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千年宋韵盖竹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宋韵文化在平阳》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329
颗粒名称:
千年宋韵盖竹山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5
页码:
177-1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宋时期,平阳盖竹里因林氏家族科举昌盛及优美环境闻名。林氏在此聚居,科举成就显著,吸引众多文人墨客。
关键词:
平阳县
宋代文化
盖竹山
内容
南宋时期,平阳县凤林乡二十都盖竹里(今属麻步镇),因山清水秀、林壑优美而闻名遐迩,更因林氏家族冠冕至盛、科甲连登而声振朝野。
桃源胜境,林氏望族聚居地
盖竹里是一处景致优美的地方,溪涧深潭,流泉飞瀑,常年烟霞缭绕,宛若世外桃源。民国《平阳县志》载:“盖竹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有黑白二岩对峙,又有华盖峰、醉翁岩。有潭曰‘盖竹潭’,山下有李家井、漱玉泉,水极清冽,其上亦有龙湫。宋时林氏世居于此,一石在旷野中,镌‘洞门锁钥’四字,盖即‘古盖竹洞天’遗址也。”
南宋时期,盖竹里的居民以林姓为主。林氏族人在这里依山傍水、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在《济南郡族谱旧序》中写道:“吾始祖仲夫公,于后晋天福间避乱,自闽之长溪徙于平之泗溪。既而昌炽,遂大族。自太祖永年公迁居钱仓,旋迁盖竹,继分金竹坑、林坳、林垟、宋埠、花园若干处,振振绳绳,绵绵蜇蜇,其纡金系紫,佩玉扬镳,工翰墨、精吟咏、效忠良、守节义者,后先相映,代不乏人”。林氏族人自闽中,过长溪赤岸,旋迁浙南平阳,这种选址风格符合先人“聚族传家”的堪舆惯例。
在盖竹里安家落户后的林氏家族晴耕雨读,以孝德发祥,以重教兴家,代有才人出。特别是南宋时期,盖竹里林氏是一个声名显赫的望族。自宋绍兴十二年(1142)林熙载登进士榜后的一百三十多年间,盖竹林氏门庭走出了文武进士等科举及第者三十余人,甚至出现过叔侄同榜、昆仲同榜的科举盛况。
南宋时期,作为书香门第的盖竹林氏有多人在朝为官。如林拱辰,字岩起,宋淳熙五年(1178)武进士,后换文(进士),历任太府丞、吏部侍郎及知杨州、婺州等职。林拱辰的弟弟林应辰,字渭起,淳熙五年(1178)进士,监尚书六部门,著有《易说》《龙岗楚辞说》《离骚章分段释》等传。林千之,字岩起,宝祐四年(1256)进士,官至嘉兴通判、枢密院编修,宋亡后隐居盖竹。这些都是土生土长的盖竹里人。
风景怡人,文人墨客接踵来
盖竹里不仅环境优美、风景怡人,更因其坐落于进出南雁荡山的咽喉要道与林氏家族的显赫地位,吸引不少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及游学之士,前来这里参访拜会。尤其在南宋百余年间最为鼎盛,朱熹、王十朋、张天英、滕甫、许景衡、宋之才等名流,都曾在此留下千古不朽的诗篇。
南宋状元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爱国名臣、著名政治家、诗人。他在盖竹山上游览“醉翁岩”和“石鼓岩”时,见黑白两石相对,其状如“醉翁”,有感而作《醉翁岩》诗:
两石如醉翁格清,兀然相待坐岩扃。
啼春山鸟自相劝,满地落花犹未醒。
元代永嘉(今温州)名士张天英(字羲上,一字楠渠,号石渠居士)过盖竹时,见山上亭台耸立、溪涧深幽、绿竹参天、岩石奇趣,欣然赋得七律一首:
幽幽亭馆碧山中,老木寒泉一径通。
华盖影高千古月,竹林香远半天风。
珮鸣晓洞逢仙子,酒洒芳樽忆醉翁。
明日游人各南北,琼楼清宴几时同。
南宋理学宗师朱熹当年由福建浮海,乘船经鳌江来到盖竹,登上林家门楼,见田野、山峰、渔舟历历在目,乘兴吟得《过盖竹二首》。诗曰:
一
二月春风特地寒,江楼独自倚栏杆。
个中讵有行藏意,且把前峰细数看。
二
浩荡鸥盟久末寒,征骖聊此驻江干。
何时买得渔船就,乞与人间画里看。
盖竹旧里,辖区或至钱仓地
相传,分别建于唐宋时期的盖竹“东林寺”和“东山书院”为同一处地址,处在盖竹山峡谷口。书院面对莽莽塬野,环境幽静,遥遥望去,近处绿意盎然、山岚层叠。循着小道走进,让人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体会。盖竹之所以在历史上有如此盛名,这与朱熹、陆游、王十朋等名人当年驻足盖竹这块神奇的土地有着莫大关联。他们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名篇,或多或少为后来的盖竹林氏族人“进军”科举产生影响。
盖竹村前有一条名曰“新桥河”的鳌江支流,从麻步上游分流经盖竹里汇入鳌江。据《林氏宗谱》记载,在明洪武八年(1375),飓风袭境掀起怒潮,地裂山崩,洪水暴发,东林书院及支流被移位淹没,致整个盖竹里林氏祖基毁掉十之七八。
清乾隆《温州府志》和《南雁荡山》图谱里记载:麻步向东数公里有钱仓凤山,上有凤凰岩、下有凤雏石。南宋状元王十朋当年过盖竹首经此地,赞叹鳌江潮起潮落,满山奇石铺野,则咏《凤凰岩》诗:“凤凰久不至,胡为于此藏。德辉如可览,应不恋高岗。”
钱仓凤山以各种惟妙惟肖的石头著名,古代文人墨客到南雁荡山必先经此处游览一番,再候鳌江潮涨乘舟直上北港南雁荡山。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载:钱仓凤山上的摩崖题刻共四十九处,居平阳全县之最。单宋一代的摩崖石刻则有廿六处之多,古人留下的崖刻处处皆是。也许王状元在未游“醉翁岩”之前早受钱仓凤山这满山的奇石遐思启发而作。
今天的麻步镇盖竹位于镇东北二公里处,这与清乾隆《平阳县志》所载“二十都:盖竹、新洋、郑岙、麻步”的划区接近,《平阳地名志》遂把它定为“宋时此处竹林荫翳,覆盖村庄”的古盖竹。纵观现在的盖竹后山并不高,虽翠绿争眼无限,然亦无“华盖峰、龙潭、醉翁岩”等名胜可揽,唯一建于唐乾宁间(894)年的东山寺,伫立在通往梅溪古道口,背后有“龙潭背”“和尚垟”“渔池”名称,倒有几分状似宋时“古盖竹”的缩影。但据种种资料中的蛛丝马迹说明,不妨大胆拟推测一下,今之钱仓凤山也许就是宋时的“盖竹里”辖界,而今麻步之盖竹绝非历史上南宋时之盖竹也。
朱熹在游览盖竹时作的其中一首绝句,从诗中函义上不难品出,朱熹身倚盖竹里前的鳌江支系(此支流在明洪武年间遭飓风山洪所淹,今已不存)江边楼,恰值二月,江南地还是春风寒峭,目光所处群山叠峦,引来诗兴。“且把前峰细数看”,但未知朱子当时是对着“盖竹里”的山、还是对着麻步江的南岸看,也许这只有他自己才明白。想必朱熹未到平阳之先,就对平阳盖竹早有耳闻,朱文公生于福建尤溪,在福建也有许多叫盖竹的地名;如他的老家三明尤溪县台溪乡盖竹村、南平邵武桂林乡的盖竹村、泉州安溪西坪镇的盖竹村,三明大田县梅山镇的盖竹村,再如浙江的乐清和江山石门镇均有盖竹地名。翻看地理图谱,朱熹的家乡盖竹边上并无江河,他诗中“江楼独自倚栏干”句又从何而来?综上所述,盖竹地名均与平阳之盖竹环境地理即不似亦不合,所以也就断定,当时这位老朱先生就在麻步盖竹里,恐怕他也是慕名盖竹地方来游玩的吧!盖竹,对于这位圣人还真是情有独钟。
笔者以为,从古到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王朝,如南宋一般在历史的挣扎中绽放那么多绚烂多彩的文化。揭开平阳古盖竹的历史面目,不敢说是广天袤地,然其当时文脉的绽放在浙南温州应是独占一方犄角。无论是那时期涉足盖竹的名流还是他们写的诗作,仰或他们的重教精神,恰如盖竹山上的岩石神秘莫测,宁静平和,即弥足珍贵又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世界。
名人涉足、名诗荟萃、名地辉煌,给今天的我们输送了不朽的文化瑰宝,令人无不肃敬。往事如烟,古盖竹昔日的辉煌早已随着奔流不息的鳌江潮滚滚东去。南宋遗留在古盖竹的这些文化,从它侧面的纬度思考,莫不彰显了当时南宋文人诸如王十朋等,为了国家兴衰,呕心沥血和传承文脉的理想,更反映了中国厚重的古代历史文化精髓以及思想上的底蕴。这其中的点点滴滴,需要今天的我们认真去发掘和探索。
知识出处
《宋韵文化在平阳》
本书分为史论篇、人物篇、风物篇、美文篇及附篇五大类,内容包含了平阳文化看两宋风流遗韵、平阳宋韵遗存的地理布局、陈经正、陈经邦生平事迹考、永嘉学派源流与陈傅良平阳籍弟子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伟
责任者
林景熙
相关人物
林熙
相关人物
林拱辰
相关人物
林应辰
相关人物
王十朋
相关人物
张天英
相关人物
滕甫
相关人物
许景衡
相关人物
宋之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