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美文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宋韵文化在平阳》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326
颗粒名称:
美文篇
分类号:
I209.955
页数:
19
页码:
163-181
摘要:
本篇通过多篇散文和随笔,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视角展现了平阳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关键词:
平阳县
文学散文
自然风光
内容
在青史里立体看朱熠
潘孝平
水头盆地西北一隅有三桥里公园。公园依北山,北山有岙,岙口有两棵古樟。古樟绿荫之下有一座灰褐的牌坊兀立,其气势恢弘华丽,旌表门联相当豪气:“精忠为国丰功伟绩昭青史,清正廉明浩气英风励后人。”山门石阶陡峭,三十有二。拾阶而上,迎面殿堂巍峨。匾额上“东南砥柱”四字苍劲而浑厚。穿中堂,有高亭,亭前有坟,坟茔中间有碑,碑铭“武状元朱熠之墓”。
今天上山谒朱熠状元陵墓,我试图走进历史的深处,抖落尘封千年的烟云,探秘那被一层层迭代传说包裹着的有关朱状元的前尘往事。
出身名门望族
世居福建长溪赤岸的大理寺少卿朱幩,五季时,为避闽王曦之乱,泛舟北漂至东海炎亭登岸,徙居平阳东山水纤桥(今苍南金乡炎亭倒桥坑)。迨至北宋太宗年间(976-998),朱幩之孙朱孟邹为避倭乱,携眷自东山水纤桥来到北港宰清乡,但见一地四围环山、河网交织,茂林修竹掩映,俨然世外桃源,遂居焉。因此地有杉木架桥,故名杉桥。
朱家人肇基杉桥以来,耕读传家,敦亲睦邻,一派祥和景象。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三月,杉桥朱昌年之母辞世。永嘉学派开山祖周行已为其妹夫昌年之母作《朱君夫人陈氏墓志铭》,记曰:“杉桥朱氏者,有厚德,能仁其邑里。其祖有名钱者,里人为讳之,不曰钱而曰金帛,至今不改。此岂有禁令服从哉?某女弟归其来孙昌年,尝见其父祖辈行,多年高长者,粹然淳古,皆有温良之气。”这是目前有关杉桥人居生活的最早文字记载,也是关于水头村落族群生活的最初描述。
杉桥朱氏人家崇文尚武,厚积薄发,功名旗杆林立,缔造了一大簪缨世族。清代温州名流孙衣言对杉桥朱家赞誉有加,他在《瓯海轶闻》记曰:“终宋之世登甲第者,无虑数十人,皆见《平阳志·选举题名》,盖平邑一望族也。”民国《平阳县志》载:绍兴二年(1132),朱璧(朱幩之九世孙)登文科进士,司理道州;绍兴二十七年(1157),朱梦良(朱幩之十世孙)登文科进士,官静江教授、同知佥书枢密院事;绍熙元年(1190),朱叔望(朱幩之十二世孙)登武科进士,讳俨,仕途不详;嘉定元年(1208),朱义方(朱幩之十二世孙)登武科进士,知高邮县;嘉定四年(1211),朱元昇(朱幩之十二世孙)登武科进士,历任龙泉、遂昌、松溪、政和、庆元等县巡检;朱子胜(朱幩之十二世孙)登武科进士,不仕;嘉定七年(1214),朱士安(朱幩之十世孙)登文科进士,知古田县,迁里行御史;嘉定十年(1217),朱嗣宗(朱幩之十二世孙)武举第一人;嘉定十六年(1223),朱炳(朱幩之十一世孙)登武科进士,累官架阁参谋;绍定二年(1229),朱士麟(朱幩之十世孙)登文科进士,知肇庆府。在朱熠尚未登科之前,杉桥朱家甲第蝉联的蓬勃气象,培育了他锐意进取的雄心。
崇尚文通武达
公元1193年,朱幩之十二世孙朱熠在北港杉桥里“呱呱”坠地,当是时,朱家人还沉浸在朱叔望金榜题名的荣光里,此可谓喜上加喜。朱熠,字明远,号肃庵,幼承庭训。其父朱伯飏少年有勇,手握15公斤铁锤挥舞如飞。后朱伯飏随从吴将军远征,有战功,赠武德靖南将军,作演武堂于三洋江涯之湾,亲授朱熠习射之法。朱熠自幼习孔孟之道,生而貌状魁伟,孔武有力,能挽100多公斤大弓。成年后,朱熠离家求学,以武学上舍生的身份卜居临安深造,走上求取功名之路,以期未来报效国家。他在题咏南雁荡山《三台峰》的诗里写道:“即此是台星,三峰入眼明。若非天上贵,宁显世间名。万国皆瞻仰,千岩自送迎。泰阶何日正,草木亦光荣。”朱熠明里描写三台峰之景,实则借景抒情,祈望朝堂之上有台星良弼,以匡扶天子,安抚百姓,泽被苍生万物。作者那一份安民济物的理想抱负,由此可窥见一斑。
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替某位嫔妃的兄弟写了一份婚启书,书中有句云:“令弟从长,奕世近龙光,月殿斯沾于湛露;舍妹夫人,十年陪凤辇,霓裳犹粲于朝霞。水流红叶之无心,琴续朱弦而有托。琼台不怕雪,甫歌采莺之诗;玉杵曾捣霜,辱聘云英之咏。”文辞侈丽闳衍,时皇室子弟、燕王德昭之九世孙赵贵诚颇为赞赏,便有意结识朱熠。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朱熠跟赵贵诚的结识交往,竟为他在后来仕途上的锦绣前程埋下了浓重的伏笔。
嘉定十七年(1224)八月,宋宁宗病危,不省人事之际,权势熏天的宰相史弥远矫诏宣立赵贵诚为皇子,改赐名昀,封成国公。闰月,宁宗驾崩,史弥远拥立赵昀为帝,史称宋理宗。而这一个赵昀便是当年十分赏识朱熠的赵贵诚,故而他对朱熠关注有加。
历经宦海沉浮
理宗端平二年(1235),朱熠中右科武举第一,俗称武状元,特赐进士出身。授秉义郎,迁閤门舍人,差知沅州,改横州,复为閤门舍人。淳祐元年(1241)知兴国军,五年(1245)迁知雷州,十年(1250)迁尚书省度支郎官,后任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宝祐四年(1256)擢中书省右正言;五年(1257)拜殿中侍御史兼侍讲,迁侍御史;六年(1258)迁左谏议大夫,四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十一月进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开庆元年(1259)六月自同知枢密院事除参知政事,十一月自参知政事除兼权知枢密院事。景定元年(1260)四月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七月兼太子宾客;二年(1261)三月,时宰相贾似道独揽大权,为排除异己,朱熠被排斥出京师,罢知枢密院事,以观文殿学士出知建宁府;三年(1262)改知平江府兼淮浙发运大使;四年(1263)正月予祠,旋改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咸淳四年(1268)遭弹劾落职,送处州居住,后诏令自便;五年(1269)还乡,卒于故土杉桥里,安葬于距离府邸里许的北山南麓,享年七十七岁。朝廷赐予谥号文惠。度宗皇帝钦赐“东南砥柱”坊,牌坊题刻:“为前状元第、官监察御史、历同知枢密院事朱熠立。”
越十年,南宋灭亡,元代编纂的《宋史》为朱熠立传。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史学家、翰林院编修苏伯衡,曾寓居平阳。他对朱熠的评价甚高,记曰:“宋祚既衰,天复生独立不移之才,以障狂澜。如公者真无愧于纲常中人也。及贾窃柄而公退,犹岳家军去而西北全倾矣。帝悟,手书‘东南砥柱’嘉之。”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一月,倭寇从平邑南港大岙登陆,上将军岭,到芦浦,再从白沙到北港麻园,一路烧杀掳掠。坐落于麻园北侧二里许的朱熠状元坊,毁于兵燹,徒留残垣断壁,后为乡民舁去,荡为寒烟。(以上据朱氏宗谱、姓氏志)
力主改革弊政
宋室南渡以来,到了理宗时渐入晚期。时宰相史弥远、史嵩之、丁大全、贾似道相继擅权于朝堂,致使朝纲败坏,国势虚弱,边防衰弱,民不聊生。因朝臣惮于权相的跋扈,庙堂之上已暮气沉沉,朱熠刚正不阿,力主改革弊政,其中,以裁减冗员和整顿盐业的建言深得史论家赞许。
宝祐二年(1254),时任监察御史的朱熠面对因官员过分庞杂而导致官多爵滥、国力式微、公用匮乏、前线粮饷供应吃紧的困境,上奏直陈:今国土狭小而赋税却越来越繁重,官吏猛增使得用度越来越大。真宗景德、仁宗庆历年间,“以三百二十余郡之财赋供一万余员之俸禄,今日以一百余郡之事力赡二万四千余员之冗官”,再加上边关州郡要“科降支移”,内地时常延误解押,拖欠交纳,故而“欲宽民力,必汰冗员”。朱熠的奏章得到宋理宗的采纳,可惜没有果断施行。明代思想家、政治家湛若水在《甘泉集》里感慨:朱熠那一番话,宋理宗在采纳的同时若能果敢地去施行,刚明英武裁员,以节支安民强军,收复中原的宏图也许不是难以实现的。
宝祐四年(1256),时任殿中侍御史的朱熠针对沿海地区官商垄断盐源、垄断经营、质次价高等危害国家、伤害民利的盐业乱象,上疏揭发一些将官贩卖私盐、牟取暴利,给国家造成的危害:近来盐业课税数额明显亏损,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就拿淮南东路常平茶盐司真州分司来说,就亏减二千余万。这都是由于地方军事长官跟诸军将帅争相走私贩盐带来的恶果。朱熠重申“严私贩之禁”,朝廷虽认可,无奈尾大不掉,不了了之。
宝祐五年(1257),朱熠体恤下层锅户生产浮盐之艰辛,奏议遵照“端平旧式”的盐政。他说:盐业生产的正盐出于亭户,归于公家:浮盐出于锅户,卖给商贩。例如淮盐,“正盐居其四,浮盐居其一”。端平初年,朝廷为了不使浮盐销售的利益被私贩分利,分设十局以收买浮盐,每年计有1350多万公斤。十多年来,钞法多次变更,公私俱困,真、扬、通、泰四州六十五万袋正盐,跟过去相比还未到额,哪还顾得上收买浮盐?那些无耻士大夫钻国家空子,在官府忙着征收正盐,来不及收购浮盐的时机,垄断浮盐贩卖。“今商贾不得私贩,朝廷又不与收买,则是绝其衣食之源矣。”他提议国家采取高于正盐的价格收购浮盐,让盐民乐意把浮盐卖给政府。这样一来,国家既可调控盐利,遏制贪官污吏争抢浮盐牟利之风,又可维护广大锅户的利益。朱熠的主张有理有据,诏旨奉行。
功过皆在青史
朱熠自登科出仕,当了三十多年的官,历经理宗、度宗两朝,是平阳历史上唯一官居副宰相级的官僚。他在地方做官时关心民瘼,公正廉明,尽管时间不长,但赢得好政声。雍正《广东通志·名宦志》称道朱熠任雷州太守时,“勤官恪职,秋毫不取于民,令严事集,政教兼举,以廉明著称”。在朝为官时,他不畏强权,直言敢谏。朱熠长期担任监察专职官员,品秩低微,但负有纠举百官之责。他身居言路,曾弹劾过一些名士,譬如中书舍人马廷鸾、资政殿大学士徐清瘦、端明殿大学士马天骥、翰林学士尤焴、宗正少卿姚希得、秘书郎吕中等。尽管这是他的职责所在,但也由此得罪了不少朝臣,有人背地里称他“狂猘”。
理宗后期政事怠弛,朱熠虽有改良之心,奈何君王孱弱,朝堂上奸佞当道,最终无以自保而屡遭贬谪。朱熠晚年,曾经三次向朝廷乞归田里,都不得恩准,这是时任右丞相马廷鸾等从中阻挠的缘故。
杉桥朱氏自宋初开基平邑北港以来,文官武将迭出,自成显赫大族。然世事无常,后杉桥朱氏举族外迁星散,无奈典付他人。现如今,人流熙熙的三桥村早已无一户朱氏人家,有谁知当年朱家曾住?指点江山如许。好在村北的武状元朱熠之墓,还有村西五龙山前的“朱官堰”遗迹,让人怀想曾经的雪泥鸿爪,教人得以遥望杉桥的背影,令人感到历史的邈远且真实。
怀着一颗平常心,上山;带着一股英雄气,下山。眼前,墨云拖雨过南山,水东流,晚烟收,古樟鹧鸪,孤坟枕苍山。我不禁概叹:悠悠岁月,带不走朱熠这一个熟悉的名字,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南宋三桥人游南雁
黄进峰
平阳水头杉桥朱氏,《南雁荡山志》编者周喟把他认定为雁荡山脚下一名族。此言不虚也。杉桥朱氏,世德仁厚,崇礼尚学,见于周行己所著《朱君夫人墓志》。杉桥名人,宋代有史学家朱黼、易学家朱元升、诗人朱公似、武状元朱熠,还有进士朱梦良、朱士安、朱义方、朱尚志、朱梦桂等。朱家杉桥里毗邻南雁荡,往来方便,故于南雁风景特为熟谙,他们形诸吟咏,见诸载籍,遗留不少诗篇。也因他们的文笔,留下南雁诸多景点名称,美化了乡土的景致,丰富了人们的想象空间。
杉桥,即今三桥,是今天水头镇一个村名。古有杉桥里及杉桥街,核心地域即今水头镇平二中校园范围之内,是南宋平阳朱氏名人的集居地。
朱义方游南雁
杉桥名人,率先游南雁而见诸《南雁荡山志》的为朱义方。朱义方为南宋嘉定戊辰(元年,1208)武科进士,官任高邮知县(见弘治《温州府志·武科》)。
朱义方游南雁龙隐岩,留下五律诗一首:“山亦有潜龙,蟠蜿倚半峰。上天宜见用,此地若为容。古涧涵千尺,青云近几重。一朝行雨去,留得旧时踪。”
龙隐岩,今人早已不闻其名,也没有开发,是南雁景区吴山路上比较偏的景点。它位于两仙峰(仙人对弈)左侧,朝阳谷斜通其后,岩石斜布类龙鳞,故名。吴山路上依序有三潭,即蒲潭、石棂潭、碧溪潭。今南雁渡口即在碧溪潭。朝阳谷在石棂潭上,谷中有朝阳寺废基,朝阳寺在朝天峰下。
朱义方这首诗是“托物寓意”,抒发胸中不平之气。他在南宋官场毕竟身居下僚,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诗谓:这山中有潜龙啊,它蜿蜒蟠曲在半山峰上。天廷应该会任用它的,岂会让它长期隐居于此?终古的涧水飞流千尺,九天的云衢离它仅隔几重。当某天,此龙驾云而去,这里只剩下它旧时的遗踪。
朱元升游南雁
朱义方之后,是见于《南雁荡山志》的朱元升。朱元升到过的景点有月牖、采药径、天马峰、龙隐岩、龙角岩、应潮潭、晓云峰、天聪洞、清风谷、乘鸾峰……所到之处有诗吟咏,计十首。笔者摘录四首,皆为现今不被人知的几处景点,试加分释考证,以见南雁景致的美丽多姿。
天马峰
“塞上风尘高,处处寻天马。只在此山中,无人到图写。”天马峰景点位于南雁吴山路上,在“群雁”“群凤”峰旁,与“展旗峰”相近。南雁的山山水水都有雅致恰当的名称,展旗峰,今人已杳闻其名,它位于“两仙弈棋”棋盘石之南,岩石如一面展开的旗帜。朱元升写天马峰,是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他把天马峰比喻成一匹塞外久违的天马,飘落在南雁荡山之中,世上的画家,未见识此景此物,故没有把它描上图画。
晓云峰
“旱天无觅处,晓云此无数。只消一缕飞,亦可作甘露。”晓云峰景点也位于南雁吴山路上,在石天窗之上,下有夜明洞。诗人借物寓意,因题生发,说干旱的时候,人们见不到一丝白云,你这个晓云峰倒有无数的白云缠绕,只要你愿意向需要的地方施一缕云朵,就可以化作人间渴望的甘露啊!
龙角岩
“本是一顽石,偶如龙角象。至今渴仰人,便作风雷想。”龙角岩景点在东洞仙官峰上。仙官峰,是南雁著名的山峰,在今会文书院后峰,萧振曾有诗吟咏。
中国人眼中的龙是神奇之物,它能变幻风雨。诗人看到龙角岩,心中自然想表达点相关的意思。朱元升是个位居下僚的官吏,他当然也渴望自己能变幻些“风雷”出来,以利泽下民。
应潮潭
“群山虽叠嶂,大海暗来通。气类偶相应,寸心千里同。”应潮潭景点位于南雁顺溪景区。它在大白云山半山上,潭广十丈,过去潭水会随着潮汐平满。当地人皆云,凡白云山溪涧潭水多应潮候,疑与海通。诗人使用拟人化写作,曰:白云山虽然层峦叠嶂,但有幽窍暗通大海;潮水与潭水气类相应,它们互相吸引,即使相隔千里也是“心心相印”。朱元升游南雁,从其遗存的诗篇中,我们知道他游过吴山路景区、东西洞景区以及顺溪景区。
朱元升(?-1272),字日华,号水檐,平阳水头“杉桥里”人。嘉定四年(1211)武科进士,历官巡检,位沉下僚,热心地方公益,修水利工程“朱官堰”。苦心笃学,著《三易备遗》,名入《宋元学案》《宋史翼》。
朱公似游南雁
杉桥人朱公似亦游过南雁诸多景点,有诗吟咏。遗有诗《石华表》《石梁》《钓矶》《清风谷》《采药径》《乘鸾峰》《东洞》《西洞》《月牖》《云关》……笔者摘取位置较偏,游人不到或少到的景点作分解叙述。
石梁
“洞前行半里,游子在长虹。济世宁无用,擎天自有功。往来当要路,今古阅英雄。从此寻光景,芒鞋处处通。”石梁位置就在云关,有大石梁和小石梁。今人游南雁穿云关,必过大石梁和小石梁。大石梁、小石梁就是玉楼门(云关别称)上的石横梁。
诗谓:过西洞行约半里路,石梁如长虹拱在玉楼门之上。石梁虽无济世之用,但却有擎天之功。它身当往来要路,也阅尽古今英雄。经过石梁之下去寻找雁山风景,可谓芒鞋处处通。
钓矶
“片石著吟身,盘桓不记春。几年安钓具,于此阅高人。野艇闲横水,汀鸥远卜邻。自怜香饵别,应解得金鳞。”钓矶,就是一块巨石。它位于今东西洞景区分界的桃花溪上,踞于照胆潭上。照胆潭中多红紫小石。
诗谓:溪上片石曾坐着我的闲吟之身。我盘桓于此也不记时光几年。我在石上安放着钓具,并于此见识到高人。悠闲的野艇横于桃花溪上,我与汀洲上的鸥鹭结成邻里关系。我自觉香饵有别于他人,应该让我钓到金色的鲤鱼吧!
清风谷
“世尘吹不到,足可散闲襟。老竹生虚籁,高人留醉吟。云开苍石洞,径扫入松阴。六月人间暑,清寒独不禁。”清风谷位于云关大石梁下,清风习习,因名。清风谷下还有“清凉庵”(今废)。
诗谓:尘世污染吹不到清风谷,此地足以消遣人们忧烦的怀抱。竹坡上的竹丛因风传来天籁,高人可以逗留此地醉酒吟诗。云开之处,云关显现透明的石洞;干净的石径弥漫松阴。六月人间大暑,此地独清寒不禁。
乘鸾峰
“仙子飞升地,青霄咫尺余。尚疑鸾驭在,不许鹤巢居。松竹半林爽,烟霞一境虚。遥知西母处,长侍紫云车。”乘鸾峰位于南雁东洞景区双鸾峰上,近著名景点三台峰和会仙峰。
诗谓:仙子已乘鸾而去,青霄近在咫尺之间。我疑此地尚有驭仙的鸾鸟在,所以不许凡鹤来此巢居。松竹栽满了半山腰,烟霞呈现出虚灵之境。我知道遥远的瑶池上,仙子们正在侍奉着西王母。
朱公似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乡土诗人。《南雁荡山志》只说他居杉桥。如果,按朱公似与朱公向同辈来算,他属于永嘉学派陈傅良门人朱黼的叔伯辈,《易》学名家朱元升的同族祖父辈。
杉桥名人朱黼除了《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一书传世外,遗存诗篇极少,他不可能没到过南雁,也应当有诗吟咏。只是遗逸了而已。
朱熠游南雁
武状元、平阳历史上登最高官位者——朱熠,他也游过南雁,有诗篇遗留。
三台峰
“即此是台星,三峰入眼明。若非天上贵,宁显世间名。万国皆瞻仰,千岩自送迎。泰阶何日正,草木亦光荣。”三台峰又名儒峰,前为五尖岩,为今“三台道院”后峰。过去,三台峰下有聚英书院、崇教庵、广严庵诸庵堂,均为宋诸乡贤读书处。《三台峰》这首诗,旧县志认为是朱公似作品。周喟《南雁荡山志》认定作者为朱熠。
诗谓:这地方可是星宿聚居之地啊!三座山峰如三台星当眼而明。若非本属天上的贵客,又怎会在人间显名?万国都向他表示敬仰之情,千岩万壑都有劳他往送来迎。上中下三台六星(借指朝廷)何时能端正自己的位置?那时候,天下草木也能沾溉他的恩荣。
据诗意,笔者也认为此诗非朱熠莫属,这是宰相的口吻,岂是一介乡里穷儒所为之诗?此诗当作于朱熠晚年身居参知政事并一度代行丞相之职时,诗风多少透露出他踌躇满志的心态。
民国《平阳县志》称:朱熠字明远,宰清乡径口人,曾以武学上舍生寄居临安。可能是朱熠的户籍在“径口里”的缘故,所以县志认他为径口人,但他毕竟是杉桥朱氏族人。
以上几位古水头人,在南宋时代游览过南雁荡山,抒发过热爱乡土之情,都留下不俗的诗篇。从他们这些几不为今人所知的景点篇目上看,可知南雁荡山虽开发、闻名于五代吴越王国,但到南宋,其开发程度已初步到位,各个景点都有佳名,都有名人去游览。笔者认为,今天的南雁荡山要重塑辉煌,首先应当恢复原有的景点名称,进行适度的开发,然后发现新景点,扩大新范围,打造新南雁。
千年宋韵盖竹山
黄伟
南宋时期,平阳县凤林乡二十都盖竹里(今属麻步镇),因山清水秀、林壑优美而闻名遐迩,更因林氏家族冠冕至盛、科甲连登而声振朝野。
桃源胜境,林氏望族聚居地
盖竹里是一处景致优美的地方,溪涧深潭,流泉飞瀑,常年烟霞缭绕,宛若世外桃源。民国《平阳县志》载:“盖竹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有黑白二岩对峙,又有华盖峰、醉翁岩。有潭曰‘盖竹潭’,山下有李家井、漱玉泉,水极清冽,其上亦有龙湫。宋时林氏世居于此,一石在旷野中,镌‘洞门锁钥’四字,盖即‘古盖竹洞天’遗址也。”
南宋时期,盖竹里的居民以林姓为主。林氏族人在这里依山傍水、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在《济南郡族谱旧序》中写道:“吾始祖仲夫公,于后晋天福间避乱,自闽之长溪徙于平之泗溪。既而昌炽,遂大族。自太祖永年公迁居钱仓,旋迁盖竹,继分金竹坑、林坳、林垟、宋埠、花园若干处,振振绳绳,绵绵蜇蜇,其纡金系紫,佩玉扬镳,工翰墨、精吟咏、效忠良、守节义者,后先相映,代不乏人”。林氏族人自闽中,过长溪赤岸,旋迁浙南平阳,这种选址风格符合先人“聚族传家”的堪舆惯例。
在盖竹里安家落户后的林氏家族晴耕雨读,以孝德发祥,以重教兴家,代有才人出。特别是南宋时期,盖竹里林氏是一个声名显赫的望族。自宋绍兴十二年(1142)林熙载登进士榜后的一百三十多年间,盖竹林氏门庭走出了文武进士等科举及第者三十余人,甚至出现过叔侄同榜、昆仲同榜的科举盛况。
南宋时期,作为书香门第的盖竹林氏有多人在朝为官。如林拱辰,字岩起,宋淳熙五年(1178)武进士,后换文(进士),历任太府丞、吏部侍郎及知杨州、婺州等职。林拱辰的弟弟林应辰,字渭起,淳熙五年(1178)进士,监尚书六部门,著有《易说》《龙岗楚辞说》《离骚章分段释》等传。林千之,字岩起,宝祐四年(1256)进士,官至嘉兴通判、枢密院编修,宋亡后隐居盖竹。这些都是土生土长的盖竹里人。
风景怡人,文人墨客接踵来
盖竹里不仅环境优美、风景怡人,更因其坐落于进出南雁荡山的咽喉要道与林氏家族的显赫地位,吸引不少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及游学之士,前来这里参访拜会。尤其在南宋百余年间最为鼎盛,朱熹、王十朋、张天英、滕甫、许景衡、宋之才等名流,都曾在此留下千古不朽的诗篇。
南宋状元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爱国名臣、著名政治家、诗人。他在盖竹山上游览“醉翁岩”和“石鼓岩”时,见黑白两石相对,其状如“醉翁”,有感而作《醉翁岩》诗:
两石如醉翁格清,兀然相待坐岩扃。
啼春山鸟自相劝,满地落花犹未醒。
元代永嘉(今温州)名士张天英(字羲上,一字楠渠,号石渠居士)过盖竹时,见山上亭台耸立、溪涧深幽、绿竹参天、岩石奇趣,欣然赋得七律一首:
幽幽亭馆碧山中,老木寒泉一径通。
华盖影高千古月,竹林香远半天风。
珮鸣晓洞逢仙子,酒洒芳樽忆醉翁。
明日游人各南北,琼楼清宴几时同。
南宋理学宗师朱熹当年由福建浮海,乘船经鳌江来到盖竹,登上林家门楼,见田野、山峰、渔舟历历在目,乘兴吟得《过盖竹二首》。诗曰:
一
二月春风特地寒,江楼独自倚栏杆。
个中讵有行藏意,且把前峰细数看。
二
浩荡鸥盟久末寒,征骖聊此驻江干。
何时买得渔船就,乞与人间画里看。
盖竹旧里,辖区或至钱仓地
相传,分别建于唐宋时期的盖竹“东林寺”和“东山书院”为同一处地址,处在盖竹山峡谷口。书院面对莽莽塬野,环境幽静,遥遥望去,近处绿意盎然、山岚层叠。循着小道走进,让人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体会。盖竹之所以在历史上有如此盛名,这与朱熹、陆游、王十朋等名人当年驻足盖竹这块神奇的土地有着莫大关联。他们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名篇,或多或少为后来的盖竹林氏族人“进军”科举产生影响。
盖竹村前有一条名曰“新桥河”的鳌江支流,从麻步上游分流经盖竹里汇入鳌江。据《林氏宗谱》记载,在明洪武八年(1375),飓风袭境掀起怒潮,地裂山崩,洪水暴发,东林书院及支流被移位淹没,致整个盖竹里林氏祖基毁掉十之七八。
清乾隆《温州府志》和《南雁荡山》图谱里记载:麻步向东数公里有钱仓凤山,上有凤凰岩、下有凤雏石。南宋状元王十朋当年过盖竹首经此地,赞叹鳌江潮起潮落,满山奇石铺野,则咏《凤凰岩》诗:“凤凰久不至,胡为于此藏。德辉如可览,应不恋高岗。”
钱仓凤山以各种惟妙惟肖的石头著名,古代文人墨客到南雁荡山必先经此处游览一番,再候鳌江潮涨乘舟直上北港南雁荡山。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载:钱仓凤山上的摩崖题刻共四十九处,居平阳全县之最。单宋一代的摩崖石刻则有廿六处之多,古人留下的崖刻处处皆是。也许王状元在未游“醉翁岩”之前早受钱仓凤山这满山的奇石遐思启发而作。
今天的麻步镇盖竹位于镇东北二公里处,这与清乾隆《平阳县志》所载“二十都:盖竹、新洋、郑岙、麻步”的划区接近,《平阳地名志》遂把它定为“宋时此处竹林荫翳,覆盖村庄”的古盖竹。纵观现在的盖竹后山并不高,虽翠绿争眼无限,然亦无“华盖峰、龙潭、醉翁岩”等名胜可揽,唯一建于唐乾宁间(894)年的东山寺,伫立在通往梅溪古道口,背后有“龙潭背”“和尚垟”“渔池”名称,倒有几分状似宋时“古盖竹”的缩影。但据种种资料中的蛛丝马迹说明,不妨大胆拟推测一下,今之钱仓凤山也许就是宋时的“盖竹里”辖界,而今麻步之盖竹绝非历史上南宋时之盖竹也。
朱熹在游览盖竹时作的其中一首绝句,从诗中函义上不难品出,朱熹身倚盖竹里前的鳌江支系(此支流在明洪武年间遭飓风山洪所淹,今已不存)江边楼,恰值二月,江南地还是春风寒峭,目光所处群山叠峦,引来诗兴。“且把前峰细数看”,但未知朱子当时是对着“盖竹里”的山、还是对着麻步江的南岸看,也许这只有他自己才明白。想必朱熹未到平阳之先,就对平阳盖竹早有耳闻,朱文公生于福建尤溪,在福建也有许多叫盖竹的地名;如他的老家三明尤溪县台溪乡盖竹村、南平邵武桂林乡的盖竹村、泉州安溪西坪镇的盖竹村,三明大田县梅山镇的盖竹村,再如浙江的乐清和江山石门镇均有盖竹地名。翻看地理图谱,朱熹的家乡盖竹边上并无江河,他诗中“江楼独自倚栏干”句又从何而来?综上所述,盖竹地名均与平阳之盖竹环境地理即不似亦不合,所以也就断定,当时这位老朱先生就在麻步盖竹里,恐怕他也是慕名盖竹地方来游玩的吧!盖竹,对于这位圣人还真是情有独钟。
笔者以为,从古到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王朝,如南宋一般在历史的挣扎中绽放那么多绚烂多彩的文化。揭开平阳古盖竹的历史面目,不敢说是广天袤地,然其当时文脉的绽放在浙南温州应是独占一方犄角。无论是那时期涉足盖竹的名流还是他们写的诗作,仰或他们的重教精神,恰如盖竹山上的岩石神秘莫测,宁静平和,即弥足珍贵又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世界。
名人涉足、名诗荟萃、名地辉煌,给今天的我们输送了不朽的文化瑰宝,令人无不肃敬。往事如烟,古盖竹昔日的辉煌早已随着奔流不息的鳌江潮滚滚东去。南宋遗留在古盖竹的这些文化,从它侧面的纬度思考,莫不彰显了当时南宋文人诸如王十朋等,为了国家兴衰,呕心沥血和传承文脉的理想,更反映了中国厚重的古代历史文化精髓以及思想上的底蕴。这其中的点点滴滴,需要今天的我们认真去发掘和探索。
知识出处
《宋韵文化在平阳》
本书分为史论篇、人物篇、风物篇、美文篇及附篇五大类,内容包含了平阳文化看两宋风流遗韵、平阳宋韵遗存的地理布局、陈经正、陈经邦生平事迹考、永嘉学派源流与陈傅良平阳籍弟子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