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娱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64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文娱风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2
页码: 853-8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旧时中国某县城的民间文娱活动,包括与祭祀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文娱、节日文娱活动、婚丧喜庆时的演出,以及近年来科学思想的推广和迷信活动的减少。另外附录了对一些不良陋俗的革除措施。
关键词: 镇海县 心意习俗 文娱风俗

内容

旧时,民间文娱活动一是与祭祀活动联在一起,在祭神、祀鬼、拜祖先、求龙王时,配以文娱活动,娱神同时娱己。如迎神行会、庙会戏、还愿戏等。二是节日文娱活动。如春节马灯,元宵灯会,端午划龙船等。三是婚丧喜庆时演戏、奏乐等。四是平时纳凉、休息时听新闻、讲故事等自娱自乐活动。(详见《文化新闻》编)
  正月 初一至十八日。马灯、车子灯、船灯、大头和尚、跳魁星(长山地区)。十四日夜放水灯(柴桥地区)。
  二月至三月 庙会,演戏为庙神祝寿。大碶地区正月初二至十八日分地段献灯,收入多用作水龙会、修桥等公益事业。二月初柴桥礼拜会,三月初六丁家山下裴将军庙菩萨出巡,行会。行会行列中有民间音乐、舞蹈、大旗、高跷、抬阁等,热闹非凡。
  四月 青苗会。如亚浦杨亭庙、大碶廿四庙会等。城区四月半会最盛。
  五月 稻花会。如昆亭圣山庙。端午节在丁家山下有划龙舟盛会。
  七月 七月半盂兰盆会。僧道放焰口,做道场,唱小曲。
  九月至十二月 各地庙会,演戏(庙神诞辰庆寿戏,还愿戏等)。
  冬至 祠堂祭宗谱,演戏。
  大旱年 求龙王行雨。从龙潭(如三山龙潭岙、陈山龙潭、郎家坪龙王堂)出发,绕境区行会一周。
  瘟疫流行时,请五都神(如亚浦下洋西宫、大碶行宫)出巡行会。
  当地民间艺人有杖头木偶、蛟川走书、甬滩、京剧班(长山)、唱新闻。
  外来民间艺人有耍猴戏、卖梨膏糖、唱莲花落,常有职业剧团如徽班、京戏班、来演庙会戏、还愿戏。在民国时,城区有小剧场,不定期卖票演出京剧、越剧。
  新中国成立后,迎神行会已不行。50年代时,乡镇组织业余剧团演出现代戏,60年代,农村建立俱乐部。70年代乡镇办起文化站、文化中心,活动趋向多样。电影在60年代后普及到农村。80年代起,看电视、电影已成为城镇居民生活习惯,农村也相当普遍,青年人喜爱快节奏、有刺激性的体育、武打、言情和译制片,中老年人则爱看地方戏曲和家庭生活片。
  附:陋俗及其革除
  缠足 封建时代以妇女脚小为美,强迫幼女包脚缠足,造成双足畸形,行走困难。民国初年,有识之士在各乡镇组织“天足会”,劝导放足,曾受封建势力阻挠、恐吓和谩骂。经实例教育和妇女自身觉醒,此俗遂绝。
  吸毒 鸦片烟在清末传入,吸食者多为官吏、殷商、士绅,以后逐渐增多,民国时期曾两次铲除当地烟苗,并勒令戒烟,但累禁不止。日寇侵占期间,售毒合法,吸毒公开。城中和柴桥、澥浦等设有膏店,俗名“燕子窠”。抗战胜利后,吸毒者逐渐减少,至新中国成立后彻底禁绝。
  赌博 旧社会赌博盛行,麻将、牌九、花牌、花会、押宝等种类繁多。一般人家也在节日或空闲时搓麻将,赌少量钱物作消遣。赌头赌棍设赌场诱人入局,并与高利贷者相勾结,骗取钱财。嗜赌者往往为之倾家荡产,家破人亡。50年代起严禁赌博,没收赌具,赌博禁绝。近几年来死灰复燃,累禁难止。
  溺婴、弃婴 旧社会穷人无力抚养众多子女,将新生儿(多是女婴)塞入马桶或红脚桶中闷死、溺死,或弃于路旁、厕侧、育婴堂。也有非婚生子溺婴、弃婴。50年代后贯彻婚姻法,溺婴、弃婴犯法,且生活逐年提高,又推行计划生育,奖励独生子女,此陋俗乃止。
  堕民 元称“怯怜户”,明称“丐户”,俗称“堕弁”(男)、“送娘子”或“送嫂”(女),历代视为贱民,受社会歧视。清雍正、光绪和民国时曾多次获准脱籍,倡导与平民同等待遇,但仍相沿不改。解放后才打破传统偏见,现今“堕民”贬称已成历史陈迹。
  赶天狗 旧俗每逢月蚀,敲打铜锣、面盆等铜铁响器,燃放爆竹,说是能吓退吃月亮的天狗,至月复明乃止。随着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此俗在40年代已渐绝。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