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溪开发杂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人物与南雁》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267
颗粒名称: 顺溪开发杂记
分类号: K295.5
页数: 14
页码: 85-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顺溪景区的发现与开发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顺溪受到名人和普通老百姓的关注和努力。白云山是顺溪的一个景点,山中有藤道,1995年发现了一个石棺。顺溪陈族是该地的肇基始祖,他们是从其他地方来到顺溪定居,并进行了开发。顺溪有木筏、竹筏和筏路的交通方式。顺溪陈族供奉的地主宫有三位尊神。顺溪还有风水和画眉峰的信仰,以及产自顺溪的米斋棵。八石景是顺溪人通过想象力而发现的景点。
关键词: 顺溪景区 开发历史

内容

题记:群山环抱的南雁荡山顺溪景区,其发现和开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之际,16世纪中期以后又开始了新的拓荒活动。这里有名人的效应作用,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筚路蓝缕之功。笔者曾多次到过顺溪调查民情风俗,并写就《顺溪陈族文化研究》长文,现抄录若干则调查笔记,以请教于方家,当然也希望能起点“存史、资治、教化交流”的作用。
  白云山的探秘者
  白云山在现在顺溪自然镇西南,周围20余里,主峰海拔965米,高插云汉,山中有数十步阔的深涧,以巨藤为桥。这些巨藤的直径有数尺之粗,回绕水际犹如栏槛,行人攀援前进,古代称之为“藤道”。1995年秋天,笔者在顺溪搞调查时,一位朋友告诉说,白云山有个洞内还有一具石棺,这是当地烧炭农民发现的。传说石棺是什么山寨王的。笔者好奇,要那位朋友一起去看个究竟,但被婉言谢绝了。说这不是容易的事,是有危险的。可以说,白云山的神秘面纱至今尚未完全揭开。可是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开始在这里探秘。
  早在唐末,由于战乱,不少士大夫弃官隐居,南雁荡山便成为他们理想的去处。当时有一位名叫薛正明的温州人,他是昭宣帝天祐三年(906)进士,曾官文房院使。朱温篡唐后,征诏薛正明去做官,他不愿意去,就在白云山隐居。
  宋代更有不少士大夫来到白云探秘。试举二例。
  林待聘,泗溪(今泰顺)人,徙居钱仓。政和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礼部员外郎、太府少卿、中书舍人、绍兴知府、敷文阁直学士等职。罢归乡里后,自号纯白居士,也曾往白云山探秘,并有《游白云山》诗以纪其事:
  上白云山溪径斜,霜霏仿佛载仙槎。
  盘旋藤道锁深霭,葱郁春林带落霞。
  神迹峰灵非俗地,仙踪洞杳别人家。
  蜿蜒变态无穷趣,倏尔浮成眼底花J
  姑苏人范演孙,是范仲淹的曾孙,绍兴十七年为平阳县丞。他也去过白云山探秘,并留有《藤道》诗:
  峻极藤为道,盘旋百转多。
  悬崖枯树杪,涧折怪岩阿。
  雁入云霄去,猿从荆棘过。
  谁云西蜀险,较此更如何。
  地主宫三尊神
  顺溪自然镇地主宫供奉有三位尊神:叶探花(叶三台)、陆八太尉、陆九太尉。这三位神明均实有其人,是南宋时当地三名武进士。陆八太尉、陆九太尉分别是陆良臣和陆同甫,叶探花是叶宗泽。陆良臣为嘉定十年(1217)进土,陆同甫曾官至路钤。路钤,宋代官名,也称路分钤辖,为路军区统兵官,南宋时,多成虚衔或闲职。叶宗泽是开庆元年(1259)武进士,廷对第三(探花),曾任柳州知府,寄籍临安。①
  陆良臣和陆同甫都是顺溪后山垟人,叶宗泽是苔湖叶山人。苔湖离顺溪自然镇也只有5里左右。说明至迟在南宋,已有陆姓、宋姓的族人在顺溪开发。而且有两个能出进士的家族,开发的规模和力度都不会小。
  顺溪陈族的肇基始祖
  自宋末到明中叶,顺溪曾经有过近3个世纪的寂寞。明隆庆年间(1567—1572)有一位名叫陈育球的生意人,率领妻儿,翻山越岭西行上百里,从鳌江下游大岙底(现属鳌江镇)地方,来到鳌江上游,在顺溪山坳定居下来。据当地传说.陈育球刚来时,这里只有一条石头路,零星住着几户散姓人家。
  陈育球属平阳风凰山陈族。历史上,这个家族曾是名门望族:南北朝时,是陈朝皇族;在唐代,是宰相世家。这个家族的陈瓒大约在公元920年左右迁居温州平阳昆阳凤凰山下,后裔繁衍,称凤凰山陈族。宋元祐间(1086—1094)陈瓒六世孙陈舜韶把凤凰山麓的土地约五十亩左右捐献给孔庙作庙基,率领族人迁居到莲池绛里(今名陈绛殿)。陈育球为陈舜韶的后人,为凤凰山陈族20世。
  据当地顺溪陈谱记载,他们的肇基始祖育球公当年曾“经营四方,客游顺溪,相土宜而觇物产,逐创山业田园,揭家室而居矣(焉)。”这时凤凰山陈族已算不上名门望族,陈育球只是地地道道的普通老百姓。他敢于逆流而上,迁居到峻岭四塞,岗阜周抱的乡曲山阿创业,其胆识和勇气确能超越一般小生产者的意识。陈育球所始料不及的是,他的后裔经历十七世代的宗枝繁衍,如今总人口竟达六千多人,住在顺溪本地的有四千多,成为浙南地区罕见的聚族而居的大家庭,称为顺溪陈族。这个家庭还在海内外许多地方留下足迹。
  昔日山重水隔、近乎荒芜的顺溪山坳现在已经发展为鳌江上游的第一大镇。顺溪自然镇,连同周边的一些村落,约有四分之三的居民属于顺溪陈族。从这个意义上说,陈育球迁居顺溪确实是顺溪开发史上的一件大事。
  木筏、竹筏和筏路
  木筏,俗称木排;竹筏,俗称竹排;筏路,俗称排路。现在去楠溪江旅游归来的人,最津津乐道的是乘坐竹筏的享受。其实,这东西顺溪在几百年前就有了。
  顺溪陈族始祖陈育球是经营四方的做生意人,为什么要从交通比较方便的大岙底迁居到峻岭四塞,岗阜周抱的乡曲山阿中来呢?根据族人分析,顺溪山坳平地狭窄,但山场广大,始迁祖原本做木材生意,当年选择顺溪定居,是因为这里盛产木材,可沿溪顺流而下,便于经营。以后几代顺溪陈族先人木材生意越做越大,足迹遍及浙江南部各地。这可以从当时该族联姻地域广阔提供证明。据顺溪陈氏族谱记载:从清康熙到同治间,在北港以外地区娶进的女子有300多人。其中,江南地区(现苍南)65人,永嘉130人,瑞安91人,小南地区的岩前14人。第三代元字辈20人中,有七位太婆是乐清人。与旧时温州农村一般联姻地域只是在一二十里范围相比,住在山沟沟里的顺溪陈族的眼界显然开阔得多。
  顺溪过去是北港乃至泰顺木材聚散地。山民把北港、泰顺出产的木材肩扛至顺溪,由商人收购,捆成木筏,沿鳌江顺流而下,一般在直浃河上岸。民国期间,为了充实顺溪小学办学开支,还按木筏的数量向经营木材的商贩征收捐款,每筏收几个铜钱。木筏不仅沿溪而下,也有逆江而上的。据曾参与民国十六年(1927年)扩建宗祠扛过木头的老人回忆,建宗祠前进的大木头是购之于丽水的,沿瓯江顺流而下,再沿鳌江溯流而上而运到顺溪的。
  木筏,主要是运送木头自身的方式,竹筏则主要用来运载旅客和货物。竹筏由十来根毛竹联成,可容五、六个人乘坐。它前头翘起,便于在岩石错综的溪流中前进。清时,顺溪至水头溪流能通航竹筏,全长21.25公里,阔处宽达100米,是顺溪至南雁荡山东西洞景区之间水上游览线,又是顺溪至水头镇的水上运输线。清代就有不少游客在此乘筏旅游。只见艄公双手握着长竹篙,站在船头左右挥舞。对着强弱的水势将竹篙这边一戳,那边一点,顺溪而下,或逆水而上。游客坐在竹筏中,沿途欣赏溪山风光,看两岸青山相对而出,树木繁茂;仰望险峻绝壁,山色空蒙。目不暇接,不亚于武夷九曲。
  关于筏路,道光年间(1821~1850)还有“柴山筏路之争”的小插曲。
  顺溪为群山环抱,晚清时竹筏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当时顺溪有数十只竹筏,货物外运全靠竹筏,数十户居民也赖此为生。顺溪外山有笠湖地方,正好处在顺溪通往水头筏路的咽喉地段。个别不良民人常常借故生事,扣押竹筏,抢夺货物。顺溪多山,外山农民包括笠湖居民素有到顺溪割草砍柴的习惯。因此顺溪民人为柴山筏路与笠湖居民发生纠纷,双方均告到县衙,顺溪民人声称顺溪田少山多,全赖柴木出息,笠湖民人不得在顺溪山里胡乱砍柴,笠湖民人称筏路两岸泥土被冲刷,影响种植。因笠湖方面买通县衙中人,糊涂县官判决:柴草割后会生长,笠湖民人可以到顺溪山上砍柴;泥土冲走不复回,顺溪竹筏不得通过笠湖。这无疑要断了顺溪居民的生计。顺溪生员陈国绅出了一个主意,请求县衙由他来代收周边地方田赋。这在当时是没人愿意干的事,县衙很爽快地答应了。道光十二年(1832)夏天,陈国绅等将代收田赋粮米铜钱装在炭篓里,用竹筏送出,路经笠湖时,笠湖卢大押等人不知内情,以为是平常买卖的木炭,抢夺而去,正好中计。于是陈国绅等人控告卢大押等人截抢国库钱粮。当时新任知县黎应南是位数学家,林则徐的好友,头脑比较清醒,借机把前案翻了过来:外山人到顺溪砍柴,必须征得顺溪方面同意,顺溪竹伐经过笠湖,任何人不得予以阻拦。并把这个判决以“宪禁”的名义刻在石碑上,这块石碑现仍在顺溪。碑文如下:
  宪禁
  特授浙江温州府平阳县正堂加五级纪录黎
  出示严禁,以杜后患。事据生员陈国绅、监生陈云衢、民人陈昌培呈称:身等控卢大押等挟嫌纠党,截抢篓炭钱米等情一案。当经控蒙提集人证讯明,将卢大押、许子起、卢阿审、林阿日枷号押追。兹凭卢大龄、林文欣、吴天则、地保王锡朋等理处恳息。将原赃交还给领,并筏夫竹筏三只,亦并领回,情愿息讼。但身都田少山多,全赖柴木出息,上输国库,下资民生。诚恐地僻人蛮,估恶不悛,非蒙出示严禁,贻患莫测,为此声叩伏乞恩赐示禁等情。据此除将卢大押提案请释外,合行出示,谕禁为此,示仰该都居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务各安分守业,毋得再在陈国绅等管业山内,强砍柴木,截抢滋事,如敢复蹈前辙,一经告发,定行提拿赴县,以凭按律究办,决不宽贷,各宜凛遵毋违。
  道光拾贰年闰九月十二给
  至今当地人士谈起竹筏,仍是赞不绝口。现在由于通了公路,溪道没有清理,不能通竹筏了,其实,这个旅游项目仍可开发。
  风水、画眉峰和明斋粿
  中国的风水理论确是复杂的意识形态,其中有迷信的东西,但更多的是包含着生态平衡尤其是人和自然的如何和谐的合理因素。顺溪山水秀美,也是顺溪始祖陈育球择居此地的重要原因。现在顺溪还有不少人酷信风水,相信他们居住的这山坳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整个山坳就像一只大船,西侧秀丽的画眉峰,简称眉峰或眉尖,看上去是一个高耸人云的等腰三角形,是这只大船的桅杆,给顺溪带来好运气,众目所望。中国古代的宫宇建筑,一般均是坐北朝南,而顺溪陈氏宗祠和杨府庙,却坐东朝西,面对画眉峰,原因就在这里。水口宫那个地方众水汇聚,是船头,昂首驶向前方。过去顺溪山坳没有石板桥,来往行人过溪时只有矴步可走,也没有水井。他们的风水理论是石板压在船身,不利行船,挖口水井,等于把船凿个洞。现在顺溪集镇上的两座桥都是建国以后造的,民间凿井只是近年的事。
  孙锵鸣在《西行望画眉尖》诗序说:“顺溪西有峰,极高,如卓笔。土人谓初三四夜月初生时,适当其尖,故呼为画眉尖。”这跟桂林的“明月洞”一般,比喻新颖,尽得李贺诗句“长眉对月斗弯环”的意境。可见顺溪人有多么丰富的思维创造力。画眉峰形如米斋棵,因此也叫米斋山。顺溪人对顺溪风水象征画眉峰确实崇敬有加,每年七月十五祭神、祭祖时,每户人家都要做象画眉峰山一样的米斋粿。这个顺溪特有的风俗至今仍然盛行,成为顺溪的一个重要人文景观。
  米斋棵俗称明斋粿,农历七月半(中元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要选用上等粳米配以糯米浸以灰水捣粉。灰水是选用山上的“山棋柴”烧灰煮水,起防腐作用,过去只能由男的烧灰,现在还是女的烧多。过去是用水碓捣粉,现在有碾粉机碾粉。然后把米粉放在蒸笼里炊熟。炊熟后,做成形似眉峰尖的三棱锥体状的米斋棵和形如顺溪的寿桃山的寿桃。每户人家至少要做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有的人家小的要多做几个,二、三个,四、五个,甚至七、八个。大明斋棵要用十五、六斤米捣粉做成,小的一个需要二、三斤米做。剩下的做寿桃,可大可小。做斋棵和寿桃需要二个内行人做,一般人也做不了。一要力气,二要技术,冷了捏不成,要在很烫手的时候去捏。每村都有十几个青年专门挨家挨户轮着去做,他们不拿报酬,完全是尽义务的,吃也没得吃,因为斋粿是祭神后才可以给人吃的。
  大明斋粿是用来祭神的,小明斋粿和寿桃给自己用。七月十三上午各户人家背大明斋粿到地主宫祀神,现在也有个别还去水口宫祭请娘娘。过去,还须到宗祠去祭祖。因为顺溪的大明斋粿在附近一带是很出名的,所以祭请后还要把斋粿分赠外村的亲戚朋友。
  八石景的发现
  自然景观的发现,往往得力于人类想象力的创造。顺溪有所谓八石景者,也是顺溪人自己通过合理想象而发现的。这八石景的名称是:镬潭、石室、龙湫洞、马迹岩、仙人迹、将军岩、台星岩、蜘蛛岩。
  乾隆乙未年(1775),顺溪陈族宗谱纂修完成。当时参加纂修的陈育球六世孙陈嘉炯、七世孙陈永千分别题咏有《顺溪八石景诗》,附载在宗谱后面。现摘录其中几首,以窥见顺溪民间想象力的大概情形。
  镬潭 陈嘉炯
  盘纡石壁釜形同,罗镇溪渊地脉通。薄雾浮浮蒸汽白,落霞闪闪灶烟红。
  澄流岂作熬波用,顽块谁施煮石功?不必潜然阴火力,应知铸治自神功。
  石室 陈嘉炯
  天然石室万山中,气候人间迥不同。鸡犬无声清远俗,桑麻有主缘成丛。
  白云时向岩扉合,明月凭教壁罅通。何必桃源寻胜景,便看鹤鹿踏青云。
  石室 陈永千
  闻说深山隐地仙,偶临石室意留连,琼花瑶草无寒暑,胜景来原别有天。
  龙湫洞 陈嘉炯
  两壁峋嶙两洞穿,北崖负士透溪渊。湫源有水通灵窍,龙属无形象体圆。
  投石声宣开石籁,吞云气绕出云泉。玲珑润泽非雕琢,应作空山古迹传。
  马迹岩 陈永千
  何代仙翁驱兽禽,岩留遗躅到于今。陶情欲蹑神仙迹,云锁空山雾锁林。
  仙人迹 陈嘉炯
  仙人蹋石驾浑元,灵迹千秋认足痕。空谷闻音稀者贵,深山遗躅火为尊。
  郃郊履迹开王室,昆麓因岩建寺门。异景古今能几见,凭谁揽胜表荒原。
  将军岩 陈永千
  屹立群钦气象雄,指挥八阵出云风。勋名应著燕然石,归老空山不伐功。
  台星岩 陈嘉炯
  三端团石应台垣,名号由来比拟尊。天上星晨形可假,山中宰相象犹存。
  逢迎纲纪云初散,近属光芒月未昏。呼吸缘知通帝座,精华高接九重阍。
  蜘蛛岩 陈永千
  何来怪石象蜘蛛,网借罗云为编敷。仿佛车轮疑海产,回山虎豹一时无。
  现在除八石景外,顺溪周围尚有十几个著名景点。多数是顺溪民间有意识地开辟出来的。他们也很注意宣传效应,尽可能聘请社会名流题词作诗。如陈永千、陈嘉炯歌咏的“石室”,俗称“招凉洞”,冬暖夏凉,气温保持20度左右,是名符其实的“天然空调室”,晚清翰林陈锵鸣为此洞内石屋题词“燠馆凉台”。现在,有关部门方面正根据南雁荡山总体规划主编、同济大学陈久昆教授建议,请书法家重录陈嘉炯、陈永千的《顺溪八石景诗》,制作碑林,置于顺溪陈氏宗祠内。
  顺溪古屋的建造者
  “青街竹,顺溪屋”,这流行于平阳民间的古老谚语,准确地表达了平阳西部山区两个著名小镇的乡土风貌。老式顺溪房屋,粉墙黛瓦,古香古色,为浙南山区民房建筑的典型。小镇保留着数幢木结构的陈姓古屋,大体上均建于清乾嘉年间。整幢房子布局恢宏,构建工巧坚固,给人以古朴、深邃、庄重的感觉,显示了这个家族昔时财力之雄厚,及高手匠人工艺之精巧。偏远的山乡小镇,居然有这样庞大的建筑群,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巍然屹立如故,实属罕见。由于这些古屋的建筑史比较复杂,新编(平阳县志》和新近出版的《浙江乡村旅游志》对此介绍都有不确之处。笔者在陈群、陈仲治、陈圣义等先生帮助下,经过反复调查核实,终于理清一些线索作有关方面参考,以免以讹传讹。
  这些古屋大都是元三房陈嘉询派下营建的。元三房是顺溪始祖陈育球第三子陈文爵曾孙陈世望的后裔。陈世望生有六子,第四子陈嘉询后裔最为鼎盛。陈嘉询生于康熙三十年(1691),卒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寿70岁。陈嘉询生一子陈永千。陈永千生于雍正五年(1727),卒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寿65岁,是修造乾隆陈谱主持者之一。这个家族是个富有的家族。从乾隆陈谱对陈嘉询父亲陈世望赞语来看,在世望手中已经积聚家财。陈世望寿81岁,妻林氏101岁。乾隆顺溪陈谱称陈世望“建宗祠为之首倡,立宗谱为之辅肩。”没有家产是做不到的。陈嘉询原配娶自江南地区金乡孙氏,看来陈世望生意经营地域也是很广阔的。陈嘉询年寿71岁,但陈谱没有对他的赞语,他本人或许没有什么大的成功事业。相反,对其子陈永千,却有许多的赞语。从这些赞语中看出,陈永千,字子载,是一位儒商。乾隆十四年(1749)举介宾,二十四年(1759)奉户部选拔太学生。顺溪乾隆陈谱中有一篇他的学友李岐写的《子载公叙》介绍了他的儒商风采。
  子载公叙
  余与翁篝灯共学历数稔寒暑,深知翁性情简静,识见恢弘,常卷论文直捷不支,作文能以意胜,不习时调靡靡,历府县试屡擢前茅,卷呈主司者数矣。特为令先尊年高,家政繁剧,乃援例而人太学。其宏才之见于经纪者,实是陶朱公之干略焉。然仁交义取,丰享之庆,大道致之矣。且福履之膺,尤人之所不能,及年方半百位艾,而七子翩跹鸿案,男孙女孙阶前以十数矣。行见瓜瓞绵绵,彩袖翩翩,龟鹤兆其年,福禄颐其天。翁诚地上之行仙,而为裕后者之光前。
  砚弟县学生李岐友拜叙
  陈永千参与编成乾隆陈谱后,作一首《谱成千适逢五旬因撰自记一律》,说:
  年光代谢似川流,倏尔浮生五十秋。
  席帽①随身何日去,牙签②触乎几时休。
  平津③献策功难见,蘧子④知非过可求。
  百岁有期渐半□,空山寂历寄天游。
  这里讲到五十岁了,还东奔西走做生意。至于陈永千到底做什么生意,谱谍赞语和他自己的诗歌中都没有反映。族人分析,他与前辈一样,做的还是木头生意。陈永千几个儿子分家时,有田100来亩,山头十几个。分家以后.各房用私己钱争相购田,购到800多亩。
  陈永千公生有七子:
  陈显仁,乾隆十二年至嘉庆二十四年(1747—1819),太学生;
  陈安仁,乾隆十四年至嘉庆十八年(1749—1813),登士郎;
  陈为仁,乾隆十六年至乾隆四十七年(1751—1782), 泮生;
  陈作仁,乾隆十七年至嘉庆二十三年(1752—1818),援例入太学,举介宾;
  陈深仁,乾隆十九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54—1787);
  陈景仁,乾隆二十三年至嘉庆十三年(1758—1808),县学生;
  陈崇仁,乾隆三十二年至道光二十八年(1767—1818),例贡生,诰赠奉直大夫。
  陈嘉询、陈永千的后裔现在被称作七份或“七份头”。清代中后期是这个分支房派的鼎盛时期。由于宗枝昌盛,人口繁衍。这个家族在清乾嘉年间开始便大兴土木。陈嘉询、陈永千父子营建了第一座大屋,现在被称作七份老屋。陈永千七子之中,除老五、老六依傍祖屋两侧扩建外,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七均又择地重建大屋。老大、老七后来还建了新大份屋、新七份屋。第三份古屋后来因火灾被毁,新七份古屋又在农历乙亥年除夕(1996年2月18日)被火灾所毁。①这些古屋现在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屋样式不相上下,唯面积大小有别。族内相传,造这些房屋的大树,都是就地取材,从水口宫后山采伐来的。笔者曾多次实地考察过其中四座古屋。
  七份老屋:陈嘉询、陈永千父子始建,陈永千第三子陈为仁、第五子陈深仁、第六子陈景仁扩建。屋基地24亩(包括四周围墙内菜园),通面阔61米,进深78.8米,总建筑面积达1756平方米。前、中、后三进,以回环的廊道分隔为六个形似独立,而又有相互联系的庭院。房舍分布错落有致,庭院毗连,门户相对,回廊串接,四通八达。大小天井六个,套房87间,屋巷12条,共九十九间,房子为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屋脊悬山顶,饰飞吻,门窗雕镂精致,形象生动,柱子粗壮,础为方形青石,排列有序。地面铺设方砖。大厅悬有庄严古匾八个,现尚保存着的古匾有:“宾席春晖”②(乾隆十二年)、“洁择修龄”(光绪七年)、“磻溪春永”(民国七年)等。四周围以高墙,不另设门户。门台为长条粗石砌成,悬山顶、铺圆筒瓦,门台前两旁有三对旗杆石座。
  老大份古屋:陈显仁所建。原欲与第三份屋基前后连在一起,拟同为建筑三进大厦,后因建筑的精致些与粗便些的意见不同,使各自营造1幢。老大份屋通面阔76米,进深68米,总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房间53间,屋巷10条,大厅现悬有古匾2个,厅前放着2个青石石鼓,门台外两旁竖立两对旗杆石。第三份祖公陈为仁生乾隆十六年,卒乾隆四十七年。可证实仁字辈所营造的大屋,均是乾隆年间。
  第四份古屋:陈作仁始建,原有套房18间(不包括台门),近年拆除2间,剩46间,屋巷6条。通面宽45米,进深33米,总建筑面积1485平方米。大院内有花厅(廷舫)、花园、鱼池。光绪二十九年(1903),陈作仁曾孙陈少文先生在这里创办“益智高等女校”,以“廷舫”的小别墅作为讲堂。现尚保存有孙衣言、孙锵鸣等近代名人题写的三块青石碑文。台门前两对旗杆石座,在“文革”期间遭受损毁。
  老七份古屋:陈崇仁所建。通面宽78.7米,进深48米,总建筑面积3777平方米。房间62间(内门台三间), 屋巷12条,营造特别精华细致,楼上四周走马楼。现尚保存有“司马第”、“文元”、“萱荫恒春”、“贞寿衍祥”、“名端金玉”等五个古匾。

附注

①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武科,嘉定十年朱嗣宗榜有“陆良臣,居顺溪。”武科补遗有“陆同甫,居顺溪,路钤”武科,开庆元年朱应举榜有“叶宗泽,居叶山,廷对第三,知柳州,寄籍临安。”又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一》,苔湖“旧志作叶苔湖,有叶山。” ①以席为骨架而制成的帽子,寓意自己东奔西走。 ②这里指的是象牙做的筹码,指做生意用的计算工具。 ③古地名。汉武帝封丞相公孙宏为平津侯即此,用典泛指丞相等高级官僚。 ④孔子弟子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①新编《平阳县志》第96页、《浙江乡村旅游志》第377页:“陈氏兄弟7人,有7幢民居……其中老三那座规模最大,有6个天井……”实际情况是:他们的父辈建1幢,有2兄弟各建2幢,有3兄弟各建1幢,共为8幢。先后烧毁2幢,现为6幢,老三(俗名第三份)那座是3个天井,在古屋中并不是规模最大的,且已在清末一次火灾中焚毁;其屋基地在老大份古屋前,后为顺溪镇小建教学楼及供销社建房。顺溪现存6座古屋(老屋、老大份、新大份、老七份、第四份、第二份)中以老屋(或称七价老屋)规模最大。 ②新编《平阳县志》第96页,《浙江乡村旅游志》第377页作“宝席春晖”,误。

知识出处

历代人物与南雁

《历代人物与南雁》

本辑是历代人物与南雁的专辑,收录了宋恕钟情南雁荡、朱黼及其《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宋之才与南雁、陈承纹与南雁荡山、南雁写真凭卧游、顺溪两陈与南雁复兴、唐人笔下的南雁荡、朱熹与会文书院、张九成与南雁图志、施元孚南雁之行、何白游南雁、南雁游记首撰者吴畦、钱琦诗题仙姑洞、潘耒《游南雁记》、周喟《南雁荡山志》与《中国名胜第十种雁荡山四集》、南雁荡山游记选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顺道
责任者
林待聘
相关人物
陈显仁
相关人物
陈安仁
相关人物
陈为仁
相关人物
陈深仁
相关人物
陈作仁
相关人物
陈景仁
相关人物
陈崇仁
相关人物
陈嘉询
相关人物
陈永千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游白云山
相关作品
藤道
相关作品
镬潭
相关作品
石室
相关作品
龙湫洞
相关作品
仙人迹
相关作品
台星岩
相关作品
马迹岩
相关作品
将军岩
相关作品
蜘蛛岩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