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共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59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公共卫生
分类号: R185
页数: 2
页码: 795-7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有传统卫生习惯,民国期间开始进行卫生宣传和建设。1952年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开展群众运动。1960年以后将“四害”改为“两管五改”。1978年重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治“脏、乱、差”,整治环境卫生为重点。1982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与创建文明单位结合。
关键词: 镇海县 卫生防疫 公共卫生

内容

民间历来有除夕“掸尘”、端午节悬艾剑、喷雄黄酒辟邪除虫传统卫生习惯。民国期间,常开展夏令卫生宣传活动。1925年建立河工局,兼管城河水利和环境卫生,建粪池和垃圾堆场,县警察局设清卫班,有清洁工10人。1929年浙江省新政视察员报告内称:“镇海县公共卫生事项,办理较有成功者以城区、庄市及大碶、龙山数处暨江南小港、芦江各村,余未能积极进行,见道路污秽、垃圾堆积、粪缸罗列路旁、沟渠不通、死畜腐物浮沉其间,公安警察视若无见,对于妨碍公共卫生事项绝不过问……”1934年在县城内始建公共厕所,各地乡绅亦多有修路、栽树、办“义冢”、公墓之善举。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政府曾在柴桥一带取缔露天粪缸。
  爱国卫生运动 1952年4月,县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次年改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开展爱国防疫群众运动。城乡普遍发动大扫除,订立爱国卫生公约,扑灭“五毒”(鼠、蚊、蝇、虱、臭虫)。1956年提出除“四害”(老鼠、麻雀、蚊子、苍蝇),作为爱国卫生运动中心内容。1958年“大跃进”时期,掀起以除“四害”为中心爱国卫生运动高潮。6月15日,中共镇海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发出开展突击除“四害”指示,6月19日起连续3天突击消灭麻雀,每晨3时全县各地同时敲起各种响器,燃放爆竹,轰吓、围剿麻雀。1960年3月,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注意卫生工作有利于生产、工作、学习,标本兼治,突击与经常相结合,同时将“四害”中“麻雀”代以“臭虫”。1965年,农村结合积肥,开展“两管五改”(饮水与粪便管理,改良水源、厕所、畜圈、炉灶和环境)工作,提倡将露天粪缸“小段集中,远离水源,加盖搭棚,定期灭蛆”。十年动乱期间,爱国卫生运动处于低潮。1978年重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治“脏、乱、差”,整治环境卫生为重点,恢复每年元旦、春节、“五一”、国庆节前突击搞卫生和检查制度;全县集镇配有清卫工人129名,建公共厕所287个。1982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爱国卫生运动与创建文明单位结合起来。同年3月县人大常委会通过《镇海县城镇卫生管理暂行规定》,建立门前“三包”(包卫生、绿化、秩序)等卫生责任制度。城关镇通过3次文明礼貌月活动,清除垃圾瓦砾12310吨,疏通下水道451条,改造“烂水明堂”56个,清除卫生死角1325处,全镇配设19名街道清扫员,镇内400余口水井定期消毒。1985年4月城关镇设市容监察队8人。1984年中国石化第三建筑公司、镇海城关中心小学、镇海电影院被评为省级文明卫生单位。随着改革深入,经济发展,城乡卫生面貌改观较快。
  农村饮水改良 沿海一带人民自古饮用“苦咸水”,山区人民,一遇天旱,即深夜担桶去山坑水潭汲水。平原地区人民多饮用河水、天落水,也有在村庄附近挖塘蓄水,立禁保护。
  60年代开始,推行一村一塘(井)和打灶边井,至1981年全县有各类水井12000余口,饮水塘400余只。1962年城关镇自来水厂建成。1979年开始,采用民办公助办法,开展以建造自来水厂(站)为主要形式的“改水”工作。1980年塔峙乡杨岙村建成全县第一个村级自来水站,同年柴桥镇自来水厂落成。1979~1985年,改水总投资403万元(其中省拨14万元,市拨1万元,县拨67.5万元),共建成水厂(站)46个,受益人口17万,占全县总人口34.84%。改变有的地方过去“春天吃泥水,夏天吃臭水,秋、冬吃脏水”和施用农药季节吃“毒水”(农药污染)状况。1984年镇海被评为宁波市改水工作先进单位。
  食品卫生 解放后,先后制订并执行《镇海县管理有关卫生商业暂行法则》(1952年)、《镇海县饮食行业(摊贩)卫生管理实施细则》(1963年)、《关于加强水产品卫生管理细则》(1972年)、《关于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禁止销售不洁饮食品暂行规定》(1981年)。1983年7月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50年代着重饭店、饮食店卫生管理。60年代开始加强公共食堂、食品生产单位以及小水产品卫生管理。1972年起,规定每年小满至秋分不得销售咸蟹、泥螺。1983年起,个体食品店摊猛增,1985年卫生局制订《饮食行业卫生许可证发放办法》,规定卫生合格才准登记开业。此年对27家食品生产单位进行检查,食品卫生状况平均合格率86.72%,以酱油和消毒牛奶的合格率较差(分别为50%、16.76%)。每年夏秋季节组织食品卫生大检查,平时抽查。1978年,沿海地区发生食用织纹螺中毒117人,死亡2人;1979年又发生中毒22人,死亡1人。为此,政府公告禁食织纹螺。
  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 1951年9月,镇海工人医院负责城关内工厂医疗保健工作,1954年后由县卫生防疫部门承担劳动卫生监测和指导。1974年,对工厂企业劳动卫生状况和职业病进行调查与防治。1983年,634个工厂建立劳动卫生档案,103家工厂、11594名工人建立健康档案。镇海工人接触有毒有害物主要为苯、铬、铅、氰化物、矽尘、水泥尘、石棉尘和高温、噪声等。1979~1984年,对83个工厂848名接触苯的工人定期健康检查,发现有慢性中毒症状105人,占12.38%,其中慢性中毒伴再生障碍性贫血4人,经治疗,1人死亡。1984年对13家印刷、蓄电工厂178名铅作业工人健康检查,发现铅中毒10人,进行驱铅治疗。1974~1983年对52家工厂1996名粉尘作业工人定期健康检查,发现矽肺患者3人。1983年对全县医疗机构的X光机射线漏出量进行测定。通过此类工作,改进防护设备,改善劳动条件。
  学校卫生 解放后,学校卫生工作由卫生、教育、体委等部门共同督促实施。镇海、柴桥、骆驼、大碶4所中学设医务室,其余各中、小学校均有兼职保健老师。学校卫生主要工作为:开设卫生课,进行健康教育;进行学生生长和健康状况调查;防治常见病;进行教室采光照明调查;饮食、饮水和营养卫生指导以及体育锻炼指导等。1981年对20所中、小学校5184名学生视力调查,城镇学生视力不良率为22.2%,农村学生视力不良率为14.89%。1982年制订县中、小学学生生长发育标准,对14所中、小学校7~18岁的4624名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调查,均符合省规定标准。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