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的“平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355
颗粒名称: 建国初期的“平师”
分类号: G527.55
页数: 4
页码: 88-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阳师范”校史可追溯到1943年的平阳简易师范学校,1949年停办。1952年,随着土改完成和师资不足,平阳县创办“见习师资训练班”并后整编为五个班。1952年8月,浙江省颁布《浙江省初级师范速成班暂行实施办法》,平阳县创办初师速成班,即建国后第一所平阳师范学校前身。校址设在温州师范学校内,学生来源广泛,包括推荐保送的。教学中重视《教育学》学习与贯彻,采用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为教材。
关键词: 平阳县 师范学校 地方教育

内容

“平阳师范”校史溯源于建国前的平阳简易师范学校。她创办于公元1943年。她的校址头一年附设于坡南平阳县立中学内,次年迁至宜山单独建校。1949年7月停办。七年共培养毕业生300名,其中四年制两届67人,三年制五届233人。
  1949年5月12日平阳解放后,县府筹委会派出以黄菽民为主任的9人接管“平师”小组,于7月12日前往宜山接管“平师”。根据温州地区中学复课工作座谈会“因地制宜,集中人力、财力办好一个县中的精神,经再三研究后,宣布平师停办。
  韶光一去三整年,1952年春,平阳全县土改完成,广大农村掀起办学热潮,小学数量不断增加。(从1949年全县中心村校273所增至576所,学生数从18233人增至50249人)师资明显不足。随着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年春夏之间,各区(镇)还相继办起了“见习师资训练班”,招收高小毕业生和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培训师资,培训时间定三个月一期。后县府文教科为提高培训质量,又决定将各区(镇)培训班整编成五个班集中于鳌江小学学习,由科内负责小学教育的黄严钓(已故)同志领导,称“平阳县见习师资训练班’。这年8月1日,浙江省文教厅响应《人民日报》社论《培养百万人民教师》的号召,颁布了《浙江省初级师范速成班暂行实施办法》,该《办法》的《总纲》第四五条分别规定:“速成班”修业年限暂定为一年,凡年在16足岁以上,30足岁以下的高小毕业生,或具有相当于高小毕业文化程度,身体健康,历史清楚的失业知识分子和家庭妇女,经考试及格,均可入学,工农成份的学生及军烈属应优先录取。”第7条还规定“速成班……具备设置条件者得独立设置。”温州专署文教科执行省文件指示,指令平阳县创办初师速成班(后称“平阳县初级师范短训班),即建国后第一所平阳师范学校——也是今天“平阳师范学校”前身。
  建国初期的“平师”—“平阳初级师范短训班”,校址设于万全郑楼的温州师范学校内。因“温师”在温州市区兴建的新校舍尚未竣工,无法搬迁,经协商让出部分校舍供“平师”使用。由于培养师资任务急,这年秋季,“平师”随即招生开学。学生来源除一部分从县见习师资训练班转来外,另一部分则于该年暑假向文成、泰顺、瑞安三县招收。新学期共招学生200名,分甲、乙、丙、丁四个班,学制定一年。
  8月初,平阳县人民政府正式任命笔者担任该校第一任教导主任兼代校长,主持校务工作。9月中旬,在各项条件都较困难的情况下,总算及时开学上课了。当时人事配备有教员8人。职员4人,工友厨工各4人,后增音体教师1人,校医1人,共23人。这年招来的新生,各县大部是推荐保送的。学生成份全部为工人和贫下中农子弟,而年龄相差则较大,最小的是文成籍吴正锐,入学时仅15足岁;已故的平阳县委党校校长兼书记白希兴,入学时亦只17岁,而最大的学生已到30足岁。因他们都出身于贫寒家庭,生性敦厚纯朴,肯劳动,学习认真,生活肯吃苦。
  短师学制仅一年,一年后就必须担负起小学教师的神圣职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更加重视《教育学》的学习与贯彻。除了语文、数学、史、地等文化课须大力提高外,在讲堂上如何深入浅出地教好小学生?如何掌握课堂教学的原理、原则?则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再加新学期教师大部份都是从小教队伍中提上来的,他们对师范学校教学也十分生疏,短训班又创办匆促,上级有关部门不可能提供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对教师除政治学习外,十分重视业务学习。当时学的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著的《教育学》,平时布置自学,每周规定一个晚上雷打不动地集中学习,并组织事前发言稿进行集体讨论。此外还经常邀请“温师”李长秀等老师来校作教育学讲座。通过“认真自学,集体钻研,听取报告和讨论”,再与实际教学联系对照,大家感到收获很大,对教学起了推进作用。
  50年代初期,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一切都向苏联学习。学校教育同样以苏联教育为榜样。时隔四十余年,对当时课堂教学试行的“五级记分”法还记忆犹新。凯氏《教育学》指出课堂教学须掌握“自觉性积极性和直观教学”等等原则都是正确的,但五级记分法就不够实用了。因为一分至五分差距太宽,不能体现优劣的明显区别。但当时却十分强调,把它作为先进经验进行学习贯彻。
  随着对学习客观规律的进一步认识,1953年春,省文教厅发现短师一年制的学制过短,培养出来的师资质量不能过关,决定初师短训班于暑假全部结业。除个别学生因情况特殊给予安排就业外,其余学生并成三个班转入三年制的瑞安初师继续学习。这年8月份,“温师”从平阳郑楼迁到温州市区,“瑞师”8个班级奉命迁到郑楼,校名仍称“瑞安初级师范学校。1954年3月15日,据省文教厅文件又改“瑞师”为“平阳初级师范学校”,归平阳县人民政府领导,这样,平师又持续下来。
  解放后,“平师”的办学道路是坎柯曲折的,建国头三年一直停办,52年创办后,其中又停办三次。作为解放后“平师”领导人之一的我,抚今追昔,不胜感慨。1993年春季,平阳师范举行建校五十周年庆祝会时,我以校友身份作贺诗七绝一首以表追思:
  “桃李满园五十秋,
  园丁默默笔耕道;
  几经迁校风和雨?
  作育人才举世讴。”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本书包含多篇回忆和传记,主要讲述了平阳地区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现象。其中包括对吴景荣教授的纪念、对苏步青教授的拜访、对平阳籍人士的缅怀和追忆,以及平阳地区在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发展历程。还介绍了平阳地区的文化特色,如平阳提线木偶和平阳县小百花越剧团等。最后,还提供了平阳县1949年至1995年乡镇沿革的信息。

阅读

相关人物

郑中肯
责任者
黄菽民
相关人物
黄严钓
相关人物
白希兴
相关人物
吴正锐
相关人物
李长秀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鳌江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