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地方戏剧曲艺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二十一期》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0014
颗粒名称: 平阳地方戏剧曲艺史话
分类号: J825
页数: 16
页码: 52-6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平阳地区的戏剧曲艺传统,着重描述了平阳和剧《断桥》与演员陈美娟的故事,以及平阳木偶戏的历史轨迹及发展现状。
关键词: 平阳 戏剧 木偶戏

内容

“舞台方寸显明镜,优孟衣冠启后人”,“万里江山三尺阔,千年大事一宵中”,这两副对联,深刻描绘了戏剧(包括木偶、布袋)、曲艺既是数百年来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艺术,又是倡导伦理道德的形象化载体。
  平阳自古以来就有戏剧曲艺之乡美称,如平阳和剧、木偶戏(含布袋木偶)源于南戏,已有800多年历史;《温州鼓词》也源于平阳(古称横阳),是由横阳的里巷歌谣与词曲结合而成,自明代至今,盛唱不衰。
  近在调查平阳民间戏曲史料中,择选如下几个片段,聊作引玉之砖。
  平阳和剧《断桥》与陈美娟
  平阳和剧,源于温州南戏的支派,是从平阳一带民间道士敬鬼神的道士调和民间马灯调发展而来的,在日常演唱中逐步形成自己曲谱,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戏曲诸腔,使自己在曲牌、唱腔、剧本、表演程式上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人称和调班。
  据和剧前辈董巨春、杨阿光、杨阿土、庄碎坤等老艺人介绍,形成和剧已有300多年历史了。到了清末民初时,在温州的农村和调班社有40多个,据口传和有文字纪录剧本有300多个。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京剧与越剧兴起,流入温州乡间,和剧开始衰落,到了四十年代被人称为“穿上三件袍,还看见演员腋下毛”的“簟箩班”。大部分艺人弃艺从农,成为农村中红白喜事的“堂唱班”或称“弹唱班”。
  到了1952年,由“金福连”和调班登记为“平阳和剧团”。
  和剧演员到了这个时候,大部分已老化了,而且旦角都是男演员扮演,观众看了非常倒胃口。正在演员青黄不接之际,一个跟随剧团的陈碎友老演员的女儿陈美娟,由于她从小就跟随剧团摸爬滚打,天天跟班看呀唱呀,把大人们演的戏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时只有15岁的陈美娟,个子俊巧颀长,当剧团琴师让她试唱时,唱腔非常甜美,团里决定吸收她为随团青年学员。她参加排演的第一个折子戏为《秋江赶船》,与她的继父陈碎友同台演出,由于她扮相亮丽,台步、身段、表演都很美,很投入,把戏里的一个善良、天真、活泼的小尼姑,演得栩栩如生,获得台下观众热烈欢迎。此后,陈美娟在团里大戏小戏接着一个个地上,如到了一个地方,陈美娟没有上台,台下观众就会闹哄。从此,陈美娟名声鹊起,成为平阳和剧团的旦角台柱演员。
  1954年8月,华东区举办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陈美娟主演《白蛇传》中的《断桥》被推荐参加演出。
  临场演出时,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年仅17岁的陈美娟,面对如林的演员高手,她老练、沉着,把一个既温柔善良又爱又恨的白素贞这个人物表演得淋漓尽致。演出结束时,台下响起了长时间的鼓掌声。专家和评委们看了她演出后,个个面露笑容,都给她记上了一个最佳分。
  戏剧大师梅兰芳和周信芳先生看了和剧《断桥》演出后,非常高兴地来到陈美娟的住处,称赞《断桥》演得很好,特别白素贞这个人物表演得很细致,台步和水袖动作表演很美,认为陈美娟这个小姑娘很有希望。并鼓励她今后要刻苦学习。大师们一席鼓励话,使陈美娟心潮起伏,永生难忘。
  经大会评定,平阳和剧团演出的《断桥》荣获优秀演出奖,陈美娟荣获表演一等奖,扮演小青的陈娟弟获表演三等奖,扮演许仙的杨锡星获表演奖。和剧《断桥》的演出本及陈美娟的和调音乐唱段,被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此后,陈美娟与《断桥》饮誉华东大地,年青的陈美娟红了,和剧的《断桥》火了,平阳和剧团活了。过去被人称为“簟箩班”的和剧团,如今,省内外请它去演出的贴子像雪片一样飞来,演到那里,红火到那里。剧团的戏箱及服装道具都焕然一新了。
  陈美娟是个多才多艺、戏路很宽的一位年青演员。1957年浙江省举办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平阳和剧团参加演出加工整理传统剧目《梨花斩子》和《双金印》,女主角都由陈美娟担任。她扮演的樊梨花,出场一亮相,一副威严的英雄气概展现在观众面前,未开口台下就掌声雷鸣,又摘取了演员表演一等奖。
  平阳和剧团的振兴,是和陈美娟与她的《断桥》分不开的。1959年和剧团上调温州地区,后与市乱弹剧团合拼为现在的“温州瓯剧团”。
  平阳木偶戏
  一、平阳木偶戏历史轨迹。
  平阳木偶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南宋时期,随着南戏在温州的兴起,平阳就有民间木偶戏在流动。在元、明、清三个朝代,平阳民间木偶戏逐渐走向成熟完善。木偶戏有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和提线木偶,人称以人演戏为“大戏”,以人操作木偶演戏的称为“傀儡戏”或“小戏”。
  据前辈著名木偶老艺人许家卿和陈友三老先生介绍,在清末民初时,平阳布袋木偶戏就有七十多个,杖头和提线木偶有五十多个(班社)。
  这些木偶艺人,都来自乡间,亦农亦艺,农忙在家务农,农闲组班演出。布袋木偶只有一个人,唱、念、做、打,生、旦、净、末、丑一个人独包。演员坐在四周蒙布、只留一个小窗的一张小方桌大小的小布台里面,两手操作木偶表演,用两脚敲打锣鼓。所以布袋戏不称班社,只称××人布袋戏。布袋戏的唱白,大部分都是用闽南方言,所以演出地区多系讲闽南话乡村。
  杖头和提线木偶,一个班一般4至5人,多者7至8人。1至2人在前台负责木偶操作表演,兼唱和表白,其他人为后台,负责敲打吹拉配乐,也兼角色唱白。他们也像大戏班一样,分角色演唱。
  演出的剧目有民间传说故事、神话、童话、传书改编的折子戏、单本戏和连台本戏。过去大部分没有文字剧本,靠老师口传为主。
  演唱的曲调系本地乱弹、和调、昆腔为主,也吸收本地民间曲艺和民歌来丰富自己。他们的唱词和念白,同温州乱弹、和调地方戏一样,都是用温州“官话”,也就是半南半北的温州普通话,老百姓都能听懂。
  大部分木偶艺人都是多面手,不但会操纵木偶表演,还会弹、拉、唱、打(打击东器),还会为木偶人物造型、雕刻,缝制木偶服装及木偶道具等。这些来自民间的木偶艺人,被民间称为“农民才子”。
  到了民国初期,北方京剧传入温州,在温州、平阳也纷纷举办了京剧科班或称学社。京剧的兴起,使古老地方戏曲受到冲击,特别到上世纪的四十年代,随京剧、越剧迅速发展,小班的木偶戏有点招架不住,只得步步退向山区农村,大部分木偶艺人弃艺归田。过去在平阳农村星罗棋布的木偶班社,到了1949年只留下十多个水平较高的班社。如山门的徐辉周、宜山的张增周、麻步的许家卿、陈友三等较有名气的班社。
  二、上世纪后五十年的平阳木偶戏
  1952年,为了加强对民间木偶艺人的管理,县文化馆组织艺人学习有关文艺方针政策,并进行总登记。全县有民间提线和杖头木偶团体50多个,布袋木偶40多个(含现在苍南)。有木偶艺人400多人,通过总登记后,以新民提线木偶剧团为重点,抽调新生、天然等木偶剧团年青演员充入新民提线剧团,定名为平阳县新民提线木偶剧团;以陈友三布袋剧团为核心,抽调其他布袋剧团演员,成立平阳县联友布袋剧团和县杖头木偶剧团。
  平阳县新民木偶剧团分别以许家卿和郑桐梓为团长,平阳布袋剧团陈友三为团长,杖头大偶以林声才为团长。
  新民提线木偶剧团于1955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木偶皮影戏会演,演出《断桥》获得成功,得到与会同行高度好评(大会没评奖次)。1959年该团又参加浙江省戏曲会演,演出传统戏《水漫金山》和《武松打虎》,获得大会一致赞扬,在杭州还为招待波兰等16个外国使团贵宾演出。
  六十年代初,平阳木偶团带着传统戏《白蛇传》、《沉香救母》、《武松打虎》等戏,在浙江全省作巡回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誉满全省。
  六十年代后期的文革期间,剧团被撤销,人员被分配到厂矿、农村。
  文革后的1978年,县文化局又调回部分流散木偶老艺人,并向社会招收了一批初、高中毕业的木偶学员,重新恢复“平阳县木偶剧团”。该团以提线为主,配有杖头、布袋木偶,使木偶舞台演出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改平台为高台,在天桥上演出。木偶从原来40公分增高为80公分,从原来7条线增加到20多条,最多增加到30多条线,这一改革操作的难度虽然增大,可木偶人物表演却从平面型走向立体形,更丰富多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时根据剧情需要,还进行人偶合演,大大增强舞台演出效果。
  1981年平阳木偶团编排大型木偶童话剧《时针飞转》,参加浙江省戏剧节演出获得编剧、导演、舞美、音乐、演员等10多项大奖后,同年10月该剧被选调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受到与会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该剧还向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作汇报演出。《人民日报》对该剧演出发表了评论文章。
  1987年,该团参加浙江省第三届戏剧节展览演出木偶折子戏《景阳冈》,文化部艺术局的一位同志看后到后台对剧团负责同志高兴地说:“武松的英雄气概被演神了,达到这样水平,完全有条件出国公演”。
  1992年平阳木偶第三次晋京参加全国木偶皮景戏汇演,演出新改编传统木偶戏《水漫金山》,荣获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出奖。演员卓乃金、卓晓军、崔学荣等三人获表演(操作)一等奖,应爱芳、庄家陈等四人获表演(操作)二等奖。同年12月份该团参加省第五届戏剧节,演出大型传统古装戏《花灯缘》,又捧回10多项大奖。
  1995年,该团主要演员卓乃金被温州市府抽调组团赴西班牙、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西欧六国巡回慰问演出,受到国外朋友热烈欢迎与高度好评。
  1997年,该团编排了现代木偶童话剧《蓝星星之歌》,参加了温州市六届和省七届戏剧节演出,得到了专家们一致肯定,获得了13项大奖。
  1997年7月,该团受国家文化部的选派,带着木偶童话剧《时针飞转》和《蓝星星之歌》远渡重洋,赴墨西哥参加第11届国际木偶节,先后在墨西哥两个市、三个洲、三个镇巡回演出14场,倾倒了墨西哥数以万计的观众,荣获本届木偶节组委会主席来哈依、巴希列夫颁发的最高荣誉奖。
  平阳木偶团演出的一批优秀传统剧《水漫金山》、《花灯缘》、《景阳冈打虎》、《龟兔赛跑》、《破缸救人》、《断桥会》等六个戏,曾被省电视制作中心拍成录像,带往日本等国进行文化交流。
  该团由于扎根基层,坚持上山下乡,下海岛演出,曾多次受到省文化厅和中宣部、文化部表彰奖励。
  如今,县里除专业的平阳木偶剧团外,还有10多个民间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在乡间演出活动。
  平阳民间布袋戏的由来
  布袋戏,又称“掌上木偶”,是木偶戏的一种,古称傀儡戏。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表演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至今还在平阳民间传承演出。
  最近笔者到山门、腾蛟、水头、麻步一带,调查采访了二十多个布袋戏的老艺人,年龄最大者91岁,最轻的也已67岁了,他们大部分是布袋戏世家的传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自平阳县良友布袋木偶剧团合并县提线木偶剧团之后,在平阳北港一带山区尚有62个民间单档布袋木偶班,延至今天还有21个单档布袋戏时续时断在乡间演出。年轻人早已弃艺归农或经商,留下有继续演出活动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后继乏人,单档布袋木偶濒临消失之境地。
  解放后,以平阳麻步渔塘陈友三布袋木偶为基础,成立了“平阳县布袋木偶剧团”,曾多次赴温州地区和浙江省戏曲观摩大会上演出,其中《武松打虎》曾受到专家们的高度好评,并于1959年被省文化厅为招待波兰等16个国家外宾演出的指定节目。外宾们看了演出后,赞叹不已。
  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在南宋初即流入平阳。其时,由于北方金兵进逼,南宋朝廷一度从临安(今杭州)避难至温州,大批木偶艺人也纷纷南下,布袋木偶戏随之传入温州民间。当时平阳布袋木偶戏台柱左右一副对联上刻着:“汉陈平创造木偶,田元帅传续至今”。据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傀儡子》条,记有“西汉时陈平用傀儡解平城之围”。传说唐末田元帅是临安(杭州)铁板桥头人,在京城任元帅之职,后来告老还乡,专门传授木偶艺术,是江、浙、闽一带木偶传入的始祖,因此,在江、浙、闽一带木偶戏班都立田都元帅为木偶戏的祖师爷。
  平阳布袋木偶戏祖师爷在田都元帅左右还立有金娘、银女两位女性祖师爷。据已故著名布袋木偶老艺人陈友三先生口述记录及现代民间布袋木偶老艺人黄长凤和董光花二先生口述介绍,汉陈平儿媳妇金娘和女儿银女,整天在布机上织布,时间久了容易困倦,为了防止困顿,姑嫂二人边织布、边说、边唱,双脚踏布机活动板,口唱手织、脚踏,觉得很有节奏感。又在布机脚踏板安上锣槌、锣片,随着踏板上下活动,敲打着大锣小锣。后来在悬系傀儡的启发下,二人将其父陈平创造的悬系傀儡,卸下傀儡的下身部分,用手指套入傀儡头和两手,二人比比划划觉得很有趣,在布机上休息时,用双脚敲打锣鼓,用手表演木偶,二人自编故事,有说、有唱,机房里一片热闹声,吸引了周围群众前来观看。陈平发现姑嫂俩的聪明才智后,即帮她俩设计了一个布袋台,一张小方桌大小,周边蒙布,只留一舞台口,人在里面操作,用双脚踏动跳板敲打锣鼓,双手表演木偶,逐步形成了布袋木偶戏。以后传入宫中,又流传到民间。金娘、银女创造了布袋木偶戏,,一直延续至今,所以布袋木偶艺人立她俩为布袋木偶的祖师爷。
  关于平阳民间布袋戏的源流,一些布袋戏艺人另有一说,平阳北港及苍南灵溪一带均讲闽南方言,又称“福建话”,单档布袋戏的演出均讲闽南方言(解放后成立的平阳布袋木偶剧团,改用温州京白,也称“温州官话”),传说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由福建移民引入平阳。它的演出活动区域均是闽南方言地区。这一传说也不无道理,但无佐证。平阳布袋木偶戏的源流问题,还需专家研究考证。
  陈昌牌与温州鼓词
  陈昌牌(1865-1947)又名牌先,号称“天下一”,瞽目,平阳县鳌江镇滨海村人,系温州鼓词已故名师,温州鼓词牛筋琴的创造者。他的一生为温州鼓词的改革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昌牌出生在滨海村一户贫苦的农民家里,不幸从小瞽目,但智力过人。少年时喜欢听故事、讲故事,一班少年朋友都很喜欢他,到田间劳作或到海滩捉鱼虾都要带他去,让他坐在田头高高的坭堆上或塘坝上讲故事给大家听,大家把捉来的鱼虾分他一份。
  后来,他的好朋友陈焕昌和陈尤千到戏班学戏,一个唱旦、一个唱生,在平阳大三庆班里演出成了名角,一些地方都抬着轿子请他俩去演出。他俩自学戏到成了名角,从没忘记一个聪明过人的穷兄弟陈昌牌,他俩把戏班里学会的戏的故事情节、唱腔传授给他,把自己在班里学会的弹、奏、吹、拉教给他,因此,他学会了弹、奏乐器,戏班也经常请他当乐队演奏人员。
  陈昌牌想,自己是个盲人,戏班流动性又大,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认为盲人学唱词倒是比较合适,于是就学起演唱温州鼓词。
  他认为演唱鼓词同戏曲舞台演戏差不多,不同的是戏曲舞台通过演员各自扮演剧中人的对话、唱腔、音乐集体来完成一本戏的演出任务;鼓词则是一个人唱、念、表来完成任务的。如果在鼓词中能模仿戏剧中每个人物的声腔而富有表情地进行唱念表,那就更能吸引听众了。因此,他把戏剧中老生、老旦、小生、花旦、花脸等各行当的声腔模仿运用到唱词中来。据老人们介绍,他开始音质也不是很好,一次村民在挖沟坭时,挖到一只“大神龟”(甲鱼)有10多斤,村里人都不敢吃,陈昌牌胆子大,把它煮了吃掉。昌牌吃了这只“神龟”后,一连睡了三天三夜才醒,结果他的嗓音宏亮清甜,在唱鼓词时,生、旦、净、末、丑的声音个个唱得非常逼真,群众评说他演唱的鼓词声情并茂,把词内人物个个演唱得栩栩如生,听他唱词如同看台上演出一样生动。
  在清光绪中叶,陈昌牌在听众一片赞扬声中,没有满足现状,认为演唱鼓词专靠一只扁鼓作配器太单调,听说永嘉一位鼓词艺人把弹棉花用的牛筋缚在椅脚上敲,从中得到启发,他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潜心研究,终于想出了用一块长62公分、宽32公分、厚38公分长方形弓面梧桐板,两头用硬木做框架,框两头拧上螺丝钉用五根牛筋拉紧,弦下用竹码作填子,一头框边装活动螺丝可以松紧作校音,用一杆小竹签在牛筋弦上敲打发音,牛筋琴终能发出宫、商、角、徵、羽五个浑厚、柔美、响亮清脆的声音,而且具有传音远的特色,能奏出小曲小调。他想,虽然有了“牛筋琴”伴奏有曲有调,但还必须有板有眼,于是他又把戏曲中“三粒”(板)和“小抱月”(梆)都用上,加强了节奏感。
  牛筋琴的问世,大大增强了温州鼓词的表演力,为温州鼓词的创新与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清光绪末年,一次,陈昌牌来到乐清农村。他向一户村民借两扇门板搭一小台,准备唱鼓词。当时恰逢村里演大戏,主人说:“村里演大戏,还有谁听你唱鼓词?”他笑笑说:“试试看,也许有人会喜欢听我唱词的。”他词头一敲,牛筋琴一弹,听众越聚越多,结果连看大戏的观众都会聚这里听唱词了,戏台下观众变得冷冷清清。群众纷纷议论:“一个盲艺人唱鼓词斗倒大戏班。”结果村民在陈昌牌的琴袋上绣上了“天下一”三字。此后,聘请他唱词的贴上也由“牌先”改为“牌仙”,都说他把温州鼓词唱出“神”,誉为天下第一。
  传说在民国初年时,有一次他在宜山农村演唱鼓词,一连唱了一个多月的《陈十四》、《飞龙剑》、《七星剑》、《十二红》等四十多本词,可群众越听越有味,硬要留他再唱几本,而他的词本几乎唱光了,可又不好意思讲,只得根据好友陈焕昌和陈尤千二人讲给他听的戏曲《节孝文》的故事,临时编两本鼓词,这两本新词又轰动了听众。大家都说真是名不虚传的“牌仙”、“天下一”。
  由于牌先一心扑在温州鼓词艺术上,直到成名之后的30多岁,在瑞安乡下唱词时,娶来一位带子的寡妇为妻,村里人议论纷纷,说昌牌除了盲眼以外,身材风度不凡,又是一位大名人,完全可以娶个貌美大闺秀,却偏偏要个貌丑的寡妇。可昌牌笑对大家说:“你们光眼人以貌娶妻,可我盲人以音娶妻,音美就是貌美,这就是以音代貌。”他还风趣地说:“大家听,我夫人讲话的声音多么柔软,多么甜美,还整天扶着我走东闯西,多么纯善,多么美好,这是我的缘分!”牌先娶妻“以音代貌”的佳话,社会上至今还在流传。
  这位唱红了瓯江南北的鼓词大师,在后期还培养了一批鼓词艺人,其中较有名气的有萧江的毛阿发、墨城的苏方足等人。苏方足是个有文化的明眼学生,他接受能力强,三天能学会一本词,只可惜他的噪子条件不好,没有唱红,可是他把老师肚里的词本都用文字记录下来,留下《十二红》、《节孝文》等词本,至今还在他的学生方克多手里。
  2000年是陈昌牌诞生135周年,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市文化局、文联、市曲艺家协会,平阳县人民政府等单位,为了纪念这位为温州鼓词的改革、创新、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师,8月份在鳌江联合举办了温州鼓词名师演唱纪念会和陈昌牌鼓词艺术研讨会。这是对温州曲艺界特别是鼓词艺人的巨大鼓舞,对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温州鼓词与《南游传》
  平阳是温州鼓词之乡。据记载,温州鼓词源于平阳(古称横阳),是由横阳里巷歌谣与词曲结合,同时承接古乐衣钵及民间敬神道士调逐步发展而成。流传于温州所属的平阳、苍南、文成、泰顺、鹿城、瓯海、永嘉、乐清、洞头及丽水市的青田等县市。自明代至今演唱不衰。温州鼓词分平词与大词两种。平词主要演唱传书及小说改编的词目,如《封神榜》、《双珠凤》、《三国》、《十二红》、《再生缘》等等,伴奏乐器为扁鼓、牛筋琴和三粒板。大词又称“灵经”,主要演唱“经卷书”,如《南游传》(陈十四娘娘)、《北游记》(黄氏女修行)、《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东游记》(华光传)等,它的伴奏乐器为大鼓、大锣。
  温州鼓词《南游传》,又称(南游记)、《灵经大传》、《娘娘传》、《陈十四娘娘》,俗称《娘娘词》。陈十四乃陈靖姑,她的圣迹最早产生于福建。据传,唐朝大历年间,观音于上界梳头,不慎掉下一根白发,不料竟变成一条白蛇,为害民间。为除此孽,观音咬破指头,血滴福州古田临水地方,投胎生下陈靖姑。观音先引其闾山学法,后来到处除妖救人,斩白蛇为三截,分关三处。适逢陈靖姑怀孕那年,福州大旱,因有孕女子不能上祭坛,所以,她忍受剧痛,剖腹取胎,冒死祈雨,以救万民。不料被斩的蛇妖继续作怪,破坏降雨,靖姑便将蛇精封死于古田县临水乡白蛇洞,不久,靖姑即病故。时人于当地建临水宫以祀之,称其为“临水夫人”。因其生辰为阴历正月十四,故又名“陈十四”。又因万历皇帝曾敕封其为“十四一品夫人”,民间又称其“陈夫人”或“陈十四娘娘”。因平阳与福建毗邻,有关陈靖姑的圣迹早在宋代就已从福建传入,民间建宫庙、塑神像,信仰甚虔,香火极盛。宗教色彩特浓的平阳鼓词《南游传》所唱的正是陈靖姑的圣迹,至今仍在民间传唱不衰。
  《南游传》,是温州鼓词唱本中最具神圣的词目。人称“鼓词好听,娘娘词难唱”,意谓“听娘娘词容易,唱娘娘词难”。因为鼓词艺人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演唱不同的长短鼓词,却绝对不允许随便演唱《娘娘词》。《娘娘词》必须在特定的场所,特定的日期、特定的布置等条件下,方可演唱,演唱时还有种种特殊的习俗与禁忌等,具有十分丰富的民间信仰文化内涵。
  温州鼓词《南游传》共分十三本,可唱七天七夜。
  第一本:蔡状元造洛阳桥
  第二本:群仙聚宴蟠桃会
  第三本:陈靖姑娘娘出世
  第四本:蛇公吞啖陈法通
  第五本:陈十四闾山学法
  第六本:南京黑松林除妖
  第七本:温州收斩猫狸精
  第八本:飞云江收斩篾缆精
  第九本:平阳南门斗玄坛
  第十本:铜山半岭遇观音
  第十一本:福建古田斩白蛇
  第十二本:汀州求雨救黎民
  第十三本:陈十四受封归天。
  《南游传》(娘娘词),是根据陈十四种种神迹传说改编的,在温州,平阳一带流传的除温州鼓词外,有章回小说本《陈十四传》,还有平阳木偶连台本戏《陈十四娘娘收妖记》。温州鼓词演唱《娘娘词》,是温州民间信仰的最早产物。清郭钟岳《瓯江竹枝词》曰:“呼帮结伴去烧香,迎庙高台对夕阳。锦绣一丛齐坐听,盲词村鼓唱娘娘。”
  郭钟岳《瓯江小记》释曰:
  “唱大词者,讲十四娘娘之事迹也。岁九月于广阴宫内搭台,二瞽者对坐,旁置一鼓击之而唱。其词多俚俗,有三昼夜者,有七昼夜者。妇女坐听,或笑或叹,游人杂沓,殊不雅观。”
  《南游传》所唱的虽说是陈靖姑的神迹,但许多情节已平阳化了,其中增加了许多有关陈靖姑在平阳一带除妖救人的故事,如昆阳城内斗玄坛,殿垟岭除妖救李平,几乎是家喻户晓。
  《南游传》一般设在太阴宫(娘娘庙)或其他殿宇内立经坛演唱。经坛多数设在庙台上,搭一座“鳌山” (又称闾山景),扎有二条纸糊的青白二蛇,人头蛇身,捆绑在殿柱上示众,两旁站立的是跟随陈十四的黄、杨二将。宫内张灯结彩,大堂上挂有六角宫灯,上龙头下虎爪,围以红绸绿缎,制作精美。大堂上方挂彩额,下方摆香案,左右摆銮驾,黄凉伞,上挂尚方宝剑,布置庄严。
  大堂上首是陈十四娘娘、李三娘、林九娘、陈法通、陈法青的神位。陈十四居中。其他分居两边。神位前,摆设香案。
  大堂左首设有祖师案,神位为玄天上帝祖师、闾山、茅山祖师等,案前插神刀神剑,摆设三牲福礼等。
  天井里搭有三界台,叠桌上设星斗及天地三界圣位,另扎草结纸糊草船,其头朝内尾朝外,以备“送耗”、“送圣”仪式用。
  经坛正中设经台,为鼓词艺人演唱时的坐台,坐台前摆大鼓,右边挂大锣。
  庙门口搭有彩楼,左右两旁贴有对联,分别为“张灯结彩唱灵经”、“讲经诵词唱神娘”,以迎四方听众。
  择黄道吉日起经,举行开坛起经仪式,放炮三响、道士和词人(鼓词先生)进场,分别诵念科书和经文、净坛,立圣位,宣读神班科书。鼓词师身穿长衫,击鼓三通,诵念经文,请神降临,先唱“八仙”,然后开唱《南游传》正文。
  当唱到陈十四经温州、瑞安降临平阳之际,道士身穿道袍,词师及当地庙内首事们至庙门口设香案迎接神娘降临,安落陈十四娘娘,案前重摆设三牲福礼,三叩三请神娘听灵经。
  《南游传》十三本唱毕,接唱灵经最后一本,俗称“唱团圆”,举行送诸神归位仪式,由道士带着载有妖魔鬼怪的草船(花船),由道士一路诵念《奉送词》,送到村外水口或河边焚烧。至此全词唱毕。散场时,信徒们把自己挂在庙内的如“娘娘送子灯”、“四季保安灯”、“求福求寿灯”、“五谷丰收灯”、“六畜兴旺灯”等各种纸灯点亮,高高兴兴地提回家去,挂在中堂,祈保合宅一年四季平安。
  温州鼓词《南游传》至今还在演唱,它的衍续传承已有几百年历史了。它是一部由温州民间古老神迹传说改编而成的,是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如今,在演唱习俗上已有很大改进,如只请词师演唱,不再请道士做那种复杂的经咒科仪,在平时一般场所也可演唱无忌了,只把它作为一部美丽的神话传说而已。

知识出处

平陽文史資料第二十一期

《平陽文史資料第二十一期》

本书收录了《红军挺进师进入平阳的历程》、《省第一保育院在顺溪》、《廖锡龙致薛驹同志的信》、《建国初期平阳银行的诞生与发展》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兆格
责任者
陈美娟
相关人物
董巨春
相关人物
杨阿光
相关人物
杨阿土
相关人物
庄碎坤
相关人物
陈碎友
相关人物
梅兰芳
相关人物
周信芳
相关人物
陈娟弟
相关人物
杨锡星
相关人物
许家卿
相关人物
陈友三
相关人物
张小方
相关人物
徐辉
相关人物
张增
相关人物
郑桐梓
相关人物
林声
相关人物
卓乃金
相关人物
崔学荣
相关人物
应爱芳
相关人物
庄家陈
相关人物
巴希列夫
相关人物
陈平
相关人物
田元帅
相关人物
段安节
相关人物
黄长凤
相关人物
陈昌牌
相关人物
陈焕昌
相关人物
陈尤千
相关人物
陈靖姑
相关人物
郭钟岳
相关人物
李平
相关人物
陈法青
相关人物
安落陈
相关人物
季保安
相关人物
徐辉周
相关人物
张增周
相关人物
卓晓军
相关人物
哈依、巴希列夫
相关人物
董光花
相关人物
毛阿发
相关人物
苏方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宜山镇
相关地名
苍南县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灵溪镇
相关地名
滨海村
相关地名
乐清市
相关地名
瑞安市
相关地名
萧江镇
相关地名
鳌江镇
相关地名
鹿城区
相关地名
瓯海区
相关地名
洞头区
相关地名
丽水市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古田县
相关地名
临水乡
相关地名
茅山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平阳和剧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