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谢侠逊生址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226
颗粒名称: 棋王谢侠逊生址考
分类号: K825.4
页数: 4
页码: 102-1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谢侠逊,生于凤巢硐桥头,6岁随父迁居平阳,经营烟业,后成为百岁棋王,传承谢氏宗祠文化。
关键词: 平阳县 百岁棋王 谢侠逊

内容

已故百岁棋王谢侠逊先生祖籍在我县凤巢乡硐桥头村谢厝(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前为腾蛟区所辖),对此人们并无异议。但谢氏家族何时迁居昆阳,尤其是谢先生生于何地?大家说法不一,有说凤巢,有说昆阳。鉴于谢先生的母亲木氏和其伯母吴氏皆为万全人,且先生的祖父母之墓葬又在万全角峰,这说明谢父早年就在昆阳立业,由此推断先生在昆阳出生似乎很顺理成章。但很多报刊关于棋王童年的介绍,都说他出生在山清水秀的平阳北港腾蛟凤巢乡,6岁随父迁居昆阳;现居住在凤巢乡硐桥头村的谢氏族人也都异口同声说棋王出生于凤巢。为了解开棋王生址之疑窦,笔者数次涉足凤巢硐桥头村与谢厝,详尽地考查了《谢氏宗谱》,走访了数位了解棋王家史的棋王长辈与同辈老人,终于证实了棋王谢侠逊先生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出生在凤巢硐桥头笔架山下谢厝地方。
  据硐桥头谢氏宗谱记述:谢宏仓之五世玄孙谢廷耀(字月辉,号普照)於明永乐年间自闽漳州落户平阳北港鹤溪南岙。传七世,子孙繁衍,族裔甚众。十二世孙谢国政(讳韩廷,字文帮,号宙轩),相中距此十里之遥的凤巢笔架山下硐桥头,断定此乃灵秀之地,遂携家眷来此安居。
  硐桥头,山深林茂,鸟语花香,涧幽泉碧,土沃地肥,环境优雅,旧时曾是凤凰栖息之地,故名凤巢。门前有山I形似笔架,巍峨壮丽,气势磅礴,好一处风水宝地。难怪谢先生生前曾多次对其子女们说:我们的家乡腾蛟,多风水宝地,苏步青先生旧居与我们祖厝,皆钟灵之地,势必毓秀。林霁山先生墓葬地是卧牛山l,苏步青先生旧居正好是卧牛脖前鼻息地,故苏宅后的深井,终年热气蒸腾,清泉涌流;我们祖厝面对笔架山,迎来凤还巢……。
  现聚居硐桥头的谢氏,皆以国政公曾孙定涵公(字惟深)诸子分房系立支派。涵生子四,长理绳字永盛,次理规字永界,三理纪字永芬,四理齐字永修。谢先生系三房派理纪公玄孙,他的曾祖父学觉字守重,生子四,长、次、三子皆早年夭折,四子世座字必库,即先生祖父。先生父亲公出字承入,其兄公佑字承佐。谢先生兄弟四人,长兄卿森、小弟卿锵皆英年早逝,老三卿明虽二度配偶却无生男育女。先生行第居次,名卿元字宣号侠逊,生子三女六。先生之伯父公佑无后,由先生过继顶嗣。大房理绳公永盛不盛,传到曾孙公选字承教,弦断音消,香烟无继,又由先生顶房续嗣。岁月流逝,风雨涤荡,从大房太祖父理绳,三房太祖父理纪到先生的五代人,历经一个半世纪的生息繁衍,到头来唯先生一脉相承,否则必烟熄火灭,绝伦断后。因此族人说:先生头上的顶嗣香炉数都数不清。
  先生的祖父世座是个切旱烟的好手,但硐桥头地处偏僻山区,吸烟者少,生意萧条。为了发家致富,他下决心要去县城闯一闯,那里地大人众,或许将来有发迹的一天。於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单枪匹马来到县城,在南门西坑租借了一间矮屋,开起了小小的旱烟作坊,家里的山林田园由儿子公佑、公出耕作料理。但到收播季节他又迫不及待地赶回家里帮干农活。
  世座为人诚实,买卖公道,生意一年比一年兴隆,一个人已无法支撑门面,只好在农闲时节把公佑、公出都叫到平阳当帮手。其实,当时硐桥头到平阳并不太远,只要从鹤溪岭根,翻过六盘岭,经十八都曹保,穿越沙岗便到平阳城,顶多不过60里地,山里人好脚板,起个早赶赶路,晌午便到。
  平阳的烟丝作坊收入足够应付世座全家老小糊口,街坊邻居都劝他举家搬迁平阳,但他毕竟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凡事思前虑后,谨小慎微,时时感到前面有虎后山有狼似的,举足不前,举棋不定,最终觉得还是脚踏两边船有把握,墙内欠收墙外补,硐桥头种世界赚吃赚用,平阳开烟店积蓄,两头空不着,安稳妥贴。就这样,农忙务农,农闲切烟,凤巢平阳,平阳凤巢,往返了好些年头。话虽这么说,但到时候还是非搬到平阳不可,因为他的两个儿子都与平阳人联了姻,老大公佑媳妇为万全六都吴国洲公之女,老二公出与万全木焕冰家姑娘订了婚。
  公佑较公出长5岁,完婚后留平阳长期经营旱烟丝生意,此后,硐桥头祖宗留下的山林田园自然由公出厮守为多。因而,公出婚后大部分时间都留在硐桥头。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八月二十六日傍晚,谢侠逊先生在硐桥头呱呱堕地。先生的降世,极大地改变了世座这个家庭在硐桥头方面的产业状况。先生作为一个半世纪以来大房派理绳公和三房派理纪公的唯一后嗣而继承了这两大房派的全部产业和“众田”。大房的七亩“众田”和数亩祖宗产业就此全都归到了世座头上,加上三房七亩“众田”和原有产业,世座家从此至少拥有水田二十亩以上,成了大户人家。
  所谓“众田”,是一个房派共同拥有的田产,其收入作为本房派春秋二祭和清明扫墓操办牲礼果品以及祠堂酒之用。私人田亩可自由买卖,唯此“众田”任何人都不敢动它半根毫毛。“众田”按年份次序由全房派拥有者轮流种植。轮种者除交付祭祀等费用外,剩余归已所有,对於农户来说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不少没有土地的穷人早早就盼望着轮种“众田”年份的到来。先生作为大房派和三房派的唯一继承人,这两大房派的所有产业和“众田”,自然成了世座家的私人财产,无须与任何人轮种与分割。
  硐桥头的产业是世座对举家迁居平阳久而不决的主要原因。
  光绪十九年,鉴於先生的祖父世座与先生的伯父公选相继去世,为了继承其父在平阳的烟业,公出不得不离开硐桥头,携妻儿搬迁平阳,是年先生才六岁。当时租住南门李刚律师“抚松庐”西屋,至1932年迁居西门水塔村现址。
  公出迁居平阳后,土地由族人租种,山林由族人看管。大约在先生10岁之后,才下决心卖掉硐桥头所有产业。据谢厝族人说:“立据卖断产业的那天晚上,公出彻夜未眠,通宵达旦在房前屋后转圈圈,还不时哀声叹气,这显然是他留恋故土的真情流露。从此,公出全家虽然离别了生他养他的硐桥头,但是,每年的春秋二祭之日和清明时节,他都携妻儿家小回乡祭祀祖先及扫墓。
  先生的谢氏宗祠在鹤溪南岙山坡,坐西北朝东南,青山环抱,景色秀美,气度非凡。宗祠匾额为先生所书,文曰:祖墅生辉。
  八十年代初,曾有记者撰文发表于《浙江日报》,文章言及先生6岁时随父由凤巢搬迁平阳南门街。与此同时,还有福建省一个出版社编辑的连环画册等书籍,有关先生童年时代的介绍也均与此吻合。我想这些文章、书籍作者的笔下的出处当是来自先之口,他们该不会闭门造车想当然吧!①

附注

①撰写本文过程中,曾得到先生族弟谢卿才等老人提供帮助·谢卿才(1904~1985),1935年起投靠先生门下长达11年。抗战初,先生赴宁受命,出使南洋,卿才与先生长子秉毅去后方医院,继转湖北恩施县。两年后,先生归国抵重庆,卿才亦追随到重庆,抗战胜利结束,先生重返上海,卿才则留重庆,在四川五十兵工厂谋职,解放战争后期回平阳凤巢老家。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本书汇集了对苏渊雷、张鹏翼、王建之等多位名人的缅怀文章,以及对平阳地区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对故人的怀念和对历史的尊重。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步宽
责任者
谢侠逊
相关人物
谢廷耀
相关人物
谢国政
相关人物
苏步青
相关人物
李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