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平阳遗民诗人郑朴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宋韵文化在平阳》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317
颗粒名称: 南宋平阳遗民诗人郑朴翁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111-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郑朴翁,南宋末文学家,以博学多才著称。幼年失怙,由母周氏启蒙教育。在仙坛山苦读后,以优异成绩释褐为官。
关键词: 平阳县 南宋 郑朴翁

内容

郑朴翁,字宗仁,号初心,温州平阳县万全乡焦下(今平阳县昆阳镇石塘村蕉雅自然村)人。南宋嘉熙四年(1240)生,元大德六年(1302)三月廿五卒,终年六十三岁。
  郑朴翁与宋末诗坛大家林景熙生同里、学同师、同出处,后人将他与林景熙、史伯璿、陈高合称为平阳“宋元四先生”。其中,林、史、陈三人皆有诗文传世,历代文献对他们的事迹也多有着墨,唯独郑朴翁“默默无闻”。因大量著述失传,他“忠孝不迁”的品格德行、“沉毅直方”的气质风范、“精实可传”的学说著作,被一层又一层的历史尘埃所湮没。
  出生焦下,少年攻书仙坛山
  林景熙称郑朴翁曰“七山人”。“七山”,即初心斋(朴翁书斋名)窗外的小金山、大金山、湖屿山、竹山、步廊山、叶岭、鸣山。这七座小山罗列于万全平原西南部,宛若天上北斗七星,故称七星山。林景熙“欹枕寒生双瀑涧,开门春满七星山”(《寄七山人》)诗句,形象地概括了此地形胜。章祖程在林景熙《寄七山人》诗中注:“平阳州治北有七星山,郑初心先生隐居于此,称为七山人。”乾隆《平阳县志》载:“焦下山,在县北十五里,高于众山,四时云气滃然。其巅有洞,泉流至芗林寺后,为瀑千寻,宛若雁宕龙湫之胜。”
  郑朴翁幼年失怙,其母周氏(太常寺主簿、知台州、平阳城西雅山人周元龟的胞妹)知书达理,亲自为其授业启蒙。郑朴翁在母亲教导下,学业进步很快。稍长,在仙坛山读书。古代很多人寄居寺院读书,如宋代名臣萧振就曾在橘坡山白云寺读书,因此郑朴翁很可能也在仙坛寺苦读。清代平阳学者鲍台在《吕氏舍山图记》中写道:“春花秋月,暮鼓晨钟,郑朴翁读书之台;云霞半绕,葛稚川栖真之石。”此文被民国平阳学者黄梅僧录入《仙坛山志稿》。仙坛山不仅有葛洪炼丹地,亦有郑朴翁读书处。
  上舍释褐,名暴如雷临安城
  宋理宗宝祐年间,郑朴翁的舅父周元龟在太府寺任左藏库提辖。年未弱冠的郑朴翁跟随舅父来到行在临安(今杭州),进入府学读书,因博闻强记而名声大噪。
  景定四年(1263),24岁的郑朴翁补入太学外舍,开启了11年的太学求学历程。在太学期间,郑朴翁与林景熙、连文凤是同窗,与林更是莫逆之交。当时,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依次升迁,有着非常严格的考试制度。《宋史·选举志》载:熙宁初,生员始入学为外舍,定额七百人;外舍升内舍,员二百;内舍升上舍,员百。可见太学内的竞争相当激烈。
  郑朴翁在太学里埋头苦学,层层递进。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升入内舍。七年(1271),内舍考核合格。八年、九年,在年终大考中,成绩优异。十年(1274),在礼部试名列前茅,由太学上等上舍生释褐。
  《宋史·选举志》载:内舍行艺与所试之业俱优,为上舍上等,取旨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以俟殿试。俱平若一优一否,为下等,以俟省试。崇宁元年,每春季太学、辟雍生悉公试,同院混取,总五百七十四人。以四十七人为上等,即推恩释褐;一百四十人为中等,遇亲策士许入试;一百八十七人为下等,补内舍生。凡上等上舍生,暨特举孝弟行能之士,不待廷试推恩者,许即引见释褐。
  闯过层层关卡,郑朴翁最终以上等上舍生的身份释褐,无需再经过殿试,直接授予官职,相当于进士及第。初授迪功郎(从九品)、福州教授,调常州录事参军,不久迁国子监学正,进阶从政郎(从八品)。
  耕隐芗林,往来瓯越廿余霜
  南宋灭亡后,以“致君泽民”为初心的郑朴翁,选择了耕隐故里的芗林瀑下,“不食周粟”,不再出去谋求仕途。这也印证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两大选择:“进则朝廷庙堂,退而江湖山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郑朴翁与林景熙交情甚笃,他们不仅生同里、学同师、同出处,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同样的志向。清瑞安大儒孙锵鸣《东嘉诗话》“陈则翁”条云:“初心志节,亦霁山一流人,实皆当时同调者也。”
  后来,应会稽(今绍兴)王英孙之邀,郑朴翁与林景熙一起来到越中,在王家绛帐传经,教授生徒。王英孙(字才翁,号修竹),宋少保端明殿学士王克谦之子,官将作监簿,家资丰饶。宋亡后不仕,延聘四方游士于家中。
  在绍兴期间,郑朴翁参加了谢翱、王英孙组织的宋末遗民诗社“汐社”,以赋咏相娱乐,并结识了唐玉潜、胡汲古等一批文人故旧。明正德年间进士季本云:“予尝考王英孙,号修竹,为宋勋戚之裔,好义乐施,延致四方名士,林(景熙)、郑(朴翁)、谢(翱)、唐(珏)皆其客也,结社稽山之麓、与寻岁晏之盟,慷慨激昂形诸吟咏。”
  郑朴翁往返于绍兴等地二十余年,“糠秕万事,游神高邈”,流露出了古代文人的洒脱气质。
  拾葬帝骸,千秋忠义垂青史
  元世祖至元廿二年(1285),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伽发掘会稽南宋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宁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绍陵等“六陵”,劫取陪葬的金银财宝,并将陵中遗骸抛撒在草莽之间。
  “六陵”是南宋皇室的暂殡之地——“攒宫”。南宋皇室期待有朝一日能“恢复中原,归袝陵寝”。然而事与愿违,非但没能恢复中原、收复疆土,反而落得个皇陵惨遭盗掘、故帝死不安宁的下场。“六陵”被盗掘不仅是民族歧视的暴行逆举,更被南宋遗民认为是自己的奇耻大辱。
  当时,郑朴翁、林景熙正客居王英孙家中,闻讯后非常气愤,便与唐珏、谢翱等人或扮为乞丐,或扮为采药者,肩背竹篓、手持竹夹,潜往拾取陵骨。他们把高宗、孝宗等遗骸装为两函,托言佛经,秘密移葬,并在坟头种植冬青树以作记号。郑朴翁在《悼国赋》中感叹:“吾适生于流离兮,惟欷歔而不忍言。国统正于蒙古兮,金枝霜木其凋残。遗骸于草莽兮,吾则暨同志托佛经于越山。耻狗彘以自污兮,宁啮雪瀑下之芗湾。”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月,会稽人为林景熙、唐珏修建了双义祠,文徵明作《双义祠记》,林、唐二人的忠义之名广为流传。虽说郑朴翁参与拾葬“六陵”遗骸,但他的义举“关注度”不及林、唐二人,民国《平阳县志》中郑朴翁传也没有写到。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许多散落的诗歌、史料中得到证实。谢翱诗《山阴道中呈郑正朴翁》写到此事:“杨柳远天色,野风来水涯。异乡同梦客,今雨故人家。越树夜啼鸟,禹陵冬落花。悠悠江海意,为尔鬓先华。”郑朴翁太学同窗连文凤(字百正,号应山)在《寄常州簿郑宗仁》诗序写到:“稽山禹穴,莽为狐兔,神龙遗蜕,散乱榛芜。孝子仁人,一夕悉取而归之,有人心者能无愧乎?闻此悲泣,寄以诗。”诗中更是有“千年爱护神龙骨,万里凄凉老鹤心”句。
  清人毕沅《续资治通鉴》载:“方珏等之始谋拾骨也,宋将作监簿山阴王英孙持其议,东(平)阳郑宗仁襄其役,长溪谢翱为之筹画。”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在《冬青义士祭议二与绍守杜君》中道:“冬青之役,王修竹、郑朴翁确然而功者也。”
  郑朴翁参与拾葬“六陵”遗骸之义举,彪炳青史,垂范千秋。
  晚耽黄老,著述颇丰惜失传
  郑朴翁与林景熙互为至交,但晚年在学问上各有研究方向,也有各自不同的心得,经常产生不同意见,甚至偶尔会“固争极辩”。
  郑朴翁“晚慕颜子坐忘,竹云一榻,竟夕不寐”。“坐忘”是道家修行的一种方式,出自《庄子·大宗师》孔子与颜子对话。颜子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林景熙还专门写信,以“真知实践”四字规劝他。或许是因为年少时“致君泽民”的理想抱负成了泡影,郑朴翁归隐后的思想逐渐趋向消极。
  晚年郑朴翁学兼黄老,有道家倾向,炼药、服丹、著《易》成为他的“新常态”。这些在林景熙写给他的诗中可窥一斑:“养花疏石髓,炼药伏山精”(《寄郑宗仁》);“笑问刘安鼎,相看已二毛”(《寄芗林故人》);“欲觅九还凭寄语,青牛何日度函关”(《寄七山人》),比较密集用到了道教中的词语、典故。
  林景熙不仅通过诗歌、书信对这位同窗故友表达关心,还曾来到焦下,在郑朴翁家中过夜,留下了《郑宗仁会宿山中》一诗。民国《平阳县志·古迹志》以此诗为“郑朴翁宅”作注。当代学者陈增杰先生在《林景熙诗集校注》中注:“山中,即指焦下山。”在芗林,他们共同回忆往事故人、诉说同窗旧谊,“挑灯怀旧梦,移席近春泉”。同时,也不免感叹光阴驹隙,“共话忽深夜,相看非少年”。
  郑朴翁写得一手好文章。“公之文兮,烂其河汉”(林景熙《故国子正郑公墓志铭》)。其在科场应试所作文章,当时就“脍炙海内”,直到元朝仍在传诵。他一生著述颇丰,有《续古》杂著二卷、《厚伦》诗一卷、《礼记正义》一卷、《四书指要》二十卷、《易说》若干卷,可惜都失传了,只留下一篇让人读之涕零的《悼国赋》。
  郑朴翁有孙名如圭,字伯玉,深得家传,常与史伯璿讲性命之学。史伯璿还让自己的得意门生徐兴祖跟随郑如圭学习。
  参考文献
  〔宋〕林景熙:《霁山集》,章祖程注,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宋〕林景熙:《林景熙诗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王朝佐、郑思恭:《东嘉先哲录:外两种》,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民国〕刘绍宽等:《民国平阳县志》,平阳县图书馆整理本,中华书局2020年版
  〔清〕徐承烈:《越中杂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民国〕黄光:《仙坛山志稿》,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周林:《元初南宋遗民诗社“汐社”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李山岭:《宋遗民诗人胡侨事迹著述考略》,嘉兴学院学报,2018.

知识出处

宋韵文化在平阳

《宋韵文化在平阳》

本书分为史论篇、人物篇、风物篇、美文篇及附篇五大类,内容包含了平阳文化看两宋风流遗韵、平阳宋韵遗存的地理布局、陈经正、陈经邦生平事迹考、永嘉学派源流与陈傅良平阳籍弟子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振国
责任者
郑朴翁
相关人物
林景熙
相关人物
史伯璿
相关人物
陈高
相关人物
章祖程
相关人物
郑初心
相关人物
萧振
相关人物
葛洪
相关人物
连文凤
相关人物
孙锵鸣
相关人物
陈则翁
相关人物
王英孙
相关人物
王克谦
相关人物
谢翱
相关人物
季本云
相关人物
高邈
相关人物
唐珏
相关人物
方珏
相关人物
郑宗仁
相关人物
史学家
相关人物
全祖望
相关人物
王修竹
相关人物
刘安鼎
相关人物
徐兴祖
相关人物
郑如圭
相关人物
王朝佐
相关人物
郑思恭
相关人物
刘绍宽
相关人物
徐承烈
相关人物
黄光
相关人物
周林
相关人物
李山岭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商务印书馆
相关机构
浙江古籍出版社
相关机构
中华书局
相关机构
平阳县图书馆
相关机构
浙江人民出版社
相关机构
中州古籍出版社
相关机构
暨南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