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已故政协委员王建之先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214
颗粒名称: 记已故政协委员王建之先生
分类号: K825.6
页数: 5
页码: 50-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王建之先生是昆阳镇的名门望族之后,博学多才,历经坎坷,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平反,为国家和地方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的逝世令人痛惜,但他的道德学问和教泽将永存。
关键词: 王建之 坎坷经历 道德学问

内容

王建之先生,原名会煦,1906年古历11月28日出生于昆阳镇的名门望族。父亲王公鼎铭(字珵如)系清末拨贡,治经史与泰西名著外,又致力医学,誉盈乡里。先生受其薰陶,幼年时就崭露头角,读书过目不忘。三四岁时能背诵唐诗、古文;五六岁时就熟读四书、五经,书香门第的良好教育,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小学时代,他与当代新闻界巨子、我的堂兄马星野同班就读于坡南县小,两人都爱好文学,志趣相投,交称莫递。课余时间常与同班同学蔡孟平、阮汝楠在王家由鼎铭公命题作文,并组织一个名叫“辛社”的诗社,经常往还酬唱。
  1927年,先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省立十中(后改为温州中学)高中部。同年夏,父亲鼎铭公不幸因中暑不治逝世,先生悲恸之余,亲撰《哀启》,因言出肺腑,情深意切,缠绵悱恻之词委婉感人,家乡长辈读后,无不赞其头角峥嵘,才华横溢。如当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挽联的上联是:“庐墓有佳文,萧育才能名父子”,以汉代萧望之父子比拟他们。又如东瓯名宿刘公绍宽挽以长联,联末为:“流光惊一绝,但愿后生继起,前贤所畏在来今”,备尽褒奖之词。
  先生丧父以后,家道中落,不得已辍学谋生,曾奔波于南京、江宁一带,从事新闻事业及幕僚工作。1937年,抗战军兴,先生被迫回到故乡,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激励下,常以“析薪庐泼墨”的笔名,在当时《平阳报》副刊专栏上发表散文、杂文,数逾万字。同时他还在北门司后街老家创办“别古书院”。棋王谢侠逊哲嗣秉淞、秉朕(瑞淡)与我共同就读于此,我们三人谊属世交,居同里闬,年龄相若,志趣相投,如今虽年逾古稀,对当时先生教导我们的古典名著如《正气歌》、《过秦论》……等尚能默诵自如。先生渊博的学识、生动的语言和谆谆善诱的风范,仍然记忆犹新。秉淞不幸于数年前病逝台湾,他生前眷念桑梓,缅怀师恩,常托归里的同乡,代向先生致以慰问之情。前年5月,秉朕乘全国棋王赛在平阳举行之机,于抵平之日,行装甫卸,便仆仆风尘,即来叩谒先生,拳拳师生之情,溢于言表。
  翌年,书院停办,先生曾假东门仙坛寺怀葛楼面授个别生徒。担任过温州师院副院长的马锡鉴教授,当时曾偕同先生的外甥吴友三医师就读于此。马锡鉴治文学语言终身,积稿盈尺,制卡满筐,誉满温州文坛,系教育界知名学者。他饮水思源,不忘先生当年的谆谆教诲,晚年时有鱼雁互通,师生情谊弥笃,乡里传为美谈。此外,先后出于先生之门者,如曾任中央广播电台国际部负责人、高级编辑钟毓琳;温州著名书法家蔡心谷;温州市政协副主席马允伦,以及旅居台湾的黄永旦(不幸于三年前病故)、马振聪、谢秉海、施正平等。他们虽远客他乡,但每次旋里,必躬亲造访,每逢年节,都不忘寄来贺仪、贺柬,表达报答师恩之情,给先生送来不少的温暖和欣慰。
  解放后,先生因受政治条件限制,先在灵溪中学任代课教师,嗣于1958年转正为昆阳东风中学教师。先生精于语文教学,语言生动,风趣横生,深受学生们的赞扬和嘉许。
  不幸的是,1957年反右运动席卷全国,先生秉性耿直,敢于直言,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从此脱离教育队伍,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先生坚信党的政策,艰苦自励,甘于淡泊,与师母俩相濡以沫,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先生虽无子女,但内侄吴昭同(浙江大学教授)暨其弟、妹们都能尽下辈之孝心,长期孝敬。80年代初,师母不幸作古,先生鳏居,独自生活,幸有内侄女吴昭旭夫妇侍奉在侧,定省于晨昏,任劳任怨,深得邻里之好评。
  先生的外甥吴景荣,系全国著名英语专家、外交学院知名教授,舅甥仅相差8岁,感情特别深厚。景荣先生怜舅父清贫,除在经济上长期接济外,还曾亲密合作,联手撰写学术论文多篇,如《英汉词性漫谈》一文,于1981年连载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第三、四期,洋洋4万字,对中英文的不同词性作了详尽的分析和对比,充分发挥了先生既精国学、复通英语的特长,为深入研究中英语言的词性,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先生得以彻底平反,从此恢复了公职,甩掉了背过二十多年的政治包袱,走出了精神低谷。但这时他已年逾古稀,组织上为照顾他的身体,安排他到平阳师范函授部工作。翌年办理退休手续,从此居家安度晚年。基于先生的道德学问和社会上的声望,连续受聘为县政协6、7、8三届委员,兼任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同时受聘为《平阳县志》及市、县诗词学会顾问,以及县文联名誉委员等职。
  先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建设,长期订阅党报,从不间断,所以他能一贯跟上时代步伐。在参政议政期间,直言快语,分析精辟,谈笑风生,深得在座人士的钦佩和敬仰。
  先生博闻强记,虽年届耄耋,凡古典诗词和他少年时期的作品,每每脱口而出,在座听者,无不惊叹和折服,素有“平阳活字典”之誉。
  先生学富五车,平生著述颇多,可惜散佚未作搜集。右派改正后,一度焕发了青春,诗兴大发,作品陆续由省、市、县各级刊物选登。还曾以诗为媒,结识了温州诗坛名宿王敬身先生。两人志趣相投,身世相似,年龄相近,一见如故。经过频繁的诗词酬唱,终成莫逆之交。当时温州文化界曾誉为“东瓯诗坛二王”。先生在《八十述怀》中,曾以诗篇抒发其心怀:
  惭愧平生识一丁 百无聊赖以穷名
  淮风别雨梦俱渺 蛇影杯弓事已明
  犹有寒炉煨老芋 好抛心力结诗盟
  楚人弓与秦人鹿 一任旁人月旦评
  先生年青时交游广阔,文化界名流如王云五、俞平伯、胡愈之、赵朴初等,都有过交往或鱼雁相通,而马星野则少时同窗,长复同事,情谊倍切,惜建国后两地睽违,思念殊殷。八十年代初,海峡两岸疏通后,曾作《忆星野》七律一首:
  卅年契阔鬓成丝 别后心情两自知
  倦翮料应倍惆怅 青春犹记共襟期
  江山有待今非昔雨露无私归未迟
  安得相逢重聚首与君杯酒话明时
  八十年代末,接星野托故旧转致慰问之辞后,又有七律一首抒其思念之情:
  海天一水指台湾 黉舍清歌点旧班
  不见故人唯落月 哪堪回首话巴山
  杂花生树思旗鼓 移柳钓台岂玉关
  记否远游密苏里 遥空雁足有书还
  先生紧跟时代步伐,关心二次创业和城市建设,在他的诗作中也能体现出来,如他的《八十述怀》最后一首:
  作赋子山记戌辰 有生堪恋半酸辛
  未能免俗思南阮 聊以书怀谢北邻
  天道周星逢盛世 百年王气育新人
  忘忧鲁酒莫嫌薄 举目长空骀荡春
  先生的道德学问和他的高尚情操深为社会人士所钦敬,去年春节,王擎峰县长代表县四套领导班子亲送伍千元为先生九十寿辰表示祝贺,给先生在病榻中带来了无限的温暖,乘兴之下,只见他神采奕奕,精神矍铄,欣为自己暮年逢春感到幸福。不意入春之后,体转衰弱,夏间又因不慎跌伤腰部,竟致卧床不起,在这段时间里,我因工作单位离先生住宅较近,为眷念师恩,怜其孤单,每日抽空造府叩访请安,只见先生常以故旧为念,特别关心城镇建设,曾约我入秋之后,雇小车绕昆阳县城一圈,周览旧城改造的新貌。
  去年9月12日上午,我照常来到王府问安,只见他食粥一大碗后,徒步上床休息,还不肯让我为他搀扶,足见他神智清晰,举止行动一切正常。料想不到当天傍晚,他的家属在电话中传报噩耗,真有点令我愕然。当我飞步赶到先生住宅时,只见他安祥地仰卧在那张伴随他二十多年的简陋旧榻上,神态自若,和往日并无异样,但心脏确已停止了跳动。我的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历历的往事在我的脑际里翻滚起无限的追思和不尽的悼念。
  王建之先生的噩耗传出后,当晚就有多位有关领导登门哀,并对其家属表示慰问。翌日,由县委统战部领衔,联合县教委、文联、政协等有关部门组成治丧委员会,于9月15日在先生故宅举行追悼会。会前接到外地发来的唁电10多份。会后出殡,执绋者数百人。“玉楼尺板传呼急,从此横阳少老成。”
  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嘉言懿行、诗文著述及其师恩教泽,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平陽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本书汇集了对苏渊雷、张鹏翼、王建之等多位名人的缅怀文章,以及对平阳地区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对故人的怀念和对历史的尊重。

阅读

相关人物

马允元
责任者
王建之
相关人物
马星野
相关人物
蔡孟平
相关人物
阮汝楠
相关人物
夏承焘
相关人物
马锡鉴
相关人物
吴友三
相关人物
钟毓琳
相关人物
蔡心谷
相关人物
马允伦
相关人物
黄永旦
相关人物
马振聪
相关人物
谢秉海
相关人物
施正平
相关人物
吴景荣
相关人物
王敬身
相关人物
王云五
相关人物
俞平伯
相关人物
胡愈之
相关人物
赵朴初
相关人物
王擎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