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瘁国事 推仁梓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344
颗粒名称: 尽瘁国事 推仁梓里
其他题名: 记黄溯初先生
分类号: K827
页数: 5
页码: 24-28
摘要: 本文讲述了黄溯初先生是温州平阳的一位杰出人物,他早年接受维新改良思想,后赴日本深造法政。归国后,面对清政府腐败,他选择从事教育工作,并在辛亥革命期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然而,由于国会被迫解散,他转而创办报纸并投身护国运动。黄先生深恶痛绝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并通过诗词表达心声。在实业救国理念的驱使下,他投身于金融和工商业,创办信托公司和工厂。同时,他热爱家乡,致力于地方文献的保护和传播。尽管在经济领域遭遇挫折,他始终坚守抗日立场,并因德望而影响了身边的人。
关键词: 平阳县 黄溯初 维新改良

内容

黄溯初先生原名群(1883—1945),平阳万全郑楼人。父亲为他取名溯初,寓有追溯“人之初”,做到“性本善”之意。
  先生幼时生长在温州,弱冠之年就读于杭州“求是书院”,开始接受维新改良思想。旋复师事平阳宋衡(平子)和瑞安陈黻宸(介石)。宋、陈二氏与瑞安陈虬(志三)素有“东瓯三先生”之称,系当时名闻全国的维新派人士。先生受其熏陶,进一步加强了为国为民献身的意志,决心从事政治活动,以改造社会为己任。1904年,经瑞安著名教育家孙诒让的介绍,东渡日本,进早稻田大学政治部学习法政,谋求深造。
  先生学成归国后,目睹清政府政治腐败,国事日非,难能挽狂澜于既倒,倘贸然涉身政界,无法偿其夙愿和施展才能。于是暂行从事教育工作,先到湖北政法学堂担任教习。这期间,爆发了1911年的“武昌起义”,先生看到革命势力已经空前壮大,革命时机已经到来,便毅然辞却教职,投身革命。他参加了以粱启超为首的进步党,先到杭州,协助浙军总司令周承菼宣布浙江独立,接着被推选为浙江代表团成员,赴南京参加南北和议。旋又赴汉口参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订。在系列的政治活动中才华毕露,众口皆许,顺利地被推举为第一届众议院议员,青年时期便跻身于国家上层政界的行列。
  1914年,袁世凯阴谋称帝,国会被迫解散,先生义愤填膺,转至上海创办《时事新报》,自任社长,聘请著名学者张东荪为主编,着力抨击袁世凯的纂国阴谋。不久,他以实际行动,追随蔡锷在西南发起护国运动,反对封建专制,拥护民权自由,为民主革命献身尽力。
  先生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对日本军国主义不断侵犯祖国领土,更加无比愤慨。1935年6月,国民党政府丧权辱国签订了“何梅协定”,下半年汉奸殷汝耕(平阳人)在河北通县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同时,宋哲元又在北平建立“冀北政务委员会”。先生目睹群魔乱舞,忧心忡忡,面临祖国大好河山行将变色的危险,常常凭借诗词表达心声。提出“冀北满胡尘”,“此都毕竟属谁家?”“甘为此策心何苦,忍辱还须说善邻”的疑问,用以嘲讽国民党的“睦邻”与“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的结论是:“公道难期盟国助”,“谁信扶危仗党人?”
  先生目睹外祸频仍,“国事益不可为”,痛心疾首,遂改弦易辙,脱身政界,转事金融和工商业。他凭借自己在社会上的威望,在上海筹集资金,创办了“通易信托公司”,并利用公司资金实力,在苏州一带创办几家工厂,从事对实业的投资。
  先生不但对“实业救国”有抱负,同时出于热爱家乡的挚诚,对地方文献的保护和传播也不余遗力。为了收藏温州地区乡贤遗著,特地在温州朔门兴建了一座“敬乡楼”,先后聘请平阳刘绍宽、温州刘景晨常驻于此,搜集、校刊了《敬乡楼丛书》。该丛书规模庞大,共计78册,分4辑,58种。经过数年努力,得以付梓问世。这部丛书一直收藏在国内外的图书馆中,对保存和传播温州历代文献,作出了十分有意义的贡献。
  先生与刘绍宽结识后,对刘老的学问素养十分钦敬。每次返回家乡,必亲过刘府拜访求教。因我家与刘宅毗邻,我父母有机会得与先生认识。这时我还在小学念书,父母希望我日后能进先生的“通易公司”从事金融工作。他答应待我中学毕业后当为考虑。我也就在这时开始,萌发了日后从事金融工作的志愿。
  这期间,棋王谢侠逊的次女谢秉海,正就读于我母亲创办的“扶秀女塾”。父母了解到先生的世兄联彬与秉海女士年事相当,便从中说合。黄、谢两家素属通家,门当户对,一撮即合,顺利地结为秦晋之好。
  先生虽曾积极致力于金融实业,然经济工作究非先生所长,加上上海环境复杂,又有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致公司连年亏损,所属工厂生产停滞。最后不得不于1936年宣告破产。国内已无先生立足之地,不得已避往日本,侨居长崎小滨,修身养性,谢绝交往。
  1937年抗战军兴。先生仍滞留日本,由于他一贯主张抗日,不免受到日本政府的注意,遂遭秘密监视,行动失去自由,因而坐困愁城,展翅难飞,但身处异邦,眷恋故国,怀念家乡之情却与日俱增。
  先生是一位言必信、行必果的君子,对自己承诺过的事,一定设法做到。1939年,他回忆起昔日曾允为我安排工作一事,估计我这时已从中学毕业,特地从日本设法寄信给联彬,嘱其争取将我安排到当时迁驻永康的浙江省油茶棉丝管理处工作。然因我已进浙江省银行,终于婉言辞谢。1990年2月,秉海女士为安厝乃翁骨灰旋里时,曾来我家欢聚,回首往事,浮想联翩,当提及联彬先生已经病逝国外时,不免相对唏嘘,无限感慨。
  1938年,汪精卫与日本侵略者秘密签订卖国条约,准备抱笏登场,参与这个机密活动的汪逆亲信高宗武系乐清人,与先生有两代交谊,高氏抵日后,特地绕道小滨,拜访先生,席间论及国事,先生当即义正辞严,晓以民族大义,导之以正邪之别。由于先生的德望,终于使他大为感动。悔悟之余,毅然悬崖勒马,弃暗投明,决心脱离汪逆羁绊。在这关键时刻,先生还千方百计为高氏提供秘密离开日本的周密计划,使其摆脱樊笼,于1940年1月安抵香港,将随身携带的《日、汪密约》原原本本公诸香港报纸,彻底揭穿了汪逆的卖国阴谋。一时间国内外舆论大哗,举国痛愤,加速了汪逆叛国行动的破产。这就是当时轰动中外的“高陶事件”(陶指陶希圣,因受高的启发,同时反戈一击脱离汪逆集团)。这一事件是由先生一手促成的。
  蒋介石对先生此举十分赞赏。翌年,先生自日本回国后,曾亲自召见,并敦聘他出任浙江省省主席。但先生无意重涉政界,婉言辞谢,从此虽定居香港,却经常往返于港、渝之间,坚持为抗日事务而奔走。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日军侵占香港,先生被迫走避桂林。1944年下半年,因湘、桂战祸,他又迁到重庆,几经周折,心力交瘁,不幸于1945年4月26日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病危期间,仍以国事为念,三个多月后,日本无条件投降,可惜先生已无法目睹。陪都各界一致肯定他的功绩,称誉他为“抗日耆宿”、“爱国忧时之士”。
  先生逝世后,灵柩暂保存在重庆,直至1947年9月,由姻亲谢侠逊先生扶柩运沪,同年11月9日,安葬于上海虹桥公墓。
  先生的大半生客居于沪、渝、港及日本等地,但他眷念家乡经济文化发展,无时或释。他看到平阳县文化教育落后,曾于1921年慷慨解囊,个人出资出土地在故乡郑楼创办一所两级小学,虽然这里地处偏僻,然因办学资金充裕;师资条件优越;品学兼优的学生,还可输送到上海,进他创办的企业中工作,因此不少家长争先送子女入学。同时该校校舍宽敞,规模宏大为当时东南各省小学之冠。三十年代,国民党教育部在各省划定师范区,要求每区必设师校一所。我省当时仅有杭师和湘湖师范两所,温州师区包括旧瓯海道区,幅员辽阔,却苦乏设校资金和校址。溯初先生闻讯,毅然将郑楼小学约值31900银元之校产全部捐献,由国家改办师范学校。1933年夏,省立温州师范学校顺利诞生,教育部颁给甲字第118号奖状,教育厅长陈布雷在《平阳黄氏捐助校址记》中说:“……捐其宾客宴会之资,以教育桑梓之子弟,高风远识,可以为世所矜式矣!”1935年8月,温州师范为纪念先生捐资兴学之义举,于校前湖中心兴建“溯初亭”一座,并在亭壁间刻碑记其事。半个多世纪以还,其遗址先后经由温州、瑞安、平阳师范及308部队使用,虽几经沧桑,尚保留原貌,现由平阳县技校作为校舍。先生造福桑梓,惠及后世,将永远留给家乡人民纪念的。
  二十年代初,当先生看到温州市区仅有两家教会医院,他们挂着医院招牌,却以传播宗教信仰为目的,感到非常痛心,曾慨然拿出七万银元于温州市区创立瓯海医院(现温州一医原址)为人民群众疗疾治病、扶伤。显然也是一项具有爱国意义的行动。
  综观先生的一生:热爱祖国,争取国家自强独立;拥护共和,提倡民主政治;关怀家乡建设;致力教育文化事业,其毕生功绩,正如温州梅冷生先生在他的祭文中所说的:“既尽瘁于国事,复推仁于梓里”。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本书包含多篇回忆和传记,主要讲述了平阳地区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现象。其中包括对吴景荣教授的纪念、对苏步青教授的拜访、对平阳籍人士的缅怀和追忆,以及平阳地区在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发展历程。还介绍了平阳地区的文化特色,如平阳提线木偶和平阳县小百花越剧团等。最后,还提供了平阳县1949年至1995年乡镇沿革的信息。

阅读

相关人物

马允元
责任者
黄溯初
相关人物
陈黻宸
相关人物
陈虬
相关人物
周承菼
相关人物
孙诒让
相关人物
张东荪
相关人物
殷汝耕
相关人物
宋哲元
相关人物
刘绍宽
相关人物
刘景晨
相关人物
谢侠逊
相关人物
谢秉海
相关人物
汪精卫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陈布雷
相关人物
梅冷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郑楼小学
相关机构
国民党教育部
相关机构
平阳县技校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