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迁徙简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 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155
颗粒名称: 畲族迁徙简史
分类号: K288.3
页数: 5
页码: 8-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是我国东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历史上畲族经历了多次迁徙,其中浙江平阳的畲族是从闽东迁入的。畲族人民自称“山哈”或“山客”,长期受到统治阶级压迫和歧视。1950年,周恩来总理确定平阳兰、雷、钟、李系畲族。
关键词: 平阳县 畲族 迁徙简史

内容

畲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个省。它是我国东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主要少数民族。
  据唐宋时期的史书记载,当时畲族已聚居在今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由于不堪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被迫不断地迁徙,成为现在这样一个大分散、小集中的散居民族。
  据1982年人口普查:浙江省的畲族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40%(当时全国畲族人口为36·8万人,浙江是14·7万人)。分布在十多个县市,浙南地区畲族占全省畲族总人口的78%。1990年人口普查,平阳县畲族为9790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89·75%,他们主要居住在西部山区。
  畲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南宋末年(公元十三世纪)的汉文书籍上,称“畲民”或“輋民”,畲字原意为“刀耕”。当时闽浙一带的汉人,看到大多的畲民还是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因此称他们为“畲民”。
  关于畲族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子孙;有的说是秦汉时百越人的后代;有的认为起源于苗;也有的认为是“五溪蛮”的后代。据有关资料记载,认为最后一种说法较为可靠。《晋纪》是这样记载的:“武陵长沙,卢江郡夷,槃瓠之后,杂处五溪之内”。在唐宋时,居住在两广五岭一带。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云:“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从畲族保存下来的宗谱、敕书、诗歌①和传说都比较集中记叙他们的先祖槃瓠是在广东潮州凤凰山,后裔才向闽浙等地迁徙。潮州确有一座凤凰山,历史上很早就有名气,唐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说它位于海阳县北一百四十里,是座绵亘数百里的大山脉。可是,现在畲族主要分布在闽东、浙南等地,与历史上的聚居区明显不同,这就反映了畲族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情况。
  关于畲族历史上迁徙活动,徐规、吕锡生、施联朱等学者都做过研究。现畲族各地各姓宗谱都记载了“唐光启二年,盤、兰、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为(以)闽王王审知为向导官,由海水(路)来闽连江,至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而盤王驶一船被风飘流不知去向,故盤姓无传。
  以上是畲族迁往闽东的最早记载。从宗谱上记载与当时王审知入闽的史实考证,迁徙的时间是相符的。宗谱的这一记载是有历史依据的。
  明、清时畲族已遍布于闽东、浙南等地。明谢肇淛《太姥山志·游太姥山记》载:“吾闽山中有一种畲人……”“……过湖坪,时值畲人纵火焚山,西风甚急,……回望十里为灰矣”。还写下“畲人烧草过春分”的诗句。明洪武十三年浙江督学雷铉记畲族人移居福宁、浙江温州、处州等处,凡兰、雷、钟等姓均一脉相传。平阳县的畲族也是明朝从福建迁来的。畲族人民自称“山哈”或“山客”,意思是从外地迁来的山区的居民,也可证明这一点。
  康熙三十七年五月十六日,闽浙总督郭某某批示平阳、瑞安县畲民雷起定、雷文顕、兰文贵等称畲民系出高辛之后,赐姓勅居各处开山为田,以供赋税,不编丁甲、不派差徭,历朝成例,各省皆然。……畲民概行永免。这说明了明、清期间畲族已来平邑定居,恐里保阳奉阴违,勒索欺凌,为畲民安居乐业,特出告示。畲族人民长期居住山区,并深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生活艰苦。
  1950年,周恩来总理审阅了平阳《雷氏宗谱》谱序后,确定平阳兰、雷、钟、李系畲族。
  据青街畲族乡章山村同治五年丙寅冯翊郡《雷氏宗谱》谱序载:明季间,我鼻祖永祥公由罗源迁居浙平桥墩,移居北港,自北港分为数派:
  永祥公长子仰宇(北港青街),长孙明萼,居章山,次孙明山居九岱。其派下子孙凤灵移居苍南莒溪;光久(泰顺一都始祖),徙仙居等县;在本县分居沙洋、堂基、晓洋、山门、余山、银坑。朱山(青街)、九岱、杨家溪、大坪等地。次子仰善、三子仰甫二人皆迁蒲门。在青街同居的有长兄之子仰舞于明万历时自罗源迁浙江平阳王家坑(现是青街乡的一个畲村)。其后裔亦有移居福鼎、文成、苍南、青田、寿宁等县,及本县的朱山(青街)、溪南、吴垟等地。子孙繁衍甚夥,迁徙亦多。
  又据王神洞《兰氏宗谱》(民国版)《世系考引》中所载:第一世昆冈公从罗源大坝头移居浙瓯平邑,莒溪洋尾居住(因倭乱)。明万历期间,第四世良得公三兄弟移居望神洞(即今王神洞)、底垟,该处当时没有道路,是沿溪而上,暂栖石壁岩洞中,山深林茂,猛虎出没。三弟良富公被吃掉,故此派无传。而今良得公次子田畦派下第九世元字辈有十七人于清顺治至康熙年间迁移到瑞安周山(始祖)、吴山、九龙井①及鼎潭派迁仕洋、鹤溪、大施、交溪、闹村东湾、凤岭、山门石牛坑、苔湖、腾垟(今属苍南县)及闽鼎邑车头山,霞浦单斗等地,成为该地方的肇基始祖。光绪二年又据《颖川钟氏宗谱》序云:“始祖良贤公原自罗源(闽之南安人也),明季间自闽来浙。”
  从上引浙江平阳雷氏、兰氏、钟氏家族迁徙表明;浙江平阳的畲族是从闽东迁入的。迁徙的路线是从原住地广东的潮州向东沿海岸线自南向北,迁徙是不断持续进行的,其间又有往返迁徙的,这种迁徙情况与《高后皇歌》第八节所说略同,歌曰:“三姓搬来住浙江,”“……又往泰顺平阳县……”。族谱所载明清时期畲族已迁入浙南各县,与方志记载是吻合的。闽东、浙东形成为现在畲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至清代晚期,基本上停止迁徙活动,大致已形成目前这一布局。
  关于畲族人民向外迁徙的原因,历来有各种说法,本民族保留的《高皇歌》中提到是由于“人多田少难作食”,“三姓搬出凤凰山”。“奈因官差难作食,思量再搬住浙江”。总之,归纳起来有经济生产、病疫、人口增长、逃避战乱,及封建的赋锐、徭役等原因。
  畲族人民迁徙到闽东、浙南等地之后,数百年来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自己的家园。而今,人民政府对畲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教育等事业进行重量点扶持,给畲族人民各种优惠政策。1984年5月,平阳县还建立了青街畲族乡。办起了中学、小学。王神洞村还办起了现代化生产的塑料编织厂。如今的畲乡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附注

①见《高皇歌》。 ①元字辈移居有元来、元昌、元远、元寿、元林、元曜、元旺、元福、元照、元石,元有、元立、元发、元倡等。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 第十辑

《平阳文史资料 第十辑》

本刊收录浙江省平阳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选登了《平阳畲族人民的过去和现在》《畲族迁徙简史》和《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畲族的婚俗》等32篇文稿。

阅读

相关人物

池腾辉
责任者
刘禹锡
相关人物
唐吉甫
相关人物
徐规
相关人物
吕锡生
相关人物
施联朱
相关人物
谢肇淛
相关人物
雷铉
相关人物
雷文顕
相关人物
兰文贵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仰宇
相关人物
明萼
相关人物
明山
相关人物
王神洞
相关人物
良富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武陵区
相关地名
长沙市
相关地名
五岭镇
相关地名
潮州市
相关地名
凤凰山乡
相关地名
连江县
相关地名
福宁集镇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平邑县
相关地名
北港镇
相关地名
章山街道
相关地名
苍南县
相关地名
莒溪镇
相关地名
泰顺县
相关地名
仙居县
相关地名
沙洋县
相关地名
银坑镇
相关地名
大坪乡
相关地名
罗源县
相关地名
福鼎市
相关地名
文成县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
寿宁县
相关地名
溪南镇
相关地名
瑞安市
相关地名
周山镇
相关地名
吴山镇
相关地名
凤岭乡
相关地名
苍南县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竹枝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