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人物周伯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 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192
颗粒名称: 医林人物周伯海
分类号: R192.3
页数: 2
页码: 125-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周伯海(1895-1960),瑞平县著名中医,自学中医,擅长治疗各种病症,享有盛誉。他从小聪明好学,自学中医,继承了乡里名医的事业,并与现代解剖学先驱张均成为至亲好友,两人的书信往来对医学有很大贡献。周伯海提倡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西医理论和方法,治疗效果显著。他的医学遗著包括《病理质问之答复》和《临症草案》,至今仍然需要整理和传承。他与张均一同为医学事业不懈奉献,受人尊敬。
关键词: 平阳县 周伯海 教师

内容

周伯海(1895——1960),原名滨,字伯海,又号梅庵。出生于塘川乡上园村,后移居鳌江镇。
  建国前,我县著名的中医多为自学成材的“儒医”,继清末拔贡王珵如老医师之后,周伯海较有名气。他擅长医治各种疑难杂症,从医四十多年之久,饮誉瑞、平、泰三县。
  周伯海的外祖父是廪生,舅舅也是读书人,母亲王氏亦知书达礼。他自少聪明好学,9岁便能背诵《诗经》。17岁以名列前茅的面绩考进刘绍宽当校长的“温州十中”。第二年因父丧,弟妹俱幼休学,开始自学中医。他上窥歧(伯)黄(帝),中阐王(叔知)张(仲景),下搜宋元明清之名家医著,寒暑无间,夜以继日地苦研究医经,20岁时,又拜当地名医周植斋、王子祥为师,并常以所得向珵如老先生请益。经过近十年的自学和从师,直至27岁才“悬壶自给,得免冻馁”。“悬壶”不久便名声大噪,求医者络绎不绝。
  他看病很认真,“每一临床,不敢不有立案,每一案必详录而谨存之”。但他的性格却是豪放不羁的,有暇每以诗酒自娱,重情操而轻钱财。张鹏翼老人曾称其“治医妙擅肱三折,嗜饮兴饶酒一杯”。有些家境贫寒的人来看病,他不仅免收诊费,有时还倒贴药钱。他遗有《一桂轩诗钞》一卷,自称是学谢灵运和陶渊明诗风的,笔者拜读后却认为其格调颇近“永嘉四灵”。这些诗乡土色彩浓郁,每如一幅风景画或风俗画。
  周伯海和我国现代解剖学先驱、医学教育家张均(1891——1977)是联襟至亲,他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就一一写信向张请教,两人虽千里之隔,一问一答,如同一室。这些书信往来,后由他精选了一百条,编成《病理质问之答复》一书。在此书扉页上,他不无自诩地题上:“内共百条,字字铁案,世界共许也。”在临床实践中,他经常以西医之长来补中医之短,治疗效果大大提高。在当时,这是继唐容川、张锡纯诸名医之后的一种难能可贵的探索。据新编《平阳县志·卫生志》志稿所载,我县直至1977年县医院才搞中西医相结合的实验,周伯海无疑是我县中西医相结合的先驱了。
  周伯海和张鋆从小友情甚笃,过从甚密。张的启蒙老师是鳌江贤达陈仲芸先生,即革命作家、诗人陈再华烈士的父亲。陈老师常对他们讲述国家大事,谴责清政府腐败无能,使他们从小就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陈老师还常引古人的话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一个人总要为国尽力才是。”也许就是受这句话的至深影响,他俩长大后一个搞医学教育,一个搞医学实践,都在医学上为人民奉献出毕生精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周伯海的医学遣著除《病理质问之答复》(又名《疑难病例之商讨》)之外,还有《临症草案》三十余万字,正有待其子周孔湘医师和外甥王治愈医师的进一步加以整理。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 第十辑

《平阳文史资料 第十辑》

本刊收录浙江省平阳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选登了《平阳畲族人民的过去和现在》《畲族迁徙简史》和《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畲族的婚俗》等32篇文稿。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君
责任者
周伯海
相关人物
刘绍宽
相关人物
周植斋
相关人物
王子祥
相关人物
向珵如
相关人物
张鹏翼
相关人物
谢灵运
相关人物
陶渊明
相关人物
张均
相关人物
唐容川
相关人物
张锡纯
相关人物
张鋆
相关人物
陈仲芸
相关人物
陈再华
相关人物
周孔湘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