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宋韵文化在平阳》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297
颗粒名称: 史论篇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13
页码: 1-13
摘要: 本篇通过对平阳地区宋韵文化遗存的研究,展现了两宋时期的风流遗韵及其地理布局,探讨了平阳宋韵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影响。
关键词: 平阳县 历史文化

内容

平阳文化看两宋风流遗韵
  潘孝平
  平阳自西晋太康四年(283)设立县治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纵观平阳千年文脉,平阳历史第一轮文化高潮在两宋时期。若问平阳文化看什么,依我之见,看两宋风流遗韵。
  两宋学风:宋徽宗年间,平阳乐溪人陈经正、陈经邦远赴洛阳追随理学大师程颐受业。学成归来后,在南雁会文书院讲授洛学,开两浙理学之先声。后经宋之才、孔延、潘安固等传承,至南宋前期著名学者徐谊加以发扬光大,再传黄中、彭仲刚、刘轸、刘天益等平邑学者,逐渐形成平阳学派。民国《平阳县志》评价:“平阳衣冠文物至宋而盛。陈经正兄弟,徐寓、蔡㦛诸君子,先后从游程朱之门,皆得其传以归,递相授受,邑遂称‘小邹鲁’焉。”
  两宋科举:据《千年古县平阳》统计,从北宋绍圣四年到南宋咸淳十年(1097-1274)的170多年间,平阳有案可查文科进士375人,武进士296人,合计671人次,冲掉“武换文”18人,实际考中文武进士653人。其中,武科夺魁占三成、“六载联标两状元”、“一门同科四进士”,一时声震朝野,这在中国科举史中十分罕见。
  两宋望族:主要有南湖薛氏、杉桥朱氏、凤巢杨氏、盖竹林氏、莲池陈氏、睦源周氏、后仓邵氏等。
  两宋文献:水头杉桥人朱元升所著《三易备遗》,南湖人薛据所著《孔子集语》,昆阳人林景熙所著《霁山文集》,南雁人俞德邻所著《佩韦斋辑闻》《佩韦斋集》被收入《四库全书》。
  两宋诗歌:南宋绍兴年间,越州山阴人陆游出任宁德主簿,往来闽地途径平阳,曾下榻平阳驿舍,留下一首隽永的《平阳驿舍梅花》,诗曰:“江路轻阴未成雨,梅花欲过半沾泥。远来不负东皇意,一绝清诗手自题。”宋绍兴、淳熙年间,平阳人林升下榻临安客舍,题壁一首:“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此诗成千古绝唱。还有南宋遗民诗人林景熙抒写亡国之痛的大量诗作,震耳发聩。
  两宋音乐戏曲:郭沔是南宋后期古典音乐代表性人物,是浙派古琴艺术创始人。平阳是温州南戏发祥地,也是木偶戏、单档布袋戏主产地,自南宋至今盛演不衰。2008年,平阳木偶戏、单档布袋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两宋风物:宋代书院有南雁会文书院,宋代名人遗迹有钱仓起相岩摩崖题刻、松台山摩崖题刻,宋代水利有县城坡南塘、西塘,水头三桥朱官堰,万全仙口海塘、沙塘陡门,宋代寺观有坡南东岳观、南湖宝山殿、宋埠水陆寺、萧江陈府庙,宋井有水头后街八角井、南雁宋井,宋塔有栖真寺五佛塔、宝胜寺双塔,宋桥有昆阳南丰治平桥、万全吴垟坊岩下桥、南湖普美普济桥等,宋窑有水头仕静卧牛山南宋窑址,宋墓有水头稻桶城下朱熠状元墓、鹤溪麒麟山下杨驸马正臣墓,馆藏宋代文物则有宋谷仓罐、瓷粉盒、瓷香炉、瓷魂瓶、瓷碗、瓷罐等。历经千年岁月沧桑,这些至今留存的两宋风物,是散落于平阳大地的文化珍珠,是千年平阳的文化符号,是平阳文脉的生动注解,也是我们摸得着的温度,抓得住的记忆,看得见的乡愁。
  若问平阳文化看什么,要看两宋风流遗韵。建议开辟一处两宋风流遗韵文化馆,加以具象,以提高平阳历史文化的辨识度。
  平阳宋韵遗存的地理布局
  胡进士
  宋韵文化是平阳历史文化的重要标识。平阳宋韵遗存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一是县城周边,二是南雁荡山一带。若用形象语言予以概括,亦可称为“东南西北”,即:东塘河流域、南雁荡山、西郭城外、北塘河两岸。
  东塘河流域
  平阳小南塘河上游坡南河,在夹屿分为东、西塘河。两宋时期,东塘河流域和坡南河两岸素称人文鼎盛。当时小南平原三大家族,均沿坡南河和东塘河的北侧、西侧山麓聚居。“县治东南三里凤凰山下,……其地系陈氏世居,宋时科第不绝”。旸岙山麓的蔡汝平及其子元龟、元康、元嘉皆儒者。其中蔡元康最善学,“太学善士闻名而愿交者,不可以一二数,……其所往来皆一时贤士大夫”。丰山(石床里)陈瑾“独用一家力,筑县东驿道数十里”,其子陈岩、陈志崇“皆师友(陈)傅良、叶适”,志崇之子陈守仁则“尽得(徐谊)其秘传”。坡南河、东塘河流域还是平阳学宫所在地。学宫初在坡南证真院南,北宋治平三年(1066)南徙安阳(温垟),元祐年间迁建于凤凰山下。东、西塘河在两宋时期,东塘河流域开发在先,西塘河流域开发在后。元祐七年(1092),凤凰山陈彦才之父率族人献地学宫之后,即徙居西塘莲池。宣和三年(1121)后,陈彦才复于西塘河东段建鹳巢桥。西塘河尽头则是钱仓。钱仓江两岸,东有前仓古镇,以陆游驿舍梅花闻名;西有萧家古渡,以名臣萧振著称。西塘河虽亦盛,实源于东塘河。
  南雁荡山
  北宋政和元年(1111),洛学传人陈经正、陈经邦始创会文书院于南雁荡山东洞。在此之前,洛学门人纷至沓来,“潘旻、许景衡辈会此讲学”,留下了吟咏南雁的诸多诗篇。南宋德祐年间(1275-1276),二陈后人续建棣萼世辉楼于南雁清风谷。当时,以南雁东西洞为中心,西南有睦源,东北有杉桥,往东有南湖、盖竹,聚居了宋代平阳西部的四大科举家族。庆元二年(1196),睦源周氏叔侄兄弟四人同榜登第,丛桂腾芳,堪称传奇。陈傅良为赋《周宣义三子仲敏、明叔、幼谨同年登第,因以前韵奉寄》一诗。宁宗、理宗年间,杉桥朱嗣宗、朱熠、朱应举三夺武魁,今之水头因此成为中国武状元第一镇。朱熠于宝祐六年(1258)之后,以端明殿学士直入中枢。朱应举则于咸淳年间外放广西,先后知贵州、道州。而朱嗣宗在南宋京朝官与路分州郡长官记载之中毫无痕迹,当于夺魁后任职军中,止于正将。南湖薛氏“登文武进士者六七十人,高蹈隐逸者五六人,著书立言者三四人,以诗章鸣世者八九人”。盖竹林氏“冠冕至盛,科甲连登”,其中林梦新、林景衡、林武子分获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亦为世所罕见。另外,南宋后期流寓浙西的著名诗人俞德邻、浙派古琴艺术创始人郭沔,也都出自南雁荡山。
  西郭城外
  县治西郭城外的白石里、雅山里,是当时文人雅士理想的隐居地。北宋天圣五年(1027),孔子世家平阳派在登瀛巷营建家庙,此为浙江最早的孔子家庙。孔子四十九世孙孔延“居西郭,以龟山(杨时)之学教授乡里,学者称为南鲁先生”。孔延侄孙孔炜,孔炜侄子孔梦斗,先后登南宋庆元二年、景定三年进士第。嘉泰年间(1201-1204),著名学者徐谊谪后始听自便,遂还沙冈旧居。当其时,“长斋与诸老继凋谢,惟徐谊岿然独存,(陈)守仁僦屋城西,踵门卒业”。西郭之外,雅山周堙交游当时著名学者杨简等人,当传徐谊之学,世称戒轩先生。周堙之子周元龟,元龟之侄周景灏,先后登嘉熙二年(1238)、咸淳四年(1268)进士第。周元龟风骨傲然,周景灏宋亡不仕,雅山周氏“箕裘诗礼逾二百年”。周元龟之甥郑朴翁又继承乃舅周元龟学术,平阳徐谊之学绵绵不绝。西郭另有神童应节严,7岁举童子科,34岁考中武进士,40岁换文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宝谟阁待制。宋末著名诗人林景熙早年居白石巷,晚年辟赵奥别业于马鞍山下,写下了大量爱国诗篇。其“以藻思绮合之笔,写激楚苍凉之情”,诗歌成就横绝一时,在宋末元初异军突起,称之为宋诗殿军亦不为过。
  北塘河两岸
  北塘河两岸以宋、徐、蔡三大家族最为知名。宋之才登北宋政和八年(1118)进士第,历官国子司业、敷文阁待制、知泉州。其从学龟山先生,后世赞为“程氏正脉”。其人“操履洁白”,而“在隐显之间”。自绍兴十五年至二十五年间(1145—1155),“乡居十年,……以其学淑诸乡人”。平瑞“邑子请教于门,人人各厌所欲,善士资其矜式,自谓得师”。徐谊登南宋乾道八年(1172)进士第,累官工部侍郎,知临安府、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其学术“于永嘉学派又别为一家”,与陈傅良、叶适并称“场屋三温人”。其挚友蔡必胜为乾道二年(1166)武举第一人,以直臣著称于世,官至知閤门事。北塘河两岸又是宋韵文化在平阳的传播中心。淳熙元年(1174),陈傅良弟子章用中在章奥创江南书社,切磋事功之学。庆元六年(1200),朱熹弟子徐寓执教半塘,传播理学思想。北塘河上还留下了睦源周勉、盖竹林拱辰的痕迹。周勉父母造桥于万全周垟,林拱辰则建桥于万全三都。周勉后官至邕管经略安抚使,林拱辰则官至广东经略安抚使。
  千年宋韵一山中
  朱招宠
  宋代平阳人文鼎盛,尤以书院文化、学统文化、武状元文化、古琴文化最为著称。而这四大文化,恰好荟萃于南雁荡山。
  满山读书声
  宋代平阳六大书院,四所坐落于南雁荡山。其中会文书院在东洞,聚英书院在西洞,毓秀书院在山门,聚奎书院在顺溪。北宋大观四年(1110),程门高足、平阳学者陈经正、陈经邦兄弟,携瑞安同门许景衡、谢佃、潘旻,在南雁荡山石门庵讲学。政和元年(1111),陈经正、陈经邦在南雁东洞(石门庵旁)创办会文书院,“辟斋舍数楹,与诸弟朝夕讲贯其中”,传播洛学,“人奉为师”。二陈先生之后,南雁文风经久未息。南宋初期,山门叶群在毓秀书院读书,杉桥朱梦良在聚英书院读书;咸淳年间(1265-1274),顺溪陈氏子弟在聚奎书院读书。百余年间,书声满山。当时的南雁荡山,俨然是平阳文化中心。其流风余韵,直至元季方告暂歇。
  著述入四库
  “平阳学统,始于(经正、经邦)先生兄弟,成于徐忠文公宏父(徐谊)。”自二陈先生发端,经潘安固、宋之才、徐谊、彭仲刚、朱黼、徐宏、俞德邻等众多学者传承弘扬,平阳学统始终与南雁荡山息息相关。入编《四库全书》的十部平阳人著作,有三部出自南雁荡山。四库经部《三易备遗》,朱元升所著。朱元升(?-1275),字日华,杉桥里人,嘉定四年(1211)武进士。“其言《周易》,……冥心求索,以求一合,可谓好学深思者”。子部《佩韦斋辑闻》、集部《佩韦斋集》,俞德邻所著。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南雁荡山人,咸淳九年(1273)两浙转运司解试第一。其诗“恬淡夷犹,自然深远,在宋末诸人之中,特为高雅”。除上述三部著作之外,平阳学者潘安固、萧振、宋之才、徐谊、彭仲刚、徐宏都在南雁留下了诗作。
  武魁留诗篇
  南宋平阳十五位武状元,其中五位曾游南雁并赋诗留痕。如蔡必胜《玉帘瀑》曰:“珠箔飞空涧布流,卷舒曾不用银钩。悬崖洒洒清涵雪,越壑溶溶冷涩秋。势动羽鳞应若是,韵谐宫徵亦相侔。水晶不碍晴峰月,分付山灵夜莫收。”其《白水瀑》曰:“飞泉一派下岩阿,散乱玉花湿薛萝。雨后珠帘收不得,奔腾万丈似银河。”林管《竹坡》曰:“潇洒山隈处,交加尽此君。平安终日报,晚节凤来群。”朱熠《三台峰》曰:“即此是台星,三峰入眼明。若非天上贵,宁显世间名。万国皆瞻仰,千岩自送迎。泰阶何日正,草木亦光荣。”项桂发《游南雁荡》曰:“来游南雁见名山,石洞天窗夜不关。树色逢迎如有约,云阴往复几曾闲。晴虹静听琴应润,卓笔高题世莫攀。忆昔越王经此日,尚留遗胜在人间。”章梦飞《铁瓮洞》曰:“神居玉宇一壶天,铁瓮幽藏亦自然。开阖石门云往复,伐毛何处问长年?”此外,徐泳、郑访、黄云龙、朱元升、应节严、徐宗斗、郑遇龙、陶良器等八位平阳武进士,也在南雁留下了诗篇。
  琴音绕涧谷
  南雁荡山之麓,还走出了浙派古琴艺术创始人郭沔(字楚望)。俞德邻诗曰:“吾家雁山下,翠巘高千岑。”其文复称:“余里人郭楚望,以善琴名淳景间。”郭沔与俞德邻所居同里,他们都是南雁荡山人。近期所谓“郭沔是平阳郭宕人”的说法,并无确凿可靠的史料支持。从郭沔开创浙派开始,一直到明代中期,中国流行的古琴曲谱,基本上都是他整理、创作和传授的。其传世琴曲有《秋鸿》《飞鸣吟》《泛沧浪》《春雨》《潇湘水云》《秋风》《步月》等,尤以《潇湘水云》最为著称,为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浙派古琴艺术影响中国乐坛七八百年,至今在浙江古琴界,仍尊奉郭沔为开山祖师。而在当代平阳,古琴艺术亦传承未歇。
  岁月易老,文脉长存;学人虽逝,遗风绵长。千年宋韵南雁荡,诗书琴剑一山中。
  北塘无声,流淌千年宋韵之记忆
  陈士彬
  平阳县城之北,纵贯万全平原西片十七公里,有北塘河。因其南起平阳县昆阳镇北门水闸,北至瑞安市飞云街道南码道水闸,故又称平瑞塘河(俗称三铺塘河)。早在南宋时期,北塘河流域便已形成诸多村落。两岸名人辈出,文风鼎盛,宋韵记忆流传至今。塘河飘诗香
  史载南宋时期,北塘河南端鸣山一带水光潋滟,禅寺清悠,曾吸引许多文人游览或途经,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宁宗庆元三年(1197)春,瑞安籍大学者陈傅良来游,感赋《游鸣山寺,徐一之兄弟载酒,即席和其韵》。诗曰:“惰归春力不胜驱,风雨尚愁人掺裾。掠尽残红前日树,催还新绿去年畲。相将兴尽随花屧,赖有朋来载酒车。但得从今身尚健,吾乡风物胜匡庐。”后瑞安林英伯(林芘)亦至,写下《游鸣山》诗:“杏花舞径乱红雨,麦浪涨空摇翠烟。十里春风寻小寺,快船如马水如天。”温州通判赵屼途经鸣山,留下《鸣山诗》:“绿杨影里系扁舟,遥指鸣山得胜游。欲问山名人不知,好诗题遍为谁留。”宋末元初爱国诗人林景熙与好友郑朴翁酬唱,在《寄七山人》诗中则道:“攲枕寒生双瀑涧,开门春满七星山。”这个“七星山”,即以鸣山为首。
  遍地学风盛
  南宋中后期,北塘河沿岸学风日盛。万全章岙的章用中、尚贤里的徐宏从学陈傅良;宏弟徐容、徐寓,步廊的蔡㦛则从学朱熹。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载:“章用中,字端叟,万全乡章奥人。父母恣听其学,从傅良游最久。”“徐寓,字居父。朱子知漳州,始从之游。”“蔡㦛,字行夫,万全乡步廊人,学于朱子。”章、徐诸人学成归来,纷纷在北塘河沿岸办学,传授永嘉学术与理学思想。如章用中,便在章奥创办了江南书社。沿岸大族还创办义塾,延请名师培育族中子弟。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曾载:“(徐)几(徐宏兄弟的祖父),自号休休翁,与里人作义学,延知名士教子弟。”
  两岸多才俊
  由于重视教育,北塘河流域曾造就大批人才。其中,以宋之才、徐谊、蔡必胜、郑朴翁最负盛名。宋之才(1090-1166),宋桥人。北宋政和八年进士,历官国子司业、权礼部侍郎、知泉州。徐谊(1144-1208),沙冈人。南宋乾道八年进士,官至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蔡必胜(1139-1203),步廊人。乾道二年武举第一人,官至知閤门事。郑朴翁(1240-1302),蕉下人,咸淳十年上舍释褐。宋亡,隐芗山瀑下。
  一路皆桥梁
  北塘河正式形成于唐德宗贞元年间。韩愈《路公神道碑铭》曰:“(路应)遂临于温,筑堤岳(乐)城、横阳界中,二邑得上田,除水害。”最初,北塘河岸仅有土路。“宋绍兴中,里人徐几(即休休翁)倡筑铺石,功未就”。因此,宋代驿道在平阳万全,走的是水路。高宗绍兴年间,青年陆游从家乡山阴出发,赴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曾乘船经北塘河。“淳熙间,左司议蔡必胜(平阳武状元)议以石更造”。北门干路从此建成,驿道遂由水改陆。为便利交通,在北塘河流域修建了许多桥梁。如南宋吏部侍郎、广东经略安抚使林拱辰,曾在万全观音亭建桥。章奥周的嘉熙桥,亦建于南宋嘉熙戊戌年。但这些桥梁大都圮毁,如今看到的多为后人修建。
  千年往事,皆随风逝;三铺塘河,波光永存。北塘河水虽无声,流淌的却是千年宋韵之记忆。

知识出处

宋韵文化在平阳

《宋韵文化在平阳》

本书分为史论篇、人物篇、风物篇、美文篇及附篇五大类,内容包含了平阳文化看两宋风流遗韵、平阳宋韵遗存的地理布局、陈经正、陈经邦生平事迹考、永嘉学派源流与陈傅良平阳籍弟子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