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平阳会文书院名称及地址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宋韵文化在平阳》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321
颗粒名称:
平阳会文书院名称及地址考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7
页码:
131-137
摘要:
本文探讨了会文书院的名称及地址的考据,揭示了“会丘书院”可能是一个误传,而实际名称应为“会文书院”。
关键词:
平阳县
会文书院
地址考据
内容
平阳的会文书院,是浙江省的著名书院,也是迄今为止温州古代书院整体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会文书院初建于北宋,是平阳先贤陈经邦、陈经正兄弟读书的地方。陈氏兄弟曾受业于程颐、程颢,学成回乡讲学,开浙江理学之先河。会文书院的创建,改变了平阳的学风,南雁也因此成了浙南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清乾隆《平阳县志》载:朱熹与门人陈埴、徐寓、徐容、叶贺孙、钱木之及林湜、蔡㦛等人,“至经正书院,见陈氏肄业甚盛,因题曰‘会文书院’,讲学旬余,有题咏‘穷溪山之胜,极讲论之乐’,一时称胜事云。”
历史上,会文书院曾一度圮废。现存的建筑为清光绪十年(1884),邑人陈少文、周启良等人倡捐重建,邑令汤肇熙捐俸劝置田产,以助膏火。会文书院作为平阳传统文化的缩影,于1986年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列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会文书院名称考
一直以来,都说“会文书院”又名“会邱书院”。这一说法可能最早出自康熙《浙江通志》卷十八载:“会丘书院,在南雁荡,陈经正、经邦读书处,朱文公题额。”其后的乾隆《平阳县志》卷三《建置上·学校》载:“会文书院,一名会邱书院,在雁荡山,宋陈经正等读书处,朱文公题额。”乾隆《平阳县志》的“会邱书院”说法,应该是沿用了《浙江通志》的内容。之所以“丘”成了“邱”,是因为清雍正三年(1725),为避圣讳,上谕除“四书五经”外,凡遇“丘”字,并加“阝”旁为“邱”。光绪《浙江通志》卷二十七,在转载康熙版《浙江通志》时,便将“会丘书院”作“会邱书院”。
然而,查考康熙之前的地方文献,并不见有“会邱书院”的记载。民国周喟《南雁荡山志》卷三“会丘书院”条目的按语写道:“陈《志》:朱熹来游,山门叶群为主人。熹醉笔标题陈经邦书院曰‘会文’,陈端彦书院曰‘棣萼世辉楼’,叶群书院曰‘毓秀’,朱梦良书院曰‘聚英’。”此处所指的“陈《志》”,即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邑人陈文源、陈玭所编的《南雁荡山志》,文中未有“会丘”的记载。
同时,《南雁荡山志》卷三“会丘书院”条目的按语写道:“郑《志》:书院曰‘会文’,曰‘毓秀’,曰‘聚英’,曰‘聚奎’,皆南湖薛氏,盖竹、四溪二林氏共建,今悉废址。”文中的“郑《志》”,即明末郑思恭的《南雁荡山志》,文中亦不见有“会丘”。
那么,到底有没有“会丘书院”这个名称呢?或者说,在南宋时期,书院有没有可能以“丘”为名。
孔子的名讳,在古代称为“圣人讳”或“圣讳”。在宋朝,孔子被谥为“至圣文宣王”。宋徽宗时,曾接连下诏避“圣讳”。
十八世纪中国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一代儒宗”钱大昕(1728-1804),在《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一“避讳改郡县名”条的宋代部分载:“(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避孔子讳,改瑕邱县曰‘瑕县’、龚邱县曰‘龚县’。”钱大昕著述于清乾(隆)嘉(庆)年间,避圣讳,故书“丘”为“邱”。
为避孔子名讳,宋徽宗先是下诏改了县名,接着又下诏改封孔子弟子曾参等人的爵号。宋元之际,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1254-1323)在《文献统考·学校五》中记载:“政和元年(1111)六月二十七日,太常寺奉诏:‘孔子高弟子所奉侯爵与宣圣名同,失弟子尊师之礼。今乞以瑕丘侯曾参改封为武城侯,宛丘侯颛孙师为颍川侯,龚丘侯南宫縚为汶阳侯,楚丘侯司马耕为洛阳侯,顿丘侯琴张为阳平侯,瑕丘伯左丘明为中都伯,宫丘伯谷梁赤为洛陵伯,楚丘伯戴圣为考城伯。”
从宋徽宗开始,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被列入帝王之列,享受回避名讳的尊荣,由此也开启了后世避孔子讳的先例。之后,从宋代一直到清代,上至天子王侯,下至平民百姓,从书面到口头,无不对这个“丘”字敬而避之。写起来或缺一笔,或写作“某”,或用朱笔圈之,不一而足。
在北宋徽宗时,就已经为避圣人讳,把一个县的名称与原有的孔门高徒封号都给改了,到了南宋时,读孔圣人的读书人书院,怎么可能还会不避圣讳,而直以“丘”命名呢?更何况,陈经邦、陈经正还是程颐的及门高第,深受儒家学说淫浸,并非不知礼数的山野村夫。再说了,即便陈氏不懂规矩,那作为一代儒宗的朱熹,又怎么可能会直书孔圣人名讳的呢?
况且“会文”二字,是有出处的。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而“会丘”二字,笔者遍翻诸家经典,却是怎么都找不到出处。
因此,笔者大胆推测,“会丘书院”在历史上并不存在,鲁鱼亥豕,误“文”为“丘”,纯属康熙《浙江通志》误记。而后世不辨所以,以讹传讹,以致谬误至今。
会文书院地址考
位于南雁荡山东洞华表峰下的会文书院,一向都说是陈经邦、陈经正兄弟读书处。但笔者经过考证,认为该观点有误,陈氏兄弟的读书处应该在其家乡乐溪。
古称乐溪的今水头镇鹤溪,为宋代理学家陈经邦、陈经正的故里。在宋代时,鳌江潮水可以一直涨到乐溪外垟,今当地还有埠头遗址,可见当年水路交通还是很方便的。
在今水头镇鹤溪社区中元村的元底自然村,还有俗称“陈氏老厝基”的陈氏故居遗址,当年的石砌围墙,有一大段还保存完好。
据宋许景衡《横塘集》记载:陈“家多资”,这从陈家能让陈经邦、陈经正二兄弟及其从弟经德、经郛能不远千里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入太学读书,可知其家境之殷实。
北宋崇宁三年(1104)春,陈经邦在乐溪家居时,曾写了一篇《会文阁记》:“邦自髫龄读书,晚而不倦。虽识见不及于前时,而嗜好有甚于初心,孜孜矻矻,废食忘寝,殆若狂然。家人僮仆皆以痴目之,不自知其为癖也。又如是而益甚,而家人益之以厌。于是谋于家居之前创为书阁,且欲远于家务,庶免家人之所讥议。阁告成,尝试以‘会文’名之。而又凿沼于其前,开圃于其侧,环山屏列乎左右,带水萦绕乎东西。”
陈经邦、经正兄弟的读书处是“会文阁”,这是没有疑问的。到了南宋庆元五年(1199),还不到百年,陈氏后裔在陈氏祖居前的会文阁中继续读书,这也很正常的。因此据乾隆《平阳县志》载,当朱熹与门人陈埴、徐寓、徐容、叶贺孙、钱木之及林湜、蔡㦛等人寻访的“经正书院”,应该就是“会文阁”旧址。而朱熹“见陈氏肄业甚盛”,“因题曰‘会文书院’”,“讲学旬余,有题咏‘穷溪山之胜,极讲论之乐’,一时称胜事云。”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而据更早的明嘉靖年间编纂的《南雁荡山志》载:“朱熹来游……醉笔标题陈经邦书院曰‘会文’。”也可知,所谓的“陈经邦书院”,应该就是当年的“会文阁”。
陈经邦在《会文阁记》文中明明白白地写道,会文书阁位“家居之前”。即今天的元底自然村,在当地,还有陈氏故居的旧址,元底的地形,与陈经邦《会文阁记》文中所描绘的地形一致。位于峡谷之中,南北两侧都是山峦,峡谷中有两条小溪蜿蜒如带,在陈经邦故居前不远处汇合后,再自西向东流出峡谷。陈经邦是在“家居之前创为书阁”的,并在其前开凿池塘迎溪水入内,正是“环山屏列乎左右,带水萦绕乎东西”的情形。
而如今南雁荡山中的会文书院,处于华表峰下东洞之中,场地逼仄,地势陡峭,古时没有开凿铺设石阶之前崎岖难行,怎么可能会有人居住呢?又从何谈起建于“家居之前”呢?况且建筑物下是岩石,在古代条件简陋的情形下,不可能专门费尽心力开凿池塘,更不可能有“带水萦绕乎东西”的景观。纵览明代方鹏、蔡芳、陈玭、郑思恭和清代潘耒等人的南雁荡山游记,于东西洞景区风景状摹甚详,但独独没有提及东洞曾有过会文书院。清康熙年间的施元孚在专门描写东洞的《仙甑岩记》中,也只字不提书院。
而在明清之前的元代,著名学者史伯璿(1299-1354)还专程前往瞻仰会文书院旧址,并写了《过陈氏会文书院》诗:“上映棂星下碧溪,群英冠学古今稀。经书世系番山舍,科第家传入荆闱。恩渥九重濡雁荡,文光万丈烛牛墟。门楣底事荒凉易,枯壁寒蝉噪落晖。”如果该书院果真在南雁东洞,那么明清两代前往南雁游览的后学不可能不会去拜谒遗址,更不可能一字不提,可见陈氏的会文书院并非在南雁,更非在东洞之中。
关于沿袭至今的“南雁会文书院是陈氏兄弟读书处”的说法,在刘绍宽的民国《平阳县志》中对于陈经邦的书阁“会文阁”也有考证:“……则会文阁宜在乐溪矣,旧志云在浦源,今其地相传犹存遗址,盖后人因南雁山会文书院而附会为之。”而周喟在其《南雁荡山志》中也考证道:“……则会文阁在乐溪无疑。旧志云在浦源,本于谱牒附会,不足信云。”
综上所述,陈经邦的读书处“会文阁”是乐溪,在清末重建于南雁华表峰下的会文书院和棣萼世辉楼都并非陈氏兄弟的读书处。至于为什么后来在乾隆《平阳县志》中会将陈氏兄弟的读书处附会到南雁,估计是平阳后学曾在南雁华表峰下建有会文书院,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永嘉诸生林必锦在《游南雁荡记》中就有“入石门楼,昔日会文遗址犹在”的文字。清乾隆年间,平阳教谕卢镐来游南雁,亦有《穿东洞,寻会文书院遗址,……》的诗作。而清嘉庆五年(1800)江苏常州人秦鸣雷来游南雁时,更是产生“云是会文书院遗址,南宋时有陈氏子孙读书其中,朱子尝往访之”的误会。这是因为陈经邦、陈经正都写过《雁荡山》诗,都曾在南雁活动过,后人混为一谈,产生误解,也是人之常情。
此处所谓的会文书院,尽管清光绪年间陈少文等人予以了重建,但素以考据严谨的刘绍宽在民国《平阳县志·古迹志》并未列入。列入的是“旧传宋陈经邦、经正、经一、经德、经郛,孙元普、元胜,曾孙永起读书处”的棣萼世辉楼,而且也通过考证予以了否定:“据《青华集·下涝陈氏十咏诗序》云‘雁山辉萼院始于良翰诸昆,继于端彦诸子’,是初不以辉萼为经正兄弟读书处也……旧志(指乾隆《平阳县志》)载陶亮器诗:‘罗列奇峰插太虚,研覃经义寄山居。联芳棣萼真堪羡,伊洛渊源咫尺馀。’亦修雁志者所伪撰,此条本从删削,惟因旧说相沿已久,删去转以滋疑,故为载,而辨之如此。”
在古代,人们所说的南雁荡山范围要比现在的大的多,从钱仓的凤山开始,山脉绵延至顺溪,都是南雁荡山的景区。如今的荆溪山一带,还有“南雁门”之说。而有华盖峰、醉翁岩、龙湫等形胜的盖竹,及乐溪一带山水,都是旧时南雁荡山的范围。
一直到民国周喟的《南雁荡山志》中,盖竹与乐溪还是作为“别巘”列入的,意思是南雁荡山的“别枝”。
朱熹当年由福建浮海,乘船经鳌江前来平阳盖竹,其后再至乐溪,讲学旬馀,完全也可以说是“游南雁山”。这时的朱熹,毕竟已经是七十岁高龄的老人了,且患足疾,不能徒步远行。虽然乾隆《平阳县志》记载“有题咏‘穷溪山之胜,极讲论之乐’,一时称胜事云”。但朱熹并没有深入当时还算蛮荒的南雁荡山东西洞景区,所谓“溪山之胜”,也只是盖竹与乐溪一带的山水风光而已。
参考文献
〔宋〕许景衡:《许景衡集》,《浙江文丛》,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年版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2011年版
〔清〕王国安:《康熙浙江通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卢镐:《月船居士诗稿》,广陵书社1981年版
〔清〕张南英:《平阳县志》,乾隆二十五年刊本影印本
〔民国〕周喟:《南雁荡山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知识出处
《宋韵文化在平阳》
本书分为史论篇、人物篇、风物篇、美文篇及附篇五大类,内容包含了平阳文化看两宋风流遗韵、平阳宋韵遗存的地理布局、陈经正、陈经邦生平事迹考、永嘉学派源流与陈傅良平阳籍弟子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奋
责任者
陈经邦
相关人物
陈经正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
程颢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徐寓
相关人物
徐容
相关人物
叶贺孙
相关人物
钱木之
相关人物
林湜
相关人物
陈少文
相关人物
周启良
相关人物
汤肇熙
相关人物
叶群
相关人物
陈端彦
相关人物
朱梦良
相关人物
陈文源
相关人物
陈玭所
相关人物
郑思恭
相关人物
钱大昕
相关人物
马端临
相关人物
左丘明
相关人物
宫丘伯
相关人物
谷梁赤
相关人物
洛陵伯
相关人物
许景衡
相关人物
陈家能
相关人物
方鹏
相关人物
蔡芳
相关人物
陈玭
相关人物
潘耒
相关人物
施元孚
相关人物
史伯璿
相关人物
刘绍宽
相关人物
周喟
相关人物
卢镐
相关人物
秦鸣雷
相关人物
孙元普
相关人物
陶亮器
相关人物
王国安
相关人物
张南英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浙江古籍出版社
相关机构
中华书局
相关机构
凤凰出版社
相关机构
江苏古籍出版社
相关机构
广陵书社
相关机构
中州古籍出版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