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减桐江好山色 一竿秋水最相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人物与南雁》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257
颗粒名称: 不减桐江好山色 一竿秋水最相宜
其他题名: 孙侍读畅游南雁荡
分类号: K820.855
页数: 5
页码: 47-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孙锵鸣到南雁荡山游览的经历。他游览了南雁荡山以及附近景区,包括仙姑洞、云关、西天门、月牖等地。孙锵鸣还参观了重建的会文书院,并表达了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赞赏和期望。他在游览过程中创作了多首描绘南雁荡山景色和文化背景的诗歌。
关键词: 孙锵鸣 南雁荡山 会文书院

内容

昔贤遗址堕烟萝,讲席重开聚切磋。
  鹿洞良规期继续,云关雄势最嵯峨。
  学宗濂洛渊源正,地傍溪山灵秀多。
  更喜文翁能训士,林泉到处有弦歌。
  会文书院,相传为宋陈经邦、经正兄弟读书处。元、明间因没有维修,所以元儒史伯璿《过陈氏会文书院》诗中,已有“门楣底事荒凉易,枯壁寒蝉噪落晖”之叹。到清末重建会文书院前,此处已成“樵牧之场,惟燕麦凫葵动摇春风尔。”①
  上述这首《题会文书院》诗,是瑞安侍读学士孙锵鸣游南雁荡山时写的。孙氏于清光绪八年(1882)秋到南雁游览,该年适万载汤肇熙新来平阳任知县。他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父母官,莅任后,于“听讼之暇,留意修文”,“以会文书院,先正遗迹,不可荒也。属北港人士,辟草莱而新之”②。在汤知县的支持下,即于该年开始重建会文书院,从而使湮没已久的古书院,获得重兴。该诗开头两句就是交代了这个历史。接着,除对重建的会文书院提出希望,指出它学宗濂洛的渊源等外,并赞扬了新知县对文教事业的重视,使平阳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孙锵鸣(1817-1901),瑞安人,字韶甫,号蕖田,晚号止庵。衣言弟。清宜宗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入翰林院。二十四年授编修,二十七年分校礼闱。在批阅试卷时,见到李鸿章、沈葆桢试卷时,十分欣赏,极力予以推荐。二十九年以编修主试广西,后奉命留任广西学政。任期内曾严厉弹刻八旗权贵军机大臣穆彰阿而声名大振,文宗咸丰三年(1853)奉命会办本籍团练捐输事,六年迁侍讲,穆宗同治元年(1862)迁侍读学士。第二年总裁武会试。同年“以言本籍事罢官”。后于李鸿章、沈葆桢出任两江总督时,才先后聘请他主姑苏正谊、金陵钟山、惜阴,上海龙门、求志等书院讲席。“光绪乙未(1895),例得重宴鹿呜,赐三品卿衔,庚子(1900)以辛丑例得重宴琼林,赐侍郎衔(二品)①。”1901年2月1日因病逝世。有《止庵读书记》、《东瓯大事记》和《海日楼诗文集》等行世。
  1882年秋,孙氏约万全宋少泉先生及其子燕生(宋恕)等到南雁荡山游览,在仙姑洞阄韵楼住了两夜,他们“日则缒险凿幽,夜则倡和迭作”。阄韵楼原来尚未取名,孙氏来游的前一年,温州知府张盛藻到南雁游览时,才为此楼定名为“阄韵楼”。第二年孙锵鸣偕友留宿此楼时,曾写过《题阄韵楼》诗:
  风流张太守,笠杖昔曾游。
  我亦偕良友,题诗最上头。
  溪声宵绕枕,竹色昼当楼。
  还望后来者,添教韵事留。
  孙侍读此次游览东西洞时,除留下上引二诗外,还有《仙姑洞》、《云关》、《西天门》和《月牖》等诗。仙姑洞又名西洞,“在涧西山腰上,高阔光明,石室中可坐数百人”,因此,孙氏《仙姑洞》诗中有:
  石腹呀然开,危楼架岩隙。静有白云栖,微听暗溜滴……
  云关也名西天门,“上为大石梁,每值风雨,溪云飞入其下,卷舒变幻,气势甚雄。”孙氏曾以云关和西天门为题,连写了两诗。其中《云关》诗云:
  岩扉谏(同耸)立屹如关,出便为霖倦便还。
  去住不知扃与钥,我心久共野云间。
  月牖,“仙姑洞左侧有小洞如閤,横木可登,中有石窦透天”,每逢月夜,万里空明都收于洞口一轮之中,故名月牖,又名透天洞。孙氏在《月牖》诗中云:
  洞中有洞若深藏,一隙偏分上界光。
  佛火夜阑残焰冷,琼台玉宇镇相望。
  孙氏此游,并承顺溪陈少文先生热情邀约,于游毕东西洞景区后即到顺溪景区继续游览,他们共同乘坐竹筏逆流前往顺溪。竹筏为水上交通工具,它由七八支毛竹做成,由筏工用竹篙在溪水上驾驶。乘坐竹筏游览南雁景区,对孙侍读来说,可能还是一件新鲜的事,因此,他又高兴地写了一首《乘排作》的七绝。该诗云:
  溯流一路入烟霞,似泛银河八月楂。
  四十年前好溪道,芋魁饱饭野人家。
  顺溪,特别是顺溪附近的青街,自古以来山上竹林茂密,民间早有顺溪屋,青街竹之称。当孙侍读一行乘筏将到顺溪时,只见满山全是葱翠的竹林,林中各种小鸟不时传出悦耳的叫声,于是孙侍读又写了一首《将至顺溪》的诗:
  清溪曲曲抱山来,万竹丛中叫画眉。
  不减桐江好山色,一竿秋水最相宜。
  孙侍读此诗在描绘顺溪景物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南雁的水光山色,并不逊于富春江。这是孙氏给南雁一个客观公正的评论。孙侍读对南雁的好印象不仅于此,他为会文书院大厅中柱撰书的联语,其上联就有:
  两雁并灵区,百廿峰中无此坛席。
  这是非常明确地指出,象会文书院这样古老的书院,在北雁荡山是无法找到的。
  顺溪西边有座很高的山峰,形如卓笔,当地人都说,初三四夜月初升时,适当该峰峰尖,因此,大家都称这个峰为“画眉尖”,孙侍读原想看看该景,但他们一行却于九月初一日就离开了顺溪,故无机欣赏此一景色,对此,他十分惋惜地写了一首《溪行望画眉尖》以记其事:
  千流落涧春雷响,缚竹为舟逆流上。铁篙夏玉声丁丁,顷刻挽过五十丈(村名),连山毛竹青到天?隔林处处闻秋蝉,夕阳江上竹稍顶,溪傍茅屋生炊烟,此来不逢初三月,可惜闲却画眉笔。
  和画眉峰(画眉尖)隔溪相望的就是铁嶂峰,峰麓有云祥寺(又名百僧堂)。寺前为渡飔桥,过桥便是招凉洞,俗称凉风洞,洞由两块巨石组成;左边那块巨石壁立,右边那块状如鹰嘴,岩下石室可供游客数人小坐憩息。招凉洞冬温夏凉,故又称“燠馆凉台”。孙氏游览后曾留有《招凉洞》诗:
  一石豺然作狮吼,一石僵立鞭不走,游人六月来此间,凄栗顿忘火云厚。却道严冬转奇温,冰雪不入土囊口,土人告我互惊诧,阴阳二气理难剖。我闻唯唯曰否否,万山深处别一天,人世炎凉此何有?
  孙氏在该诗最后提出一语双关的人生哲理,以供读者思考。
  顺溪、青街一带的竹山上有一种啮齿科名竹豚的野生动物,体形比家兔稍大,色灰性凶,长期在竹林内挖洞栖止,食笋与竹根为生,但肉味香美,是一种很难捕到的珍贵野味。此次少文先生为了招待孙氏等贵宾,不惜代价购到一只竹豚请客。孙氏吃后,特写了一首《陈少文购竹豚一,烹以享客,诗以谢之》诗云:
  昔闻竹豚今见之,腰腹膨脝如小豕,讬生自谓窟穴深,湛身竟以脂膏死,百钱供馔誇新鲜,万竹连山知肥美,异味急思染鼎尝,特杀何忍投箸起。
  孙侍读等于九月初一日别了顺溪到达水头,第二天从水头乘夜安抵钱仓。这时他又写了此游最后一首名为《九月二日鸡初啼归舟自水头至钱仓》诗:
  棕鞋踏破一双双,竹杖相扶上野航。
  残夜潮回刚落月,重阳天近渐飞霜。
  岂能鸿雪长留印,却恨狼星未敛芒。
  南雁名山今入手,但无佳句压归囊。
  上诗陈描述孙氏等于秋夜乘潮返乡情景等外,还谈到此游收获虽大,但惜无写出好诗为憾。从上引孙氏所写各诗,可称字字玑珠,所谓“但无佳句”,不过是孙氏谦虚而己。由于孙侍读留下这些诗作,使南雁名山更加生色。
  (原载台北《温州会刊》1988年第14卷第四、五期)

附注

① ②汤肇熙《重建平阳会文书院记》,载周喟《南雁荡山志》(以下简称《山志》)。第九卷《杂著》。 ①见胡珠生《宋恕集》上,中华书局1993年版,320页。

知识出处

历代人物与南雁

《历代人物与南雁》

本辑是历代人物与南雁的专辑,收录了宋恕钟情南雁荡、朱黼及其《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宋之才与南雁、陈承纹与南雁荡山、南雁写真凭卧游、顺溪两陈与南雁复兴、唐人笔下的南雁荡、朱熹与会文书院、张九成与南雁图志、施元孚南雁之行、何白游南雁、南雁游记首撰者吴畦、钱琦诗题仙姑洞、潘耒《游南雁记》、周喟《南雁荡山志》与《中国名胜第十种雁荡山四集》、南雁荡山游记选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干
责任者
孙锵鸣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题阄韵楼
相关作品
仙姑洞
相关作品
云关
相关作品
月牖
相关作品
乘排作
相关作品
将至顺溪
相关作品
溪行望画眉尖
相关作品
招凉洞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