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宋代平阳学塾初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宋韵文化在平阳》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324
颗粒名称:
宋代平阳学塾初探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6
页码:
149-1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代平阳教育经历兴起至鼎盛,形成家塾、族塾、义塾、自设馆、经馆五大类别。
关键词:
平阳县
学塾发展
科举制度
内容
北宋时期,平阳一直处于和平环境。宋室南渡后,平阳更从原来的边隅海陬之地,演变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近畿之区。由于社会稳定,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民间进学应举风气渐盛,学塾普遍兴办,士人陆续中举,人才逐步涌现。平阳历史上第一轮教育高潮遂于宋代出现。
历史背景
宋代户籍有官户、民户之分。官员有荫补权,其子弟、亲戚、门客可以恩荫入仕为官。民户要成为官户,除了出钱或纳粟买官以外,最主要的途径是科举。北宋建立后,进一步完善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广开入仕之门,打破士庶界线,为官户以外的普通民众提供了跻身仕途的新途径。这就激发了普通百姓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摆脱贫苦生活的社会心理。
在这期间,福建移民大量迁入平阳,其中大多数途经靠近平阳的长溪县赤岸。当时的赤岸,不仅是闽东北前往平阳的交通咽喉,也是宋代长溪县科举文化昌盛之地。叶适《长溪修学记》云:“惟长溪弥恒山海最巨邑,宦游满天下。廉村薛氏举进士为闽越首,赤岸尤盛。”长溪赤岸人迁入平阳后,将其对科举与教育的重视态度也带了过来。
北宋仁宗、神宗、徽宗三朝,先后三次兴学,全国各地县学得到普遍发展。平阳县学(原称学宫)原局促于坡南证真院南,哲宗元祐七年(1092)始迁城南凤凰山下,教学规模与教育水平均有较大提升。但县学规模毕竟有限,远不能满足社会基层的教育需求。民间学塾因而应运而生,成为官方教育的必要补充。
发展阶段
宋代平阳学塾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酝酿、兴起、鼎盛三个阶段。
(一)酝酿阶段(建隆至绍圣年间)
北宋前中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原一带,平阳地处东南边隅,教育相对比较滞后。期间虽历经兴学,县学亦迁至凤凰山下,但从现有资料来看,全县学塾寥若晨星。
(二)兴起阶段(崇宁至端平年间)
北宋后期,平阳乐溪陈经正、陈经邦兄弟从洛阳传回中原文化,在南雁创办会文书院,带动了平阳学塾初期发展。南宋中期,永嘉学派兴起,推动了平阳学塾的进一步发展。如叶适曾在平阳创办东谷塾,其弟子蔡任曾在万全步廊创办叶岭塾,陈傅良弟子陈志崇则在东乡丰山创办学塾。
(三)鼎盛阶段(嘉熙年间德祐年间)
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平阳周坦廷对第一,名列戊戌科榜首;淳祐元年(1241),徐俨夫又高中状元。周、徐二人“六载联标”,掀起了平阳士人读书高潮,学塾因而进入鼎盛阶段。
五大类别
宋代平阳学塾可分五大类别:家塾、族塾、义塾、自设馆、经馆。
(一)家塾
富家大户聘请名师宿儒,在家中专门教授自己的子女,叫做家塾。目前虽未发现方志对宋代平阳家塾情况的明确记载,但《平阳县志·人物志》有载:“(王)自中气度超绝,年十八游浙东金华,叶衡辟塾延之,命诸子从学。”从这段文字可看出,王自中年轻时曾被叶衡聘为家塾塾师,其虽在金华,平阳亦应有之。
(二)族塾
宗族或世家大族出资,聘请专职教师或由本族优秀儒生担任塾师,在宗祠教育本族子弟的私学,叫做族塾。宋代平阳学塾当以族塾为主要形式。族塾与家塾不同,超出了一般的家庭范畴,教育对象不仅有直系亲属,还包括父族、母族在内的子弟。族内子弟免费入学,或承担少量教育费用,但必须遵守族规族训,向塾师认真学习文化知识,贯彻伦理道德纲常,并参加科举考试。周喟《南雁荡山志》载:“郑志:书院曰会文,曰毓秀,曰聚英,曰聚奎,皆南湖薛氏,盖竹、四溪二林氏共建,今悉废址。”可见,宋代平阳的毓秀书院、聚英书院、聚奎书院等,名为书院,实属南湖薛氏、盖竹林氏、泗溪林氏族塾。万历《温州府志·杂志》载:“叶岭塾,叶适有记。……鹤溪塾,四十一都,陈氏立并废。睦源塾,周氏立。”叶岭塾、鹤溪塾、睦源塾,分别是步廊蔡氏、鹤溪陈氏与睦源周氏的族塾。许景衡《林居士墓志铭》云:“至居士,始喜儒,辟馆延四方之士,使诸子若族人皆从学。”说明泗溪林氏办有族塾。
(三)义塾
义塾又称义学,带有免费教育性质,是专门为民间孤寒子弟设立的教育机构。或为地方善举,或系个人捐资,或由祠堂出面创设,一般都有一定的基金(主要是土地、房租)支持。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载:“(徐钺)父几,自号休休翁,与里人作义学,延知名士教子弟。”南宋绍兴年间,万全徐几曾与里人兴办义学,聘请名士教子弟。
(四)自设馆
自设馆是塾师自行设馆招生的学塾。陈志崇、林景熙都曾在自家办馆授徒。《平阳县志·人物志》载:“志崇,字仲孚,上舍释褐。……光宗初,叩阍不报,归,以学授于家。”“至元中,(林景熙)曾还家教授,复于州郭西马鞍山下辟赵奥别业,以居生徒。”
(五)经馆
经馆主要为年龄较长、程度较高的学生从事问学或学习时文、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而设,讲学多为经师名儒。如叶适在平阳创办东谷塾。万历《温州府志·杂志》载:“东谷塾,在(平阳)二十五都,叶适立。”
师资来源
宋代平阳学塾的师资来源,主要为民间师儒、在职或离任官员、科举不第或无意入仕的学者三种类型。
(一)民间师儒
民间师儒被富户、宗族聘为塾师,或自己设馆授业。陈高《愚翁墓志铭》载:“(顾晏)以明经教授乡里,为硕儒。”顾晏应即宋代平阳民间师儒。
(二)离任官员
平阳籍或附近县籍官员离职后,在平阳设塾授徒。如叶适在平阳设东谷塾讲学。
(三)科举不第或无意入仕的学者
多年参加科举而不顺利者,以及一些无心入仕者。如陈志崇离开太学后,即在家乡以学授徒。
产生影响
宋代平阳学塾的出现与发展,对当时平阳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是促进了教育普及化。
宋代平阳学塾教育的出现,促进了平阳教育普及,推动了社会进步。宋代以前,官宦人家和地主家庭才有能力供子弟读书。而在宋代学塾,贫寒子弟也得到了受教育机会。
二是推动了大家族的形成。
族塾教育对家族子弟进行人伦纲常、历史文化教育,有效提高了家族子弟的文化素养。宋代平阳先后出现盖竹林氏、泗溪林氏、睦源周氏、杉桥朱氏、南湖薛氏、步廊蔡氏等大家族,与族塾教育不无关系。
三是加快了科举进步。
科举的成功,是宋代平阳学塾发展的推动力。而学塾发展,又反过来加快了平阳科举进步。北宋中后期开始,平阳子弟开始考取进士。南宋时期,共开科49次,平阳人登进士第313人,达到历史最高值(据胡珠生《温州古代史》统计)。
四是助力了社会文化提升。
宋代平阳学塾的兴起,推动了平阳科举的发展。科举的发展,促使大批人才登科。他们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学艺术各领域做出贡献,也助力了平阳社会文化的提升。
参考文献
〔明〕王光蕴等:《温州府志》,稀见中国地方志丛刊,中国书店
〔民国〕刘绍宽等:《民国平阳县志》,平阳县图书馆整理本,中华书局2020年版
〔民国〕周喟:《南雁荡山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胡珠生:《温州古代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9年版
吴松弟:《温州通史(宋元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李宏:《宋代私学发展略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
陈永霖、武小平:《宋代温州科举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知识出处
《宋韵文化在平阳》
本书分为史论篇、人物篇、风物篇、美文篇及附篇五大类,内容包含了平阳文化看两宋风流遗韵、平阳宋韵遗存的地理布局、陈经正、陈经邦生平事迹考、永嘉学派源流与陈傅良平阳籍弟子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斌
责任者
叶适
相关人物
陈经正
相关人物
陈经邦
相关人物
陈傅良
相关人物
陈志崇
相关人物
周坦廷
相关人物
徐俨夫
相关人物
叶衡
相关人物
王自中
相关人物
周喟
相关人物
郑志
相关人物
许景衡
相关人物
徐钺
相关人物
林景熙
相关人物
赵奥
相关人物
陈高
相关人物
顾晏
相关人物
胡珠生
相关人物
王光蕴
相关人物
刘绍宽
相关人物
吴松弟
相关人物
李宏
相关人物
陈永霖
相关人物
武小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聚英书院
相关机构
平阳县图书馆
相关机构
中华书局
相关机构
中州古籍出版社
相关机构
人民出版社
相关机构
中央编译出版社
相关机构
浙江大学出版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