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628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卫生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1
页码: 8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江南地区民国时期医疗条件的欠缺和卫生习惯的恶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对卫生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包括推广新的接生方式、免费疫苗接种、建立卫生院和培训乡村医生等措施。但部分不良卫生习惯仍未完全改变,如随地吐痰等。
关键词: 镇海县 生活习俗 卫生

内容

民国时期缺医少药,小病用土方土药,如用汤匙刮痧、吃桑叶熬汤治眼病等,急病才求医。较大村镇有中医坐堂或设医寓看病,山区、农村有求神许愿消灾治病陋习,偶有游方郎中走村串户,谋钱治病。妇女生育多由接生婆助产,用碎碗爿割脐带,有的婴儿感染破伤风早夭,俗称“七日疯”、“六日头”。村前屋后露天粪缸罗列,路倒药渣,任人践踏,猪粪、鸡屎满地,河浮死畜,有些人还喝生水。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讲究卫生,推行妇幼保健,普及新法接生,婴儿幼儿免费接种防病疫苗。乡乡设卫生院,工厂、农村设保健所、站,培训赤脚医生(即乡村医生)。城镇公厕有专人管理。80年代后,乡镇多有自来水,城镇新建住房均有卫生设备,农村也开始管好粪便。只是随地吐痰、饭前便后不洗手等坏习惯,尚未彻底改变。近年农村烧香求神治病陋俗又有所见。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