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牲牺日期订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145
颗粒名称: 五、牲牺日期订误
分类号: K254.4
页数: 5
页码: 71-74
摘要: 本文关于白承恩牺牲时间和太平军在温州活动的疑问纠缠不清。各种说法包括白承恩的指挥桐岭战斗、泛在温州的围攻等,但存在时间上的矛盾。历史记录背后可能受到不同文献的影响。
关键词: 白承恩 调查研究 金钱会起义

内容

白承恩牺牲的时间问题,和太平军在温州的活动问题纠结在一起,众说更为纷纭。时贤论著,或谓白承恩指挥过桐岭战斗,毙清游击赖得福,打得张启煊弃营而逃;或谓白承恩曾经来到隆山寺,指挥太平军围攻瑞安城;有的则说,白承恩在雷桥牺牲后,温州、瑞安的太平军也就撤到处州、金华去了。总之,把白承恩牺牲日期往后推移;寻其源头,其说盖出于刘氏《钱匪纪略》和洪氏《瑞安乡土史谭》。
  刘况封是瑞安县城被金钱会围攻时,缒城到温府求救的三人之一。“钱发之变,目睹耳闻”,故《钱匪纪略》有许多大事和细节,为他书所不载,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此书是事后40多年,他70余岁时所作,难免记忆有误。它又不象《钱虏爱书》、《会匪纪略》等书那样严格按照时间顺序;特别是后半部太平军南下之后,叙事多前后错乱。洪炳文在瑞安解围后入塾时才14岁。他采刘氏《纪略》作《白承恩小传》,把有关记事连接起来,而序其次第:1、白承恩率部取道白沙岭入瑞安境;2、白承恩部败张启煊于桐岭;3、白承恩指挥太平军围攻瑞安县城;4、太平军一部在马屿覆败;5、白承恩率大军自潮至下雷桥,中伏死;6、白承恩余部行大港经营前,由大峃越大会岭过青田九都,仍返金华。这个时间表,与实际出入更大。
  我们考定白承恩雷桥牺牲的日期为1862年3月16日(清同治元年二月十八日),其主要根据是孙衣言《亡儿贻谷殡志》。
  儿死之次日,张公破贼于雷桥;后三日,贼尽灭。
  上文巳经考明,孙贻谷于同治元年二月十七日大岭战败毙命。“次日”,乃是二月十八日。参以光绪《青田县志:“(同》治元年)二月十六日,贼渠白老三由二都方山窜瑞安,败死。二十二日,余贼复窜青田,掠方山据之”,时间吻合。考《平浙纪略》记载:“(同治元年二月)十八日,张启煊亲督所部并调添民团驰抵瑞安。……十九日,启煊先令张启德等率领民团分路堵剿,并令游击李世雄扼驻牛皮岭。二十日,启煊整队前进行,抵陶山隘口,贼数以马队冲扑,不得入隘口,游击陈光彩等会合民团两路迎击,毙贼数十,遂奔。二十一日进攻,再捷,贼退回青田。”由此可知,白承思殉国后,所部太平军仍在陶山一带扼守,对清军、团练作战。张启煊部直到8月20日,还被太平军阻滞于陶山隘口而不得入,何能在3月18日破太平军于雷桥?“冒功”证据,确凿无疑。“百里驰师,信道夜进”云云,就成了溢美之词。这支太平军于3月21日受挫以后,仍由潮至旧路,翻过白沙岭,于3月22日回到青田方山。孙氏所谓“三日后贼尽灭”,或即指此。但据《平浙纪略》(民国《平阳县志·张启煊传》同),至太平军平金钱会余众在马屿一带被歼,“庆公以捷闻”,才算是“尽灭”,时在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一日(1862年6月17日),上距孙贻谷之死刚好三个月。那么,《殡记》之“后三日”,或为“后三月”之讹。洪炳文在《瑞安乡土史谭兵事篇·订讹》中指出:“《逊学斋文钞·亡儿贻谷殡志》云:予弟十一月二十一日由山中出与张公谋办贼。越五日而贼围瑞安甚急云云。于是围城十日矣。”按瑞城解围在十一月初六日,此志所云是当十月,字疑讹。再,民国《平阳县志·张启煊传》:“同治元年二月克石步,四月克金谷山”云云,参孙氏《殡志》,当作“同治元年正月二日克石步,四日克金谷山”。旧籍刊板、活字,手民疏失往往如此。《逊学斋文钞》刊本,字用扁宋,“日”、“月”形近而讹,有可能。
  至于太平军桐岭大捷,是在同治元年四月十二日(1862年5月10日),次日进围瑞安县城,牺牲于二月十八日的白承恩,怎能亲临指挥?刘氏《纪略》言,福安协副将吴鸿源水师入飞云江时(同年五月初四日,即1862年5月31日),“发逆闻声登嘹望”,有“我真空来矣”之叹,原为美化清军,而洪氏《白承恩小传》,改“发逆”为“白”字,让死了两个多月的白承恩复活,就近于小说家之言了。
  民国《瑞安县志稿·林梦楠传》:“次日,合乡团进攻马屿,歼寇万余,首领白老三在雷桥中炮死,余由大会岭遁青田,壬戌五月廿一日事也。”似乎三件事都发生在同一天:1862年6月17日。浙江省文管会《金钱会农民起义史迹调查》所附大事记,把“挺进浙南的太平军领袖白老三、承天义汪和顺天福周先后牺牲”和起义军的“撤走”都系于1862年5月(《文物》1961年第1期)。据吴一勤《瑞安西北乡团练防剿记》载,承天义汪、顺天福周之牺牲,在1862年6月2日(同治元年五月初六日)。此后,温州、瑞安各地的太平军纷纷经大会岭西撤。大会岭又叫大峃岭或九都岭,当时是瑞安大峃与青田九都的界岭,现岭的两侧都属文成县。随太平军撒走的金钱会余部,因意见不合,又折回瑞安,1862年6月17日被歼于马屿一带。把这些事情,在时间上都跟白承恩雷桥牲牺扯在一块,其错误是显然的。
  为什么产生这种种错误呢?其原因,就是囿于“通天王”、“连营七百里”之说,似乎白承恩是浙南太平军的最高长官,分路进军是他派遣,兵将归他调度,胜仗由他指挥,他一牺牲,太平军就得撤走或遭覆败。关于太平军在浙南的将领和指挥系统,我们知道的还不多。就现有资料来看,忠裨天将李尚扬奉侍王之命,为经略温州的总指挥,并亲率东路军来温,部署攻城。李尚扬回金华后,温州前线由信天义何松泉指挥作战。驻守乐清者,为级天安杨、抚天义李。西撤前牺牲的,有承天义汪、顺天福周。马屿最后一战,还有豫天义金正发、耿天义潘某的官印被清方缴获(林梦楠《濒江战守日记》抄本)。这些人都比白承恩官大爵高。太平天国论资排辈,讲究“上下有别,尊卑有序”。那么多的天义,天安,作为下级的天福,能够派遣、调度、指挥得了吗?白承恩是太平军和金钱会之间的政治桥梁,沟通了两者的关系,对浙南的金钱会和太平军影响很大,号召力很强。反动势力则非常害怕。他虽然他在入温作战不久就牺性了,但是敌我双方仍感受到“通天王”这面旗帜的存在。并时对垒的文人、认为他的活动与浙南太平军和金钱会相终始;而广大的人民群众,把他奉为神明者达数十年之久,不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白承恩的伟大么?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九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九辑》

本辑专门收集浙江省平阳县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辛亥革命、太平天国和平阳县境内金钱会起义的史料。共发表了《中国浙南委员会的历史贡献》《辛亥革命在平阳》和《蔡华传略》等10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良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