教证真寺、东林禅寺等,道教东岳观(广福官),儒学孔庙、学宫和基督教堂。其实四教同宗,释言慈悲、道言大同、儒言仁义、基督言博爱。虽然宣传宗教中手段不同,有些名词含义也不一样,但最初目标却一致。因宣传手段不一致,所在许多地方往往有宗教纷争。
  坡南街地不过一平方公里多一些。旧时人口不过三、五千人,却是三教齐全,加上儒与神(实际是人们祖先中的优秀分子),它迎合了农耕社会、商品社会、航海人员等各类人的精神需求,相安无事,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奇迹。
  这种相安,其实是一个大融合,使它能维持数百年的繁荣。凡大码头都有帮派组织,坡南这一码头,远古已不可知,但解放前的老人还记得的,没有听说帮派组织,这不能不归功于精神力量的强大。使人们在苦难的岁月里,能得以精神的释放。十九世纪以后,整个世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自然科学的进步,提示了人到宙宇的无数奥秘。反映新科学的方法论、认识论扫荡了有神论,社会性质的变化,出现了新的人际关系。但马德邻在《宗教,一种文化现象》中说:“在现实生活中,宗教的生命力远未衰落”。“作为一种崇拜、一种力量、一种使人至死不渝的忠诚信仰正在消亡,另一种功能——情感正在不断强化。”“宗教的宽容精神是缓和情绪的一剂良药,在未来的社会里,宗教将充分发挥人类精神与行为的调节作用。”坡南的许多宗教活动场所,正适应了满足人们的情感的需求。
  八、山川灵气,汇聚了众多才子
  南怀瑾先生曾说:“江南山水易产生超越现实、富于灵性的佛道气氛。遍地佛寺,处处香火……而历史上发展的商品经济氛围,又促进温州人面对现实、趋向功利。温州山水造就了温州人,但往往是灵气有余,而浑厚不足。这地方宜出才子,但难出大家,擅长经商,却少富豪。”
  坡南三面环山,山环水绕,富有灵气。坡南山水养育了一批优秀儿女,虽未出大家,但也人才荟萃。据《民国县志》载:明清两代,坡南出了教谕以上官员就达二十多人。他们的子孙,大部分已迁往他方发展,但他们的根在坡南,留下了丰富的寻根文化。列举如下:
  1、四南居士陈宣(原居江南,官河南、云南、晚年迁居坡南),明成化十七年会试第四。曾官夷陵,倡导种木棉,留有陈公布;官河南知府,减租赋;官云南,任布政司左参政,修水利;归田后,选坡南为家,著书立说。
  2、汤宗,字正传,南廓儒林里人,以岁贡官河南按察司佥事。后迁山东按察使,左迁为刑部郎中,出知苏州府。时苏州“连年被水,细民转徙,逋租百馀万石。宗不忍迫促,谕富民免役,出来代输。富民知其能爱民,皆从其令,不三月完纳。”
  3、吴致文,南廓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参与修纂《永乐大典》,后迁刑部主事,有能声。出知九江知府,决狱如神,六载归,贫不能治行。
  4、蔡立身,字师曾,南廓仕巷人。举人,授青阳(安徽九华山所在地)知县,建青阳社仓、华东公馆,筑青龙桥,修李太白、王阳明祠、甘泉祠,后迁高唐知州。
  5、叶衡,字廷衡,南廓人,景泰中以岁贡知濬县,操持廉洁,时人称为叶青天。
  6、陈玑,字文奎,居坡南,正统七年进士,官江西左参议,有威望,得大体,祀乡贤。
  还有一批贡生为官者:洪武间、万昂,居坡南,陕西都司经历;徐静,居坡南,新宁典史;永乐间,李安,居坡南,南阳通判,预修永乐大典;成化间,张彦,居坡南,来安训导;万历间,李白春,字正明,居坡南,湖州训导嘉善教授;崇祯间,方兆熙,居坡南,蒲田知县。郑思恭,前文已叙。
  清朝,光绪十五年乡举第四名的诸葛钧,字和卿,居坡南,湖北试用知县。其家门尚完好,房屋一半已拆建。还有康熙时,贡生为官者,陈天二,居坡南,云和训导;陈明新,居坡南官山,考选知县;王钦佩,居坡南,临安训导;乾隆时,许青虬,居坡南,庆元训导;咸丰时,余龙光,项枢元,均为训导,居坡南。
  坡南山水养育了一批人才,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人,也有一批爱民的清官。他们为坡南镇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已查不到文字记载。惟坡南河上十六条石板桥上,尚有某氏建的一点痕迹,留下了寻根文化的根。
  九、变革中的设想
  坡南街作为交通通衢,在历史长河里,渡过了千年以上,作为商业镇,也渡过了六百多年,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作为战争文化标志,城墙及城门(通福门城门及已圮的坡南河头的矮城墙和城门洞俗称矮门洞)也完成了历史的使命,终于沉寂了。然而,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使命,不但未见衰落,而却方兴未艾。平阳一中、电视大学平阳分校、温师院平阳分校、平阳教育发展中心、平阳实验学校、平阳育秀中学、平阳武校、平阳县中心小学、平阳烈士馆、平阳文物馆等均在近几十年中落户坡南,已形成平阳的教育文化中心。如果以龙山为中心,把科学馆、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公园等有计划地建在坡南,把木偶戏、唱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集中保护。使之成为文化休闲中心,乡土教育中心,使它的历史遗留的实物与现代化的文化气息有机地结合,那么它成为文化教育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因为它离鳌江镇不到三、四公里,鳌江镇作为商业、工业中心,坡南作为文化教育中心,昆阳(城区)作为政治中心,各具特色,互相补充,那么,昆鳌就真正溶成一体了。
  在历史的行进中,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淘汰一些不适应时代生活的东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保留一点实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让后人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怎样走过来的?将走向何方?也是必要的。所以在坡南的改建中,如何有计划地进行改造,指挥员不但不需要有深邃的目光,而且还需高超的艺术。切莫留下太多的遗憾!

附注

①十六条石桥俗名,由北向南分别是太平桥(已圮)→张宅桥→习艺所桥→紫云桥→(佚名)→珍宝盛桥→仕巷桥→王宅桥→南山桥→倒谷桥→郑宅桥→义和店桥→九和前桥→吴隆兴桥(建于北宋治平三年九月)→蔡桥头→大夫殿桥→矮门洞桥。 ①城河:指城内白石河。何子祥曾组织疏竣白石河。 ②吴隆兴桥:为三板桥,石板北侧已被加宽水泥封住,南侧题桥文字为“治平三年九月丙午朔初”。查民国(县志):原平阳石桥题字最早为北宋嘉祐七年(1062),在苍南芦蒲报思寺前。其次为治平三年(1066)一在水头镇三桥村,一在原小南乡石壁头。而此桥题铭,民国县志失录。 ①吴乃伊(1775—1844),字莘夫,金乡夏口人。父吴荣烈,以捐纳授布政司理问。乾隆五十一年,知县黄梅(大学士阿桂外甥)贪侵赃银达二十馀万两,被吴荣烈等告发,几经审讯,黄梅处斩,牵连官员甚多。荣烈有二子:长子乃皋(1769-1814)字淡而,贡生。著有《塗鸦诗学》二卷,坡南茶亭建亭时,尚有他捐资助建石柱一条的实物和铭文。次子乃伊,有文才,屡试不售,按例授西安教谕,定海,云和训导。曾筑南监海塘,修文庙泮池,主持筑坡南石板街道,著有《筼坪纪实》、《石屏山房吟稿》,辑有《丛桂社诗扎》三卷。(三书抄本存温州图书馆)。时人称父子为“两世行义”。 ①文明塔:塔原为佛教镇佛教圣人舍利子的建筑物。如钱仓宝胜寺双塔,建造时,就“各请得天台赤城山塔内岳阳王感应舍利,又备银瓶并(阿)育王铜塔盛貯”埋于塔下(见《清河第子造塔记录》石碑)后逐渐演化,成为县城镇风水的标志。坡南文明塔,原塔圮多时,清时,科举不振,为重振“东南小邹鲁”的儒学雄风,乡坤于光绪四年重建此塔。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本辑收集《忆政协组织的第一支医疗队》、《山沟里飞出金凤凰》、《平阳烟业和福州老字号烟铺》、《百龄和大门冤案》、《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成廉
责任者
许景衡
相关人物
汤宗
相关人物
吴致文
相关人物
蔡立身
相关人物
叶衡
相关人物
陈玑
相关人物
万昂
相关人物
徐静
相关人物
李安
相关人物
张彦
相关人物
李白春
相关人物
方兆熙
相关人物
诸葛钧
相关人物
陈天二
相关人物
陈明新
相关人物
王钦佩
相关人物
许青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昆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