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林湾里林族与永嘉学派渊源略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宋韵文化在平阳》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307
颗粒名称:
林湾里林族与永嘉学派渊源略考
分类号:
K825
页数:
13
页码:
43-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阳县林湾里自唐末迁居以来,通过不断积累发展,至两宋之际已成为望族。林大备作为林湾里代表人物,师承陈傅良并受学于吕祖谦,其后代延续学术传统,多人中进士。林居雅等人为地方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
平阳县
永嘉学派
林湾里
内容
据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季宣撰写的《林南仲墓志铭》[1]记载,唐朝会昌、大中年间(841-859),有一位名叫林彦的人,由福建迁入横阳县金舟乡林湾里,人称“林湾里人”。自唐代以来,林湾里人通过不断开荒辟土,逐步发展成为当地望族。
两宋之际,林湾里出现了一位代表人物——林杞[1]。林杞(1095-1168),字南仲,薛季宣《林南仲墓志铭》里的墓主便是他。林杞立志振兴祖业,勠力种桑课农,将家业打理得井井有条,家道得以兴起。在自我约束方面,他闲居冠履必整,自奉简素,立坐未尝跛倚;在待人处事方面,和睦宗族,事兄如父,对妻子无惰容,精悍至老不衰;在子女培养方面,子皆儒学,永嘉学派代表人物陈傅良的学生林大备便是其中一员。作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户,林杞已逐步实现由地方富户向儒家君子的转型。《林南仲墓志铭》是陈傅良应学生林大备之托请薛季宣所作。林大备,字伯顺(百顺),林杞次子,其名与字应取自《礼记·祭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
一、林大备与陈傅良的师承关系
林大备师承陈傅良证据较为明确。线索如下:(1)《林南仲墓志铭》[1]记载:“走(古人自称谦词)之友陈傅良君举,以经学教授州县,亟为走称其生徒林大备者,为平阳善士。”(2)叶适《与吕丈书》[2]中提到:“同志林百顺(林大备),依君举兄为学,志况颇坚。”(3)林大备孙辈族人林栋墓志铭《永嘉林国辅墓志铭》(林希逸撰)[3]亦提及:“(林栋)以诸祖多游陈止斋、楼攻媿之门,议论有源委。”此处的“诸祖”,指的便是林大备等人。
林大备从陈傅良学的时间,可结合下列三方面证据探讨:(1)据叶适写的陈傅良墓志铭《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4]载:“公姓陈氏,讳傅良,字君举,温州瑞安人,初讲城南茶院,时诸老先生传科举旧学,摩荡鼓舞,受教者无异辞。公未三十……”可知,陈傅良未到30岁便在城南茶院教授生徒。
(2)孙锵鸣撰《陈文节(傅良)公年谱》[5]时,据陈傅良文集卷首曹叔远撰写的《止斋集原序》[6]记载:“执经户外,方屦阗集,片言落笔,传诵震响,场屋相师,而绍兴之文丕变则肇于隆兴之癸未”,认为陈傅良于宋孝宗隆兴癸未(1163)授徒于城南茶院,从者数百人,陈傅良时年27岁。
(3)林大备父林杞卒于乾道四年(1168)。乾道五年(1169)冬,陈傅良到常熟薛季宣寓所,完成学业(卒学)。陈傅良约于此阶段携林大备向老师薛季宣请铭。乾道六年(1170)秋,陈傅良补入太学。林大备经过常熟东关时未能遇上薛季宣,薛在给陈傅良的回信《答君举三》[7]中提及了此事,同时寄来了撰写好的《林南仲墓志铭》。墓志中称林大备为陈傅良的生徒,可以推断,林大备应于隆兴元年至乾道五年间(1163-1169)始从陈傅良学,时年约30岁。
值得一提的是,林大备还曾从婺学创始人、东莱先生吕祖谦学。淳熙二年(1175)秋,叶适到访婺州,与陈亮一起到武义明招山,向吕祖谦问学[8]。淳熙三年(1176),叶适写给吕祖谦的《与吕丈书》[2]中提到:“同志林百顺,依君举兄为学,志况颇坚。平时愿叩门墙而不可得,想今已获趋拜,当蒙与进也。”从行文来看,林大备此时或已在吕祖谦边上求学,叶适嘱托吕要多教导提携林大备。叶适称林大备为同志,应与二人同时受教于陈傅良有关。
查《陈文节(傅良)公年谱》[5],陈傅良自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后,一直到淳熙三年(1176),长达四年时间在家候缺。期间与吕祖谦有来往。如淳熙元年(1174)十一月,陈傅良访吕祖谦于明招山,时吕祖谦丁父忧居家[9]。林大备去拜访吕祖谦的时间节点有三种可能:一是淳熙元年(1174)十一月随老师陈傅良一起去:二是于淳熙二年(1175)秋随叶适一起去;三是于淳熙三年(1176)前自行前往拜访吕祖谦,目前尚难定论。
二、进士林思学与钱文子、曹豳等的师承关系
林大备之后数代,林湾里人出现了一个至少绵延4-5代的读书人群体(见表1),并走出了多名进士。如:(1)“昼夜诵书攻文,高吟咏”的林璞,其子林善补高中嘉定元年(1208)进士[10]。(2)“回川先生”林居雅,创建舥艚阴均陡门,其子林思学师从曹豳,高中嘉熙二年(1238)进士[11]。(3)淳祐十年(1250)武举三鼎甲林栋,其子林煜笔力如乃翁[3]。下面,本文就涉及的人物逐一分析。
表1 林湾里家族相关人物内部关系
嘉定元年(1208),平阳义民林居雅响应知县汪季良的号召,变卖家产,创建舥艚阴均陡门,对地方公益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该陡门至今屹立[14]。林居雅子林思学是嘉熙二年(1238)进士。据出土的《林思学圹志》[11]载:“(林思学)长而颖脱,从侍郎东甽曹公豳学。既能文,授春秋于回川,家庭自为师生,相继入大学,同经生慕之。”据圹志推算,嘉定十六年(1223)左右,林居雅、林思学父子先后入太学,居太学十五年,父子家庭互为师生,很受同学们羡慕,堪为美谈。嘉熙二年(1238),林思学高中周坦榜进士,初授真州教授。嘉熙三年(1239),史嵩之以京湖安抚制置使拜右相,林思学应辟入幕府,改任督府准备差遣。遗憾的是,林思学在赴任路上感染寒疾去世。
《林思学圹志》明确记载林思学师从曹豳(1170-1249)。据《宋史·曹豳传》[15]:“豳字西士,少从钱文子学,登嘉泰二年(1202)进士第,授安吉州教授。”可见,曹豳是乐清钱文子学生。钱文子(1147-1219),名宏,字文季,号白石山人,绍熙二年(1191)太学上舍两优释褐[16]。据吕祖谦再传弟子王柏《鲁斋王文宪公集》卷一二《跋丽泽诸友帖》[17]:“白石不及登成公之门,而师止斋(陈傅良)。”由上可见,林思学的师承关系可概括为:陈傅良—钱文子—曹豳—林思学,也就是说,林思学是陈傅良的三传弟子。当然,这不能排除林思学先是幼从父亲回川先生林居雅学的可能性。
关于林思学从曹豳学的时间,结合出土的《曹豳圹志》[18]可知,嘉定元年(1208)四月,曹豳授湖州教授,未赴任,丁内外艰,因家贫,在乡里执教十一年(1208-1219)。林思学应于这一阶段从曹豳学。凑巧的是,端平三年(1236)十二月,曹豳任国子司业:[19],全面负责诸学包括太学的教学及行政事务,此时林思学父子都在太学求学,两者应有交往。
从表2相关人员的生年来看,林大备早林居雅约30年,是林居雅的父辈人物,是林思学的祖辈人物。而林思学从弟林栋墓志铭[2]称:“(林栋)君为文简而有法,以诸祖多游陈止斋、楼攻媿之门,议论有源委,其从师取友又皆当世名人。”这里说的游陈止斋、楼攻媿之门的“诸祖”指的是林大备等人,进一步佐证了林大备是林思学、林栋等人祖辈的观点。
对于回川先生林居雅,《林思学圹志》[11]有段精彩的介绍:“回川不为章句儒,以躬行自信,又勇于为谊。”林居雅不拘泥于辨析章句且身体力行的学者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林居雅的师承情况,《林思学圹志》并未提及。从目前有限的资料推断,林居雅师承林大任、大备、大时等家学的可能性较大。若按此猜测,林居雅相当于陈傅良的再传弟子辈,见表3。嘉定五年(1212)前后,尚在温州府学读书的林居雅曾请知温州杨简撰写《永嘉平阳阴均堤记》[10],该文是目前研究阴均陡门的源头性文章,也是研究宋代平阳水利工程史的重要文献。林居雅在太学读书期间担任斋谕,参与太学生日常管理。端平二年(1235),林居雅率太学20斋40名斋
表2 相关人员师承及生卒年
长、斋谕,请求加封太学灵通庙,获得批准,留有《请加封太学灵通庙劄子》[16]一文。该文是研究宋代太学灵通庙敕封情况的重要文献。值得一提的是,这40名斋长、斋谕,大多高中进士,作为领头人,足见林居雅之影响力。
三、武举三鼎甲林栋与止斋续传说
值得一提的是,《宋元学案补遗》作者据林希逸撰写的《永嘉林国辅墓志铭》[3]一文,将林栋、林善补、林思学记作“止斋续传”[20]。(《永嘉林国辅墓志铭》原文疑漏字:仪真教【授】思【学】齐相上下)。据该墓志铭,林栋自号“讷庵”,平日话语不多,但对国家大事却从不沉默。淳祐四年(1244),他通过混补法考入武学,读书时积极向朝廷上书。在抨击时政和褒贬人物忠邪方面,他总是冲在前面。淳祐十年(1250),宋理宗殿试策问,林栋说起边关战事,痛心疾首,义愤难平。他说战争祸害刚停下来,却有人开始好大喜功、沾沾自喜,这容易重蹈覆辙。他反对通过议和维持边境安宁,而以朱子理学评判君子与小人的界限,再以此评判南宋和蒙古的界限,奏疏洋洋洒洒数千言,正气勃郁。林栋最终高
表3 林湾里家族与陈傅良等的师承关系
中淳祐十年(1250)武举三鼎甲,该榜武状元是福建人陈亿子。
林栋墓志撰写者是同时期国子录——福清理学大师林希逸。林希逸在墓志中称,林栋在武学时文声籍籍,既有永康学派陈亮的气骨,又有横浦学派张九成的学问,其评价不可谓不高。关于林栋的师承,《永嘉林国辅墓志铭》并未具体指明,但从其中记载来看,林希逸认为林栋为文行事与诸祖游陈傅良、楼钥之门有关,而林栋师友都是当时名人,具体师从有待进一步考证,故暂从《宋元学案补遗》之说,作止斋续传。
《永嘉林国辅墓志铭》又称林栋之子林煜是漕贡进士,笔力如乃翁,必能大其家。其女婿则是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方蒙之子方皞如。
四、进士林善补“朱门十哲”说存疑
《宋元学案补遗·林先生栋传》中,还附带了林善补[20]。林善补,字退思,嘉定元年(1208)进士,初授无为军教授,曾任四川茶马司干官。叶适(1150-1223)曾为其母撰写《林夫人陈氏墓志铭》[10]。该墓志铭中提及林善补之父林璞“昼夜诵书攻文,高吟啸”。遗憾的是,林璞早逝。林璞去世后,陈氏夫人从丈夫手中接过了教育儿子的接力棒,“犹力课子学不怠”。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文集中有多篇《答林退思》,是朱熹答林善补来信(文集中作“林补”)[21]。关于林善补与朱熹书信来往的时间,陈来先生《朱子书信编年考证》认为《答林退思》应发生在庆元四年(1198)[22]。除了书信往来,林善补至少拜访过朱熹两次。
第一次是庆元四年(1198)。这年,朱熹在写给女婿黄榦的信《答黄直卿书》中说:“南康李敬子与一胡君(胡泳)同来,见在书院,敬子甚卓立,然未细密,胡君坚苦,读《丧礼》甚子细,亦不易得。永嘉林补,字退思者,亦暂来。其人甚敏,然都不曾读圣贤书,只一味胡走作,甚可惜也。”[23]由上文可知,与林善补同一时期去拜访朱熹的还有江西李燔(字敬子)和胡君(胡泳)。李燔和胡泳早几年便已拜入朱熹门下,其所学已卓有成效。而朱熹认为林善补虽比较机敏,但没怎么好好读圣贤书,只一味地胡乱学习。
第二次是庆元五年(1199)。朱熹在《跋彭监丞集》[24]中写道:“庆元己未(1199),君之中表林生补,持此集及叶卿所撰墓铭过余。”可见,庆元五年(1199),林善补曾携带表兄彭仲刚(1143-1194)的《彭监丞集》去找朱熹作跋。众所周知,始于庆元元年(1195)的“庆元党禁”,使朱熹理学在学术和政治上遭到重大挫折,甄别和清洗运动几乎网尽了赵汝愚、朱熹门下的所有知名之士,许多朱门弟子为避祸离开甚至叛离师门,而林善补并未忌讳此事,顶住压力前去拜访朱熹,精神着实难得!
关于林善补的师承,一般认为只是朱熹门人。但笔者认为,林善补可能并非仅取朱熹一家之学,主要依据有如下四点:
第一,林善补与朱熹的书信中多次提及“屈于贫困,寸步不能自致”,叶适《林夫人陈氏墓志铭》[10]也证明了林善补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因此直接去福建拜访朱熹的机会并不多。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即已去世,林善补从朱熹学的时间较短,而当面受教的机会也不多,从朱熹处获得的知识应有限。
第二,林湾林氏家族文人群体的存在,如上文提及的林大备兄弟、“回川先生”林居雅、林善补父林璞等(见表1),足见家族业儒气氛浓厚。而林善补于朱熹逝世8年后(1208)才中进士,林善补受林湾林氏家学的影响应不小。
第三,林善补表兄彭仲刚(1143-1194),24岁即中乾道二年(1166)进士,登第时间早于林善补42年。叶适《彭子复墓志铭》载彭仲刚“其一时师友盛矣,而子复又最先周旋其间”[25],《宋元学案》显示彭仲刚与徐谊(1144-1208)[26]、吕祖谦(1137-1181)[27]、王自中(1140-1199)[28]等皆有关系。可见,彭仲刚本身转益多师,是个饱学之士。彭仲刚很重视教育,绍熙元年(1190)知全州,任上常亲为学子执经讲说[25]。彭仲刚父约于次年(1191)去世,他因此回乡守孝三年[25]。在这期间,林善补与表兄彭仲刚的接触机会应较多,彭仲刚又年长林善补较多,亦兄亦师的可能性较大。巧合的是,叶适在《林夫人陈氏墓志铭》[10]中,对林善补师友交往的评价——“善补经营四方,杰材伟士无不师友”,与叶适在《彭子复墓志铭》中对彭仲刚师友交往评价——“其一时师友盛矣,而子复又最先周旋其间”相类似。彭仲刚去世5年后,林善补拜访朱熹,请为彭文集作跋,因此,不能排除林善补受彭影响的可能。
第四,林善补与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有接触。除前文提及的林善补之母《林夫人陈氏墓志铭》为叶适所写外,林善补赴任四川茶马干官时,叶适还曾作诗《送林退思四川分司茶马干官》[29]相赠。叶适中进士时间早林善补30年,叶适作诗相赠,颇有长者勉励后辈之意。
从以上四点来看,相较于远在福建建阳的朱熹,林湾林氏家族文人群体及在平阳的彭仲刚、徐谊、王自中和在瑞安的叶适,对林善补而言是近在咫尺。师友范围较广的林善补效仿其表兄彭仲刚转益多师的可能性较大。《宋元学案补遗》将林善补与林栋一起记作止斋续传[20],或许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明初宋濂在《赠侍仪舍人林成之序》[30]一文,首先提出林善补为“朱门十哲”一说。《赠侍仪舍人林成之序》文中写道:“夫成之为退思先生五叶孙,先生实考亭夫子高弟,世称十哲之一。”这一说法,深深影响了近代学者对林善补的师承定位,民国《平阳县志》即引用了宋濂之说[31]。众所周知,朱熹一生以著书讲学为乐,弟子门人遍天下,数量相当庞大。即便经历了“庆元党禁”,仍有部分有才学的弟子紧紧追随。黄榦在《勉斋集》中说道[32]:“向来从学之士,今凋零殆尽,闽中则潘谦之、杨志仁、林正卿、林子武、李守约、李公晦;江西则甘吉父、黄去私、张元德;江东则李敬子、胡伯量、蔡元思;浙中则叶味道、潘子善、黄子洪,大约不过此数人而已。”遗憾的是,关于“朱门十哲”之说,笔者遍查有关朱子门人相关文献如《朱子实纪》《考亭渊源考》《朱子门人》等,似无此说,不知宋濂老夫子所依为何?笔者抛砖引玉,供各位方家参考。
结论
综上所述,林湾里人肇始于唐代,北宋时期已成平阳大族。南宋早期,以林大任、林大备、林大时三兄弟为代表,皆业儒学。到下一辈,林湾里林氏家族已经形成了浓厚的求取功名的气氛,与永嘉学派关系密切,形成一定的文人群体,前后至少延续四五代,并出现多名进士,成功实现了由富而儒的转型。
表4 林湾里林氏家族与永嘉学派三位代表人物交集
参考文献
[1]【宋】薛季宣《浪语集·卷三三·林南仲墓志铭》
[2]【宋】叶适《水心文集·卷二十七·与吕丈书》
[3]【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二二·永嘉林国辅墓志铭》
[4]【宋】叶适《水心集·卷十六·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
[5]【清】孙锵鸣撰《陈文节(傅良)公年谱》(周梦江点校)
[6]【宋】陈傅良《止斋集·卷首·止斋集原序》(曹叔远撰)
[7]【宋】薛季宣《浪语集·卷二十四·答君举三》
[8]【宋】吕祖谦《东莱集·别集卷十·至陈亮第十七函》&【宋】陈亮《龙川文集·附录上》
[9]【宋】吕祖谦《东莱集·卷四·与周子充书》&杜海军《吕祖谦年谱》第148页
[10]【宋】叶适《水心集·卷二一·林夫人陈氏墓志铭》
[11]【宋】王致远《真州教授林思学圹志》(出土),另可见于民国《平阳县志》卷五十五和杨思好主编《苍南金石志》(2011年)浙江古籍出版社,第225页
[12]【宋】佚名《林居雅妻曾氏圹志》(出土墓碑),另可见于《民国平阳县志》卷五十五和杨思好主编《苍南金石志》(2011年)浙江古籍出版社,第20页
[13]【明】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三·人物四》
[14]【宋】杨简《慈湖遗书·卷二·永嘉平阳阴均堤记》
[15]【元】脱脱《宋史·卷四一六·曹豳传》
[16]【宋】卢祖皋《钱文子圹志》(出土)
[17]【宋】王柏《鲁斋王文宪公集·卷一二·跋丽泽诸友帖》
[18]【宋】曹怡老《曹豳圹志》(出土)
[19]【清】阮元《两浙金石志·卷十一·宋封太学灵通庙敕碟碑》
[20]【清】王梓材等《宋元学案补遗·卷五三·止斋学案·止斋续传·林先生栋》
[21]【宋】朱熹《晦庵集·卷六十二·答林退思》
[22]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201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476页
[23]【宋】朱熹《晦庵集·续集·致黄直卿第五十三书》
[24]【宋】朱熹《晦庵集·卷八十四·跋彭监丞集》
[25]【宋】叶适《水心集·卷十五·彭子复墓志铭》
[26]【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六十一·徐陈诸儒学案》
[27]【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七十三·丽泽诸儒学案》
[28]【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五十六·龙川学案》
[29]【宋】叶适《水心文集·卷七·送林退思四川分司茶马干官》
[30]【明】宋濂《文宪集·卷九·送林成之序》
[31]【民国】刘绍宽《平阳县志·卷三十五·人物志四·林善补传》
[32]【宋】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与李敬子司直》
知识出处
《宋韵文化在平阳》
本书分为史论篇、人物篇、风物篇、美文篇及附篇五大类,内容包含了平阳文化看两宋风流遗韵、平阳宋韵遗存的地理布局、陈经正、陈经邦生平事迹考、永嘉学派源流与陈傅良平阳籍弟子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茂则
责任者
薛季宣
相关人物
林彦
相关人物
林杞
相关人物
陈傅良
相关人物
林大备
相关人物
叶适
相关人物
林百顺
相关人物
林栋
相关人物
林国辅
相关人物
林希逸
相关人物
陈止斋
相关人物
孙锵鸣
相关人物
陈文节
相关人物
曹叔远
相关人物
吕祖谦
相关人物
曹豳
相关人物
林璞
相关人物
林居雅
相关人物
林煜
相关人物
汪季良
相关人物
曹公豳
相关人物
周坦
相关人物
史嵩之
相关人物
林思学
相关人物
杨简
相关人物
林善
相关人物
高吟啸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林善补
相关人物
黄榦
相关人物
李敬子
相关人物
胡泳
相关人物
李燔
相关人物
林生
相关人物
叶卿
相关人物
彭仲刚
相关人物
赵汝愚
相关人物
于林善
相关人物
徐谊
相关人物
王自中
相关人物
彭文集
相关人物
宋濂
相关人物
潘谦之
相关人物
杨志仁
相关人物
林正卿
相关人物
林子武
相关人物
李守约
相关人物
李公晦
相关人物
张元德
相关人物
蔡元思
相关人物
黄子洪
相关人物
杜海军
相关人物
王致远
相关人物
杨思好
相关人物
曹怡
相关人物
王梓材
相关人物
黄宗羲
相关人物
刘绍宽
相关人物
黄文肃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四川茶马司
相关机构
浙江古籍出版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