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平阳印刷业发展和印刷工人的罢工斗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353
颗粒名称: 民国时期平阳印刷业发展和印刷工人的罢工斗争
分类号: F426.84
页数: 5
页码: 80-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平阳印刷业的传统基础、技术先进程度以及带动周边地区印刷业的发展情况。平阳印刷业在抗日战争期间面临经济困难的问题,以及印刷工人为了生活问题而努力争取加薪的故事。两篇文章都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平阳印刷业的情况和从业者的艰辛与付出。
关键词: 平阳县 印刷业 工人

内容

(一)
  平阳县工业生产门类较多,但传统的印刷业却是最主要门类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印刷业为其它行业的兴起起着先导的作用,腾蛟、金乡(以前归属平阳)的三证、塑卡、商标市场发展也缘起于传统的印刷业。现在县境内私营、股份制的印刷业异常繁荣,业务范围遍及全国各地。这个行业发展这么快,跟民国时期平阳县印刷业的传统基础是有直接影响的。
  民国期间,平阳县城内历史较久和规模较大的印刷业除李声初开的“李顺泰”、林焕升开的“林一成”外,还有“伟成”“亦成”“宣文”“游义盛”和鳌江的“顺泰新”“联友”、“金文泰”、“源丰”,水头的“群生”“新民”、“卢永春”等。在县城岭门的“李顺泰”印刷纸店,历史较长,它已经办了几代,到了李声初老板这一代,发展就更快了,业务范围涉及浙南、闽东北各地。这些印刷业一般还兼营文具纸张。据1938年进厂当学徒的金其云先生说,当时工人吃饭就有8桌,鳌江镇“顺泰新”,也是他开设的分号,由刘福、刘松钦担任经理。
  民国时期平阳印刷业的技术也比较先进,20年代末就有了铅印,石印和木板印刷同时进行,充分发挥了传统手艺和现代技术的优势。印刷的业务主要有政府的田粮券、文件、户籍册、办公用纸、药业、棉布、糕点、招牌纸等。当时平阳的酱油很出名的,销路很广,因此,“九和酱油大王”与“叙和甘露酱油”销香港、东南亚等地,酱油的商标纸等也是印刷业的大宗业务。特别是新县长到任后,生意会好一阵子,因为需印的通告、文件要多起来。印刷业务还有学生簿册,描红字贴等,在闽北浙南有很大销售量。那时候,泰顺、景宁、福鼎、福安、霞浦、甚至福州等地印刷业务也在平阳做,可见当时平阳的印刷业的发达水平。
  平阳的印刷业多半是由纸店演变过来的,印刷业业主也曾是纸店的老板,发展了印刷业后,仍旧是前门开纸店,后边开印刷的。另外,平阳的印刷业发展跟染纸作坊有密切的关系,清末平阳的木版印刷业就渐趋兴盛,民国时期长足进展。生产纸张业的发展,推动印刷业的发展,统计数字表明,民国28年(1939年)产南屏纸150吨、花占纸150吨、粗纸720吨。1940年,私营的陈志勤横阳造纸厂在务垟岗底创办,可生产代用新闻纸、代牛皮纸、彩红、彩绿、连史纸等,民国30年(1941年)还被送到浙江省工商业展览会展出。造纸业作了印刷业的坚强后盾,印刷业带动了造纸业更快的发展,至解放初,全县有造纸作坊33家,农民兼业的季节性纸坊有1167户,可见业庞势大。“李同泰”的染纸,在我县是独家经营,批发各地纸店。当时《平阳日报》用的就是横阳造纸厂的绿色粗软新闻纸。
  平阳印刷业开始时,石印占的比重较大,因此需要一批写字的人才,这些写字的人要把内容直接写在涂上特种药水的纸转翻在石板上,容不得半点疏忽和差错,他们的书法功底和临阵技艺都是非常高的。经常为这些印刷写字的有林铁珊、游雪门、施志云、林志野、倪孟宣等老先生,和书法家杨子恺、陈子琳等老先生,只是为之题字和题签,不作普通写字先生。
  民国时期,平阳印刷业中保存着许多地方文献印刷木刻板,如《厚庄文集》《民国平阳县志》《金刚经》等,至解放初还存放在半山庵藏经楼。1958年大办钢铁时,被当作炼炉的燃料而付之一炬了,至今还令许多有识之士痛心。
  平阳印刷业的发展,还带动了邻县及周边地区的印刷业,许多印刷行业的师傅被聘请到外县传授技艺。据金其云先生说,平阳出去的师傅,对行业的各方面都很熟谙,如计算、裁纸、印手、装订、进货、销售等各种业务都非常精通,很受欢迎,解放前温州发行的《浙瓯日报》、《阵中日报》等印刷工人有许多是平阳人。温州市区解放前搞印刷的厂家,均有平阳人在支撑,就是《温州日报社》,解放后还有许多平阳师傅在摘印刷。
  (二)
  随着平阳印刷业的发展,印刷工人也很快增加,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已达100余人,超过了比较发达的造纸企业,自成一支工人阶级队伍。
  由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国民党反动政府为维持其日益增加的军费开支,大肆发行纸币,使通货急剧膨胀。本来已十分缺乏的粮食,加上政府垄断,奸商囤积,粮价飞速上涨。1947年5月上旬法币10000元尚可买到10斤糙米,到了中旬连5斤都买不到了。《浙瓯日报》第二版商情刊载。5月1日米价万元九市斤;5月15日万元五斤,而且有市无米。涨势正旺,升斗小民实在难以为生。
  依靠菲薄薪水来养家糊口的印刷工人,自然是升斗小民之列。米珠薪桂,严重威协着他们的生活。同年5月15日全县印刷业职工工会召开会员大会,更选理事会。选举游烈、陈国荣、郑存钊、郑存钊、章华新为理事,黄炳棠、陈志涛为候补理事。新的理事会的成立就面临着工友们的生活问题。增加薪水是全体工人十分迫切的呼声。
  十多家印刷厂店有各自的业主。如果要求全行业统一加薪,必须经由国民党县政府社会科批准。理事会便派常务理事游烈将工人要求加薪报告送给社会科,,要求解决,遭到科长杨成铨的无理拒绝,他声色俱历地说全行业行动要求加薪是滋事生非,扰乱社会。
  社会科的拒绝和训斥,激怒了工人,他们纷纷要求理事会利用合法地位进行力争。新任理事章华新、陈国荣认为要达到加薪目的,全体印刷工人必须团结起来斗争。他们除派出陈国荣等为代表,理直气壮地跟社会科交涉周旋外;同时又推章华新负责联络县城、鳌江、水头各厂店工人,经秘密商讨统一行动后,遂于5月19日上午实行总罢工,全县所有石印,铝印机器都停止了转动。工人们提出,增加薪水两倍,社会科必须迅速解决,不加薪决不复工。
  反动的社会科长杨成铨原以为一番训斥和威吓就会镇住工人,万万没想到印刷工人会采取强硬行动,只好召集资方业主商讨对策。他们了解到印刷工人与资方之间有许多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工人原是李顺泰学徒出身,有的是师徒、师兄弟关系;还有的是兄弟亲戚关系,便想利用亲情友谊对工人进行拉拢和分化瓦解,企图使部份工人先行复工。他们还放出空气,强调物价飞涨,开店办厂也有困难,要加薪就只好解雇一部份工人。提出所谓“裁员加薪”的主张。他们想只要有几位顾全面情的工人上班生产,罢工就会打开缺口,就可以解雇开除这次为首“滋事”的工人,达到“裁员加薪”的目的。
  这一招没有逃过工人们的眼睛。“人心齐,泰山移”。领导罢工的章华新、陈国荣等也分别密切联系各厂店工人,加强团结,防止个别人动摇自行上班。陈国荣、张国良、黄岩松等还组织巡防,防止他们离间破坏,使罢工继续坚持到底。
  行业性全体总罢工,在平阳县还是第一次,他们的行动有组织有领导,这是反动政府始科不及的,因此引起他们的注意,认定有共产党从中“扇动”。他们经过调查,认为是章华新领的头,于是就准备打一儆百,企图将罢工硬压下去。章华新当时在鳌江活动,国民党便衣队即派员前往联友印刷厂,通过老板杜臣孚逮捕章华新,该阴谋很快被工人获悉。章华新在工友掩护下,立即乘北港轮迅速离开鳌江去水头,然后随闽浙赣边区政治交通员章子廉到闽东游击区去了。
  章华新走后,工人们继续坚持罢工。5月26日下午,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社会科、县参议会、工会一齐出马,召集资方代表李川、工人代表陈国荣、郑存贤等开会,强行裁决:依照原薪增加五成,双方不得违反。这样,虽在国民党当局高压下,但因工人们坚持了八天的罢工斗争,终于取得了一定效果。《浙瓯日报》在5月28日报导了这一消息。
  民国时期在平阳县,全行业工人统一罢工,这是仅有的一次。虽然取得小小的胜利,也是工人团结斗争的成果,使工人们认识了自己的力量。这对平阳县工人运动来说是有一定积极的历史意义的。解放后,这批工人迅速成长为印刷工业的骨干,有的成为国营印刷厂的领导干部,为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印刷业打下雄厚的基础。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本书包含多篇回忆和传记,主要讲述了平阳地区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现象。其中包括对吴景荣教授的纪念、对苏步青教授的拜访、对平阳籍人士的缅怀和追忆,以及平阳地区在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发展历程。还介绍了平阳地区的文化特色,如平阳提线木偶和平阳县小百花越剧团等。最后,还提供了平阳县1949年至1995年乡镇沿革的信息。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声和
责任者
孔庆杭
责任者
金其云
责任者
李声初
相关人物
金其云
相关人物
刘福
相关人物
刘松钦
相关人物
陈志勤
相关人物
林铁珊
相关人物
游雪门
相关人物
施志云
相关人物
林志野
相关人物
倪孟宣
相关人物
杨子恺
相关人物
陈子琳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游烈
相关人物
陈国荣
相关人物
郑存钊
相关人物
章华新
相关人物
黄炳棠
相关人物
陈志涛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横阳造纸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