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邱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國]鎭海縣志 四》 古籍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733
颗粒名称: 崇邱鄕
分类号: TV211
页数: 20
页码: 二十八-三十八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浙江宁波地区的一些重要河渠和水利设施,包括竹屿塘、黄家塘、渡头塘、大浃塘等。
关键词: 河渠治理 水利设施 生态环境

内容

竹嶼塘 一都今名泥灣海塘計長二十丈外禦海潮內障大河水利要地乾隆志
  黃家塘 一都長一百二十丈乾隆志
  渡頭塘 二都今名新江塘計長八十丈是都東北有王家洋堰西北有石橋堰皆以阻鹹蓄淡潦則暫放以洩水兩堰中舊有海塘一里餘康熙年間傾圯進内數丈另築一塘名新江塘雍正二年海嘯新塘復壞乾隆十二十四兩年塘基爲怒潮呑嚙盡作海塗每至秋風鼓盪鹹潮直泛内地田禾廬舍皆在浸中大爲民病土塘歲築無功則改建石塘亦孔亟矣乾隆志
  大浹塘 二都計長二里是塘禦鹹蓄淡利害攸關時遇風潮尤爲險要定例各莊甲夫承管培築但土塘易潰應合各鄕之食水利者改築石塘利垂永久乾隆志
  鎭江塘 一都乾隆十六年建道光二十四年重修
  陳之驥記 鎭海縣治西南六七里有瀕江石塘三東曰黃家塘西曰渡頭塘又西曰大浹塘統謂之鎭江塘建自乾隆十六年修志之後故志乘無可考亦無碑碣案牘可徵其地在崇邱鄕之一二兩莊實爲八莊禦鹹蓄淡之保障沿江之莊四依山之莊三惟崇二一止一隅崇一二亦僅得半焉塘之始建也相傳黃家塘爲崇一一莊所築渡頭塘爲崇一二莊所築大浹塘爲崇二二莊所築歲久傾圯道光甲午秋颶風大作江潮直入八莊膏腴盡爲斥鹵於是俞生泉邀同各紳耆請修於縣令李李勇於任事尅曰興功而依山之三莊執相傳之說而訟焉旣又得大浹塘舊牘於郡吏遂疊控大府大府屢檄郡縣履勘歷五年不能決最後鄞令舒奉檄會縣令黃覆勘諭令沿江四莊築十之六依山三莊築十之四衆始悅服時未及崇二一之隅也事甫定而英夷入比其退也瘡痍未復颶風大作塘復大壞田禾無收行路嗟嘆時予同歲生張君錫路奉諱旋里以大兵大災之後未敢舉也踰年歲大稔乃於乙巳之春邀集前之互訟者而勸之依舒黃二令所定之數爲之分段立號俾各莊各自興修惟崇二一之一隅附於崇一二之半莊又於石橋堰築石碶以資蓄洩衆皆樂從白於縣令賴捐資輸力購材鳩工經始於是年四月落成於次年五月工旣成余適卸篆縣令畢具文繪圖詳請立案且乞余爲之記余惟浙中瀕海各邑多捍海之塘大者請帑小者捐資莫不各有歲修經費故能歷久而不壞斯塘之建不及百年而頽廢莫可考證豈非創始者不爲經久之計哉今旣允畢令之請凡某莊所築者卽令某莊永爲承修立爲定案余用是記其顚末幷各莊分段之圖勒諸貞珉具列禁約於其後俾八莊之人守此成規永年勿替庶幾利賴無窮也巳李令名超咸山東單縣人舒令名恭壽江西靖安人黃令名維同湖南善化人賴令名晉四川温江人畢令名承昭山東文登人在事諸紳耆例得書名於後
  禁約 塘外灘塗毋許掘泓修船幷埋藏桅柁等物致傷塘脚 塘面塘邊毋許薙草燒灰以致土塘低薄其近田土塘種戶不得劈削 渡頭塘盤運租穀貨物毋許索取過塘費惟給脚夫力 錢渡頭塘毋許拔船進出致壞塘身 石橋堰渡頭塘兩處不許射利之徒開壩及車船 沿河之田毋許阻出費各田水路出入 各莊董事 崇一一莊張錫路等六人 崇一二莊郭孔嘉等五人 崇二二莊俞泉等六人 崇二三莊夏廷熙等六人 崇二四莊徐俊龍等五人 崇四一莊丁元吉等六人 崇四二莊邵維琅等五人
  各莊分段編號
  黃家塘東
  天字號東一寸起西十三丈零七寸止
  地字號東十三丈零八寸起西二十六丈一尺四寸止
  元字號東二十六丈一尺五寸起西三十九丈二尺一寸止
  黃字號東三十九丈二尺二寸起西五十二丈二尺八寸止
  宇字號東五十二丈二尺九寸起西六十五丈三尺五寸止
  宙字號東六十无丈三尺六寸起西七十一丈五尺止
  黃家塘西
  黃家塘東添築十四丈東至夏家堰止土塘二百十九丈莊家堰另築十二丈以坐落崇一一莊皆坐莊自築
  崇一一崇一二崇二二崇二三爲沿江四莊崇一二合崇二一共止半莊實爲三莊半認修黄家塘七十一丈五尺渡頭塘東頭二十丈共九十一丈五尺作七股分拈每股十三丈零七寸全莊得二股半莊得一股永遠修宇洪二號合成一股
  渡頭塘東
  洪字號東一寸起西六丈九尺三寸止 崇一二
  荒字號東六丈九尺四寸起西二十丈止 崇一一
  日字號東二十丈零一寸起西三十一丈八尺三寸半止 崇四一下甲
  月字號東三十一丈八尺三寸半起西四十三丈六尺七寸止 崇四一上甲
  盈字號東四十三丈六尺八寸起西五十五丈五尺零半寸止 崇二四下甲
  昃字號東五十五丈五尺零半寸起西六十七丈三尺四寸止 崇二四上甲
  辰字號東六十七丈三尺五寸起西七十九丈一尺七寸半止 崇四二下甲
  宿字號東七十九丈一尺七寸半起西九十一丈止 崇四二上甲
  渡頭塘西
  黃家塘西渡頭塘東土塘三十丈崇一二莊認築
  崇二四崇四一崇四二爲依山三莊認修渡頭塘七十一丈作三股分拈每股得二十三丈六尺七寸莊內又分上下甲每甲得十一丈八尺三寸半永遠承修
  大浹塘東
  列字號東一寸起西八丈三尺三寸半止 崇四二下甲
  張字號東八丈三尺三寸半起西十六丈六尺七寸止 崇四二上甲
  寒字號東十六丈六尺八寸起西二十五丈零半寸止 崇四一下甲
  來字號東二十五丈零半寸起西三十三丈三尺四寸止 崇四一上甲
  暑字號東三十三丈三尺五寸起西四十一丈六尺七寸半止 崇二四下甲
  往字號東四十一丈六尺七寸半起西五十丈止 崇二四上甲
  秋字號東五十丈零一寸起西七十一丈四尺三寸止 崇二三
  收字號東七十一丈四尺四寸起西九十二丈八尺六寸止 崇二二
  冬字號東九十二丈八尺七寸起西一百十四丈二尺九寸止 崇一一
  藏字號東一百十四丈三尺起西一百三十五丈七尺二寸止 崇一一
  閏字號東一百三十五丈七尺三寸起西一百五十七丈一尺五寸止 崇二二
  餘字號東一百五十七丈一尺六寸起西一百七十八丈五尺八寸止 崇一二
  成字號東一百七十八丈五尺九寸起西二百丈止 崇二三
  亂石塘
  歲字號東一寸起西四丈六尺止 崇二三
  律字號東四丈六尺一寸起西九丈二尺止 崇二二
  呂字號東九丈二尺一寸起西十三丈八尺止 崇一一
  調字號東十三丈八尺一寸起西十六丈止 崇一二
  大浹塘西
  依山三莊認修大浹塘卽倒江塘東頭五十丈作三股分拈每股得十六丈六尺七寸莊內又分上下甲每甲得八丈三尺三寸半永遠承修
  沿江三莊半認修大浹塘一百五十丈作七股分拈每股二十一丈四尺三寸全莊得二股半莊得一股永遠承修
  大浹塘西頭十六丈舊無石塘而在沿江四莊認案之內今分三莊半添築亂石塘全莊得四丈六尺半莊得二丈三尺永遠承修
  亂石塘西至石橋止土塘一百五十丈石橋菴今名聚雲菴 西建石碶一座以坐落崇二二莊皆坐莊自築永遠承修
  同治五年里人謝華姚守祚等捐貲重修據縣檔案補 光緒四年里人張汝芬等重修經費各莊分派共用錢六百餘貫以上光緒志 光緒十五年舉人張昌年朱理泗等重修又添築新塘四十七丈三尺異日修築七莊公出經費沿江十之六依山十之四張志稿
  朱理泗重修鎭江塘記 鎭江塘築於道光二十四年一修於同治三年再修於光緒四年逮十五年秋七月颶風大作海潮上溢塘石傾圯鹹水奔騰而入勢甚汎濫害將何底余命先用泥築塞其決口其明年內閣中書張君昌年奉諱家居出而任其事力請邑侯王公承煦轉詳大府撥款興修先後領到工賑番銀若干元以充公用張君首先輸捐爲七莊率墊用則各歸殷戶收捐則各向佃人皆以塘患之淺深定畝費之多寡遵舊章也復於塘之要害處添新塘四十七丈有奇俾渡頭與大浹塘相接以固吾圉庶幾一勞永逸七莊同經一再修築今昔不同一莊之內或分爲兩或分爲三新築之塘豫擬承修用碑開列以便稽查經始於光緒十五年秋落成於十七年冬余自始事以至終事皆得隨諸君子後故僭筆而爲之記
  各莊董事 崇一一莊張昌年謝玉樹劉師揆 崇二二莊蕢美益俞安鎭崇二三莊李景華夏俊濤忻孝友 崇二一莊夏大利戴順發 崇四二莊姚守祚邵日睿 崇四一莊丁啓瑞楊文謨 崇二四莊趙宋衍徐之鴻
  大浹塘新定章程
  寒字號舊八丈三尺二寸半今八丈五七寸
  來字號舊八丈三尺三寸半今八丈五尺八寸
  暑字號舊八丈三尺二寸半今八丈五尺七寸
  往字號舊八丈三尺二寸半今八丈三尺九寸
  秋字號舊二十一丈四尺二寸今二十一丈九尺二寸
  收字號舊二十一丈四尺二寸今二十丈九尺二寸
  成字號舊二十一丈四尺一寸今二十一丈八尺五寸
  崇一一莊凡在莊內認修之塘俱作上中下三甲分修東爲上甲中爲中甲西爲下甲丈尺照分立有界石
  崇二二莊凡在莊內認修之塘俱作上下兩甲分修東爲上甲西爲下甲丈尺照分立有界石
  崇二三莊凡在莊內認修之塘俱作上中下三段分修東爲下段中爲中段西爲上段下段扶家匯中段雅度隩上段墓孝陳丈尺照分立有界石
  新塘四十七丈三尺如分段編次因丈尺無多未免繁瑣今以變通出之異日修築令七莊公出經費沿江莊得十之六依山莊得十之四全莊得全股半莊得半股亦遵用舊章也詳請各憲立案其餘諸章照前人碑記永遠遵守采訪册
  沙灣塘 一都自馬鞍山山麓起迄金雞山麓長三百五十餘丈爲港口村禦海保障築於光緒十一年塘面二丈四尺塘裹路六尺路外餘地三丈許塘河一丈二尺統計闊八丈左右采訪册
  笠山塘 一都采訪册
  廟塘 一都采訪册
  中央塘 一都港口村大道采訪册
  蚶隩塘 三都計長一里乾隆志
  義成塘 三都在黄瓦屋村之北下叉口泥塘長三百丈闊二丈淸光緒五年李德潤唐時權時燮等募貲新築張志稿 宣統三年添築加長銜接東山之麓采訪册
  靑嶼沙塘 三都天成沙隄以阻海潮不假人力張志稿 長六百餘丈其最高處十餘丈采訪册
  永寧塘 在靑嶼沙塘外築於光緒二十九年費公出幹事者吳正鉅正覺正述今已崩塌石蹟尙存采訪册
  永靖塘 在靑嶼昆池塘楊公山下築於光緒三十年費公出幹事者吳正鉅楊在時長約二百餘丈采訪册
  鉗口門塘 三都長百餘丈光緒年間里人林望九重修采訪册
  萬松塘 四都離淨巖寺三百餘步長六十一丈七尺高一丈四尺闊八尺明萬歷三年築乾隆志
  張門堰 一都嘉靖志 今名王家洋堰長十丈一都一圖居東畔一都二圖居中畔二都二圖居西畔例定三圖公築乾隆志
  莊家堰 一都嘉靖志
  夏家堰 一都嘉靖志
  吳家堰 二都嘉靖志
  湖水深堰 二都嘉靖志
  汪家堰 二都嘉靖志今名汪家斗堰計長二十餘丈乾隆志
  石橋堰 二都嘉靖志
  楊家堰 二都嘉靖志
  黃滿堰 二都嘉靖志
  大楓林堰 二都嘉靖志 自建燕山碶江通爲河堰今改爲得勝橋備志
  小楓林堰 二都長十餘丈乾隆志
  趙家堰 二都乾隆志
  東岡堰 四都嘉靖志
  槎堰 四都一作蛇廢嘉靖志今名下車堰乾隆志
  聖前堰 四都乾隆志
  丁港堰 四都乾隆志
  金墩浦碶 三都嘉靖志 舊在二都之南名板橋碶明移至靑墪改今名額設碶夫一名乾隆志
  板橋浦碶 三都乾隆志
  東崗老碶 四都明嘉靖三十五年知縣宋繼祖建漑田一萬三千餘畝浙江通志
  張時徹記 寧波治邑鄞與定海錯壤鄞東三十五里有東錢湖焉橫縮八十餘里合七十二溪之流而瀦之漑田八萬餘頃鄞東七鄕曁定之崇邱資之播藝胥受課焉然崇邱之引湖也必由斗門下小河以達河之腹有蛇堰者細而逼江易決難築其決也水盡注於江勢若建瓴故河渠與湖未旱而先涸三農病焉定民曰是堰在鄞鄞民宜役鄞民曰是利在定定民宜役其弗諧也鄞民乃壅上流定民決之每相聚鬬鬨各挾其令長以訟曾無巳時於是縉紳父老虞患日棘深求便宜之策而議之曰若北去二十里所而堰則堰以上江盡爲河瀦停益巨蛇堰可無用卽鬭訟亦消止也爰以請於監守諸司諸司不察以爲難罔有興事其所謂江卽名小浹江也自大關以南海支別而北上通五鄕碶長可五十里比年倭寇充斥厲於關禁以斷鄕導交通之路而小浹江則故無關也不逞之徒乃姦闌出入其間晝夜絡繹莫可防制此其爲患又不止於河決赤地而已也維是甲寅之歲成都宋侯來令定海精察強幹志在振厲頽靡以宣休澤孳孳問民所疾苦而興罷之乃父老欣欣慕向以其故吿侯瞿然曰有是哉令以爲民苟有利也其何敢不力乃從一二徒隸披草莽率士庶而景相之遂盡洞其顚末與往昔徙堰之議蓋符也爰度東崗山之下江水稍淺橫亘僅二十餘丈曰是可以堰西去二十餘丈卽土田疏之以殺水勢曰是可以碶堰以蓄水碶以洩水度費金五百有奇遂以父老之請請於當道申之曰可與樂成而難於慮始凡民之恆情也築室道謀迄用靡成淆言之亂聰也是舉也利於農不利於商將肆譸張以撓成功者踵至矣惟當道裁察之巳而次第報可下令惟肅庶民子來率作興事卒靡有梗議者工肇於乙卯四月迄成於是年十月鄕民以畝率費而盡歸所給之官銀自從堰以上爲河其下爲江鹵水不得内湧河渠不得外洩漑田無慮數萬昔日瘠鹵之地盡變而爲沃壤畝入可數鍾蓋不惟崇邱之民永無旱患而鄞之七鄕亦胥被汪濊矣又外寇内奸憑舟楫出入者不得詭蹤迹以越屹如關隘之防阜民禦寇一舉兼得鄕之士庶以侯德世世當不磨乃廟而碑之相率乞余論著其事余曰甚哉吏治之衰也卑瑣齷齪者固無足論其所稱高等亦不過奔走逢迎急簿書期會僥倖一切以免上官之督過云耳又况海寇陸梁兵革繁興料丁轉餉曾靡虛時又孰能圖議於几席之外與斯民興百世之利乎侯乃歷求表樹詢民之瘼不謀而僉同不費而事集此豈規規旦夕與儕輩競於尺寸者哉是可碑也巳嘗考之郡乘昔王元暐龔行修作它山堰李彝庚陸南金浚東錢湖陳秘閣治廻沙閘皆洞悉機宜惠澤無疆民到於今思之侯之績豈異是哉或以潦水不得速洩殆不免於魚鼈則去郡二里許故有江東碶閘修而復之啓閉以時將永無害災斯百世之利也侯名繼祖成都漢州人癸丑進士相其事者縣丞徐廷祥江西東鄕縣人亦稱才能云其辭曰每每原田亢熯爲厲介於二邑湖渠是利厥維蛇堰難築易潰卷掃不休鬭訟興戾父老曰咨堰是用徙載相載度孰肩其事宋侯蒞止慨焉興喟籲我兆民咨我庶士以景以望翦茲榛蘙爰立之堰爰作之碶蓄洩是宜膏澤不匱有屹其防奸宄攸制匪直我萌狎於耕萟伊誰之賜父母孔邇何以頌之振振麟趾何以永之昭哉萬禩
  袁州佐記 嘗譬之鄞東錢湖猶人有胸胃而東岡碶則其尾閭之關也故湖水主蓄必使有餘而後可濟不足東岡常以隄其不足而洩其有餘湖碶上下猶呼吸相應而農無水旱之病始事者明德其遠矣惟碶鄞而址定兩邑細民昧楚弓之誼於其緩也委諸水濱而彼此相卸及其急也則執干戈而攘奪之或啓或閉或塞或決而碶始大憂無他人心不公而長吏不能預弭其隙也春作方興勺水如膏而碶不以時閉雖放湖水如注無當之卮朝盈而夕涸矣司碶者詎能辭厥責耶是在長吏善視水利而持兩邑之平時加督率修葺毋視鄞定爲胡越焉斯農之肥也余旣捐資修碶復兼修菴將加近矣偶讀宋公碑記具載東岡碶始末甚詳因書其陰俾後之君子得以鑒諸監國魯元年四月望前一日
  碶自建築以來漑田之利益溥然碶道廻遠碶門又殺於五鄕碶者半五鄕東西二碶共十洞東岡一碶止五洞暴水不能速洩五鄕之田往往成巨浸大爲鄞病萬歷間買鎭之田去東岡碶西百步復築碶以便洩水碶門八洞遂名新碶修築一歸於鄞三十一年鄞令魏成忠增碶爲十三洞石柱石砌堅厚緜固鄞鎭二邑均賴之
  萬歷三十三年寧波府帖文節略 東岡碶在鄞之東定之西橫截江流内蓄淡水外阻鹹潮鄞定半邑田地全賴蓄洩灌漑爲利甚溥自舊碶損壞定民始築高堰以障之定當下流可獲灌注之利鄞五鄕地勢稍窪者尾閭不泄時有澇虞遂至紛爭不已今惟修復二碶爲長策在定民有全利而無害鄞民地高者十九窪者十一亦利多而害少況鄞碶其東定碶其西二碶並修酌定水則時啓閉之卽地稍窪者亦可無窪潦也除西碶聽定海議辦外其東碶鄞邑估計工料修築
  經五十餘年碶底漸漏空爲窟穴河水常洩江潮内衝東鄕屢歲大歉淸康熙二年鄞民陳國傑等聞於海道馮瑾知府崔惟雅鄞令張幼學重築新碶費九百餘金皆出於鄞東鄕沾利之家雍正府志老碶爲八圖關鍵近例於沾利八圖中每圖各設鄕長一鄕副一擇老成善事者爲之歲周一更俾其不時巡視或遇碶有損毀與衛碶之塘有滲漏鄕長副卽督令碶夫及各區民夫限期繕葺額設碶夫五名若新碶地屬鎭碶屬寧碶務皆鄞承管碶之北有衛碶之塘五十餘丈亦崇邱民之所承管者培築與老碶塘一例焉乾隆志
  燕山碶 三都其地南屛山北負江耕鑿維艱里人徐起南起達攻山鑿巖爲基仿東岡碶式建碶一十三門每門夾設碶板以俾宣洩旁立小堰北築浹水塘十餘丈以固碶身費派於沾利之家有掯出者起南廢已產以幹成之自東岡碶至此十餘里兩岸斥鹵皆成沃土工始於嘉慶十二年七月次年三月工竣後起南又建浹水塘橋光緒志
  義成碶 三都小浹江之右道光九年里人胡鈞樂涵建長十餘丈爲洞十五規模宏敞碶上兩石柱刻傍蚶隩以奠基風波永息定蛟關而劃界涇渭攸分二十字光緒志
  縣令郭淳章石刻示 創業固難守成不易蓄淡禦鹹專資是碶河漲速開河平速閉潮汛將交及早防禦偸閒片時貽害鄕里早晚禾登略可少憩六柱値年輪流迴視啓閉因時務保水利督夫做工勿任偸體水漏卽塡大患不至禾已禾人各無廢事如有故違肅法懲治
  樂涵記略 吾鄕內河外江上接鄞之東錢湖水之爲利遠矣自明嘉靖間建碶於東岡山麓東岡之下潮汐往來斥鹵鮮可播然瀕江習於刮土煎鹽配課人不獲利於農而猶獲利於竈也迨後竈灘漸廢而竈農俱病嘉慶甲戌歲旱歉收乙亥春飢荒喧攘遍於村虛余偕胡君竹安設局捐卹有進而謂者曰君等亦知恤荒之不如興利乎前八年旣移東岡而建燕山碶矣今移燕山而更建一碶兩岸廢灘盡變良田水利旣溥吾境可無荒歲爰勉副衆議偕耆老等分呈縣場合勘詳定此因時起事之義也碶之北岸山下勢特起其派自西南逶迤而東至此則逆轉西顧而止有控扼之勝其麓石根深藏低窪傍麓浚掘石關橫亘約十餘丈可豎碶石二十有六碶洞十三與東岡埒慮上河水道遼路宣洩不迅則鄰國爲壑故用椿架石於東畔添設二洞蓋是碶建而東岡燕山藉以蓄洩其山止碶止者乃相度地利之義也碶之啓土於乙亥秋合石於丙子夏時値亢旱人情益奮而司其事者丈量造册催費採買督工書記正副百有餘人以是碶地近江口劃江海之界作中流之柱石料攻錯倍宜堅厚鎭密一切砌築堵禦倍宜寬闊牢固迨工竣覈經費約一萬二千貫而以各村之瘠薄沿江廢壤新墾者不滿千畝畝出費錢六千其成熟之田捐費不等而人曾不稍吝惜以底於成丁丑冬月刑牲祀神邑侯戴公詣碶拈香謂竹安與予曰君等倡率巨工何無一二梗頑驚聞官府而成之顧若斯之和樂而易也利物足以和義亶其然乎特工成距今已歷一紀斥鹵漸變膏腴屢占有年而豐盈之象未見於鄕里予甚病之然而商賈之獲利也驟農之獲利也漸孔子釋旡妄初曰不耕穫未富也不遽求富富乃積久漸至以義創之以利成之而義成之利可收之千百世而無窮予於舊約議輪管碶壩所望同志諸君咸以義訓勉後來庶幾永沾厚利吾鄕豐樂之境端於是碶卜之記成郵寄竹安當以予言爲不謬者爰書而鐫諸石
  案東岡碶崇四都燕山義成二碶崇三都三碶蟬聯而下由東岡而燕山由燕山而義成至義成則河流入海矣東岡居崇邱上游燕山去東岡數里而義成爲之殿先東岡者所以淸水利之眉目且不欲以尾閭之義成反居東岡之上也光緒志
  張師浦碶 三都嘉靖志〇案浙江通志張師浦衞治東南二十五里後有蛟門張志稿云乾隆志浦列三都碶列四都誤光緒志列四者注嘉靖志又誤在靑峙沙頭今呼爲靑峙碶碶三眼新舊河水均出是碶采訪册

知识出处

[民國]鎭海縣志 四

《[民國]鎭海縣志 四》

民国《镇海县志》由县知事洪锡范、盛鸿焘修,镇海王友莱、慈溪杨敏曾同纂。志自民国九年(1920)始修,至十三年稿成,二十年刊行。全书45卷,首1卷,地图1卷。本册对应的卷数及目录:《镇海县志》卷五(水利)。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張門堰
相关作品
莊家堰
相关作品
夏家堰
相关作品
吳家堰
相关作品
湖水深堰
相关作品
汪家堰
相关作品
石橋堰
相关作品
楊家堰
相关作品
黃滿堰
相关作品
大楓林堰
相关作品
小楓林堰
相关作品
趙家堰
相关作品
東岡堰
相关作品
槎堰
相关作品
聖前堰
相关作品
丁港堰
相关作品
金墩浦碶
相关作品
板橋浦碶
相关作品
東崗老碶
相关作品
燕山碶
相关作品
義成碶
相关作品
張師浦碶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竹嶼塘
相关实物
黃家塘
相关实物
渡頭塘
相关实物
大浹塘
相关实物
鎭江塘
相关实物
沙灣塘
相关实物
笠山塘
相关实物
廟塘
相关实物
中央塘
相关实物
蚶隩塘
相关实物
義成塘
相关实物
靑嶼沙塘
相关实物
永寧塘
相关实物
永靖塘
相关实物
鉗口門塘
相关实物
萬松塘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