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阳导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 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172
颗粒名称: 关于《平阳导报》
分类号: G255.3
页数: 2
页码: 70-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阳导报》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平阳县的一份报纸,于1940年4月10日创刊。这份报纸是在之前的《平报》被查封后由国民党当局接办而成立的。虽然他们通过修改报纸名称和发刊词来掩盖真相,但其实《平阳导报》是国民党平阳县党部机关报。报纸的发行人是国民党平阳县党部书记长萧汉杰。然而,尽管国民党当局试图借助这份报纸来推行其政治目的,但《平阳导报》因其反动立场和不得人心而在不到百日后停刊。
关键词: 平阳县 报纸 平阳导报

内容

抗日战争期间,我县曾经刊行过一份名叫《平阳导报》的报纸。
  《平阳导报》于1940年4月10日创刊。它是在宣传团结抗日的《平报》被查封后近一个月,由平阳县国民党当局以“接办”为名,将在鳌江镇的《平报》的印刷机器等财产设备,强行搬到县城,在当时的教育局原址(今昆阳镇平阳车站附近)开张的(注)。这份报纸的出笼,是经过许多次密谋策划,凑合而成的。他们先将《平报》查封,篡改为《平阳导报》,并把它说成是顺理成章的事:“本报现在是迁移城区复刊了,这是《平报》时期已有契机,并经理事会决议过的……”,《平阳导报》发刊词中声明这么一句,很容易混淆视听,不但把查封《平报》的罪责轻轻抹去,还似乎说《平阳导报》与《平报》一脉相承,同样抗日、进步的。
  《平阳导报》的发行人是当时国民党平阳县党部书记长萧汉杰。他作为报纸发行人这一公开的身份亮相,暴露了《平阳导报》是国民党平阳县党部机关报的真相。但是,它又不得不涂指抹粉一番。其发刊词中有一段文字就是这样写的:“现在不用平报而用平阳导报,它的原因,一方面是表白它的身份,它是地方报纸,一看便可知道它是代表平阳——代表平阳七十二万民众,这是我们的报纸,是我们的舆论总汇,行动的指针”。国民党平阳县当局似乎很聪明,他们以为只要用“导报”之名,就可代表七十二万民众,变成民众的报纸了。用反过来的意思来理解,原来的《平报》少了一个“导”字就不能代表七十二万民众,就应该查封了。这说明国民党平阳县当局对报纸的取名是颇费一番心机的。
  欲盖弥彰,《平阳导报》又不得不宣扬一番,以表白它的真实意图:“‘导’是‘开导’、‘启迪’的意思”、可见‘导’作领导之意无疑也”、“且以开导人民为职志,要严正舆论,要在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政府——国民政府,一个领袖——蒋总裁领导之下,努力前进,努力为民造利。”前后对照,不难明白,那时候只准有国民党一个党的言论和一个党的意志,人民只能在他们“开导”和“启迪”之下,方可行动。否则,都是非法的,都在查禁之列。
  《平阳导报》的发行者们也意识到他们这样做还不能自圆其说,还不能在全县人民面前隐瞒他们的反动真面目,便设法借重于当时很有名望的经学大师刘厚庄先生了。请刘先生为《平阳导报》题词,将刘先生向全县公务人员的讲演稿《讲解大同新释》发表在发刊号上,企图提高《平阳导报》的声望,希望得到人民和读者的良好印象,可惜的是,当时抗战气氛正处于高潮,终因国民党当局的倒行逆施和《平阳导报》的不得人心,不满百日,这份报纸就寿终正寝了。

附注

注:《平阳文史资料》第一辑《<平报>始末》中所说《平阳导报》搬到城南汇头三间小楼,误,此系以后《平阳日报》社址。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 第十辑

《平阳文史资料 第十辑》

本刊收录浙江省平阳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选登了《平阳畲族人民的过去和现在》《畲族迁徙简史》和《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畲族的婚俗》等32篇文稿。

阅读

相关人物

孔庆杭
责任者
萧汉杰
相关人物
刘厚庄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鳌江镇
相关地名
昆阳镇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