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经川同志逸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經川文集》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074
颗粒名称: 项经川同志逸事
分类号: K825.4
页数: 3
页码: 180-182
摘要: 本文叙述了已故友人项经川的一生,展现了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个人性格、事业成就和社会贡献。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项经川在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和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卓越才能和坚定信念,以及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韧不拔和高尚品质。
关键词: 项经川 生平事迹 工作经历

内容

故人项经川,平阳敖江镇雁门人也。其家学有渊源,祖父讳雨农公,前清科举时之禀生,博学卓识,穷究经史;乡里子弟,受业于其家者,皆能成才,凡吾先辈有识之士率出于其门下。父讳诒铸先生,性耿直,民国初年科举废,学校兴,受聘为教师。后被族人名项阿乃者所诱,筹资开设鱼行,不久即歇业,诘其亏损之由,阿乃不敢公开帐册(此人素行糊涂),于是诒铸先生变产以偿债,愤嫉而致病,继则殂丧。悲夫!
  经川童年聪颖,求学于敖江公学。其家距校三四里,每日裹粮而往,初颇嬉顽,后潜心攻读,成绩斐然,名列前茅。王栻、陈步阶等,其小学同窗校友也。经川姑父蔡耀西先生,家资殷富,有女名婉香,年甫及笄,而贤淑。其父审知经川品学兼优,愿以女适之,且许以随嫁之田数十亩。旧俗婚姻,男方迎娶之日,必以大红花轿、笙兰鼓乐,去接新娘,而新娘则戴珠冠穿蟒袍由家人泣送上轿,至夫家,举行跪拜之礼,乃入洞房。经川反对封建陋习,坚持移风易俗,迎新娘坐柏轿,行文明礼,创敖江之新风。
  经川在沪劳动大学肄业,为勤工俭学生。学成回里,执教于敖江小学。对学生,谆谆善导,对同事,穆穆相处。倡办读书会,拓校内外之友好为会员,各人献书或捐资购买书籍,供会友阅谈。有华侨许可先生慨助以《万有文库》一部,则蔚成大观;至敖江民教馆成立,经川乃将读书会之所有藏书移赠,对外开放,嘉惠群众,有助于吾乡文化之发展。
  “九·一八”以后,国家存亡,危如累卵。斯时也,我县青年在清华大学读书者,有王栻、吴景荣等。暑假归来敖江,与经川等议论时事,拟创刊物,以资唤起民众,共谋抗日。众议以为欲出刊物,必先自办印刷。遂着手筹措“联友印刷社”,杜贤宏任经理。刊物名日《市街》,众推项经川任主编,以余为发行人。部署既定,其经费复赖慷慨者之解囊。其稿件大都自北京寄来外,则徵求于本地。《市街》每期印数百份,皆赠送于读者。约出五期,以触犯当局被逼停刊,旋以《北风》续出,也仅几期而夭折。
  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战事发生,本地在平津各大学学生纷纷回家。尔时刘英同志遣吴毓同志来敖,成立平阳青年救亡团。总团设在敖江,其核心称为理事会,由理事十五人组成,王栻为理事长,经川为总团理事,实际上起着骨干作用。
  救亡团所为之事业,经川无不奋力为之。举其荦荦大者:其一、接办敖江小学安置进步之教师。其二、创办报社。最初名日《战报》,篇幅小。后改名《平报》,日出对开半张。为浙南地下党所领导,常有经川之文章。其三、创立临时中学,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在临中之前,平阳末有中学也。其四、成立新生剧团,在全县轮流演出,宣传抗日之短剧,所到之处,深受群众欢迎。
  敖江陈再华烈士,为吾县革命之先驱者,公开职业为广州培正中学教师。每年暑假回家,深居简出,从事著译,少与外人接触,唯经川常出入其家门,意志相投,最为莫逆。再华烈士在广州就义,闻者无不悲痛。经川为其搜集遗稿,不畏险恶,编成《再华文抬》印行于世。此不独为报答知交情谊,尤为继续革命者之遗志所必需。
  经川同志在黑暗社会反动统治下,屡受歧视迫害。一九四七年春,避祸于台岛,颠沛流离,终不随波逐流,贞介自守,不移其志。至温州解放,即返回家乡,积极从事教育工作。奈何不久,则遭诬陷,后之所历,潦倒坎坷,备受凌辱,折磨而成疾,岂能使人而无憾乎?
  余和经川交数十年,颇相契,其心地光明磊落,不慕荣利,其言谈风趣娴雅,为人所喜闻。可谓肝胆照天日,终身为人民者耶。
  (作者系抗战初期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理事。解放后曾选为平阳县人民代表。此文是一九八七年四月十日逝世前七天写成。终年八十三岁)

知识出处

經川文集

《經川文集》

《经川文集》,收集了经川同志的部分遗文,并附载了几位亲友写的纪念文章和诗。

阅读

相关人物

翁奇玉
责任者
项经川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