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县农会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唯一号: 113431020230000060
机构名称: 镇海县农会
文件路径: 1134/01/object/PDF/1134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308.pdf
行业类型: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起始时间: 1912年
结束时间: 1949年5月

机构描述

镇海县农会创建于1912年,会长周璇奎。1925年有会员102人。同年,新碶人顾荆庸筹建第六区农民协会。1926年县农会改选,下建东管、西管、前绪、灵岩4个区农会。1927年春北伐军光复镇海后,解散旧县农会,由国民党县党部农民部胡静园负责重组农民协会,聘周六吉为筹备处主任。3月18日正式成立,胡、周等13人为执行委员。西管、前绪、崇邱、灵岩、泰邱、海晏等区农民协会亦相继建立;海晏区农会还扩及梅山、小亹、沙溪等21个乡村。各地农会在大革命形势推动下,接收乡镇自治会,打击土豪劣绅和反动同善社,破除神权和封建迷信;开办民校、夜校,宣传“二五减租”,维护农民利益。海晏区有地主不服农会规定,告官反对“农会秤”,耙掉农民播种作物,区农协会组织21个乡农协一千余名会员示威游行,地主劣绅吓得不敢露面。四一二反共政变后,县农会一度被改组为农民大同盟会。5月刘粲芳任县农会专员,主持镇海农协工作。李志松(中共党员)在柴桥组织劳动青年社。顾荆庸在新碶一带继续组织农协会,与土豪劣绅作斗争。1928年国民党县党部成立县农协会整理委员会,继续改组大革命时期建立的农民协会。1931年改称县农会,干事长叶谋兴,凡有田者均可加入,农会性质改变。至1934年,共有会员9887人。 镇海县城沦陷后,县农会撤到大碶,工作由农会常务理事顾荆庸主持,活动于柴桥、大碶地区。1941年夏,在李长来(中共党员)支持下,成立县农会江南办事处,顾荆庸任主任,建立以共产党员为主体的江南农会辅导站,向农民宣传农运知识、“二五减租”政策,传播革命思想,组织农民青年会,发展生产支援抗日;组织农业信用生产合作联社,免受奸商和高利剥削;发展农民生产自救,缓解渡荒口粮;并发动农民向地主进行说理斗争,继续实行减租。1942年12月举办战时农运干部训练班,进述“劳动创造世界”、《大众哲学》等知识。时有农会骨干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中共慈镇县工委通过“北办”副主任李长来,派陆子奇与江北地区农会联系,以“合法”手段成立县农会辅导队,有辅导员20余人,队内建党支部,活动于江北龙山一带,对农民进行形势教育、阶级教育、政策教育,组织农民实行“二五减租”,支援抗日。1943年7月建庄市区农会,干事长陈明华。同年10月成立慈镇县农会,主任金如山(兼),先后建乡农会、村(保)农会小组,培养积极分子,扩充乡村农会领导力量;在各地农会会员中选择对象组织民兵(又称乡镇自卫队)。至1944年,全县农会会员近2万人,参加民兵1.1万余人。农会和民兵组织成为抗日根据地最基本群众组织,其中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国民党县政府成立县农会江北办事处,企图通过庄市、龙山两流亡区署控制江北地区农会,但未能得逞。 抗战胜利后,县农会由江南回迁县城,在各地发展会员,并建乡(镇)级组织。1946年1月召开县农民代表大会,选顾荆庸为常务理事。是年建乡(镇)农会组织62个、小组920个,有会员18619人。1947年6月以县农会为主体成立县合作社联合社,农会会员由每户1人调整为户内主要成员均可加入。共建乡(镇)农会44个,下辖小组841个,会员19605人。 1938年农会曾提出按市亩交租,因战事影响未实现。1948年县农会提岀按地价交租,并由顾荆庸率18位代表赴南京国民政府请愿。6月,国民政府批文同意。随在九峰乡试点,租额比原来减少20~50%。1946年春大旱,县农会集合镇南各乡会员5000余人,赴梅湖掘堤,与废湖为田的宁波专员俞济民多次交涉,终于复湖蓄水。1947年县农会合作社联合社设法获得化肥1000吨,德字棉、珂字棉种子80吨,8~9匹柴油机50台,发给各乡稻农和棉农。1949年5月镇海解放,县农会解体。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周璇奎
相关
顾荆庸
相关
胡静园
相关
周六吉
相关
刘粲芳
相关
李志松
相关
李长来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