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宋韵文化在平阳》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330
颗粒名称: 附篇
页数: 4
页码: 182-185

内容

一心一意来奉茶
  ——记老茶人卢立浣
  吴友浩
  史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平阳产茶历史悠久,据《浙江茶叶》介绍,平阳南雁荡山在东晋永和年间就开始种植茶叶。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平阳在唐宋时期就已开发茶园,并在宋崇宁元年(1102)已实施“禁榷法”,缴纳茶税。《宋史》卷一八四《食货下六》载:崇宁元年,温州以平阳置茶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瑞安洪炳文发表《瓯越茶述》云:“温州之茶,以平阳南北港为大宗。北港以南雁为最。”
  平阳茶史悠久,茶人甚众。在紧邻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东西洞核心景区的水头镇卧牛山,有一个平阳县智光塔茶场(原平阳水头名茶开发场),负责人正是从事茶树培育、茶叶研制长达半个世纪的老茶人卢立浣,虽近杖朝之年,制茶仍孜孜不倦。
  卢立浣20多岁时,在水头镇金凤大队林场种植茶叶,小伙子早出晚归,在林场里辛勤劳作。当时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卢立浣的脑海里,人们都说,好山好水出好茶,为什么不能在当地把茶青加工成好茶叶,让当地的百姓也能喝上当地的好茶呢?于是卢立浣和朋友陈积柱连续四年北上杭州,在西湖边向一位张姓专家自费学习龙井茶制作,当时制作茶叶没有机械设备,纯手工制作。白天,两人认真听课,向老师请教,晚上则在简陋的旅馆里一起琢磨龙井茶制作工艺。卢立浣、陈积柱回到水头镇后,几经摸索,终于制作出本土高品质的炒青绿茶。
  1989年秋,平阳县农业局茶叶科技人员正在对全县茶树进行品种资源调查,在鳌江镇大坪山上发现发芽特别早、被当地人称为“早茶儿”的丛茶树,且春茶发芽时生化有效成分含量相当高。之后平阳县农业局特产站向县、市科委申报了“平阳大坪特早茶开发技术研究”课题。该课题以卢立浣的名茶试验场为种植试验基地,历时四年,对该品系的生物学特性、发芽状况、生殖生长情况、生化分析、适制性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期间,我国著名的茶学家刘祖生教授多次到现场指导,与卢立浣结下深厚情谊。1994年3月22日,以刘祖生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鉴定“平阳大坪特早茶”为“国内罕见的开发名优早茶的珍贵品种资源,具有重大开发利用价值”。1998年4月,“平阳特早茶”被认定为省级茶树良种。而卢立浣等人以特早茶为原料不断摸索制茶工艺,研制出上市特别早、外型特别细、香气特别高的平阳早香茶,成为浙江省新晋名茶。在1998年至2007年十年间,平阳名茶开发场培育出1亿多株茶苗,除了供应本县茶农种植外,还大量销往湖北、福建、贵州等地,可谓“青枝绿叶走天涯”。同时,平阳早香茶也屡获大奖,如1998年在全省农展会上被评为省优质农产品,1999年在浙江省第十三届名茶评比中被评为省一类名茶。2001年3月卢立浣制作的“早春红茶”等两个样茶,由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证书编号为中茶博茶叶收藏第200120号)。2006年,卢立浣、陈积柱参与研究的“平阳黄汤茶叶的加工工艺”被授予发明专利权,获发明专利证书(证书编号为622856)。
  正如绝大多数茶人一样,卢立浣、陈积柱等人率直朴素、淡泊名利,与茶结缘,制茶不辍,视茶如命,他们只愿中国茶的事业如国运一般兴隆,只愿世界充满中国茶的馨香。他们的品格,如苏东坡在《叶嘉传》中所说的茶的品格,“风味恬淡,清白可爱”。他们的踪迹,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王旭烽所言,“你寻找一片茶园,你便会发现培育它的茶人,你不寻找,他们便隐去了”。

知识出处

宋韵文化在平阳

《宋韵文化在平阳》

本书分为史论篇、人物篇、风物篇、美文篇及附篇五大类,内容包含了平阳文化看两宋风流遗韵、平阳宋韵遗存的地理布局、陈经正、陈经邦生平事迹考、永嘉学派源流与陈傅良平阳籍弟子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