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编 丛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656
颗粒名称: 第二十九编 丛录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27
页码: 971-997
摘要: 本篇主要介绍了镇海县的历史文化、人物事迹、地理环境等方面内容。具体涉及碑记、诗词、文选、告示布告、旧志简介和杂志等不同类型的历史文献资料。
关键词: 丛录 镇海县

内容

一、碑记选
  海塘记
  〔宋〕林栗
  淳熙十六年夏六月,明州定海县新筑石塘成。其高十有一层,侧厚数尺,敷平倍之,袤六千五十尺有赢,基广九尺,敛其上半之,厥赢又十之五。高下若一,纵横布之如棋局。仆巨木以奠其地,培厚土以实其背,植万桩以杀其冲。役夫匠军民积工至三十余万,而人不告劳;阅春夏二时舍田趋役,而农不告病。伐石于山,石颓而役者不伤;运之于海,波平而舟楫无恐。以己酉春正月己未初基,越六月甲寅,凡十有七旬又五日而讫事。畚锸才收,波神眩巧,乘大潮汐,挟西北风,震怒号呼,攻突甚急,盖乙卯丙辰以夜继日,尽其力而止。波澄雨霁,环而视之,巨防屹然,罅隙不动,于是万众感激。兹役之兴,信有天助,乃能底绩以迄于成,一方可以永赖矣!
  先是定海塘以一木从事,岁有决溢之虞。丁酉之秋,江海为一,民庐、官寺、营垒、师屯被害尤酷。知县事陈公亮创用石板以护其外,仅支数年,水大至则与之俱去,蔑有存者。岁在戊申,风涛屡惊,九月,守臣岳甫始合军丁之辞以告于上。是时,至尊临御倦勤,而忧民之念愈切。圣衷乃命部使者与守行视,核其费以闻,诏赐缗钱六万五千有奇,圣训叮咛毋得苟简。今上嗣登大宝,励精帝载,山川受职,罔敢不虔,及是告成,不衍于素,精诚之感,自有来矣。臣以暮春承乏郡守,职当纪实,以纪无穷,言之不足,形于咏歌,谨拜手稽首为之辞曰:定海之滨,屹然巨防,匪天攸设,繄军民是襄。军民曰:嘻!我尽其力,惟公上是资,惟文武是师。官不我役,众奚所为?官吏竦闻,惶怖疾走,粒散太仓,泉流内府,不曰两宫,于我奚取!两言煌煌,绍虞踵唐,四海永赖,岂惟一方,守臣稽首,颂声载扬。是诚赞乾坤之大,而誉重离之光。勒之贞珉,万世不忘!
  [注]林栗,宋淳熙十六年(1189)三月知明州事。海塘,即后海石塘。刻石已佚,文载民国《镇海县志·水利》。
  定海县增筑内城碑记
  〔明〕张时彻
  郡境本四明诸峰之错峙:南逾赤堇,奉川所经;北抵骠骑,慈水所出;鄞承锡山之脉,挹江流而合抱,乃宅中而成都会;象分天台之余支,隔越湖头,实为外郛。定则雄据于东南,北有巨海之浸,南有长江之潴,东有招宝、蛟门之雄峙,西有龙山、凤浦之回旋。四明徐引于右,翁洲远卫于左,口吴会,达瓯闽,中翼于省会,而控扼其门户,固要害之区也!
  初城筑于钱鏐,历元而隳。国朝洪武元年,千户王及贤始立木栅。七年,守御千户端聚易以石。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建卫,拓而大之,延袤九里,辟为五门:东曰镇远,南曰南薰,又南曰清川,西曰武宁,又西曰向辰。门各有楼,上加雉堞、警铺,外罗以月城。城并海而设,潮汐之所吞吐,雷霆之所震击,妖飓之所凭陵,无宁朝夕,前代亦虑其不虞也。宋荆国尝为之外堤,至今称巨防焉!历年既久,堑障渐弛,啮者、洼者、敧者、锐而突者、罅而夷者乃稍稍见矣。隆庆三年,督抚军门谷公中虚临而视之,曰:“斯浙东之保障,盖犹之西陵虎牢也。及今不竞,患将莫御,曷其弗亟。”乃檄下所司策计之,增筑外城,以捍其旧,有成议矣。已而,前海道副使蒙公诏,反复咨询,长虑确计。该督理同知段君孟贤上议曰:“城外城始议也,于事良便;然规而验焉,城之外俱沙石梗隔,不可以桩,不桩不可以城。若掘梗去石,城且善坏,况潮汐冲涌,工力难施。乃长老黎庶咸称外城艰于奏功,若修固古堤作为外护,筑新城于内地为便。夫举大事者必协于众,利久远者必虑其始,惟当道裁察之。”督抚军门邬公琏辄报诺。万历元年,督海副使刘公翾至而景望焉,城内隘逼,亦多沙土,难以密比入桩,奚城而可。乃亲自量度立表记号,随旧城地势宽窄而舒缩之。定其物程,榷其经费,俱有成算。会段以给由谢事,以通判祝君完代之,专任提调,经理百物。升任知府王君原相酌议巡省,补所未备。今任知府周君良宾综理周详,课饬不懈。定海知县陈君朝定百尔具肩,鸠率罔愆。而抚台方公弘静、巡台萧公廪作其不力,乃祝君不避泽门之谤,时督所委经历易应试等、千百户周于乔等、鄞慈定委官县丞唐熠等循行省视,宵旦不休。分守左参议余公一龙、分巡佥事王公嘉言胥赞其事。粤若新抚台谢公鹏举至而乐观厥成,差其劳绩,闻于新巡台吴公从宪,行赐劳焉。
  城凡长四百六丈三尺,址阔一丈四尺,顶阔一丈,高二丈,与旧城齐。面之以石,联于旧城,盖不啻山岳固矣。工始于万历元年五月初八日,讫于万历二年闰十二月二十六日。原议物料银一万一千二百九十两有奇,今用银七千口百两有奇,凡省四之口,祝君为之节也。费取诸鱼税,力取诸在城编户。郡守周君咨于新任同知李君兼通判刘君洋,以事系兴作之大者,不可无纪,谒余而问焉,余曰:甚哉,远猷之难也!蚁穴不塞,不可以固百丈之堤;突不曲,薪不徙,不可以保千金之室。明者睹于未形,而昧者忽于已著。况兹设险守国,其大者哉,故曰“哲夫成城”。夫察兴废之谓哲,明安危之谓哲,辨轻重之为哲,度劳逸之谓哲,非大贤孰能办此者乎!诸君子为斯城也,自为者寡而为民者多,为一时者寡而为百世者多,为一方劳役者寡而为边徼保障者多。诚不可以不记也。爰以芜词,载之贞石,以昭于永永。皇明万历三年岁次乙亥夏五月朔,赐进士出身南京兵部尚书致仕两奉诏进荣禄大夫明州张时彻撰。
  [注]碑植北城碑亭中。碑文与光绪及民国《镇海县志·金石》中所载略有不同,旧志所记系张时彻在万历元年所撰。
  (宁波)府门永禁碑记
  〔清〕谢兆昌
  古之厚民生者,重农莫如治水,国家所以考牧守之绩必先于此。若我宁郡则以郡东东钱湖为巨浸,而鄞与镇海相邻错壤,湖之四面周环八十里,其经流所遍鄞有六乡,镇有崇邱八里,引湖水灌田禾四万亩,而湖水南来自五乡碶,北而迤东直达于镇之小浃江,以趋于海。故崇邱不引钱湖,则田畴无以资其利;钱湖不注浃江,则水势无以分其流。是则鄞与镇两县之泉源水脉,相为表里,利害共之,所当并亟疏通无容壅塞者也。自昔至今,鄞镇两县人民均输湖税,无有争差。明嘉靖时,邑侯宋继祖为计久长,思深才敏,相度地形之高下与水势之纵横,筑石东冈山麓。民赖其力,农田不致灾伤。盖因前此小浃江海潮每有乘秋逆入,则东冈以内土尽泥涂,咸水所侵,禾麻不值[植]。大司马鄞人张时彻为碑记有云:自宋侯经始以后,东西二十余丈,东为堰,西为碶,皆曰东冈。堰以蓄水,碶以泄水。自碶以上为河,其下为江。咸水不得内涌,河渠无从外奔,溉田无虑数万。昔时瘠卤之地尽作膏腴,亩入数鍾。不惟崇邱之田无忧旱暵,即鄞邑六乡亦咸被泽矣。此皆贤令之尽心区划,贤公卿咸知之,故其文载之县志,彰彰不可磨没。乃今则有傅、李二姓族众繁多,敢于鄞镇交界处拆毁亘古桥梁,拦流造坝,使湖流百世之利阻遏不通。彼盖听信堪舆风水之说,恃力抗衡。水浅则仅及鄞田,而崇邱不沾其涓滴;水大则波高于堰,而崇邱独被其激冲。此国家贡赋所系,鄞镇人民急公乐业,旧有同心,岂能逞豪强之私谋,不遵成制,快于自便,而使崇邱广轮三十里之亩疆偏苦受害乎?于是阖邑士民控于县令黄侯,侯以请于本郡张公。公仁而能断,廉而有威,神明之称,远迩惊服。爰是嘱黄侯亲行按视,严杜侵凌,正其故道,钱湖水势自鄞入镇之区条理分明,通流如昔。六邑之人皆颂公秉心公溥,洞烛隐情,纤悉不能欺匿。凡公之所以临莅吾宁者,其光明俊伟事皆如此。予于是记其始末,以镌诸石,而后系之词。公名星耀,号紫昭,直隶武强人。黄侯名宫柱,号擎庵,福建南平人。其词曰:蔼蔼张公,中怀恺悌,雅量能容,莫窥涯际。肃肃张公,洁己自持,金石为质,坚而不移。倬彼张公,神澄若镜,悉我民依,布兹惠政。张公彬彬,古人风度,人誉所宗,英贤攸聚。惟我海邑,是谓岩疆,公辑文武,声闻孔长,经营农政,相其流泉。父老讴吟,被以管弦。管弦伊何?德音是茂。为时名臣,以膺福祐。谢兆昌撰。
  [注]谢兆昌,字瞻在,镇海人。清康熙六年进士,历任广东道、山东道监察御史,以病乞休,杜门不出。惟东钱湖为鄞人筑堤壅水,崇邱一乡田亩灌溉无资,兆昌谒郡守力陈利益,复其旧版,众皆德之。碑原树宁波府府门,今无存。文载民国《镇海县志·山川》。
  丁家山净严寺永禁碑记
  〔清〕谢兆昌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镇之士民以鄞邑之阻塞河道妨镇邑引湖之利也,合而讼其事于郡。邑令黄侯躬往视,备以闻郡守张公,下其事于鄞令黄侯,撤毁石址,河道复通。镇民颂公之神明,爰树碑于郡署仪门。余既为文记之,复以侯之视吾民如恫瘝乃身也,谋所以志之久远者,而以记来请,余曰:唯唯。大抵详—邑利害兴废之由者,事不嫌复,广耳目也;文不嫌繁,备本末也。按志鄞邑东有钱湖,唐天宝三年令陆南金益开拓之,易田为湖,以其田赋赋之七乡之田,每亩计米三合七勺三抄,自是灌溉滋广。其时镇未有邑,江之南地尽属鄮,无此疆尔界之殊也。后唐乾宁四年钱氏始置县,宋熙宁十年复割鄮之三乡益县南境,而鄞与镇始有分壤矣。且小浃江之潮乘涨逆入,处处宜防,土石之功不赀,两县之民交诿,则群聚而哄。故明嘉靖三十四年令宋继祖乃移五乡碶于东冈山麓,潮水避去二十余里,塘堰尽撤,湖流益通,群哗始帖然,则调剂之力多也。近湖修筑碶板,以资蓄泄,而碶板之规未定,当天旱湖水浅,不能盈渠,至镇海而水力愈弱。康熙九年,令王侯元士为请于当事,版分上中下,自下而上,以镇海为首。盖启下版,湖水乃尽泻,支渠毕达,田成膏腴,则放水之法备也。夫天下事安坐而享其逸,遂若川泽自然之利,振古如兹。今即一乡而论,几经贤守令之综理经划,乃得底于成功,斯以知农事之艰,而镇邑世世食仁人君子之泽为可幸也!不然者地势有变迁,人事有巧拙,而豪民复侜张其说以惑听,上之人一不察而决裂随之,几何不使万世之利隳于一旦哉!夫垦田必先治水,昔人讲求之良法在在皆是,惟在后之人踵其成劳,而弗惮于率作,则旱涝有备,而凶荒可无忧也。其以佐大司农之经费顾不巨耶!余故因是举而备述其事,志侯之德,且以告后人。侯名宫柱,福建南平人;宋继祖,四川汉州人;王元士,湖广麻城人。(文载民国《镇海县志·山川》)
  后海石塘记
  〔清〕王梦弼
  邑治北负溟渤,浊浪无际,东西屏山翼张,而后海石塘受潮之冲,若荡胸然。遇东北巨飓逼于潮后,以万里奔腾之势,加涨不已,金堤亦虞溃败,单石薄土奚能永固!此前代陷涨频仍,有足征也。
  自隆(庆)、万(历)沙涨后几二百年,水不侵逼,邑以获宁。雍正初,陡经海啸,沙涂洗没,水薄塘堤。岁议纷纭,徒事粘补,而潮汐冲汕,日渐空虚,致于乾隆丁卯秋怒飙鼓浪,城塘悉溃,水灌田庐。余身际险危,中宵惴惴,详考今昔利病,陈于大中丞常公安,檄分司曾曰理会勘。博综群议,有外筑护堤之说,不知沙沉巨浸,非可悬水施功;有移塘避冲之说,不知舍旧更新,莫禁狂澜日逼;至若议建复塘,工巨而势非坚稳;议改直塘,费重而制亦失宜。夫他处石塘,叠砌壁立,取冲为剧,斯塘顶尖脚阔如勾股状,直高二丈,筑出斜高三丈六七八九尺不等。法用条石埋砌七道,名龙骨,中铺大石六路,名幔板,以横贯纵,幔土为塘,潮来抢坦上下,敌浪之势较轻且缓。形式殊非可议,惟琢石不细,岁久棱酥,而缝随以阔;且石系单层,水由缝刷,而土随以消;加之龙骨幔板各无槽榫,不相维系,洪涛激浪,冲进掣出,石随涣散,又安得不决土堤而没田园也耶!爰议改建夹层堵缝镶榫塘制,其法以七道龙骨概换厚石,两面上留一寸,即斜铲六寸成槽;旧石横砌,今易一横一竖,得以深埋入土;旧无联属,今于横竖两廉,各凿方漕[槽]、石榫,贯成如带。通塘匀排七带,镶入六路幔板。板之两头,削如马蹄,嵌入龙骨槽内。其石锥琢六面平光,俾得实摒紧缝。下加衬板一层,骑缝贴砌,底夯块石,兼钉顶桩。凡石四合,胶以稠灰。塘外束以关石排桩,塘口扣住回浪立石,上下嵌成一片,并不使缝水抽土。不违旧制而法已加详,似可收因时补救之益。旧塘一千一百余丈,先就顶冲之五百七十六丈五尺一律改建;其在城下者三百三十六丈五尺,于回浪石后嵌砌路石一道,与护城石槽口相扣,即为塘面。至城角迤西二百四十丈无城可依,于回浪石上加叠三尺,收分至顶,铺宽路石九尺,后筑土戗五尺,较旧高厚有加,差堪抵御险汛。城东石塘起处七十三丈尚有沙积,仍以单层重修。其西旧塘不及五百丈内,仅补葺塘面一百四十丈;塘身二丈,亦以沙未全没,权于缓急先后耳。议上,本道郑公远请于大中丞顾公琮白于朝,发海塘经费帑金,伐木于闽海,炼灰于富春,凿山运石于鄞、慈、定县,募匠于宁、绍两郡。自乾隆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经始,三历秋汛,藉有柴扫抢堵,得至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次第落成。上蒙宫保制府喀公尔吉善、大中丞方公观承、永公贵亲巡训示,方伯唐公绥祖、鄂公乐舜、王公师、叶公存仁后先综核,本道侯公嗣达不时按验,本府魏公嵉、杜公甲、项公喻勘复于初,继皆胡公邦祐驻工调度,以迄底绩也。至若稽工选材,则县丞柴理、益士杰,巡检毛玉枢、雷振先、耿昭、孙翼新,典史陈宗洛分董之力为多。惟是施工有序,规划难周,当此水逼塘身,亟宜有备无患。岁修之请,得本道同公德嘉与议,转嗣此岁定工,需缓急培土,首从西段旧塘一律加高改建,继将塘后土戗通幔石甃.修复破浪桩制。经营余力及于各乡堤防,不特后海石塘聿垂永固,城社民生,胥有永赖之庆矣!
  [注]王梦弼,1746~1753(清乾隆十一年至十八年)为镇海知县。有传。刻石已无存,文载民国《镇海县志·水利》。
  增修招宝山月城碑记
  〔清〕欧阳利见
  前明筑沿海七十二城,以备边也。最要者莫如招宝山之威远卫城。壬午(1882)秋,予奉命来浙,因巡海登临凭眺,见兹山襟海带江,上有卫城,屹然耸峙,洵海口锁钥也。然微嫌卫城太高,炮台太露,有急恐难久恃。其山腰接续之处为泥湾头,拟增建月城,一则备炮台后应,一则抵卫城前冲。时镇海参将郑鸿章、管带练军中营后营游击袁子龙、帮带达字中营候补知县陈治安及镇海守备黄文琮、管理炮台守备吴杰、知县于万川皆善其策。癸未春,予偕营务处前台州府知府成邦幹等,复来相度海口各扼险形势,而袁游击慨然以为己任,不问经费,已率所部次第兴工,三阅月告竣。布置经营,颇称周密。计增修城长七十余丈,高一丈二尺,宽九尺。外修卡门一,炮洞四。用钱五百千,商诸温观察味秋、宗太守湘文,拨款给之。是役也,袁为植者与士卒同甘苦,凡木石一切,胥自经理,故事虽劳而兵不怨,费极少而功居多。四方观者咸谓予思深虑远,且任事得人。夫以袁之忠勇,则诚为得人矣。若予之蠡见,敢云深远哉!所幸同寅协恭,兵民辑睦,将合众志以成城,长奠国家于磐石。斯城之建,非特有备无患,抑亦备而不用云。
  光绪九年八月吉立。欧阳利见撰并书。
  (碑镶嵌于招宝山月城门壁)
  威远、靖远、镇远、定远炮台碑记
  〔清〕杜冠英
  镇海县城垣东接招宝山,南面江,北负海,为全浙咽喉。自南齐浃口设戍,宋置砦兵,元以蒙古军驻守,明初拓城置卫,嘉靖间以招宝山俯瞰县城,于山巅建威远城,以为犄角。我朝道光辛丑、壬寅间,沿江建造石台,拨兵设炮,旋废之。光绪丁丑(1877),日本寻衅,前抚军杨公昌浚议建炮台,檄冠英任其事。因随前提督黄公少春相度地势,以招宝山之东正扼海口,遂于山麓凿平岩石,建大炮台一座。炮膛砌以石,炮门钉以铁,炮洞锤以灰土。营房一如炮洞,取其以柔克刚,能避炸弹也。明年复请添设炮兵,肄习炮法,举守备吴杰督其众,厚饷糈,严赏罚,勤训练。凡所议者皆邀准。越岁庚辰(1880),俄有违言。前抚军谭公鍾麟以金鸡山、小港口海舟皆可登岸,添建炮台二座,仍檄冠英任其事,工程一如招宝山。又越岁癸未(1883),法侵安南。今抚军刘公檄冠英总理海防营务,会同统领淮军记名提督杨公岐珍,周视险要。惟招宝山南面山腰石厂,直对小金鸡山,江狭水浅,虽江心有水雷沉船,仍恐敌船拖曳冲过,会请添筑小炮台一座,于甲申(1884)四月蒇事。计前后八年,大工三举,费帑金六万五千有奇。共庋前后膛钢炮十二尊、滑膛铁炮十五尊,陆续添拨炮兵三百四十二名。举凡铁木材料购自外洋,制度略仿西法,一切畚筑之役皆藉士卒力,故工大而费省。冠英自惭谫陋,惟与将弁勇丁同其劳逸,幸告厥成。招宝山台名威远,仍其旧也。金鸡山名靖远,小港口名镇远,而石厂则曰定远,皆由威远以推广之也。缘是悉举在事衔名而详其颠末,总立一石于定远炮台之南。绍兴协副将杨春和,记名提督袁有杰、刘玉田,陕西候补同知张权英,提标候补参将张艺胜、段生福,后营游击袁子龙,例得备书。是为记。
  [注]杜冠英,清光绪十年(1884)宁镇营务处试用同知。刻石无存,文载民国《镇海县志·海防》。
  宏远炮台铭记
  〔清〕薛福成
  浙东防海关键在宁波,其门户在镇海。大小浃港汇宁波上游诸山溪之水,分流趋镇海南境。大浃港环县城西南东三面入海,所谓甬江口也。招宝山扼其北,金鸡山峙其南,最据形胜。小浃港绕金鸡山之南而东北入海,在甬江口东北十里,所谓小港口也。由港口东望,则定海、金塘、大榭诸山绵亘海口数十百里,若屏障然。其间有两口可行巨舟,峡开浪涌,谓之蛟门,盖亦外海入内洋捷路也。余观甬江口外,虽为浙洋往来之冲,然有游山、虎蹲山为蔽,其旁险礁走沙,隐见不测,战舰难以直驶。是以凡窥镇海者,常自蛟门入,而小港之险要遂与甬江口相埒。往岁法兰西寇镇海也,其酋以铁甲大船先入蛟门。余方虑小港无备,猝为所乘。彼乃越港口而北,折向西南,突趋虎蹲山下。我招宝山炮台开炮再击,败之,敌始气慑。左次事既定,余上书大府请严备,复言营建招宝山炮台,知府杜冠英、参将吴杰之力为多,今又奋谋勇遏巨寇,厥功尤伟,请以筑台事始终责二人,勿令他人参越。中丞庐江刘公韪其议,檄余督杜君等经始其事,檄支应局订购德国克鹿卜厂二十四生的后膛钢炮二尊,
  二十一生的后膛钢炮五尊。余与杜君揆地小港之左曰笠山者,明代御倭旧址也,创建坚台,气势宏整,颜曰“宏远”。稍进,则于金鸡山前建一台,曰“平远”。于招宝山威远台之下,加营炮洞,以辅上层旧炮所不逮。二台对峙,正扼江口。又稍进,则金鸡山下与招宝山后各耸一矶,夹江相望,于此分建二台,曰“绥远”,曰“安远”。全功以光绪十四年冬告竣,共用白金十五万五千余两,而宏远一台,几去其半,距余建议之初已四年矣。因以克鹿卜炮尤大者二尊、次大者一尊置宏远台上,其余四尊分置四台。一有寇警则节节严防,环伺迭击,彼应无飞越之理。然惟笠山地形突出海滨,三面受敌,且居甬江口前路,势可兼顾诸台。今得此新炮,东御蛟门之口,西扼虎蹲、游山之险,俾敌舰不敢肆泊内洋。苟练之勤而用之精,虽铁甲可破也。抑余闻西洋诸国经营炮台,月异而岁不同,小有利病,不惮变通修改,以极其精。其研究无穷期,故措注无败事。余愿与杜君及后任事者共勉斯意,勿谓制胜之方已尽于此而自足也。铭曰:岩岩蛟门,潮汐吐吞,横截沧海,极望无垠;隔阂岛夷,为越藩屏,近控四明,远睋天台。虎蹲崛嵂,金鸡崔嵬,笠山之崖,据险为台。选材海外,精器西来,乃召卒徒,划地虑工。铲砟矶岸,俯临惊潈,垒高如云,堤亘以虹,创古所无,蜚声寰中。诹期演习,人静风息,天地清曙,遥岑涵碧。炮声忽纵,震耳荡魄,雷豗焱腾,崩裂崖石;又如奔雷,成焰喷射,既坠复跃,积水群飞;天吴遁逃,海若惊唏,蛟龙万怪,震惶无依。忆昔豪酋,来窥我疆,剽锐无前,铁舰云翔。我即守隘,阒然深藏,伺间突击,毁其艅艎。敌负夷伤,气郁不扬,偃旗转轮,罔敢鸱张。昔之简器,未极精利,骤当大敌,亦完守备。今之筹边,良法毕研,器无不新,备无不全。甬江之湄,崇台错峙,互为声援,大小相倚。此其首冲,锁钥足恃,良将建兵,莫或玩弛。远人闻风,狡谋斯弭,浙东之防,千年如砥!
  [注]薛福成,清末外交官、政论家。1884年任宁绍台道时参与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刻石已无存,文载民国《镇海县志·海防》。
  重修镇海后海塘记
  冯幵
  镇海古名定海,清康熙间徙定海于昌国,而更旧治曰镇海。治故有城,城北滨海,辟门东西南而北缺焉。其下为塘,自候涛山迤逦委宛以抵于伏龙山,东西衡亘数十里。海水汩渤,塘实当其冲。城负塘而筑,塘不固,城亦不立。考之方志,城之筑盖唐昭宗乾宁四年,塘虽不详其所始,要其治之前于城也晰矣。千余年来屡圮屡复,兀然为县北屏蔽,尽一县之境,人民安居乐业,坦坦焉无复知有垫隘沉溺之苦者,繄塘之力是恃。民国十年辛酉之秋,厉风自西北来,海浪受风冲激,啮土捣石,塘岌岌将没。父老咨嗟,以为大戚。县知事盛君鸿焘谋所以缮完之,苦物力凋敝,无以作始。乃合县人傅宗耀、盛炳纪、李徵五、方积蕃、洪成璂、乌人垚、董杏生等为塘工协会,牒大吏赋其役,迄不得请。会是岁被灾广,人民流离荡析者遍东南,中西人士筹赈上海,所募集不訾。傅君奔走呼吁,冀分余泽,以佐材费。而会稽道尹黄君庆澜亦以为请。黄君夙著仁闻,所言尤取重宾萌,於是浙海关税务司甘福履赞其议,卒藉赈余得银币十余万版,事克用集。经始壬戌二月,土木工役穷日夜不息。虽六、七月间迭遭风灾,隳其版筑,而卫难补败,众志益奋,式砥式遏,狂流卒以毕恬。翌岁八月,遂告成功。烝徒讴歌,妇孺呼抃,保障生聚之劳,非诸君子其孰尸之矣!是役也,修石塘一千二十丈,土塘三千四百丈,都用银币十三万八千八百余版。盛、傅二君倡之,盛、李二君和之,黄、甘二君赞之。董役者朱忠煜、李厚培、陈巨纲、江义昌、刘炎昶、余鋆。履勘者陈廷绪、濮卓云、钱沐华,西人巴显荣也。功既讫,并建二亭于塘上。一曰庆安,取道尹及傅君之名名之,一曰鸿福,取知事及税司之名名之,以示旌异,以谂方来。民国十四年乙丑三月慈溪冯开撰。
  (碑植鸿福亭内)
  修浚镇海东西管中大河碑记
  镇海县知事盛鸿焘撰
  镇海为县,东北届海,而大浃江亘其中,辖境遂分南北。南乡多山,溪壑所汇,淳为陂池,足资灌溉,田号肥沃。北乡灵绪三区则有凤浦、沈窖诸湖为挹注,近虽渐涸,而旱干尚可无虞。独东西管两区无潴蓄之巨浸,所取以润农田者,惟恃中大河,抑亦微矣!
  中大河源出慈溪之丈亭,由夹田桥过茅州、化纸两闸,折而入骆驼桥以达于镇之中大河,迤逦殆百里,尾闾势弱,非大潮汐则流不及镇。论者谓中大河有流无源,其河身复迫狭平坦,隘于容纳,积年失浚尤淤塞,农先受病,交通亦梗,群苦之。余于民国九年春再权镇篆,巡视至中大河,值晴久河涸,两岸田稻势将就萎,恧然忧之。乃召集两乡士绅筹议修治,终以需费过巨,未能即举。至翌年秋而风灾作矣,海潮冲激,数十里塘岸岌岌莫保。余急往勘,会商诸绅,毅然以大工呈报。荷会稽黄道尹、华洋义赈会暨邦人士协助之力,集款至十余万金。于是海塘全部兴筑,后塘河继之,而中大河亦乘时集议,从事筹备。公推周君汝磐为主任,而辅以两区自治委员胡君元钦、刘君炎昶,暨士绅之谙练河工者朱君忠煜、张君起东、陈君贤坊等,群起规划,积极进行。首议募款,自本乡而推及侨商,次订亩捐,舍佃户而取诸业主,次测形势,因地而浚使宽深,次估工程,计里而详加核算,兼营并进。乃诹吉于九月某日鸠工,乘农隙也。一时夫役云集,涉泥淖者多于通衢之行旅,举锹锸者勇于持戟之兵士。时当隆冬,天气晴明,凡百有旬日,而自白龙洋至骆驼桥三十里河渠,全工告竣,以整以固,似天亦若速助其成者。呜呼!虽曰人事,讵非神祐哉。是役也,自十一年三月筹备,以迄竣工,时及一年,耗费至四万金。在事诸君,捐资殚力,劳怨不辞,涓滴归公。款有余裕,群议进求美备,遂续治沿河道路,石之损者易之,桥之圮者复之,计费三千金。又明年更以三千金修大市堰。堰界两区间,中大河至此分为上下游,所以备旱潦之蓄泄也,积久渗漏,而东管特受其害。爰购美材,运巨石,筑使坚实,永资保障。附属之工,庶几告毕焉。而周君等犹以为未也,综合用款,尚赢千有余金,即以是款设立水利善后会,复议分年筹募万数千金为经常费,每岁动用子金,置船雇役,日巡河中,凡腐秽之物,倾聚之泥,悉予扫除,免成淤积,非独河流清洁有益卫生已也。事成,周君等具以告余,并请为记。余跃然曰:善哉!善哉!斯洵能造福于乡者欤!夫天下事机为之也,遇其机而失之,误矣;即弗失而苟且以图之,抑犹误矣。中大河议修数年不果,海塘筑而机动,诸君赴机奋迅,士多好义,募款逾额,竟能事必躬亲,筹划周至,使兹河利益,得以永保于无穷,是仍(乃)恃平素忠诚稳练,有以见信于乡人。成此巨功,原非易事,而机特适逢其会也。比岁两乡禾稻熟,舟楫通,成效已著,后当益进,余故喜而为之记。
  中华民国十四年五月立石
  (石已无存,文见安徽省图书馆藏书《东西管修浚中大河工程始末记》。)
  吴公纪功碑记
  〔民国〕袁思亮
  公姓吴氏,讳杰,字吉人。先世为安徽歙县人,至公考始迁浙之龙游。公生十三岁而孤,贫甚。里中富室姜某见而奇之,曰:非常儿也。出资为葬父,使食于其家。及龙游陷寇,姜氏阖门歼焉!公手刀负其少子,驰三日夜而后免。当是时,左文襄公方督师援浙,公占名兵籍中,从攻克龙游,转战浙闽间,累功擢守备,赏孔雀翎,加都司衔,署常山千总。文襄移督陕甘,以公从。中道闻母病,遽请急归。
  光绪甲申,中法交恶,浙海戒严。巡抚筑炮蛟门,檄公领之,提督大军军江口,日夜翼成,讲议持重(碑文为“日夜翼讲成持重”)。会法舰来窥,公发炮中之,逸。越两日,敌舰队大至,攻台,公还击,殪其渠。提督初闻公与敌战,大骇。已闻公却敌,则又大恚,惭智勇出公下,乃以违约束责公对簿,而巡抚上公功,授参将。然犹摭他事造蜚语中伤,公罢去。宁绍台兵备道薛公福成方入觐,讼言公冤。巡抚擢川督,亦檄公自随。
  甲午中日衅启,浙江巡抚复奏调公领镇海炮台。命下,浙人皆相庆,曰:“还我吴公矣!”公始著绩由龙游,而孤军据台创法舰,功尤伟。至是大府绝重公,尝统全浙水师、嘉湖水陆各营镇防各军;凡权总兵官者三,摄提督者一,十余年未尝离浙,始终兼领炮台,故驻镇海之日尤久,呴濡士卒与为一体,而纪律整肃,宽不长奸,猛不侮孱,兵民洽和,盗贼屏息,渔舟商舶出入岛屿,櫂歌扬帆弛其戒心,尽一县中沐浴威惠。公亦敬礼其士夫,附循其子弟,至相为婚姻,恩谊胶固。年七十有四卒,即葬县东南黄梅堰,其子孙遂著籍为镇海人。
  越二十有六年,岁在丙子(1936年),县之缙绅父老相与言曰:岁月逝矣,惟公有劳于兹邑,日以辽邈,不有记述,后将何称!爰具书其事来请刻辞,将砻石而树之五达之衢,俾居游者览观,以永公之功,乃序而铭之,铭曰:
  长鲸扬鳍豗鯷波,黑云蔽空山峨峨。
  俯瞰霆击摧其牙,屹立屏嶂功孰多,
  大纛五丈森矛戈,十载坐镇潜蛟鼍,
  嬗代耆氓仍讴歌,服休无致非私阿!
  贞石可蚀铭不磨。
  湘潭袁思亮撰,县人俞佐廷书。
  (碑植梓荫山麓)
  二、诗词选
  沁园春
  ——登招宝山
  〔宋〕楼扶
  开辟以来,便有此山,独当怒涛。正秋空万里,寒催雁信,尘寰一簇,轻算鸿毛。小可诗情,寻常酒量,到此应须分外豪。难为水,算平生未有,此番登高。
  飘飘身踏金鳌,笑终日风波无限劳。看樯乌缥缈,帆归远浦,廛鱼杂沓,网带余潮。待约诗人,相将月夜,取次携杯持海螯。乘桴意,问谁人领解,空立亭皋。
  [注]楼扶,字叔茂,号梅麓,鄞县人。宋端平间(1234~1236)为沿江制置司幹官。词题镌于招宝山崖石,今佚。文载民国《镇海县志·金石》。
  后所城成⑴
  〔明〕项信禄
  卧龙峦耸势凌空,天设岩疆锁浙东。
  信国⑵深谋先筑址,吴侯⑶伟绩继成功。
  江环震坎规模壮,楼接兑离羽檄通。
  奕奕山城褫卉服,雄名万古表寰中。
  [注](1)后所城在柴桥后所村。(2)信国,即明初信国公汤和。(3)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安陆侯吴杰筑穿山所城,迁定海卫后所官兵守御,故又名后所城。项信禄,字龙山,平阳县人,元末诸生。明初迁居穿山,为后所项氏始迁祖。清光绪《镇海县志》有传。诗录自《蛟川耆旧诗补》卷一。
  望舟师防海有作
  〔明〕薛三省
  横海将军十万师,楼船不数汉昆池。
  风云卷旆龙蛇斗,铙吹惊涛岛屿移。
  水寨山连侵蜃市,江关天设筑鲸鲵。
  东人暂息干戈泪,莫道烽烟似昔时。
  [注]薛三省,《人物》编有传。文载《蛟川诗系》卷六。
  [注]胡湜,字啸雯,一字峭水。清嘉庆进士,官庶吉士,长于诗。文载民国《镇海县志·风俗》。
  盘岙山
  〔明〕谢泰宗
  曲曲弯成断涧桥,忘归洞口石门遥;
  水深不渡桃源境,云影游空松盖飘。
  百里地无三里直,十家烟绝七家烧。
  巾岚起雾山开瘴,柯斧穿云路有樵。
  屐齿三秋红叶里,云囊两袖紫霞标。
  漏天未雨凝空翠,密树层阴散泬寥;
  波底影空濠上月, 耳清音奏海门潮。
  千峰共逐斜阳暮,山外还疑德士招。
  [注]谢泰宗,《人物》编有传。文载《镇海县志旧志诗文删余录存》。
  蛟川竹枝词
  〔清〕胡 湜
  三面波光拥一城,江潮时共海潮生,人家住在潮声里,半是风声半雨声。罗罗海物胜园蔬,鲎酱螺羹入馔初,最喜年年三四月,沿街听卖小黄鱼。蛟门两扇豁长天,遥引穿山一脉烟,每到秋来风色好,江南泊遍运租船。比户生涯海上浮,鱼期大半捕鱼游,弟兄昨夜开船去,明日刚刚大水头。洋生时节正黄梅,烟雨江城瘴不开,忽听半街人语杂,闽船多少进关来。梓山高荫石莲香,下接鲲池旧讲堂,记得春秋好时节,白鸡黄酒祀文昌。高河塘外秋风吹,长山桥头秋日迟;一路看山到霞浦,恰逢九月望潮时。海门征戍几经年,少妇深闺愁欲然,日日候涛山上望,南洋风雨北洋烟。
  达蓬山上海云晴,达蓬山下江月明,阿侬生小山前住,不见楼台蜃气成。儿童少小不知愁,城北城南恣浪游,偶向太平桥下过,无端唱出太平讴。
  山中二首
  〔清〕乐涵
  家住蛟川纵目观,而今山色逼眉端。
  须将心托千峰上,俯瞰方知天地宽。
  我身虽受境牢笼,方寸涵如皓月空;
  低处藏时高处显,肯随宿雾住山中。
  [注]乐涵,谱名容涵,字澄澜,一字晴岚,号海门,小港坟头乐村人。清嘉庆三年(1798)举人,曾任景宁县教谕,著有《望杏楼诗稿》等。文载《蛟川耆旧诗补》卷三。
  金鸡、虎蹲二山诗
  〔清〕李向阳
  两山对峙海中流,天堑依然控上游。
  谁信四明披靡日,金鸡不唱五更筹。
  [注]李向阳,镇海县丞,1841年中英战争镇海之役时殉职。《人物》编有录。文载《镇海县旧志诗文删余录存》。
  疏影调
  〔清〕姚燮
  天门海峤,倚绿梅,恹笛清响如啸。夕隼云盘,秋鹤风嘶,高寒或是同调。江淹、宋玉凭千古,总一样,愁深欢眇。尽半生,锈铁弹徽,托与美人香草。侬自狂歌自赏,当前任,赢得、流俗评笑。两宋、三唐,换羽移宫,落寞词仙多少!江篷秋雨花帘月,且畅写,随时怀抱。算拂笺,香北茶南,但欠红儿娇小。
  [注]姚燮,《人物》编有传。文载《疏影楼词》。
  卜灯花词
  〔清〕戴鋆
  今夜复卜灯,明夜复卜灯;
  卜灯卜妾老,几朵灯花好?
  郎心灯边风,吹花吹不红;
  妾心灯上花,照郎到天涯。
  劝风莫吹灯花灭, 灯花不息心犹热。
  [注]戴鋆,谱名声和,字瘦竹,郭巨人。清道光诸生。著有《听鹂山房诗草》。文载《蛟川耆旧诗补》。
  田家春兴
  〔清〕刘午亭
  茅庐闲听鹧鸪鸣,细草绿堤缀落英,
  放犊未归苔径滑,撒秧初遍水渠平。
  蚕蚁出壳桑芽小,燕子修巢花瓣盈,
  节序渐回村酒贱,几番风雨近清明。
  [注]刘午亭,名慈孚,《人物》编有录。
  夏日杂咏
  (八首录一)
  〔清〕虞景璜
  嫩天入夜方成雨,白昼多阴渐作风。
  蚁语商量忙不了,花阴深处宅新宫。
  [注]虞景璜,谱名中极,字澹初。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祖居邬隘扎马,迁居柴桥。著有《澹园诗文集》。文载《蛟川耆旧诗补》卷十一。
  蛟川物产五十咏
  (录十五首)
  〔清〕谢辅绅
  [黄鱼]晓起承筐入市多,贩鲜船到大鸣锣。江乡石首羹材好,何事黄花说潞河。
  [乌鲗]背翘一骨号螵蛸,无尾无鳞味最饶,也识舞文称小吏,满囊墨渖水云描。
  [望潮]八脚齐垂一首圆,望潮八月贴涂田,纵然多口阒无籁,聊把圈儿密密圈。
  [吐铁(泥螺)]瓮头粘腻卤牵连,借箸前来常带涎,惟有“桃花”名独冠,肯随流水到蛟川。
  [虾〓]白如嫩玉软如绵,张口红唇味倍鲜,读到将军九骏颂,食单曾否入新编。
  [弹涂]状如蜥蜴跃江干,背上花纹数点攒,生怕涂田泥滑滑,不嫌力小几回弹。
  [黄蛤]潮落沿涂橇若飞,儿童细认蛤斑微,熟梅天气三霉后,个里凝脂满壳肥。
  [带鱼]网钓分名饫老饕,横江晓雾泛鱼鱽。白银连片长如带,衔尾而来未肯逃。
  [虾]戈剑森然似蟹螯,惯随水母涉波涛。等闲压担论斤卖,不费江边草屩捞。
  [海蜇]〓䖳分名血沫浮,全无脏腑亦无头,以虾为目藏身巧,借尔灵心为我谋。
  [银鱼]黑点为睛玉作肤,如银如面总相符。吴都误认王余片,不信嘉名小白呼。
  [鞭笋]旁生侧出几茎连,正是黄梅雨过天,取欲嫩梢烧老节,一般煮豆豆萁燃。
  [茶]风光龙井自年年,小摘刚逢谷雨前,塔屿柴桥春啜茗,竹炉新瀹白沙泉。
  [雪里蕻]平畦嫩绿压霜华,春韭秋菘未足夸,别有一般风味好,瓮头旨蓄访农家。
  [芋头]小园与栗共收藏,雅号蹲鸱旨否尝。领取十年贤宰相,拨残炉火始升香。
  [注]谢辅绅,邑人,生卒年代不详。文载
  民国《镇海县志·物产》。
  塞外读李广传
  虞和钦
  老不封侯奈数何, 也因功率未曾多。
  独怜昔射胡儿手,不及今操同室戈!
  [注]虞和钦,《人物》编有传。文载《和钦诗集》。
  晒盐的人
  沙丁
  在……
  一百度高热以上,
  挥动着
  胳膊,
  向海滨挑上最后
  一堆泥土。
  受紫外线熏陶,
  皮肤
  染成紫褐了,
  终日把身子埋在烈日中,
  让汗珠默默地渗出,又
  默默地滴下。
  海滨是我们的
  墓场;
  为了活,
  仍钻到死的边缘上
  摸索。
  一担的盐要抽
  半担样的税,
  我们的血汗没有流尽时,
  我们的积郁比海还深。
  到夜晚担盐回家
  眼泪和饭一齐
  吞下肚里。
  [注]原载1947年9月27日《宁波时事公报》,录自《慈溪盐政志》。沙丁原名俞沙丁,《人物》编有录。
  三、文选
  鄞县经游记⑴
  〔宋〕王安石
  庆历七年十一月丁丑,余自县出,属民使浚渠川。至万灵乡之左界,宿慈福院⑵。戊寅,升鸡山,观碶工凿石,遂入育王山,宿广利寺⑶。雨,不克东。辛巳,下灵岩⑷4,浮石湫之壑以望海,而谋作斗门于海滨,宿灵岩之旌教院⑸。癸未,至芦江,临决渠之口,转入于瑞岩之开善院⑹,遂宿。甲申,游天童山,宿景德寺⑺。质明,与其长老瑞新上石望玲珑岩,须猿吟者久之,而还食寺之西堂,遂行,至东湖,具舟以西。质明,泊舟堰下,食大梅山之保福寺庄,过五峰,行十里许,复具舟以西,至小溪以夜中。质明,观新渠洪水湾;还食普宁院。日下昃,如林村。夜未中至资寿院。质明,戒桃源、清道二乡之民以其事。凡东西十有四乡,乡之民毕已受事,而余遂归云。
  [注](1)录自民国《镇海县志·形胜》。(2)慈福院在盛垫桥。(3)广利寺,即今育王寺。(4)即灵岩乡,辖区相当今大碶镇西部地区。(5)旌教院旧址在今塔峙东岙,又名华岩禅寺,今废。(6)开善院即瑞岩禅寺。(7)景德寺即天童寺。
  防海策
  〔明〕陈凤鸣
  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犹江防者必防之于江,御倭寇不外是矣。夫倭夷远隔大海,依山岛为家,其入寇中国也,沿海自岭南以迄辽左,延袤一万三千余里,在在可入。然自五岛开船,必由陈钱下八山经过,取水候风,始分投登犯。若南风急,则由茶山而往山东登、莱二州并天津。到茶山而风转东,由高家嘴而入吴松(淞);风转西,则过老鹤嘴而入三沙。此陈钱向正北之程也。若东南风急,则由下八山顶羊屿越马迹而进羊山。到羊山而风转正南,则由大小七北经翁家港、刘河而入青州南;风转正东,则由许山而入金山、乍浦。此陈钱向西北之程也。若东北风急,则过七星头而入深水蒲岙。到蒲岙而风转正东,则入大衢沙头岙而进长涂。到长涂而风北,则由两头洞而入定海;到长涂而风转南,则由胜山而入临观。到临观而南风大作,则过沥海而达海盐、澉浦。此陈钱向正西之程也。到蒲岙而风转北,则过三星、鼠狼湖一带而入舟山矣。若正北风急,则漂外洋渚山,而达闽广矣。
  大抵倭舶之来,恒在清明后或重阳后。春初风候不常,过三月,风来自南,倭行船不利;过十月,风来自西北,亦不利。故防汛以三、四、五月为大汛,九、十月为小汛,皆因防倭而设。浙海南接闽洋,北联吴会,故会哨两界,互为声援,海防之所以固也。制当以每值春汛战船出海,初哨当以三月,二哨当以四月,三哨当以五月;至十月小阳汛亦慎防之。其南哨也,至镇下门、南麂、玉环、乌沙门、筹山,交于闽海而止;其北哨也,至羊山、马迹、滩浒、衢山等处,交于苏海而止。陈钱为江浙分䑸之处,则交相会哨。夫江南之控扼在崇明,浙东控扼在舟山。盖崇明诸沙者,三吴之屏捍也;舟山诸山者,两浙之屏捍也。陈钱,今中国海山之尽处也。故贼犯北洋,经茶山、蛇山犯吴淞者,必藉崇明等兵船以御之;由东海经陈钱、马迹犯定海者,必藉衢山、马墓兵船以御之;由南洋经韭山,乌沙门犯昌国、临观者,必藉舟山、烈港兵船以御之。故海防之要有三策:出海会哨,毋使入港者得上策;循塘距守毋使登岸者得中策;出水列阵,毋使近城者得下策;不得已而守城则无策也。
  [注]陈凤鸣,明嘉靖间定海卫百户,因功授游击衔。《人物》编有录。文载《蛟川先正文存》卷二。
  水操
  〔明〕张岱
  定海演武场在招宝山海岸。水操用大战船、哨船数千艘,杂以渔艓、轻舠,来往如织,舳舻相隔,呼吸难通,以表语目,以鼓语耳,截击要遮,尺寸不爽。健儿瞭望,猿蹲桅斗,哨见“敌船”,从斗上掷空汆水,破浪冲涛,顷刻到岸,走报中军;又趵跃入水,轻如鱼凫。水操尤奇在夜战。旌旗千橹,皆挂一小灯,青布幕之。画角一声,万蜡齐举,水光映射,影又倍之。招宝山凭栏俯视,如烹斗煮星,釜汤正沸。火炮轰裂,如风雨晦冥中电光翕焱,使人不敢正视;又如雷斧断崖石,下坠不测之渊,观者褫魄。
  [注]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水操》录自《陶庵梦忆》,引自《四明谈助》卷四十六。
  宝顺轮船记
  〔清〕董沛
  中国之用轮船自宁波宝顺船始也。咸丰初,“赭寇”乱东南,行省大吏注重于腹地,征调络绎,亟亟以防剿为重,而于沿海岁时之巡哨膜外置之,于是洋盗充斥,肆掠无忌惮,阻截商船,勒赎至千百金不止。时则黄河溃决,户部仿元人成法,以漕粮归海运,沙船卫船咸出应命,而以宁波船为大宗。春夏之交,联帆北上,虽有兵船护行,盗不之畏也。每劫一舟,索费尤甚,盗遣其党入关,公然登上座争论价目,商人咸愤之。慈溪费纶、盛植琯、镇海李容倡于众,议购夷船为平盗计,遍告商人,无不允诺。顾船值颇巨,未易集事。宿松段光清方兼道府之任,莅事宁波,为请于大府,令官商各垫其半,岁抽船货之入陆续归还,以乙卯(1855)五月十二日始计数捐厘,并充历年薪水佣资衣粮弹药诸经费。鄞县杨坊、慈溪张斯臧、镇海俞斌久客上海,与洋人习,遂向粤东夷商购卖火轮船一艘,定价银七万饼,名曰“宝顺”,设庆成局,延鄞县卢以瑛主之,慈溪张斯桂督船勇,镇海贝锦泉司炮舵,一船七十九人。陈牒督抚咨会海疆文武官,列诸档晒盐的人
  沙 丁
  在……
  一百度高热以上,
  挥动着
  胳膊,
  向海滨挑上最后
  一堆泥土。
  受紫外线熏陶,
  皮肤
  染成紫褐了,
  终日把身子埋在烈日中,
  让汗珠默默地渗出,又
  默默地滴下。
  海滨是我们的
  墓场;
  为了活,
  仍钻到死的边缘上
  摸索。
  一担的盐要抽
  半担样的税,
  我们的血汗没有流尽时,
  我们的积郁比海还深。
  到夜晚担盐回家
  眼泪和饭一齐
  吞下肚里。
  [注]原载1947年9月27日《宁波时事公报》,录自《慈溪盐政志》。沙丁原名俞沙丁,《人物》编有录。
  三、文选
  鄞县经游记⑴
  〔宋〕王安石
  庆历七年十一月丁丑,余自县出,属民使浚渠川。至万灵乡之左界,宿慈福院⑵。戊寅,升鸡山,观碶工凿石,遂入育王山,宿广利寺⑶。雨,不克东。辛巳,下灵岩⑷,浮石湫之壑以望海,而谋作斗门于海滨,宿灵岩之旌教院⑸。癸未,至芦江,临决渠之口,转入于瑞岩之开善院⑹,遂宿。甲申,游天童山,宿景德寺⑺。质明,与其长老瑞新上石望玲珑岩,须猿吟者久之,而还食寺之西堂,遂行,至东湖,具舟以西。质明,泊舟堰下,食大梅山之保福寺庄,过五峰,行十里许,复具舟以西,至小溪以夜中。质明,观新渠洪水湾,还食普宁院。日下昃,如林村。夜未中至资寿院。质明,戒桃源、清道二乡之民以其事。凡东西十有四乡,乡之民毕已受事,而余遂归云。
  [注](1)录自民国《镇海县志·形胜》。(2)慈福院在盛垫桥。(3)广利寺,即今育王寺。(4)即灵岩乡,辖区相当今大碶镇西部地区。(5)旌教院旧址在今塔峙东岙,又名华岩禅寺,今废。(6)开善院即瑞岩禅寺。(7)景德寺即天童寺。
  防海策
  〔明〕陈凤鸣
  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犹江防者必防之于江,御倭寇不外是矣。夫倭夷远隔大海,依山岛为家,其入寇中国也,沿海自岭南以迄辽左,延袤一万三千余里,在在可入。然自五岛开船,必由陈钱下八山经过,取水候风,始分投登犯。若南风急,则由茶山而往山东登、莱二州并天津。到茶山而风转东,由高家嘴而入吴松(淞);风转西,则过老鹤嘴而入三沙。此陈钱向正北之程也。若东南风急,则由下八山顶羊大纲,内分军政、民政为两系,均隶属于支部。更于军政中分陆军、水师、炮队;于民政中分民事、财政、教育,俾全县行政有所统系。复别设民议会为议事机关,用以翊赞行政。即日,并推定张载阳为支部长,以冯英华、刘继泉副之,其陆军、水师、炮台仍由正副部长兼任之。民政方面,则推定李善祥任民事,沈世京任财政,金伟庠任教育,至民议会则由各乡推选,克期召集。旋亦举王嘉榕为议长,继又延定海方壮猷任司法,专理民刑事件。于是,吾镇之新政大略始备矣。张部长既领主部务,乃集所辖军队于镇城大校场,举行誓师礼。是日,各兵士装束一新,军容甚盛。
  无何,南京清军犹固守未下,省政府檄令吾镇支部派队从征,当由支部长立饬营长叶颂华率队出发。军事既兴,张部长以羽书旁午,力辞兼辖民事。而维时省政府适颁行新官制,于县设民政长以管理全县行政。于是民议会决议将支部撤销,公举教育会会长刘崇照为民政长。十月初八日,刘民政长入署视事,依照新官制分民政、财政、教育为三科,各科长即以支部时主任民事、财政、教育者继续之,惟以财政繁重,别延杭县陆则三为之助。至警察局巡官柯秀山已因事去职,省政府另委夏斐忱充任之;惟局在张仙祠,旧址殊逼隘,乃迁入县署,以便指使。更延邑人金士衍为学官,驻学署,以维文教。盖至是而吾镇民政益以刷新矣。
  会南京清军肃清,各省代表齐集宁垣组织临时政府,举孙中山先生为大总统,国号中华民国。历用太阳历,通电全国,并定元年一月一日(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举行南京政府成立庆典。吾镇奉此电告,即由县署咨行各公团转知阖邑商民届期庆祝。及是日,军界自张标统以下,政界自刘民政长以下俱集县署行礼,而各公团及商民等亦皆悬灯庆贺,颇极一时之盛。顾是时清帝犹未逊位,及二月十二日北京宣布共和,南北遂以统一,盖至是全国始行光复。然距吾镇起义之期,相去盖已百日云。
  (录自民国《镇海县新志备稿》)
  人民的心声
  ——慈镇人民欢迎解放军大会特写
  辛友三
  5月26日(1949年)上午四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击退了反动派军队,把镇海解放了。
  镇海的人民,第一次看到自己队伍是这样的强壮,纪律是这样的严明,从心底发出了微笑,再没有象对付反动派军队样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了。
  因为人民解放军是我们自己的队伍,是为人民的解放而战,他们在人民领袖毛主席的领导下,奋勇前进,南渡长江,不到一个月工夫,就解放了我们浙江大部分的地方。镇海人民和邻县的慈溪人民为了表示欢迎与慰问之忱,特联合十几个乡镇在5月29日(解放后第四天)借镇海私立辛成中学大礼堂,举行了欢迎慰问大会。
  在辛成中学的大门口,悬挂着“欢迎人民解放大军”的大红横匾,一进大门,就可看到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高挂在办公室的左边,那是辛成中学学生自治会学艺股所绘的。在办公室的右边,张贴了一张巨幅壁报,报名“新辛成”,也是自治会编的,在这里,不但有学生们的文章,而且也有校长及许多教师的题词,一致表示对于新时代到来的欢怀与兴奋。
  下午二时许,在军乐悠扬声中,百战百胜的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光临了。
  辛成中学的门口,挤满了人民,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以最高的情绪,欢迎人民解放军的代表到来。因为场地关系,人民解放军只来了一连,他们全副武装,姿态英武——在英武中露出和蔼的微笑,使人一看到就会感觉到“这是我们自己的队伍啊!”
  大军在热烈的欢迎声中进入了礼堂,礼堂上高悬着红布,大书“慈镇人民代表欢迎慰劳人民解放军大会”,礼堂的正中,挂着人民领袖毛主席的画像,英明果敢的望着我们,礼堂的四周贴满了红底白字的标语,呼出了人民的心声。
  大会开始了。
  做主席的是一位海和乡的朴实农民夏文林,在平常的场合,假如在这样新型的礼堂的台上,走出这么一个穿着老布衫裤土头土脑的人来,一定会哄堂大笑的,但在今天不但没人笑,而且大家都表示了无上的敬意,静听他朴实的言辞。他说:“今天我们慈溪、镇海几个乡镇代表,带了一点点礼物来献给解放军,我们的礼物实在太少,使我们很过意不去,但是解放军同志还说不肯接受我们的礼物,这使我们更加对不起他们。他们千辛万苦打走了强盗军队,使我们从今以后能够安安心心生活,快快乐乐过日子,我们怎么能够忘了他们的功劳啊!我们实在对不起解放大军,我们的礼物实在太少了,请解放大军原谅!”
  主席讲完了之后,就唱欢迎歌:“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英明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表示我们愿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因为中国共产党不但是海洋中的灯塔,而且是航海的最正确最坚定的舵手。
  接着是献礼物,并由各乡镇代表致词。临江乡、庄市镇、万嘉乡等的代表都上了台讲了话,他们都感谢解放军解放了他们,使他们从此不再遭受迫害威胁、剥削,使他们从此翻了身,他们都以最诚挚的心意来欢迎解放军。他们的话虽然都是短短几句,但是都说出了每个镇海人民心里想说的话。最使人感动的是一位小学同学的致词,他说:“我们现在解放了,我感到快乐,我一见到解放军,我就快乐;我想到我们从此可以过新的生活,我就快乐。”接着他一口气说着他的快乐,当他在台上呆了一会没法再说下去而走下台来时,看他的样子,好象他在恨他的嘴巴不能说尽他心里的快乐似的——我们被解放了,谁不快乐呀?
  这些代表们虽然不喜在大庭广众讲话,但他们的一言一语都得到了人民解放军的热烈反应,他们以大力鼓掌与欢呼来表示共鸣。
  之后是人民解放军代表致谢词,他首先表示了由衷的感谢,然后把解放军与反动派军队作了一个对比,这是不用他分说的,反动派军队的强盗一样的作风,和解放军爱民保民的精神,在人民的心里已经雪亮。最后他说明共产党中央目前的政策与解放军的任务,他告诉在场的人说,共产党绝对保护工商业,保护教育机关,替人民解决困难,替农民谋求幸福。可惜我们当时来不及记下,因此不能把这篇精彩的讲词全部写出来给大家看。当他讲到兴奋之处,都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使讲演不得不暂为停顿。当万嘉乡代表抬了礼品,锣鼓喧天,高竖大旗,大踏步地从远处来的时候,那时全场真是欢声雷动,他们高举的大旗是:“后来其苏”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人民解放军确可当之无愧的。
  欢声稍停后,人民解放军的代表继续致词,词毕开始余兴,在表演节目中,最可贵的是解放军同志给大家唱了两首歌曲,他们雄壮的歌声唱出了他们英勇的精神和严明的纪律,也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散会时已四点多钟了。
  (原文载1949年6月2日《浙东公报》)
  我的母校 我的老师
  周之辉
  天那样的大,地那样的广,
  山那样的高,海那样的深。
  宇宙那样的久,日月那样的明,
  老师给我的智慧,老师给我的恩情,
  怎能形容,怎能比拟,教我永远铭记在心。
  当我每每唱起这支歌时,心底里不知会涌现出幼年时多少老师的形象,心底里又不知会泛滚起多少道暖流。真的,回顾我离开母校五十年的社会生活中,要是没有老师的教诲,我怎能立足于世,但是我的老师,大多是默默无闻地,从青年到了白发,甚或已长辞人间,而被埋进泥土了。只有同学们这一颗颗纯洁的心地里,还常常在天南地北惦记着老师们,怀念着老师们,特别是在我们有一点点成就的时候,眼前更会泛映出几十年前老师们慈祥的形象。
  还记得我六岁零六个月第一次上学的时候,还是由我的小舅舅背着,手里拿着一篮果品、糕点,去拜见我的启蒙老师虞槐香先生。那时,老师端坐在孔夫子像前面,我深深的三鞠躬后就站在一旁了。他就发给我一本书,红红绿绿的插图,这本书是多么吸引人。老师从“大小”、“上下”、“手足”开始,又作了许多实物比拟,就是这样,我进入了学习文化及知识的大门,至今还记忆犹新。这样,大约有一年光景,就在这半文明、半私塾性质的学堂里度过。和蔼可亲的启蒙老师,在我心目中,似乎胜过我对父母的尊敬。在以后二十几年的岁月中,只要我一回故乡,就经常去看望他,他也会在谈话之中,不断地给予新的知识。因此,我也会不时地在心头萌起了一句话:“一日为师,终身事之”,老师是应该使人尊敬的。
  当我虚年龄九岁的冬季,我在离家三华里的一个新式的学校里去读书了。那里有二十二位老师,六个班级。老师是分科任教的,不象私塾只是一位老师。从此,我的老师更多了,接受知识面也更广了。又因为这个学校采用的是当时认为先进的“陶尔顿制”(一种天才教育的体制),学生只要哪一门功课好,就可不受基本班级而升降。如甲科在一年级,乙科却可以在五年级,且是国语、算术、自然、社会、音乐、绘画、体育、劳作八门课一视同仁,同等记分。学校里的生活很多样化,常有许多活动穿插。如每学期内,都有远足、登山、野外写生、运动会、演剧、歌咏、恳亲会(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街头演出、社会访问等。平时也有园艺、垂钓、种植、营造等等生产活动。我在这个学校中整整生活了五年半之久,似乎并不感到我是在读书,而是感觉我正在愉快地过着游戏生活和追求人生乐趣。
  记得是每天深夜,我总要在睡梦中惊醒,经常看到蒙着纱布的手电灯微弱的光亮下,一年级女老师李燕青老师,为同学们一个个地盖上被头。有一次,她看到我的床褥湿了,又轻轻地领我到她的寝室中,要我揩抹遗尿和换掉内衣。当我想回到自己床上去睡时,她已安排了在她干燥的被褥中同睡。次日早晨,当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她又在操场上拉起绳子,为我晒被头。她从来没有责怪我一声,以及在师生面前透露过一点消息,因为这是很“难为情”的。她只轻轻地告诉我:“在睡前不要多吃开水,一定要小便后才上床。”这个习惯,一直指导我以后五十多年。
  记得是二年级的初秋夜,正当我熟睡的时候,音乐老师陆仲任先生突然一个个地叫醒我们,给我们集中在他的宿舍里,男女学生团团坐着。从玻璃窗看去,那时狂风暴雨来势迅猛,一阵阵地吹倒了操场上的大树,又吹塌了通向饭厅的雨廊。于是陆老师就在微弱的煤油灯光下,为男女学生讲起台风的各种知识,以及如何防止意外损失的安全知识。一个晚上,就在这样一个充满知识的气氛中度过去了。三天之后,又在劳作老师的指导下,配合工人们,在一天时间内,修复了二十多公尺长、二公尺阔的雨廊。
  记得每天中餐、夜餐,总是六个学生围着一位教师同桌而食。有一次,当学生掉下一颗饭粒时,四年级级任毛尹老师就叫大家暂停进食。他即背了一首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作了解释,给我们印象很深,使我们受到了实际教育,而见诸于行动。平日里,毛老师还常常看到某些菜,就讲某种菜的产地、特性、种植和捕获的方法、营养及烹饪知识等等。如当吃海蜇的时候,他就说:海蜇又名水母,生活在近大陆的海洋上,是一种水产动物,自己虽然没有眼睛,但却有一只海虾当作眼睛,每当碰到其他水产动物接近时,虾就跳离水母背脊,海蜇就惊觉地沉到海底里去逃避了,成了保护海蜇的警戒兵。同学们好奇地发问,如何捕捉,他又回答,既可以用大网捕,也可以用小船垂钓,把虾钓起后,海蜇就动也不动地让人们捆住拖走。这样,见物讲物,随时随地灌输知识。除毛先生外,每位老师都一样。实际上,知识的传授面大大超过了课堂。所以,我们的礼堂旁悬挂着一副对联,正反映着学校的教学特点。这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处处有知识,人人是老师;时时动脑筋,天天做笔记。”我又把这几句话来指导我的一生。今天,虽已到斑白之年,却还记住老师告诫的这几句话进行学习。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人的年龄大了,开始去学习或继续去学习,绝不是羞耻的事”。
  语文课老师规定(当时称国语课),作文一星期一篇,随笔是每天一篇,多则不限(一天也可写二篇三篇)。即把当天有感之事,用文字形式把它记述下来。用来巩固知识及锻炼文笔。我是各班级中最勤于动笔的人,但我的级任老师张之龙先生,不嫌其烦地篇篇都看,篇篇都给修改及下评语。他对其他同学也一样,看他每晚伏案到深夜,实在使人感动。当我毕业的一天,随笔已高叠三市尺之多,并精心保护了几十年,经常翻阅,以唤起童年的回忆,及到十年浩劫之时,才被我堂弟当作“危险品”而烧毁。至今手头只仅留残本三本,物以稀为贵,这将视作我永久纪念之物,以怀念我的母校及我的老师。
  对于自然课,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有三个教师轮流担任。他们都各有擅长,如沐绍良老师是生物学专家,江圣泗先生是擅长化学的,钱宗铭老师擅长物理的。他们都根据各人的所长,又因材施教。他们既按课本按学科循序渐进的规律相教,同时叉大大超脱课本的范围进行补充,并且教得很活。如江圣泗先生曾以小苏打、柠檬酸、食糖、香精,按比例传授汽水配方知识,然后由学生分组实验,把成品分给全体学生饮用。如钱宗铭先生测试了校钟的振动频率,用锉刀修改倍于频率的小钟之后,然后悬在距校一里路的湖塘庙中,带我们去实地聆听。果然,只要校钟一响,一里路外的小钟也会“翁翁”相应,就这样,在庙里讲解了“同声相应”及“倍频相应”的道理,使我的记忆很深。于是,当我二十几岁在九江女师任教时,家住距校三里之遥,中间隔一个甘棠湖,我也用此方法,每天可以在家中隐隐听到学校里的钟声,来督促我去上课(因那时,经济条件还不可能给穷老师带上手表)。沐绍良先生常带我们到附近农村去,且会在实地见闻中讲起各种知识。如有一同学采一水稻穗提了好多问题,他就从水稻种植的历史、季节、特性、品种、播插、施肥、栽培过程等,源源不断地讲解,特别讲到在外国还有一种叫“旱稻”如何用机器播耕时,更引起我的好奇心,心中又自然地会萌起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理想。再如钱宗铭先生在讲杠杆及滑车这一课时,他从实验室里拿来了大小不同的滑车,既讲原理,又叫同学们分组去做实验。这还不够,他又带领我们到操场一角,用大滑车结合杠杆的原理,把一块块堆置已久的石板起出来,整整齐齐地又被堆置成一个小台阶。还讲解了古代建筑宫室和堤塘的方式,使同学们既懂得节省体力,又能改变方向的原理,同时又得到了许多建筑学上的实用知识。这种理论结合实际教学,使我们经久不忘,并可用于实际,更让我们懂得了“通过实践的印象最深”的道理。
  劳作课是由顾廉老师担任,看来一星期只有二个课时,实际呢,基本上每天下午及星期天,劳作教室里都是川流不息地有一群同学在劳动。一有空隙,有兴趣的学生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用木板印刷自己的作文簿,用小木板拼制胶合的各种飞机及船舰模型,自己也可制造各种小玩具等,并可在校园里进行花草的培育等。劳作教室里木工、泥工、金工、园艺、纸工的工具材料图样很多,也没有限制地规定学生要做什么,只要你有兴趣,教师就会给你指导或合作,来随时随地得到兴趣的培育和鼓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因为我兴致勃勃地逃避吃晚饭,独自一人在锯木条,制造飞机模型。突然锯条锯到了我的左手大姆指,血流如注,我哇地一声哭起来了。幸而高班女同学林素英听到,立刻领我到卫生室包扎。莫看这一个小小的综合工场,它正是培育未来工程师、科学家、园艺师、设计师的摇篮。我在四十年代,所以能在一个劳作师范任教,以后又能修制钢琴、制造小提琴、大提琴,恐怕也就是那时候的基础。到今日,年已花甲出头,但仍然以操作木工为自娱,可见幼年时的影响之巨大。
  我们的社会课(历史及地理)是由张万青先生担任的。在这一学科里我们总是在听故事一样的气氛中度过。黑板上挂着的地图是很简单的,但是张老师的讲解却是非常丰富的。他从地形地貌、历史沿革讲起,又讲到民俗风情、交通、经济、远景。我特别爱听的是自己家乡的沿革、传说、历史人物和未来。他曾带领我们去离校十里左右的布阵岭、青峙、小港、招宝山等地远足。在远足时,看到什么,老师就讲什么。如在布阵岭及青峙山地看到星罗棋布的小石碑,他就讲了这是清代抵抗外国侵略军时牺牲将士的群墓;当我们看到金鸡山、招宝山远远的好几个炮台遗迹时,他就讲当时镇海县每户人家各献出糯米一升,与黄泥石灰搅拌后夯实,造成炮台,与今日的水泥也相差不多。同时说了当时如何在镇海关外炮击法国侵略军、打死法将古拔的故事。如在布阵岭的岭头墩小庵三间平房里去休息时,他又讲了这里曾是抵制红毛人(葡萄牙人)走私的卡所,至今民间还称玻璃瓶为“红毛瓶”,汽水称“荷兰水”,可见当时外国人经济侵略的严重。他又举一反三的说,民间抱着孩子睡觉前,总要唱着“倭倭……”也就是明代倭寇侵略沿海时,人民恐惧心理的反映,即“倭倭来了”,“快睡觉吧”的意思。老师的知识真是丰富极了,又因为他在地理知识上的启迪,萌起了兴趣,于是我在暑假期,在自己家门口的八分菜地里,用泥土堆成一个大型的中国地形图,用的是向张老师借的《申报地图集》。因为我得到张老师的指点,先用麻绳拉成经纬网,然后用水平尺来测量地形的高低,参照《申报地图》中“等高线设色”示意,变成一个立体的中国地形模型,引起了师生的兴趣。张老师也几次在暑假里步行三里来我家,亲自指导。最后,当他拎了一水桶用黄栀果泡过的水,从青藏高原徐徐倾注下来,就看到黄河、长江充满了涓涓细流,最后流入黄海及东海。他笑了,我也笑了,同学们都笑了。可惜,半个多月的辛苦,这个地形模型一朝被倾盆大雨所毁,使我郁郁不乐好几天。张老师见到我又安慰我说:“以后再重新利用沙盘来做,我与你再合作。”但后来,因抗日战争的爆发,没有如愿以偿,但留给我的对于地理的概念和印象,留给我一生不论到何地,均不致失去方位观念,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马看蹄爪,人看幼小”,幼年时的教育将支配每个人的一生。
  音乐课每周二节,课外活动五节,这是我最感兴趣的学课。教师在教唱时并不是唱一句叫学生学一句,而是临时发下歌谱(五线谱),随着琴声叫我们轻轻地视唱,唱中外教育名歌,也唱京戏、昆曲中短曲。老师的伴奏真是动听,且曲曲有不同的织体及和弦变化。老师因为我特别爱好音乐,就在课外进行个别辅导,弹琴、和声、作曲,什么都学。当我十一岁时,为同学戴纬文作词的《送别》写了带伴奏的歌曲后,老师对我更加重视了。“总理纪念周”中的国歌、校歌,就由我担任伴奏;课外活动中,十番锣鼓小组及丝竹兴趣小组也由我任小组长,并且在合唱队中由我去担任小指挥。我感到从小就在民族音乐中熏陶(也不排斥西洋音乐),这会无形中起到爱国主义教育。在五年里,音乐老师先后有陆仲任、李平之、陈雨帆,他们都是专家。事隔五十年,他们都还健在,与我一直保持着联系。他们对我已成了一名专业的音乐理论工作者感到由衷的高兴,每当我寄去学术论文时,陆仲任老师总是在他担任副校长的广州音乐学院学报中去发表。回想过去,这三位音乐老师在我身上所化的精力是很大的。我之所以能一生从事音乐,与他们的启蒙和精心培育是分不开的。
  我们的美术老师是仇宇先生,当时他也是一位专家。他常常拿出中外古今许多名画给同学们观赏及分析,也常常摆设静物给我们写生,更会带领喜爱绘画的同学,在星期天外出野外写生。我们在劳作课时特制了一批写生架及写生小板凳。学校及小商店里也有颜料及纸张、画笔供应,价极廉,据说是亏了本售给我们的(不足的都是由这位老师自己掏腰包)。他也不准我们用十二色颜料,一定要在红黄蓝三色中自己去调。在一般情况下,他也不准我们单纯地用原色。他常用三棱镜给我们分析光谱,也同时要我们找光源从左手上方来的地方去写生,并要求找准主体,分清背景,并说越近越大,越远越小,越近越鲜,越远越淡,越近越细,越远越糊等基本道理,使我在以后从事美术工作时常常运用。当然,在课堂里还是以铅笔画为主,使素描基础扎实。由于他的课内课外的热心指导,使我又同时爱好起绘画来。这也是我以后曾在一个工厂的打样间里担任美术工工徒五年及兼任八年中学图画教师的基础,因为我以后没有进过什么专门的美术学校。
  一学期一次运动会,基础是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我们的学校体操、田径、球类、游泳、国术(武术),似乎项目很多。除了体操必须人人参加外,其他都可以凭自己的兴趣选。每天课外活动时,篮球场里必定能看到教师们在轮流做裁判。自体育教师王文荣先生以“共党”罪被捕后(后死在杭州狱中),接着由黄炳南老师兼任。他要我们每人制一套有三十二对蜈蚣结的武术衣(家境贫寒者免费),每人在劳作课中还自制竹大刀及竹剑,在课外活动时教习“七星剑”及“八卦刀”,也还教习当时胡怀祺先生提倡的有音乐伴奏的“八段锦”(一种柔体武术)。我们的情绪很高,还时常去一里路以外宁穿公路上进行八百米赛跑。我印象最深的是赛跑前,一面让我们做热身运动及用酒精擦小腿,的确,经过这两道程序后,似乎跑起来腿特别轻快了。
  数学(算术)及珠算是必修基础课,对我说,是最不感兴趣的,因为它枯燥乏味。算术教师孙莲芳先生多次想办法诱导,我总是比国语、自然、社会、美、音、劳低一个年级。但是毕业时,算术又规定要及格,这样,就使我多读了半年小学,延迟半年才毕业。在这半年里,他利用了我喜爱音乐及美术的特点,尽量与音美结合,个别辅导我计算乐律、计算几何圆周的方法,在一面学音乐、学绘画中又同时得到了数学的知识。对我功课差、落后于他人(一次只考28分),他从不责怪我,只要有一点点进步,他就百般地鼓励。当然,我因基础差,兴趣少的情况下,在毕业考试中,数学及体育只达到了60分及格水平,而国语、自然、社会、音乐、美术、劳作都在90至100分之间。这也是我以后五十年来,不大从事体育活动及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劣性的历史原因。从这里看,陶尔顿制尚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基础教育与专课教育的性质是不同的,过早分科不太有利。
  校长邬圣柏先生,是教“党义”的(后改为“公民”),每周一课。虽是规定全校学生必读,但是每节课实到人数并不多。因为他是校长,行政事务很忙,往往临时改成自修,或开班级会,检查教室公约执行情况。我们的级长是个勤奋于学的老实人,会上往往看到同学们吵架,束手无策,教室里乱烘烘的,只有我和女同学不吵,各自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功课。邬先生平时也不管我们,经常鼓励我们“要学好本领,服务人类”。他有一句口头禅,给我们印象很深,他说一到社会上去,是“有本领吃饭,没本领滚蛋,除非牌头硬、马屁崭”,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头,在以后五十年的社会生活中观察、体会,确是一针见血之语,非常应验。
  我们的老师并不多(比之其他学校是多了一倍),但“小先生”却不少。这是当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新的教育方法,即以能者为师,同学间互教互学。因为我的国语、自然、社会、音乐、美术、劳作较好,因此老师就在班级内外,组织了几位同学,要我们“交朋友”。当时,我喜欢自己提问自己答,常把各种学科出了几百个题目,有问答式,有填充式,有是非式,有改错式的,于是也给同学们互问互答,有时以个别交谈方式温习功课。印象最深的是表兄戴纬文及俞道华(喜欢体育的),还有一位天真烂漫的女同学邵雅卿,常常在学校的河埠头,倚着铁栏互相一问一答,有时还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无所不谈,离题千里,思想倒是活跃。他们也常常出些冷僻的问题难我,因好胜心强,有时会和戴纬文争得面红耳赤,于是当天见面不说话了,但第二天后又非常亲热。这样天真活泼的“童心”,到现在还常常在回忆中暗自发笑。只有女同学邵雅卿,却是温和聪颖的,有时还稚气毕露地提些简单的问题来考我,我们倒从来没有吵过架。
  图书馆由同学们自己管理,每天开放,一学期内高年级同学每人都要轮到三天。在这三天里,可真是应接不暇,忙碌非凡,借呀、还呀、找呀、整理呀、校正呀,近万本书,只三个同学,一位老师指导。有时,往往要整理到夜自修的钟声响了,才能松一口气。这里最大的一部藏书是《万有文库》。实际上它的知识范围已大大超出了小学生的程度,因为学校采用的是陶尔顿制,又不得不破格购置,以多给予学生知识。因为我们的学校靠着灵峰寺迷信会产来办学的,经费、师资、设备、图书等都比较富裕(如当时一般小学教师工资八块银洋一月,而我们教师大多为二十至三十元一月,且备有仪器几百件)。
  五十年过去了,我也成为专业的音乐理论工作者。虽然五十年来自己坎坷的经历,要达到自己理想职业总是机缘难能双逢,但毕竟还是能够遇难呈祥,绝处逢生。为什么呢?因为我的老师给我一些服务社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也包括我读初中一年级的老师),使我能在社会上有一个立足之地(特别是旧社会)。
  在离开学校的五十年内,我干过工厂的打样间学徒,也干过小学、中学、师范、专科学校的音乐、美术教师,解放后,又担任过文工团业务团长、省级剧团的艺术室主任和作曲、艺术学校的教师等等,也写了十几本书及发表了几百篇文章,虽然成就也并不太大,但我的兴趣的由来,我的基础知识,基本上还是小学里的老师赐给我的。因为在小学毕业后,我只读过商业职业学校一年,学的又是外语及数学,而没有自然地理历史及音美体劳等课。同时,我又体会到,搞音乐专业的,就必须有其他学科作基础,而不是孤立的。各学科好象金字塔的底盘,底盘越实越宽大,金字塔的尖端也就越高。因此,我常常怀念我的母校和我的老师,他们给我以各种学科的基础,要是没有这种启蒙,我不知成了怎么样的一个人了。
  父母赐我的发肤、骨骼,老师教我以知识学问道德,社会实践给我以经验和知识的再丰富,马列主义给我以全面的再认识社会的能力,四者是互相联系着的。旧社会中“天地君亲师”虽带有封建色彩,但把“师”字提到这样重要的地位,也不无道理。从我切身体会中,也感到启蒙老师的作用是巨大的。古今中外,伟人是被人尊敬的,但伟人不是天生而来,必定有师,但伟人的老师们常常被人遗忘了。当我读到毛主席的文章,对他的老师徐特立同志的称誉后,我又一阵阵地回想起自己的老师,但是不敢说,因为我的老师生活在旧社会,个别老师也或多或少地有着这样那样的历史,有的且被无限扩大了。但是每一个人,总有好事和坏事的相伴,只要是在我接触的一个历史阶段中,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诲人不倦的师长,我仍会万分崇敬他的。千万不要让那些形而上学在头脑中作怪。因为唯物主义及历史辩证法在指导着我们要用历史观点来看待一切人和事。
  童年的回忆是甜蜜的,童年时的情景也是使人印象最深的。我怀念我的母校、我的老师、我的同学,可惜,五十多年来,能通鱼雁的已不多了。
  今日,每当我看到白发斑斑的老师,我似乎感到自己还是个小学生,还在蒙童年代。我又默默地祝愿,愿我的老师健康长寿,愿我的母校兴旺发达,愿我的同学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多多建树,同时也要以过去时代老师教我们时一样,把知识无私地传授给后一代。
  一个人活在世上干什么?为人民服务是起码的,如果要求再高一点,老师、家庭、社会、书本给我带来的知识是100,那末传授给后辈是100.1%以上,若只传下80%,将是戚戚于心了。
  浩浩宇宙,悠悠千秋,
  能见长辈几代,欲望来者可数。
  声声晨钟,阵阵暮鼓,
  喜也易知朝夕,嗟哉难见终古。
  日月飞度,哲理可悟,
  呱呱投地缘谁?嗷嗷赐哺何故?
  昭昭心地,侃侃前路,
  敢想敢问敢创,有作有为有殊。
  忆予童年,理予思绪,
  不忘师长相期,殷殷耕耘寒暑。
  [注]周之辉,现名周大风,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兼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本文记述的是抗日战争前1932年春至1936年夏灵山小学的情况。文载《北仑文史资料》第一辑。
  四、告示、布告
  宋淳祐六年制帅颜颐仲
  浚夹江河榜示
  照得民以食为命,食以农为本,农以水利为急。本郡田亩全藉水利,如东管则赖有东湖之水,西管则赖有它山之水。独自桃花渡至定海县一带,东西南北周围六十里,旧有河港久不浚治,日侵月占皆为湮塞,水无可潴,惟仰天雨,晴未十日,即已旱干。农家无计可施,坐待其槁。昔号膏腴,今为硗瘠。食且不给,何以为生。居此方者,委可怜念。其次,则里河既已断港,未免冒险涉江,民旅往来,军兵打请,又有风潮不测之患。数十年来,太守屡尝有意开浚,只事体重大,费用浩繁,莫敢轻举。当职冒应千里宅生之寄,常轸视民犹己之心,苟可兴利,岂敢吝费。亟欲趁今农隙,支拨钱米,雇募夫工,自桃花渡直定海县西市,依旧来河道,尽行开浚。一可潴水泽以溉田亩,二可通舟楫以便军民者也,诚为一方无穷之利。其间近河居民,或有侵占旧来河道为田起屋者,自当悔悟目前冒占官河之非,体承州郡为民兴利之意,各谋改徙,毋复执迷,断不可以一二人之私计,而妨六十里之水利。本府亦当斟酌地段,支钱给助。应是开河之费,尽从本府出备,更无一毫扰及民户。所合先行给榜晓示者。
  [注]公元1245年(南宋淳祐五年)颜颐仲知明州军州事。次年浚夹江河(即今前大河)。后刻石称“颜公渠”。文载民国《镇海县志》。
  渔船章程
  特授宁波府镇海县正堂加五级纪录十次大功三次郭出示:
  奉宪议定《渔船章程》。公查案示:以社稷□□,□□□□。据镇二庄渔户王德隆、周永顺、包威师等呈称:居住镇海东郊,置船捕鱼为业。惟在海洋捕鱼,非比陆地经营,遭风遇飓,人力莫施,失足落水淹死或船上患病身亡,无处上诉,商船公议增给埋葬招魂之费六千文,□□□□。出海渔民靠船为业,捕鱼船只较之商船为力薄,从前有舵水遭风或患病死亡,给钱九千文,与(于)情至矣。何口地棍唆男妇吵扰,稍不遂欲,即捏情装疯,以人命要控,扰害良民。拟宪前拟定章程,仰恳公布,勒碑石永遵,使之不致日久法弛。为此抄示公叩示禁□□□□□□。
  道光岁次乙酉孟秋
  采、捕、钓、对鱼商公立
  (碑在1989年城关镇东门路龙王宫旧址建造华侨新村时出土,上刻清道光五年镇海县知县郭淳章《渔船章程》告示。碑石现存园林处。)
  保护军门遗迹告示碑记
  管带楚军达字前旗尽先补用协镇欧,花翎补用府在任候补总捕、府镇海县正堂、加十级记
  录六次、记大功十八次王,管带提标练军中营浙江提标前先补用协镇张,管带楚军达字后旗尽先补用游府阳。
  示
  金鸡山当海口, 天险特开斯邑。
  昔年提帅欧阳, 御夷躬临前敌。
  筑营结垒以居, 种树周遭使密。
  非仅点缀山林, 藉资弁兵休息。
  一旦功成身退, 即此甘棠足式。
  迩闻附近居民, 砍伐不遗余力。
  眼前大树无多, 濯濯牛山可惜。
  此乃大帅余荫, 非比民间私植,
  岂能供尔樵苏, 岂容任人采拾。
  从前姑宽无知, 此后永禁勒石。
  告尔远近村民, 以及往来童牧,
  毋许再折一枝, 毋许再伤一木,
  好将蔽芾余荫, 留我军门遗迹。
  外有各处长围, 原因海防修立,
  不准搬去一砖, 不准拆毁一尺。
  如敢有意抗违, 则是自甘刑辱。
  初犯杖枷示惩, 再犯羁囚勿释。
  尔等其各懔遵, 勿致噬脐莫及。
  光绪十七年六月日立
  (碑立金鸡山巅瞭望台侧)
  镇海县人民政府关于保护水产资源、维护渔业生产秩序的布告
  为了保护水产资源,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障水产养殖者的合法权益,积极发展我县淡水养殖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务院《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和有关法规特布告如下:
  一、凡公社、大队、生产队以及“渔改”时分给淡水捕捞渔民作为生产基地的水面(河流、池塘、水库等),均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调用和侵占。农业队发展养蚌、养草,要在不影响渔业生产前提下,由当地镇、公社合理安排种植。繁殖、培育鱼种、幼蚌的水域,不准游泳、放鸭、洗衣物。禁止外地渔(农)民在我县水域内捕鱼、扒蚌。
  二、严禁偷鱼、抢鱼、电鱼、毒鱼、炸鱼等一切破坏水产资源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在国家、集体和个人养殖水域内用摊网、扳罾、跃进斗、挟网、撒网、游丝网及钓竿等渔具捕捞(包括三角帆蚌及其幼蚌),违者均以偷窃水产品论处,除没收渔具、追回渔获物外,并可给予一定的罚款。凡使用电鱼、毒鱼、炸鱼等捕捞工具,危害水产资源和偷窃育珠蚌的,除赔偿一切经济损失外,给予加倍罚款。对抗拒管理,屡教不改,恶意破坏养殖生产和渔业设施或行凶打人者,由政法机关依法惩处。
  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不得污染水域,影响水产资源。因污染超过渔业水质标准,造成水产资源损失的,应按国家环境保护条例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追究经济责任,赔偿损失。
  四、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水产品市场管理,取缔各种网具上市自由买卖。在集市贸易出售青鱼、草鱼、白鲢、花鲢、鳊鱼等养殖鱼类,必须持有生产单位证明。对无证者,市场管理人员有权进行审查,属于偷、抢、毒、炸非法得来的,除没收鱼货外,并按本布告第二项规定,给予经济制裁。
  五、县水产、水利、农业、公安、司法、工商行政、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在工作中要密切配合,各镇、社和大队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订出乡规民约。凡对保护水产资源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扬和奖励;对扰乱、破坏渔业生产,情况严重者,要依法惩处。
  以上布告,望各地遵照执行。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二日
  五、旧志简介
  《宝庆四明志》 宋知府胡榘修,庐陵罗浚等纂。成书于宝庆三年(1227),绍定二年(1229)刻印,共21卷,其中第十八、十九两卷为定海县志卷。天一阁有清咸丰四年徐氏重刊本,县志办有复印本。
  正统《定海卫志》 明正统间(1436~1449)定海卫指挥李怡修。有山川形势、城池台堠、戎资战舰、肄练之方等若干卷。志已佚,书名载民国《镇海县志·艺文》。
  正德《定海县志》 明知县郑余庆修,薛俊纂。正德间(1506~1521)修,已佚。
  嘉靖《定海县志》 13卷。知县何愈修,鄞县张时彻纂。嘉靖四十二年(1563)修。南京地理研究所有刊本,县志办有抄本。
  康熙《定海县志》 清康熙六年(1667)知县王元士始修,二十二年(1683)知县郝良桐续修。稿成未刊。全志17卷,县志办有抄本五至十七卷。
  康熙《镇海县志》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县黄宫柱、唐鸿举修,薛士学、陈梦莲纂。书成未梓,后志多有引用,原稿已散佚。
  乾隆《镇海县志》 8卷。清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王梦弼纂修,姚江邵向荣订正。县志办有抄本。
  嘉庆《镇海县志》 陈景沛纂。未付梓,今未见传本。
  《蛟川备志》 清嘉庆十二年(1807)镇海陈景沛纂。手抄50卷。其别编又称《蛟川文献》。县志办有抄本,不全。
  光绪《镇海县志》40卷。清知县于万川修,德清俞樾总纂,鄞人刘凤章协修。同治九年(1870)创修,光绪五年(1879)刊印。镇海文管会有刊本,县志办有复印本。
  光绪《重订镇海县志稿》 40卷。清镇海张锡钟重修。自光绪八年至十五年(1882~1889)稿成,未梓。原为补正光绪《镇海县志》,后改为重修。稿已散佚,民国《镇海县志》多取裁于此稿。
  民国《镇海县志》 县知事洪锡范、盛鸿焘修,镇海王友莱、慈溪杨敏曾同纂。志自民国九年(1920)始修,至十三年稿成,二十年刊行。全书45卷,首1卷,地图1卷。镇海文管会、档案馆有藏本。
  民国《镇海县新志备稿》 2卷。董祖羲辑。附于民国《镇海县志》之后,记述民国《镇海县志》截稿后近事及补缺拾遗。
  六、杂志
  遗闻逸事
  △定海(今镇海)盖海壖之地,三方距海,中央微隆,四面斜落如伏龟之形,海道辐辏之区,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控高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蛟门、虎蹲,天设之险。(南宋乾道《四明图经》)
  △带江濒海之地,蛮舶之贾于明,明舟之贩于他郡,率由此出入。蛟门、虎蹲,可以舣缆,谓之泊潮。县御前水军云屯数千灶,人物阜繁,鱼盐富衍,士习相承,皆诗书礼义之训;而山谷之民,耕桑乐业,有老死不识县邑者,俗多醇厚云。(宋《宝庆四明志·定海卷》)
  △定滨大海,居斥卤之中,其土瘠而无灌溉之源,故耕者无终岁之给;然瘠土之民啬而能勤,劳而能思,故其俗甘勤苦,务织作,温柔敬爱,有无荒之风焉。然利近东海,民资渔罟出没,衣食之源,过于农耕,遂多重彼轻此,野有芜土,而人习风涛。又其盐之所煮,与象相埒,虽嘆蓷多忧,亦庶几免于艰食乎。(明嘉靖《定海县志·风俗》)
  △秦始皇东游至鄮,登大蓬山,曰:“此地可以达蓬莱”,因名达蓬,在今县之江北。(康熙《定海县志》)
  △宋元丰三年(1080),郑佃撰《妙胜寺碑记》云:明州定海县有禅院曰妙胜,距州城三十里,濒海之上,环水之中,居处庳陋,而有风涛漂注之患。五代清泰中,居人姚琯始以其地易而新之,遂能避其患,而众安以处也。其徒以籍相传,房居而族食,凡百有四十余年……(案:妙胜寺今为地名,距海7公里,沧海现为桑田变化大矣。)(光绪《镇海县志·金石》引自《浙江通志》)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鄞楼异知明州,依元丰故事造舫百航,置海口,专备高丽使臣之用,投赐铁符于招宝山海道以镇之。时有巨鱼出迎,长数丈,鳞甲耀日,观者骇愕。又用赐钱造二乘舟,锦帆朱鬣,威耀若神,固陵善之。(清光绪《镇海县志》)
  附:全祖望《铁符志》
  招宝山本名候涛山,居民以其当海口,商舶所经,百珍交集,因以招宝名之;或以为因山下蚌珠者,妄也。相传宋政和间沉铁符山下,按况逵《丰惠庙记》所云,则当时所制凌虚致远、灵飞顺济神舟之属皆在是山下也。其铁符殆林灵素等之所为,道君方崇道术,尚符瑞,而巨鱼之祥,守臣以此迎合,邀再任矣。嗟乎!病乡井以博一官,又造为诡异,诬惑耳目,异之罪不足责,特外夷贡使曾未几至,而燕山已尘起矣。嗣君航海奔逃于金鳌背上,铁符能少效其灵却峙头犯驾之师否耶?楼氏《昼锦堂世谱》特变其说,以为是时海潮坍溢民田,乃以铁符自山投之于海,泛滥以定,因以名县。是楼氏子孙自愧废湖给贡使之失,而欲以此掩之,不知定海之得名在朱梁时,又可见其后人之不学也已!
  △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冬,制帅集撰颜颐仲以鄞县桃花渡、定海江南渡为往来民旅之害,申朝省拨府帑代输常平司,免拘渡钱以便民,仍藉定海民船输载,人收二钱。(宝庆《四明志》)
  △郑清之《治水判官黄公(恕)祠记》云:庆元之属县曰定海者,东滨沧溟,世苦潮患。治北走二舍,则庄北村之新土塘也;稍北即武功村之和尚塘也。界中有流淖淤荡,深莫测其底,南北相距百余丈,延袤数里,横亘阡陌之间。前哲……俱尝聚土列石甃之,比将成,水从下涌,泛溢无际,功蔑攸措。时或静夜有声如鼓,翌日必大决,海潮外应,扬涛涌入,桑田殚为斥卤;岁或十余决,迩年尤数,众共神之,望洋蹙额,束手浩叹而已……时公(黄恕)领(浙东)转运(使)判官,素以廉干闻,章君(知府事兼沿海制置使章大淳)遂属以厥事,公慨然任之。即日单骑诣其所,露处野宿,躬荷牐督役运土石,众亦猛奋,两涯蚁集,垂成而复决者屡焉。每决必先期有声,水涌如沸,役再,越宿弗就。……旁有峻崖,公策马临之,告于众曰:吾死于此,若辈奋力。语未毕崖如雷,公并马溺焉,众号擗声震原野。已而,波涛恬然,乃如公命投土,不复淖决,三日封土与两塘连接。……淳祐戊申(1248)夏四月八日也。……闻于朝,敕进秩宣抚判官,表其墓,听民立庙祀之。公讳恕,字文揆,别号东浦,襄人也。应嘉定制举,历官簿丞、令长,所至以仁断称……。(光绪《镇海县志》引自《浙江通志》。郑清之,字德源,鄞人。宋嘉定十年进士,淳祐七年(1247)任太傅、右丞相,进封魏国公。)
  △史忠惠王浩荐朱文公(熹)知南康军,文公到明州过谒,留明州半月,鄞镇学宫明伦堂三字皆其亲笔也。时文公访沈端宪于家,留之数日,讲论理学,疏食菜羹,相得欢甚。(民国《镇海县志》)
  △方国珍倡乱以亡元,于明乍降乍贰,而独得受千步廊之赏,邀兴王保护,何耶?详考之,则国珍遣其子亚关入朝时,具言沿海险要,当筑城以备患。浙东既平,遂遣汤信公如其言而行,是有功于民,亦有功于吾乡也。(民国《镇海县志》引自《句余土音诗话》)
  △吾邑为滨海要区,宋时设沿海制置使,明则置指挥使以防御之。有都指挥、同知、佥事、知事、经历等官,皆颁以印章。指挥之最小者则为千户、百户,吾邑共七十二员,子孙皆世袭,父没子承,兄终弟及,必请于朝,引见后得袭职,亦得由武功补把总,递升至总兵官。(《蛟川诗话》)
  △明嘉靖时,倭寇东南,乘汛入犯,临阵多挥扇为号,一挥扇起,则众皆舞刀向空挥霍,名舞蝶阵。又为长蛇阵,向前挥舞八脚旗,以次鱼贯而行,最悍者为前锋、后殿,余则勇怯相参行,必长而缓,严而整。故占数十里不可近,驰数十日不为劳。布阵必四分五裂,故能围;对营必先遣一二人挑(跳)跃而蹲伏,故能空竭吾之矢石火炮;冲阵必伺人先动,动而后突入,故乘胜长驱;战酣必四面伏起,突绕阵后,故令我军惊溃。每用怪术,若结羊驱妇,类先以骇观,故吾目炫而彼械乘。惯双刀上诳而下反掠,故难格;钯枪不露竿,突忽而踯,故不测;弓长矢巨,近人则发,故命中。敛迹者其进取也,张扬者其退遁也,故破舟以示逃,而突出金山之围;竹梯以示攻,而旋有胜山之去。(光绪《镇海县志》引自《山舍偶考》)
  △倭乱时定海用兵最久,海忠介瑞方仕淳安令,解饷至,海道谭纶谓瑞有文武才,请于总制,故宗宪留之军前,与定令宋继祖共筹兵饷,多为制府所倚赖。(光绪《镇海县志》引自《海防类考》)
  △邵大司马辅忠,垂髫即试童子第一十五,补弟子员。二十一登第,授常州府推官,禁左道之惑民者,毁淫祠二百三十所(《天愚集》)。及为工部郎中,首劾李三才贪、险、假、横四大罪,寻谢病去,久之起故官。天启元年,官顺天府丞,奄人刘朝田诏坐盗宝论死系狱,魏忠贤矫旨移入司礼监,给事中毛士龙纠之,事几寝。辅忠劾士龙贪淫诸罪,士龙亦讦其奸贪,旋夺职。五年,召起故官,骤迁至兵部尚书视侍郎事。七年三月,护桂王之藩衡州,加太子太保。还朝,事已变,移疾归,寻丽逆案(《明史稿》本传)。晚年里居,莳花筑石,以诗酒自娱。尝爱堪舆家言,日游山水,所至则有题咏,所著诗一卷,《补陀山志》八卷(《蛟川诗话》)。自南北沦没,奉旨仍以大司马主联络恢复事。无何,浙东继陷,事不可为,祝发避迹大雷山,不数月病返于家卒。(民国《镇海县志》引自《天愚集》)
  △甲申之变,南北隔绝,崇明叛将张国柱下海虏掠。时舟山鲁王监国,大将王之仁命其子四摄定海总兵,之仁诫之曰:如国柱来,勿放入关。遂不得入,泊舟招宝山外数日,乃以珍宝赂四,求一二小舟近岸鬻米物,四许之。初亦循约,次日蜂拥入城,大掠三日。此从来巨寇剽掠所未经者。(民国《镇海县志》)
  △兴国公王之仁由武举任定海总兵官,会方安国逼监国南行,之仁曰;此军数十万倏然而渡,孤军何以迎敌?吾惟一死耳!乃以舟载妻妾并两子妇、幼女、诸孙尽沉于蛟门下。捧所封敕印北面载拜,投之水,独至松江,峨冠登陆,观者骇愕。入见洪承畴,自称“之仁前朝大帅,今来投见,死于明处。”承畴复接以礼,命薙发不从,八月二十四日戮于西市。(民国《镇海县志》引自《蛟川诗话》)
  △邑田制三变。宋元官俸授田时有官田、民田,县令四百亩,丞簿尉减之,制置使迄千户各授有差。明初有军田、民田,卫五所,每所千百户,百户管军百二十人,皆开屯种田作饷。中叶官军无田,上年给米,下年给粮。明季有灶田、民田。灶田课解运司,民田课解藩司。清仍之。兵制亦有三变:宋元时设水军,宋水师皆土著,元则蒙古;明初设五所卫官军,中叶卫军守御有召募五营而统于总镇;清裁军卫,召募兵丁,有马战、步战,步有水战、水守兵。(民国《镇海县志》引自《唐令志稿》)
  △邑中城市一、六、三、八四日。崇祯之末,十年转盼,一变为坦途,再变为荆棘。张前川杰再镇蛟关,惊异曰:吾初莅斯土,往来济济,今何稀落如晨星。乃大赉牛酒,首为剧会于中衢,劝逐利者市如故。四门之民亦各市牛酒为剧会应之。(民国《镇海县志》引自《天愚集》)
  △胡准《福民庙记》云:此地(郭巨所城西门外)当唐初海潮汩没,沿山斥卤,故名大涂洋。历千余年,至我(清)朝定鼎以后,沙涨土腴,民居稠密……(民国《镇海县志》)
  异珍奇观
  △宋祥符五年(1012),有芝草生于瑞岩青松峰之下。(清光绪《镇海县志》,下简称光绪县志)
  △绍定元年(1228)夏,泮池莲出双萼。(光绪县志)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霜降日,天雨氂,色苍白,以手扑之,如灰飞散。(清乾隆《镇海县志》,下简称乾隆县志)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二月二十九日未申时,日光暗,有青黑紫色如日状者与日相荡,俄而数百千万弥天者半,逾时渐向西北散去。(乾隆县志)
  △嘉靖三十六年(1557),获白鹿于(舟山)山中,形色殊异。时总督胡宗宪方提兵兹土,有司以告宗宪,表献之。(光绪县志附徐渭代胡宗宪两进白鹿表)
  △嘉靖四十年(1561)六月三日,天日晴丽,忽空中降白物,大小如雪片,晶光映日,以手扑之随灭,自午到申而止。二十四日暮,天西北陨物如升子,上锐下大,其色黄白,下有紫赤色挟持之,瞬息大如斗,精光四射。将至地,光影起伏者再。盖类占书所谓天狗,但堕地不闻有声耳。(光绪县志)
  △万历三十九年(1611)十月朔,夜半,彗星见东南方,长三、四丈,其色白,日出渐没,旬余乃止。(乾隆县志)
  △万历四十六年(1618)秋,有白气见于东方,状似剑脊,长竟天,弥月乃隐。(乾隆县志)
  △万历四十八年(1620),虎入清川门,官兵逐之,毙于刘千户家。(乾隆县志)
  △崇祯元年(1628)七月,有彗星长丈许,每夜半则见。(光绪县志引自雍正府志)
  △崇祯十二年(1639),有大鱼自定海入鄞江,翅如风帆,水为立起。(光绪县志引自雍正府志)
  △清顺治三年(1646)五月二十九日太白昼见,七月,有星自北而南不计其数。(光绪县志引自唐令志稿)
  △顺治十六年(1659)日有大晕,围广亩许,二月朔日将沉,有白气一道化为流星,自南而东坠,长竟天。(乾隆县志)
  △康熙九年(1670)五月十六日,五色彩云见。是冬雨雪,自十二月十三日至二十七日少霁。(光绪县志引自唐令志稿)
  △康熙十三年(1674)正月朔辰时,有见日三四相,并如斗状,后纷堕。(光绪县志引自唐令志稿)
  △康熙十八年(1679)起,数载中江南虎灾,白昼啮人,几无虚日。(乾隆县志引自唐令志稿)四十五年虎入城。(《小江集》)四十七年十月初五日,虎入东门。(《甬上续耆旧集》)
  △康熙十九年(1680)冬十一月,长星见自西南,横亘东北,形如匹练,自昏至夜半,月余乃没。(乾隆县志引自雍正府志)
  △康熙二十一年(1682)七月二十七日,有星孛西方,长竟天。(乾隆县志引自唐令志稿)
  △康熙四十年(1701)七月二十一日午时,五色彩云见,光华灿然。(乾隆县志)
  △康熙四十一年(1702)二月初,昏时有一黑星在西南方,星下白气直冲数丈至西。(乾隆县志)
  △雍正二年(1724)三月,西管乡二三十里内麦茎生虫,头红身黑状如蚕,十日内麦叶食
  尽……虫入后海而灭,麦仍熟。(乾隆县志)
  △雍正六年(1728)正月十四日,夜有鸟飞,蔽天如黑云,声若雷,来自西北,向东南去。(乾隆县志)
  △雍正十一年(1733)十一月朔辰刻,日食不尽如钩。(乾隆县志)
  △乾隆八年(1743)三月初三大雪,十一月彗星见西北方,光芒四五丈。(乾隆县志)
  △乾隆十四年(1749)八月,乡城杏花遍开。(乾隆县志)
  △ 道光元年(1821)八月,桃李花开。(光绪县志引自陈志稿)
  △道光四年(1824),八月梅花开。(光绪县志引自陈志稿)
  △道光六年(1826),彗星见,长四五丈,月余始没。(光绪县志)
  △道光十九年(1839)夏,太白昼见,秋雨红雨。(光绪县志)
  △道光二十二年(1842)夏,日食既,星俱现光,群鸟返林,鸡鹜栖桀,阅半时始还光。(民国县志引自张志稿)
  △咸丰元年(1851),后海伏龙山外新涨一沙堤,长约八里,高潮退露三尺,潮涨尺许。(民国县志引自张志稿)
  △咸丰三年(1853)七月,彗星见西方,长丈余,光芒上射,日入时辄见。(光绪县志)
  △咸丰八年(1858),三月望日后,东南方有白气,长竟天。七月十九日福泉山鸣。
  △光绪三年(1877)六月十六日夜,伏龙山见雪。(光绪县志)
  △光绪四年(1878)五月,东管乡禾生三穗,十月桃李花开。(光绪县志)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