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徐公渡先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347
颗粒名称: 缅怀徐公渡先生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4
页码: 43-46
摘要: 本文讲述了徐公渡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工作者,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学生。他坚决反对反动势力,坚持因材施教,深受学生爱戴。在温州第一初级中学任教时,他积极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同时,他思想进步,支持革命,无私奉献,为学校渡过难关提供了有力支持。他的事迹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关键词: 平阳县 徐公渡 教育事业

内容

徐公渡先生,1906年出生于平阳北港山门街,1994年11月逝世,终年88岁。1925年毕业于浙江第十师范学校,浙南革命先烈蔡雄和已故著名学者、书法家苏渊雷先生是他的同班同学,曾共同受教于文学大师朱自清门下。从青年时代开始,徐先生便献身山门家乡教育事业,默默无闻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家乡青少年走向社会。1954年奉调温州第一初级中学(温五中前身)担任数学教师,从1957年开始被连续推选为温州市第二、三、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6年退休,时年已70岁。
  公渡先生一身正气,在旧社会的黑暗岁月里,对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深恶痛绝,1930年家乡广大人民群众不堪反动派压迫和剥削而发生暴动,暴动失败后,他和父亲徐杨地先生因支持农民起义,而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他父亲开设的中药铺被诬为“土匪窝”而遭捣毁,父子俩曾一度被迫远避家乡。他虽以教书为生,但当山门小学被当地国民党反动派头子胡仲廉把持(校长)时,他则采取不合作态度,拒绝应聘,而宁愿去北港区(今水头镇)中心小学任教而后又到偏僻的顺溪碗窑担任会计和教师。他这种不与反动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气节,家乡父老有口皆碑。
  徐公渡先生学识渊博,教学有方,在旧社会里,有些教师动辄打骂学生,但他却爱生如子,对学生从来不打不骂,而是谆谆善诱。他讲课生动风趣,深入浅出,学生易记易懂。他担任的算术课,既是小学的主课,又是比较枯燥而难学的科目,但是经他的生动讲解,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他重视因材施教,对一些算术成绩拔尖的同学,除授予书本知识外,还适当布置一些课外难题,让其思考演算;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则利用课余时间予以辅导补习,让其迎头赶上。这样既使多数同学掌握了书本基本知识,又充分调动了尖子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提高很快。所以,当时山门小学凡在他授课下的历届毕业生,升学率特别高。那时中等学校招生很少,小学毕业生能升上吃饭不要钱的初等师范学校或较有名望的中等学校,就更寥寥无几了。但是1941年,我所在班级20余名毕业生,在徐先生的精心培育下,当年考取中等学校的多达10余人,其中不少人还考取了温师简易部和温州中学。据原温州党史办公室主任李尔宽回忆,他和原省图书馆馆长苏尔启等都是徐先生在北港区中心小学任教时的学生。他说:“徐先生教学非常认真负责,讲授高班算术深入浅出,逻辑严密,语言精炼通俗易懂。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兴趣,成绩提高很快。所以我和尔启两届两班毕业生,先后考取温州中学公费生的就近的10名。”可见徐先生教学效果之显著。因此深深地赢得了广大学生的爱戴。
  徐先生初到温州第一初级中学任教时,适逢学校新办,青年教师居多数。徐先生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依然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同时还帮助青年教师分析教材,编写教案,经常进行示范教学,使青年教师较快掌握教材教法,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当时初中招生采取统一命题,统一计分,按志愿和成绩由各校按分配招生名额录取。在温一初、温三中创办前,每年都有大批考试分数较低的小学毕业生被拒之门外。流落社会。1953年温州市为了减少社会压力,挖掘学校招生潜力,各中学完成招生任务后,又从社会大批未被录取的小学毕业生中,计划外招收了六个班级,先寄读于瓯海中学(温四中前身),1954年温一初创建招收一年级新生外,还从瓯海中学接收了1953年计划外招收的全部二年级学生。为使这批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赶上计划内招收学生的成绩,学校号召教师利用课余假日时间为这批学生补习高小毕业班和初中一年级主课,特别是算术课。徐先生不辞劳苦,不计报酬,除带头为这些学生上补习功课外,还深入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和学习情况,敦促家长共同勉励子女的进步。如1955年寒假,他放弃休息,深入永嘉山区,对原在学校住宿学生进行挨家挨户的访问,直至大年三十下午才回到家里,使学生家长和学生感动不已。在他和其他教师共同努力下,终于使这批“差生”(当时这样称呼)在以后两年的学习中迎头赶上,在全市毕业升学考试中名列前茅,为学校争得荣誉。温五中学生罗锋在获得省、市数学竞赛一等奖后,深有感触地说:“我一进入初中,便为徐公渡老师认真、细致、重点突出的数学课所吸引,为我以后数学成绩不断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徐先生因此受到领导的尊重、家长的称赞、青年教师的信赖和学生的拥戴,曾几度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
  徐先生思想进步,支持革命,他两位师范毕业的子女,都在解放前秘密加入共产党。1948年山门中心小学党支部在上级党的领导下,为了唤起群众支持革命斗争,多次下乡演出革命歌剧,他和师母不顾风险,放手让女儿登台演出,精神难能可贵。当时山门中心小学,名为公办,实则受反动政府的歧视,经济极端困难,经常无米下锅,教师的伙食也无保障,他和师母非但对在校任教的女儿拿不到工资毫无怨言,反而不时拿出家中的食米来接济教师,帮助学校解决燃眉之急,渡过难关。
  解放后,他另外几个儿子先后考取中学、师范学校。个个成绩优异,思想进步,表现积极。其四子徐焕钧曾在北京外语学院、中央文化部任职,现任中国文化旅行社总经理、高级经济师,为司局级干部。他的6位子女全部在解放前后光荣加入共产党,现在他的徐氏家族中就有25名共产党员。徐先生逝世时,当地山门老街居委会送的花圈挽联上写着“教子有方”,确是恰到好处的赞誉。
  另据健在的老游击队长华业都同志和老同志郑克旺的回忆:1940年前后,国民党反动派围剿闽浙边共产党地下组织时,徐先生不顾个人安危,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掩护我党地下组织和革命同志,如屠德川、许廷巨、郑克旺等同志和革命家属屠德安等,都曾得到徐公渡先生和师母的掩护及经济支援;解放前夕,徐先生和师母还捐献了数匹蓝色棉布供游击队制作军衣,为解放温州、平阳作贡献。
  徐先生生活勤俭,他长年穿得非常朴素。在旧社会,他身为知识分子,属于社会上层人物,但他与绫罗绸缎无缘,冬着粗布棉袄长衫,夏穿棉布对襟短衣。解放后,长年穿着黑、蓝深色布料的中山装。他在温州和市区生活几十年,无论往返学校上课,还是访问学生家庭,或探亲访友,一直以步当车,从未乘坐过小车和公共汽车;他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平日对学生关怀备至,但从不收受学生的礼物;早年受教门下的部分学子,曾酝酿为他90华诞祝贺,并决定由他50年代的学生,我国著名书法家林剑丹撰写“遐龄同庆,教泽永存”匾额一方,先生得悉后,予以谢绝。他的膳食,除了粗菜淡饭,滴酒不沾;虽然有抽烟习惯,但除了外出偶然抽几支香烟外,平日都用旱烟筒抽烟丝;他一生不吃药打针,直至临终前夕,虽心脏病发作,还能上下楼梯走动,思维清晰,能辨识前来探望的学生和亲友。从发病到亡故,不过两日工夫,令人叹惜不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徐公渡先生从不张扬自己,但他的音容笑貌和高风亮节,却永远留在故乡人民和他的学生心中。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本书包含多篇回忆和传记,主要讲述了平阳地区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现象。其中包括对吴景荣教授的纪念、对苏步青教授的拜访、对平阳籍人士的缅怀和追忆,以及平阳地区在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发展历程。还介绍了平阳地区的文化特色,如平阳提线木偶和平阳县小百花越剧团等。最后,还提供了平阳县1949年至1995年乡镇沿革的信息。

阅读

相关人物

周笃生
责任者
徐公渡
相关人物
蔡雄
相关人物
苏渊雷
相关人物
徐杨地
相关人物
苏尔启
相关人物
徐焕钧
相关人物
林剑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北京外语学院
相关机构
中央文化部
相关机构
中国文化旅行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