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诚起道长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 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169
颗粒名称: 马诚起道长传略
分类号: K825.1
页数: 5
页码: 57-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马诚起(1915-1990),俗名志远,法号开化子,是温州市道教界的重要人物。他在温州复兴道教、发扬道教优良传统方面做出了贡献。马诚起年幼失去亲人,10岁开始在道观学习道教,后来拜黄宗和为师,成为全真道脉第二十四代徒孙。他一直积极学习修行,同时劳作务农,为道教的清修与劳作相结合做出贡献。他也热心医疗,出诊治病。在他六旬之际,他回到伴云观继续修炼和探索道教道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致力于复兴温州道教,建立温州市道教协会,加强与各县道教组织之间的联系。他还积极参政议政,在政协温州市第五届会议中担任委员。然而,他因疾病逝世,结束了他一生的道教事业和贡献。
关键词: 平阳县 马诚起 传略

内容

马诚起(1915——1990),俗名志远,法号开化子,诚起为其道号。平阳县二都(今万全三社村)人。生前为温州市道教协会会长,市政协委员,全国道教协会第四届理事,省道教协会筹备组成员。道长虽已离开了我们,但他在重振温州道教,发扬道教的优良传统,以及他的人品等等,将久久留在人们的脑际。在人生的旅途中,道长从一个孤苦伶仃者步入玄门,从一个目不识丁者成为一个诗词爱好者,他留下的诗作有上百首,从中可以了解他的志趣和抱负。
  道长4岁丧母,8岁失怙,家里仅有一个比他大三岁的姐姐,亲戚无力养活他们,姐姐只好给人当童养媳,20多岁就去世了。9岁那年,他也被送到平阳东岳观当小道士,投身玄门,拜黄宗和为师,成为全真道脉第二十四代徒孙。从此,他每天早起敲钟击鼓,做课诵,清理殿堂。白天上山放牧割草,或下田耕耘,下地翻藤。为发扬道教“清修与劳作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做了一定的贡献。后来,由他送饭给在后山闭关修炼的孙赛松(公木)道长。他便利用这个机会,与这位道长经常接触。赛松师看他聪明好学,经常教他识字读经,和讲故事给他听。稍后,还教他学会了做道场。这位公木道长便成为他步入玄门后的第一位导师。永嘉伴云观山场开阔,十二三岁时,他又被送到那里放牧两年。他边放牧边读经,勤学强记,不懂就问。后又回到东岳观。二十岁那年,以“即句”为题,作了“毋吾忘宠辱,寡欢似陶然,除却烟霞外,更无俗累牵。”这位无俗事牵挂的年轻道士,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寻求道中更多更深的知识。他首先来到乌牛纂天然观,跟随项理培大师学习老庄。《老子》和《庄子》的“自然无为”、“长生六视”和关于宇宙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变化(变迁)、人生处事等,给这个年轻道士打开了新的闸门。一年后,因师公钟理藻患病,又回到东岳观服侍师公。师公去世后,他便于1935年到宁波镇海天庆观参学,在那里住了一年多,第二年秋又转到上海桐柏宫。1937年“8.13”事变后,上海形势紧张只得离沪回到温州,在伴云观过着清修劳作的艰苦生活。1938年秋回到故里三社,跟邱鸣初学中医,并结合内丹修炼,他对邱氏的人品、学识、医德十分钦佩,并成为至交。在《与邱夫子久处乡里》一诗中,他写道:“缔交三十年,风雨共盘桓……谭玄每晚食,赏句屡迟眠。倘若回故里,相处意绵绵。”后来他自设诊所为民治病。数载后来到岙底崇庆道院当住持。在崇庆道院期间,他一面替信众做法事,一面为村民治疾病,把积累起来的钱购置了香灯田二三十亩。
  1949年5月温州解放后,他来到市区东门行前街吕祖庙(先锋殿)当住持。1950年,市区僧道人员组建复生造纸厂,他就在该厂劳动,自食其力。1953年在东门高殿下等处开设诊所。1954年到乐清田联合诊所工作了三个多月,即转到大荆山区双峰乡所工作一年余。那时,麻疹流行,他就上山采药,用中草药给病人治疗,既实效又省钱。一天夜里,为抢救一个危在旦夕的病人,他不顾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冒着滂沱大雨,涉过六条湍急溪流,翻越一条条山间小道,一到病员家,他不顾全身衣服淋湿,裤被小树叉撕破,脚腿多处挂花,立即投入抡救,经数小时诊治,病人终于得救了。道长虽经一夜艰苦的战斗,但内心却感到十分喜悦。
  1956年初回到鹿城,正逢各业大联合,他被安插到大南门诊所。1959年春又下放到永临,后转藤桥。1961年夏重回大南门诊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区经常武斗,他便于1967年回到家乡三社开设诊所。
  到了七十年代,正当他六十初度时,由于多年来的不安定生活,由于对往日玄门生活的回忆和追求,在《六十自述》中,他说:“强随俗律赋生辰,诞值阳生气转新,凛冽冰霜梅作伴,幽闲岁月竹为邻。少从方外成高遁,老向春前养不神。煮酒谭玄延岁月,任教人事日嚣尘”。在另一诗中,他又写道:“悔抛羽服与黄冠,吾道凌夷运一般。何日金容来重整,幔亭仙客鲜多存。紫气东来聊何知,金炉香盛卜心慈。杀机已逐生机转,一朵祥云覆云墀。”从此,他又重新学习道教经典,“半间陋室三摩地,一口破床古佛稀;入世又教方外住,宛然重梦许重温”。1975年终于重回阔别多年的伴云观。此观背依吹箫台,遥望大罗山,环境清幽。在这里不仅可重温清修劳作之传统,还可寻师串友,畅谈典籍之理,修炼之功,医疗之术,人生之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滋润了他的心田,“向道心坚今胜昔,还希故友共加鞭。”这位年近古稀的道长,为恢复温州的道教,使其走上正规化、正常化,为联络各县道教徒,建立温州市道教协会,觅宗访友,寻观探胜,翻山越岭,不辞辛劳。南北雁荡的北斗,玉虹、仙姑诸洞,大罗山四周的瑶溪海安,永嘉乌牛纂,乐清白龙山,苍南燕窠洞,瓯海八仙岩,瑞安圣井山、东海之滨和洞头列岛,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经过几年努力,温州市道教协会终于在1986年11月诞生了,代表们一致推举他为会长。他心潮澎湃,深感肩负担子重大:“欲将余力阐玄风,老来如何把道弘;担重途遥蒙重托,事多人寡计多穷。光天稳步求前进,化日长征望畅通。惟翼明贤时屈顾,富强祖国效微功。”
  1984年5月,在全国道教协会礼请下,他到北京白云观对青年乾道培训班学员教授经忏和课诵等课程,为统一全国十方经忏,培养道教接班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5月24日,当他第一次来到伟大的祖国首都,来到久仰的全真道祖庭白云观,他有说不尽的高兴,忆不完的往昔。当晚,欣然命笔,喜咏一律:“鹿城一别到燕京,万水千山远远行。得见祖庭诸胜迹,方知先圣苦经营。乔栖玉宇情非易,蠹食金书柩素情。喜晤名山诸道侣,玄风刻日遍蓬瀛。”在《白云观》一诗中,他又写道:“今朝得拜祖邱翁,残梦惊回意自融;屈指丛林遗有几,放怀玄侣未终穷。殿堂碑碣巍峨在,钟鼓幢幡朝夕崇,历代宗风推典范,龙门道脉永恢宏。”在京半年期间,常备课至深夜,虚心与师友探索教学内容。教授时,他深入浅出,谆谆引导,备受学员好评。1986年9月,全国道教协会召开第四届代表会议,他作为浙江代表的一员赴会出席,并被选为理事。“祖庭荟萃众清流,万水千山来献筹;开拓宗门新气象,继承古代好山邱。融融紫气关前转,井井玄规观内修;今日风光胜往昔,犹龙黄泽雨悠悠。”198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他又赋诗表示祝贺:“卅年道协创伟功,举国玄传喜气融;……经书逐日偏新稿,规范随时有遵循”;“百花齐放峥嵘日,万木同臻康乐年。道藏发行遍全国,玄徒崛起继前贤。……丹经宝笈喜新研。”《道藏》一出版,这位以苦为乐,艰苦朴素,平时几角钱车费也舍不得花的道长,竟不惜拿出几千元去购买《道藏》一部,继而孜孜不倦地去学习,去钻研。
  1988年4月,道长作为市道教界人士出席政协温州市第五届会议,成为本届市政协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对宗教界如何参加两个文明建设,出谋献策,身体力行。
  1989年全国道教协会为筹办该年底开戒事宜,在四川青城山召开预备会议。3月17日马道长离温经北京白云观前往青城山。由于年事已高,长途跋涉,劳累过度,上山途中又遇暴雨袭击,4月底回温后便病倒了。患病期间,笔者曾多次与他交谈,他念念不忘温州的道教建设,关切道教界接班人的培养,强调全真道与正一道之间团结共事至关重要,认为加强宫观管理是道教界建设的重要一环。他多么希望自己早日康复,为温州道教事业再添一把余热。不幸的是,病魔终于夺走了他的生命,1990年6月24日,这位道长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与世长辞了。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 第十辑

《平阳文史资料 第十辑》

本刊收录浙江省平阳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选登了《平阳畲族人民的过去和现在》《畲族迁徙简史》和《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畲族的婚俗》等32篇文稿。

阅读

相关人物

郑颉峰
责任者
孙赛松
相关人物
马诚起
相关人物
邱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