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平阳学宫安阳故址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宋韵文化在平阳》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320
颗粒名称:
平阳学宫安阳故址考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7
页码:
124-130
摘要:
本文探讨了平阳县学(学宫)的历史迁址过程,涉及从唐初至宋代的多个阶段,对比了明代不同文献对于县学“南徙安阳”的不同观点。
关键词:
平阳县
学宫
遗址
内容
民国《平阳县志·学校》记载:“学宫,晋太康年间始建。唐初在证真院南,即今广福宫地。宋元祐间,迁于县治东南三里凤凰山下,令沈悚相视为宜,因建(县学)焉。绍兴中,南徙安阳,去治十里余。后因道远,乃复元祐故址。其地系陈氏世居,……陈彦才父率族人献之,计五十亩。”文中关于县学(学宫)迁址过程有三:“唐初,在(坡南)证真院南”;“宋元祐间,迁于……(城南)凤凰山下”:“绍兴中,南徙安阳”。但其未明确“南徙安阳”之原因,亦无安阳在今何地的记载,因而留下了一个疑问:既然凤凰山离县治近,而安阳“去治十里余”,县学为何舍近求远,从凤凰山麓“南徙安阳”?
明代两篇文献 分持不同观点
现存关于平阳县学“南徙安阳(洋)”的最早记述,出自明代薛应旂《方山先生文录》。其卷七《平阳县重修庙学记》曰:“迨宋元祐,(县学)建于凤凰山下,立孔子庙。绍兴中,稍南徙安洋,旋复元祐旧址。”薛应旂(1500-1575),字仲常,号方山,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二十九年(1550)十月,补浙江提学副使。《平阳县重修庙学记》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九月。其时薛应旂在浙江提学副使任上,巡历平邑岁考,平阳知县、教谕、训导“率诸生请予为文,以纪其事”。碑文后收入康熙、民国《平阳县志》,分别题作《平阳修学记》《修学记》,作者薛应旂。顺治、乾隆《平阳县志》未收此文。
《平阳县重修庙学记》勒石54年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邑之宿儒应德成撰成《平阳县建复学宫纪德碑记》。文曰:“平阳学旧在安洋里,去县远。宋元祐,改迁今凤山之麓。”应德成,字遐进,号越山,平阳县金乡卫人,曾任广西浔州府桂平县知县。
这样,关于县学“南徙安阳(洋)”的时间,在明代平阳文献上就有了两说。薛应旂认为,县学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从凤凰山麓迁往安阳(洋):应德成认为,县学在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之前就已在安阳(洋)。
顺治、康熙《平阳县志》不支持薛应旂的观点。前者卷二载:“儒学。唐初在证真院南,今广福宫之地。至宋元祐,凡再徙,乃定于凤凰山下。”后者大意类同。二志皆言元祐年间县学“再徙”“定于凤凰山下”,从而预留了元祐之前“初徙”的空间,与应德成“学旧在安阳(洋)”的观点暗合。
乾隆《平阳县志》则完全采用薛应旂的观点。民国《平阳县志》沿袭前志,仅改“儒学”为“学宫”,改“安洋”为“安阳”(详见本文导语)。
元祐七年之前 县学已在安阳
乾隆、民国《平阳县志》依据薛应旂《平阳县重修庙学记》所述“绍兴中,(县学)南徙安阳(洋)”的观点,不仅与明代应德成所撰《平阳县建复学宫纪德碑记》不一致,而且还和康熙、乾隆、民国《平阳县志》关于广福宫(原学宫地,在证真院南)始建年代的记载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康熙《平阳县志·寺观》、乾隆《平阳县志·秩祀》、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均载:“广福宫,在坡南。宋治平(三)丙午建。”据此,学宫(县学)迁离证真院南的年份,不会晚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广福宫始建之时。另,顺治《平阳县志·学校》载:“陈氏于宋元祐七年献地以为学基,凡五十余亩。”据此,县学迁建凤凰山麓的时间,为北宋元祐七年(1092)。
从北宋治平三年(1066)到元祐七年(1092),共26年时间,平阳县学(学宫)坐落何方?对于这个问题,薛应旂《平阳县重修庙学记》、应德成《平阳县建复学宫纪德碑记》给出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答案。根据薛应旂文章,治平三年至元祐七年之间(1066-1092),县学历史完全空白;根据应德成文章,县学这26年在安阳(洋)。
相比之下,应德成的记载是符合历史逻辑的。历史真相应该是,北宋治平三年(1066),平阳学宫离开坡南证真院南后,即迁至安阳。元祐七年(1092),县学始“建于凤凰山下”。因此,县学迁往安阳的时间,并非薛应旂所云绍兴年间。
安阳办学期间 生员逾两百人
据顺治《平阳县志》载,唐武德五年(622),横阳(平阳)县学宫尚在县城坡南证真寺南。贞观元年(627)后,学宫一度裁撤。大足元年(701)恢复学宫,直至北宋治平三年(1066)。在此期间,平阳学宫生员名额40人。毕业生员经州试后,送尚书省参加考试。
据《宋史·志一一〇·选举三》载,北宋庆历四年(1044)三月,朝廷下诏兴学。诏曰:“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并规定,县有士子200人以上许立学;士子须在县学习业300日以上,始准参加科举考试;曾应试者,亦须在学100日。庆历兴学失败后,州县兴学之诏未予取消。
北宋治平三年(1066),范伯英知平阳县,依州县兴学之诏,始改学宫为县学。因平阳士子在200人以上,坡南旧学宫已不能容纳,遂从证真院南迁出,远赴十里外之安阳,改建平阳县学。但县学迁建安阳后,因路途较远,师生殊为不便。
元祐六年(1091),宣德郎沈悚知平阳县。次年(1092),城南陈彦才之父率族人“献地五十亩为(学)基”,经“沈悚相视为宜”,县学遂离开安阳,迁建于城南凤凰山下。
所谓元祐旧址 其中应有误记
薛应旂《平阳县重修庙学记》有云:“绍兴中,稍南徙安洋,旋复元祐旧址。”乾隆、民国《平阳县志》则作“乃复元祐故址”。那么,“元祐旧址”这个说法又是怎么来的?与应德成文章同时撰成的另一篇碑记,也许能解开这个疑问。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平阳县知县汪宽撰成《平阳县重建儒学记》。文曰:“余始至,谒先师庙,怪问何以不治。诸生前对曰:‘元祐间(县学)始迁凤凰山下,负子揖午(坐北朝南),科第斌斌为盛。其后更以丙寅(正南偏东),山水背殊,邑不兴于文,或职是之故。与其东葺西补,不若更之,以复元祐之旧。’……盘土筑基,宋元祐旧址隐隐若存。期月之间,先师之庙、明伦之堂,巍然一新。”此文所谓“元祐旧址”,指的是元祐年间县学孔庙(先师庙)旧址。或许,薛应旂所云县学“元祐旧址”,实为汪宽所言县学先师庙“元祐旧址”。薛应旂乃常州人,偶至温州,对平阳历史并不了解,其“绍兴中,稍南徙安洋,旋复元祐旧址”的说法,当为误听误记。
古代八都安阳 如今叫做温垟
最后一个问题是:北宋时期,平阳县安阳(洋)在今哪里?
关于安阳所在方位,民国《平阳县志》至少记有3处信息。其卷五·建置志一·今乡都村庄表:“慕贤东乡,八都(在县南五里):安阳。”卷三·舆地志三·山川上:“丰山之南为安阳山,迤东为林亭山,俗以近海中阳屿,名阳屿门。”卷四·舆地志四·山川下:“丰山村之东有河别出,迳安阳之平安桥。”据此可知,安阳在慕贤东乡八都,安阳山在丰山、阳屿门(林亭山)之间,安阳有平安桥在丰山村之东。
明清至民国初期的八都,包括今鳌江镇务垟社区大部分区域,下厂社区下丰山、阳屿,以及昆阳镇城南社区平塔、阳岙一带区域。今在鳌江镇下厂社区下丰山、阳屿之间,有平河行政村温垟自然村。在平阳话方言中,“温垟”与“安阳(洋)”谐音。东塘河自丰山方向而来,流经温垟村口。村口有镇安桥,为全村唯一桥梁。其方位情景,与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山川》所载平安桥甚为契合。《浙江省平阳县地名志》载:“温垟,据当地桥梁题刻,宋熙宁间(1068-1077)已有村落,后废。”县学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迁建安阳,与温垟在熙宁年间(1068-1077)成村,时间上亦相吻合。
据此,北宋时期的慕贤东乡八都安阳,即今之鳌江镇平河行政村温垟自然村。
田野调查发现 当地仍有传说
为进一步核实县学遗址历史情况,2022年6月16日上午,笔者专程前往温垟村,开展田野调查。在鳌江镇下厂社区副主任陈绍强、平河行政村村委会委员杨凤萍等帮助下,采访了原温垟村老支书吴正亮。
吴正亮老人接受采访时说,当地故老相传,历史上的平阳县学遗址,就在该村的安阳山下金鸡洞前。在社区、村干部与吴正亮老人带领下,笔者实地踏访了安阳山下传说中的县学遗址、村口的镇安桥及旧桥板。仲夏阳光之下,安阳山逶迤葱茏,寂静无声。山下的县学旧址已荡然无存,传说中的金鸡洞亦无从寻觅。老人说,60年前,安阳山下的安阳溪与远处流来的岙底溪,还能在温垟村汇成宽阔的安阳河,然后从镇安桥旁注入东塘河。那时,安阳河埠头还可以停靠18只小木船。如今,这里已变成1条狭窄浅陋的小河浃。27年前从镇安桥上卸下的两块旧石板(系清代重建),也静静地平躺在小河浃侧旁。
实地考察结束后,再结合原先的文献考证,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北宋英宗治平三年至哲宗元祐七年,即公元1066年至1092年,平阳县学曾在安阳办学26年。县学安阳遗址,在今鳌江镇下厂社区平河行政村温垟自然村。县学入迁安阳(温垟)之时,距今已有956年。
参考文献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2004版
〔明〕薛应旂:《方山先生文录》,《常州先哲遗书》第92、93册
〔明〕应德成:《居越山人遗稿》,民国永嘉黄氏敬乡楼抄本
〔清〕马腾霄、陈文谟:《平阳县志》,清顺治八年刻增修本
〔清〕金以埈、吕弘诰:《平阳县志》,中国书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
〔清〕张南英:《平阳县志》,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本
〔民国〕刘绍宽等:《民国平阳县志》,平阳县图书馆整理本,中华书局2020年版
平阳县地名委员会:《浙江省平阳县地名志》,1985年编印
苗德春:《宋代教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知识出处
《宋韵文化在平阳》
本书分为史论篇、人物篇、风物篇、美文篇及附篇五大类,内容包含了平阳文化看两宋风流遗韵、平阳宋韵遗存的地理布局、陈经正、陈经邦生平事迹考、永嘉学派源流与陈傅良平阳籍弟子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彤
责任者
陈彦
相关人物
薛应旂
相关人物
范伯英
相关人物
陈绍强
相关人物
杨凤萍
相关人物
吴正亮
相关人物
马腾霄
相关人物
陈文谟
相关人物
金以埈
相关人物
吕弘诰
相关人物
张南英
相关人物
刘绍宽
相关人物
苗德春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华书局
相关机构
平阳县图书馆
相关机构
平阳县地名委员会
相关机构
河南大学出版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