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平阳县城解放历史的见证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121
颗粒名称: 我们是平阳县城解放历史的见证人
分类号: K295.5
页数: 3
页码: 188-1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49年5月12日,浙南游击纵队第一支队解放平阳县城。地下党工作者和群众欢庆胜利,郑海啸书记次日进城。
关键词: 平阳县 解放历史 见证

内容

(作者按:平阳是1949年5月12日解放,后人皆知。可也有5月13日一说,因之引起曾在平阳战斗过的外地老同志的争议。为了对党对人民对平阳历史负责,我俩特撰写当时真实的回忆录,来证实平阳县城解放确切日子——1949年5月12日。)
  我们是平阳县城解放历史的见证人。
  因为我们当时是平阳地下党从事县城白区的地下工作人员,最有资格作证平阳解放的确切日子——1949年5月12日。
  (一)
  1949年4月,由于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江,国民党政府土崩瓦溃,平阳也不例外,朝不保夕。国民党平阳县长罗杰派代表与我党组织谈判“起义”未成,正在举棋不定之际,却被在淮海战场被我军击溃、驻我县招兵的航空特务旅陈柬夫旅长,于5月10日夜晚下大雨中,裹胁往鳌江方向急忙忙如丧家之犬,落海逃遁。逃兵们沿途抢夺群众雨具、财物、丢弃武器弹药,一股狼狈相。国民党县政府机关里,只有几个留守人员和部分不愿逃离的官兵,等待我们去接收。县城是真空了。
  (二)
  在此时间,中共平阳县委还没有进城,不时派遣交通员送来紧急通知,要我们随时回报敌人动态。特别是敌人逃跑后的次日上午,通知来要我们立即了解县城敌人残留武装力量及其分布,作侧面调查上报,还要我们注意隐蔽、安全。
  此时此刻,我们还是地下工作者,还不能暴露“地上”来,但任务紧且重,怎么办呢?负责城鳌工作的联络员吴延亨(解放时的平阳县直属镇人民政府筹委会主任、后任鳌江区长、中共瓯海县委书记,已故)与游寿澄再三考虑后,决定通知程卓然去设法完成。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作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抉择,毅然单身闯入当时设在之安旅馆的所谓“平阳县各界欢迎解放军委员会”,(由“仕绅”们自发挂牌,配合罗杰谈判的’后来大部是镇压对象)找出负责军事股的应作俅(镇压)陪他到伪县府大堂,由留守的伪中队长一起,清点了官兵78名、轻机枪3挺、掷弹筒4只、木壳枪2支、步枪几十支及刺刀、子弹、手榴弹等。又去伪警察局、刑警队清点了武器装备后,即刻由交通飞报县委。
  (三)
  平阳县解放了!
  12日上午,我们还接到上级作好隐蔽、安全的通知。中午得到瑞安(10日解放)来的消息。将有一支解放军部队来解放平阳,进驻鳌江。于是我们作了分工:程卓然和党小组成员黄庆明(福建顺昌县,离休)、平阳中学的学生积极分子王吟生(浙江省旅游局处长、离休)带领的10几个进步学生,在岭门茶亭下游寿澄家里,闭上院门。在院子里有的排练扭秧歌,在厅堂里轻声练唱《你是灯塔》、《解放区的天》等歌曲,有的轻敲锣鼓,有的写欢迎解放军标语。游寿澄则在东门黄泰昌(红色联络站、黄庆生同志家)店里坐等交通员回报瑞安方向的消息。这时,上述那些所谓“仕绅”们及一些商人也手执小红绿旗列队在北门外塘河路边等侯迎接。
  大约下午三时左右,从瑞安沿塘河岸有一支著灰色军装头戴八角帽的威武部队,前面扛着红旗,浩浩荡荡向平阳县进军而来。事后了解,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第一支队”。开进北门转入桑果园街,从东门进入大街,直达县政府大院,并占据东门山、九凰山大炮台、岭门等高地。那时程卓然正开了游家院门外出,一眼看见通福门上站着灰军装、八角帽的哨兵,便大声喊叫“解放军来了!”一时,大伙拥出街上张望后,随即手执红绿旗标语、一路敲锣打鼓、喊口号、唱革命歌曲,奔向县府门口,与群众一起在解放军临时搭的台子前,听首长宣传解放军进城政策后,与同志们联欢。
  当晚,我们在县城地下工作人员,青年学生等约20余人,由吴廷亨同志率领到县府议事厅和第一支队负责人安邦、徐炳全、刘日亮等会见、联欢。我们中有的与支队领导原是同学,有的在工作上接触过,人们在解放了的平阳城里重建,显得格外兴高采烈。
  (四)
  中共平阳县委书记郑海啸同志,于13日上午率领县机关、县大队及民兵约300多人,自西门进入平阳县政府大院,从而平阳人民翻身成了主人。
  安邦同志召开了群众大会,部队与县城人民联欢后,第一支队移防给县大队,便开赴鳌江执行海防任务了。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本书收录了《省政协专家调査组来平活动二三事》、《民主党派在平阳发展的回忆》、《中国农工民主党平阳县委员会简史》、《中国民主促进会平阳总支简况》、《平阳“九三”在前进》、《平阳民革十一年》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游寿澄
责任者
程卓然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