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物胜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576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文物胜迹
分类号: K872.55;K928.7
页数: 18
页码: 764-7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52年在镇海县塔峙乡徐圣禅别墅发现了8架古琴和太平天国时期的文物。1979年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开展文物普查、鉴定、收藏和保护工作,库藏文物包括战争遗物、古书画、玉石器、陶瓷器、铜铁器、古钱币等500余件。1989年12月,镇海县的部分文物遗迹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镇海县 文物胜迹

内容

1952年塔峙乡徐圣禅别墅发现古琴8架,城关向凤楼家保存太平天国首王范汝增、戴王黄呈忠致英法军照会原本1件,均转送省博物馆收藏。1971年成立文物清查小组,配人员2名,选聘文物保护通讯员38人。1979年9月建文物管理委员会,设办公室,进行文物普查、鉴定、收藏和保护工作。先后报批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招宝山(包括威远城、圆通宝殿、明清碑碣)、安远炮台、后海塘、戚家山、定海内城建城碑亭、鼓楼、吴公纪功碑亭、小洞岙青瓷窑址。至1985年,库藏文物有:中法战争镇海口战役平夷铁炮2门;古书画323幅,较珍贵的有24幅,其中有明祝枝山《五言绝句草轴》、清任伯年《朱元璋拜石图》;玉石器129件,其中上等级21件,三级25件;陶瓷器335件,其中上等级69件;铜铁器190件,其中上等级11件;古钱币100余种上万枚。小港镇文保员王振彪,20余年来搜藏古玩文物500余件,古今名人书画百余幅,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石器,原始社会陶器,春秋战国杯、盂,秦钟、汉砖、晋瓷、唐壶、宋瓶、大明宣德炉、帽筒、清祭红瓶、冷枚宫廷宝画等等,部分瓷、陶、石、铁、铜制器皿已献给国家文物部门保存。
  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镇海口海防遗迹”(含威远城、月城、明清碑碣、安远炮台、金鸡山瞭望台、靖远炮台、平远炮台、宏远炮台、镇远炮台、戚家山营垒旧址、吴公纪功碑亭、吴杰故居、泮池)、镇海后海塘(含建城碑亭)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节 海防遗址
  1952年塔峙乡徐圣禅别墅发现古琴8架,城关向凤楼家保存太平天国首王范汝增、戴王黄呈忠致英法军照会原本1件,均转送省博物馆收藏。1971年成立文物清查小组,配人员2名,选聘文物保护通讯员38人。1979年9月建文物管理委员会,设办公室,进行文物普查、鉴定、收藏和保护工作。先后报批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招宝山(包括威远城、圆通宝殿、明清碑碣)、安远炮台、后海塘、戚家山、定海内城建城碑亭、鼓楼、吴公纪功碑亭、小洞岙青瓷窑址。至1985年,库藏文物有:中法战争镇海口战役平夷铁炮2门;古书画323幅,较珍贵的有24幅,其中有明祝枝山《五言绝句草轴》、清任伯年《朱元璋拜石图》;玉石器129件,其中上等级21件,三级25件;陶瓷器335件,其中上等级69件;铜铁器190件,其中上等级11件;古钱币100余种上万枚。小港镇文保员王振彪,20余年来搜藏古玩文物500余件,古今名人书画百余幅,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石器,原始社会陶器,春秋战国杯、盂,秦钟、汉砖、晋瓷、唐壶、宋瓶、大明宣德炉、帽筒、清祭红瓶、冷枚宫廷宝画等等,部分瓷、陶、石、铁、铜制器皿已献给国家文物部门保存。
  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镇海口海防遗迹”(含威远城、月城、明清碑碣、安远炮台、金鸡山瞭望台、靖远炮台、平远炮台、宏远炮台、镇远炮台、戚家山营垒旧址、吴公纪功碑亭、吴杰故居、泮池)、镇海后海塘(含建城碑亭)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节 海防遗址
  威远城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都督卢镗与海道副使谭纶为防倭御寇督建于招宝山巅。城呈长方形,周长600余米,高7.4米,有雉堞73个,东北、西南各开一城门。西南城门勒额“威远城”。内门联曰“海不扬波千古定,地无爱宝一山招”,为明时所镌。清与民国官兵曾在此抗击英、法、日等侵略军。1981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1985年重修加固。1989年12月12日作为镇海口海防遗迹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招宝山月城 在招宝山北侧威远城东门外,清光绪九年(1883)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前夕,浙江提督欧阳利见恐威远城孤立难守,乃在山之北腰增建月城。现存城长60米,城门高3.8米,深3.4米。正门上镌“宇海乂安”,城内壁嵌欧阳利见撰《月城碑记》。
  管界巡检司城 在澥浦大岭冈墩南坡,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周长800米。土筑城垣多处已圮,南门在60年代拆除。
  太平岙巡检司城 在上阳太平岙口,明正统十三年(1448)建。今城垣残址轮廓可辨。
  白峰巡检司城 在白峰司前岙,建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守王俣奏降为海内巡检司。遗址周长301米,占地6825平方米,城底宽约6米,高4~7米不等。残址轮廓可辨。
  霞峙巡检司城 在郭巨霞峙岭巅,建于明初,城周460余米,今泥城尚存。
  海内西寨巡检司城 在峙头司城岙,建于南宋嘉定七年(1214),城周140丈。解放初城垣完整,1964年为建设需要,大部分拆除,依山部分尚存。
  长山岗堠营垒遗迹 在邬隘乡璎珞村南首炮台山上,海拔176.2米,建于明初。四周垒石砌成,周径60米,西首一门,中有一洞通山下,遗址占地300平方米,保存较完整。
  金鸡山瞭望台 在小港西北金鸡山顶,海拔101.4米。明时筑有炮台,光绪十年(1884)扩建为营寨,用乱石砌筑椭园形城垣,中由条石砌建瞭望台,高5.4米,底4.7×4.8米,成宝塔形。东侧植浙江提督欧阳利见所书“督师御敌处”石碑一方。
  戚(七)家山营垒 在小港沙蟹岭南侧,相传明戚继光等抗倭将领曾扎营于此。清光绪七年(1881)总镇杨春和建营垒,欧阳利见曾驻防于此。平面椭圆形,周长600米左右,用块石垒成,高1~2米,墙厚2~2.5米。1981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营营垒 俗呼大粮子,在红联村卢家,建于1881年,为清代和民国驻兵要地。城垣呈方形,周长600余米,东墙存残体高1米,宽3~4米,营房抗战时毁。
  总台山烽堠 在郭巨北门外总台山上,海拔309米,明建烽堠,清升总台。上边7米,下边8米,高3.7米,乱石垒筑,台上建石屋,硬山顶,条石盖铺,高1.82米,面宽2.8米,进深2.5米。
  其他烽堠 多为明初建筑。虾㢀烽堠在上阳虾㢀村南端海拔50米山腰上。面6米,底7米,高3.5米,乱石垒筑,台面中部内凹。梅山烽堠在梅山里岙烟墩冈,海拔148.9米。小门烽堠在白峰乡小门后山冈,海拔128米。东岙山烽堠在三山东岙村山顶。菖蒲山烽堠在昆亭西北炮台冈山,海拔465.8米。穿山烽堠在柴桥穿山村海拔100米山顶上。林大山烽堠在霞浦林大山巅,海拔87.7米。大岙山烽堠在小港青峙大岙山上,海拔100米。张师山烽堠在小港北面炮台山巅,海拔49.5米。竺山烽堠在小港北海拔90米竺山山腰上。澥浦烽堠在澥浦岚山之巅,海拔101米。清溪山烽堠在余严高炮台山北垄,海拔128米,台西南有钢筋混凝土掩蔽室,为日本侵略军于1944年冬所建。上列诸烽堠形制均与虾㢀烽堠相仿。
  靖远炮台 在小港港口沙湾头,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三合土夯筑,平面呈凹形,长45米,宽9米,高4.4米,顶部已毁,设2×2.4米炮洞5孔。各炮室间有隔墙,为当时镇海建制最大的炮台。
  镇远炮台 在小港竺山下小浃江口,面临大海,建于1880年。三合土夯筑,长52.6米,宽9米,面1.2米,底2.7米,高4.8米,原设炮眼5孔,毁坏严重。
  安远炮台 在招宝山南麓,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三合土夯筑,平面呈圆形,占地269平方米,内径14.5米,壁厚2米左右,高6米。台西北开一洞门,门高5米,宽3米,东南开炮眼,今顶已毁。1981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远炮台 在小港金鸡山东北腰部,建于1887年。三合土夯筑,平面呈曲尺形,总长20米,面1.6米,底2.5米,高5.3米。
  宏远炮台 在小港笠山北垄坡顶,面向大海,建于1887年,今尚存三合土断垣残墙。抗战初期,在此重建混凝土浇制的要塞炮位3座,今仅存1座。
  探照灯遗址 在小港青峙清凉山巅,海拔92米。1937年抗战初期宁波防守司令部建,钢筋混凝土浇制,长4.2米,宽3.9米,高4.9米。
  镇远(新)炮台 1936年7月民国政府撤安远、平远、绥远炮台,在青峙钳口门炮台山另建镇远(新)炮台4座,各置克虏伯21厘米口径大炮1门,曾在抗日战争中多次击退日舰,1940年7月日军登陆后被毁。今存钢砼炮台遗址3座。
  第二节 古文化遗址
  横山遗址 属新石器时代,在小港棉花村横山下。1980年4月出土柳叶形石镞多枚和单孔石刀、扁平单孔石铲、长方形石锛、陶纺轮等遗物。
  沙溪遗址 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柴桥沙溪村蛇山脚下。面积7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1987年11月宁波市考古研究所试掘,陶器有夹砂红陶支座、鱼鳍形鼎足、灰红陶罐、陶釜、陶豆等;石器有双孔长方形石刀、石锛、有段石锛、柳形石镞等。
  白峰遗址 属战国时代,在白峰百丈村北侧海边。面积数千平方米,文化层厚1.5~2米。1980年平整土地时出土过罐、碗、鼎、足等陶器,拍印回字纹、方格纹、麻布纹以及单孔石刀、石戈等。
  陈华遗址 属汉代,在霞浦陈华浦。50年代出土过陶井圈、大瓦、木桩等。陶井圈高约25厘米,直径80厘米,厚2厘米,外拍绳纹。
  岙口青瓷窑址 属中唐晚期,在汶溪小洞岙村,保存较完整。堆积层东西长78~85米,南北宽68~75米,厚2米。1979年调查有碗、钵、盅、洗等。胎质灰白或涤灰色,彩釉呈青或青黄色,采用刻划、模印、堆塑、点彩等装饰手法,题材以荷花、秋葵为主,间有龙纹、双鱼纹。窑具有筒形、覆钵形垫座,间隔窑具和匣体。1981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钟山窑址 属中唐晚期,在汶溪小洞岙口神钟山。堆积层东西长65米,南北宽40米,厚0.8~1.5米。1979年调查,内涵与岙口窑址近似。
  何家园窑址 属中唐晚期,在汶溪小洞岙村何家园。堆积层南北长65米,东西宽30米,厚1米。1979年调查,内涵与岙口窑址近似。
  城关码头遗址 在城关南大街百货大楼基址。1983年12月建楼清基时发掘石塘遗址2处,有沉船3艘,其中1艘残长6.8米,为前半部,最宽处1.4米,存2舱。尚有人头骨、兽颌骨和山羊角等遗物。
  长墩冈墓 在柴桥洪溪村长墩冈上,系春秋晚期土墩墓。出土矛头、断残剑、三角形犁、锚、锛等青铜器。
  长山汉墓群 在小港长山村黄蛇山脚下,1982年3月出土陶耳杯、碗和三足鐎斗等。
  山前西汉古墓群 土坑墓占多,分布在霞浦山前村象头山南麓。1978年4月出土彩釉陶罐,双耳高出口部,上印饕餮纹。
  陈华西汉古墓群 在霞浦陈华村山脚下沿北仑铁路一带,出土水波纹和S形弦纹陶壶。
  黄蛇山三国古墓群 土坑墓占多,分布小港乡兴岙村黄蛇山东南坡。1975年出土铜镜、五铢钱、青瓷灶、井盘、熏炉、鐎斗、四系罐、五管瓶、耳杯、碟等。
  渡家董西晋古墓群 分布下邵渡家董村山坡上。1978年春出土熏炉、盆、罐、水盂、瓷灶等。
  金头湾山东晋古墓群 时为东晋太元年间,砖室墓占多,分布在枫林乡下倪桥金头湾山南坡。1975年清理1座凸字形砖室墓,长4.1米,宽1.68米;通道长1.32米,宽0.97米。卷顶,平铺封门,墓室有壁龛,出土褐色点彩青瓷壶1件,银镯残段1件。
  第三节 古建筑
  后海塘 位县城北部,东起巾子山,西迄俞范嘉燮亭。长4.8公里,塘面宽3米,顶高9.9~10.6米。唐乾宁四年(897)已筑泥塘。宋淳熙十六年(1189)改作单面石塘,宋嘉定十五年曾修葺增筑。明洪武二十年拓建卫城时东段1300米城塘合一,万历元年(1573)增筑内城时加阔塘体。乾隆十三年(1748)重建,历时三载,将塘修筑成顶尖脚阔如勾股状,直高2丈,斜高3.6~3.9丈不等,用厚条石一横一竖埋砌7道,名为龙骨,贯成如带。通塘匀排七带,镶入大石铺砌的六路幔板,以横贯纵,幔土为塘。龙骨与龙骨、龙骨与幔板间凿槽榫相嵌,下加衬板一层,骑缝贴砌,底夯块石兼钉顶桩。塘外束以关石排桩,塘口扣住回浪立石,上下嵌成一片,不使缝水抽土,名为夹层石塘。其垒石排桩,筑基深固,超过前代。1848年、1922年、1957年、1964年多次增筑修葺,塘身现尚完好。1981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殿 在城关鼓楼东路镇海中学内。始建于北宋雍熙二年(985),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毁,县令丁鸿阳重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修。1937年邑人捐资落架重修。殿高17米,钢筋混凝土屋柱、枋。1989年镇海中学又重修。
  泮池 在鼓楼东路镇海中学内,原为学宫之内环河,中列拱形泮水桥3座,始建于宋嘉定四年(1211)。1841年中英鸦片战争镇海口之役时,两江总督裕谦曾投此尽节。1990年重修,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砚池 在城关鼓楼东路招宝山宾馆内园。原为学宫一部分,周长97米。东侧原有文笔峰,已毁。
  鼓楼 在城关,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始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建。1987年重修。台基高5.9米,石基占地500平方米,由石阶拾级登台。下为拱形通道,拱顶离地逾5米,宽逾6米,门额南曰“朝宗古迹”,北曰“东南屏翰”。台上楼房5间,建筑面积200平方米,高8米,面宽19.5米,进深6.9米,外有围廊,上悬“镇海楼”匾额。1981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圆通宝殿 建于招宝山巅威远城内,系宝陀禅寺主殿,建筑面积360平方米,高9.4米,面宽19.8米,进深12.3米。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总制胡宗宪从梅岑山紫竹林(即今普陀山)迁此,1981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重修。
  一鉴池 在城关中山路东首,池呈三角形,各边长15.8、26.9、30米,有明代嘉靖丙戌年(1526)所镌“一鉴池”隶书碑一方,今存。
  定海县增筑内城碑亭 在城关后海城塘西角,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兵部尚书张时彻撰文记述增筑定海内城始末。1981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重修。
  乐氏宗祠 在邬隘湖塘村河北岸边,本系唐光化年间(898~900)兵、刑部尚书乐仁规、乐仁厚兄弟故宅,清雍正间改建为乐氏宗祠。内存乐氏宗祠碑一方,屏风16块,记述乐氏家族历史。
  谢宅 在城关鼓楼东路42号,为明谢渭进士第,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左右。原布局为四合院前后两进,现存后厅。
  邵尚书宅 在城关仓河头25号,建于明万历年间,系兵部尚书邵辅忠故宅。原布局为前、中、后三进,大门头进8间,二进8间,三进大厅3间,东有厢房双檐硬山顶楼房8间,前、中大门和马鞍埠头等建筑物犹存。
  父子进士坊 在贵驷牌门头中街,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左右,为刘洪、刘光父子俩进士而立。现存亭式,歇山顶,四柱落地,中穿街路,为后人所筑。
  澥浦月洞 在澥浦行门口,原系澥浦闸洞,约建于元、明之间,穿东西向。澥浦在清康熙后渐淤,闸遂废。今洞门高3.45米,宽4.36米,深5.3米。两侧有矮翼墙,拱门东额“海不扬波”,西额“迴澜毓秀”,旁有楹联,保存完好。
  永济桥 俗呼长山桥,建于小港长山村小浃江上,约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89),成化年间(1465~1487)继建石梁。清康熙七年(1668)重建。三孔石拱桥,南北走向,长45米,半圆形拱圈,每孔净跨7.2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面宽3.8米,条石拦板,莲蓬头望柱,桥南堍永济庵亭,壁上嵌明万历和清嘉庆修桥碑记各一方。
  东冈碶 在枫林东冈碶村北小浃江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清康熙二年(1663)重修。全长28米,13孔,以成排方石柱为墩,条石为梁,双重石门,上游方向砌左右翼墙。
  燕(堰)山碶 在小港长山村小浃江上。清嘉庆十二年(1807)建。长26米,宽2.6米,13孔,每孔按闸以三石柱并列为墩,上游方向呈分水形,条石为梁。
  义成碶 在小港北龙头山东麓小浃江上,清道光九年(1829)建。1937、1962年先后加宽。全长32米,宽5.3米,15孔,孔距1.4~1.9米,以石柱并列为墩,以岩为基,上游两岸石砌引堤。碶桥柱上镌联云:三邑通其水,五乡碶、东冈碶、蝘山碶,至此独障狂澜;万灶乐为农,灵岩乡、泰邱乡、清泉乡,惜不共沾美利。
  第四节 古碑刻
  夏夫人墓志铭 唐乾符六年(879)镌,河头乡杜郭村出土。高0.51米,宽0.37米,楷书,22行,满行19字,其仲弟侍御史夏樵撰。
  梓荫山摩崖 在梓荫山东麓石壁上,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刻楷书“惩忿窒慾”4字,每字大1.25×1.25米,系南宋水军统制冯枋所书。下有明嘉靖二十三年周别驾诗,已模糊不清。又山西麓石壁上,有清嘉庆九年(1804)陈士骏等一批文人学士于迎秀亭玩月衔杯题名纪胜石刻32字。
  梵文摩崖 在招宝山南侧山腰壁上,有梵文一行6字,石刻长6米,字高1.2米,译音为“唵嘛呢叭弥哞”,属古印度“兰查体”,此乃佛教密宗语,即“六字真言”。刻于何时无考。
  孔庙碑刻 在孔庙内,共4方,镌于明嘉靖八年(1529),高1.4~1.42米,宽0.92米。刻儒家程颐视、听、言、动箴注,字迹漫漶。
  镇海大将军李诚立墓志铭 邬隘溪东村出土,明万历七年镌。高0.7米,宽0.5米,兵部尚书薛三省撰。
  俞大猷生祠碑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在县东镇远门内为抗倭名将都督俞大猷建生祠,嘉靖三十八年(1559)丰道生撰碑记,镌石立碑4方于镇远门侧,今存3方。
  威远城碑群 在招宝山威远城内,系明清两代名人撰写,共9方,其中以欧阳利见所书《保护宝陀勒石碑记》最为有名,碑群计有:海天清晏碑,明天启二年(1622)夏钦差督抚都御史苏茂相立;撑半壁天碑,明天启五年(1625)仲春镇浙都督何斌臣书;擎天鳌柱碑,明天启七年(1627)孟冬钦差镇守浙江左都督郭钦书;天开图画碑,明崇祯十四年(1641)春两浙总镇杜弘域立;海天雄镇碑,清道光十五年(1835)冬宁绍道台周彦立;招宝山宝陀寺续修碑记,清道光十九年(1839)孟夏县人陈修鼎撰,舒达书;永清四海碑,清光绪十年(1884)仲夏提督军务欧阳利见书;保护宝陀勒石碑记,清光绪十五年(1889)三月欧阳利见立;重修招宝山宝陀寺碑,壬辰(约清初)仲春陈锦堂撰;增修招宝山月城碑记,在招宝山东垄月城内壁上,清光绪九年(1883)立,高0.76米,宽0.86米,欧阳利见撰并书。
  巾子山摩崖 在城关巾子山南壁上,清乾隆十三年(1748)刻“钩金塘”3字,字径0.4米,楷书。
  林则徐手迹石刻 在城关后大街,清光绪间镌刻。碑宽0.75米,高0.31米,小楷;林则徐书《文昌帝君阴骘文》,下题“蛟川王金会敬送”,现藏于文管会。
  “督师御敌处”碑 在小港金鸡山顶,欧阳利见书,清光绪十一年(1885)立。高4米,宽1.31米,每字0.6×0.6米。
  欧阳公防夷碑 在江南道头发现,清光绪十五年(1889)建。高2.45米,宽1.25米,上端削角,郭传璞撰文,宁波合郡士民公立,记述中法战争镇海口战役始末。
  圣旨碑 在紫石瑞岩寺内,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立,高1.42米,宽0.70米,记述保护寺庙的御旨。
  李侯去思碑 在江南道头,咸丰五年(1855)崇邱乡士民为知县李寿榛立。高2.15米,宽1.15米,从侧面反映清咸丰二年(1852)镇海水手响应上海“小刀会”起义遭清政府镇压史实。
  第五节 历史纪念地(物)
  吴杰故居 在城关胜利路与人民路交叉口,清光绪年间建。居宅分左右两院,各有前后两进,面阔三间两弄,重檐硬山顶,保存较完整。1989年12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公纪功碑亭 在城关镇梓荫山西麓,1936年为纪念吴杰诞辰百年建。南面两柱镌刻“威望震欧洲,丰碑留梓荫”。内植“吴公纪功碑”。1981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烈士陵园 在河头勤山村黄狼山冈。1952年3月建于十字路狮子山北麓,1978年迁现址。总面积29800平方米,分为五坪,第五坪纪念广场,建于高程57米山巅,纪念塔高11.2米,塔后为革命烈士纪念室。
  思源亭 在河头十字路村九龙山南麓,占地542平方米,1989年10月建。中植有“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慈镇县工委遗址”碑一方,背面刻遗址记事碑文。
  涌见岩碑亭 在邬隘溪东乌石岙,1920年建。砖石结构,南启洞门,石壁嵌“涌见岩”大字石碑,下记阿育王寺慧达大师获舍利宝塔事。又乌石岙小育王寺后尚存慧达大师塔亭。
  张世杰纪念碑亭 在城关巾子山巅,1990年建。亭中植碑一方,正面勒“宋太傅越国公张世杰纪念碑”为王京盙书;背面勒“宋太傅越国公张公祠堂碑记”系清鄞县全祖望原撰。
  第六节 名胜景点
  招宝山风景区 位县城东北部,以招宝、巾子两山及其周围16个风景点和历史纪念地组成。招宝山南北长0.6公里,东西宽0.3公里,占地22.6公顷,最高点海拔80.2米,据江控海,形势险要,与金鸡山隔江对峙,相距不足1000米,为潮汐出入咽道,时见“波涛汹涌,惊浪拍天”,古称为候涛山;山巅原有“插天鳌柱塔”,故亦名鳌柱山;后以海舶来往频繁,百珍交集,乃以“招宝”名之。巾子山在招宝山西50米处,山高24.5米,面积约3800平方米,因形如巾帻故名,以宋将张世杰拒降磔元都统卞彪(原为宋将,降元)于此山闻名。古时山上曾建八面楼,明初拓建县城时,城垣绕巾子山巅,并屯兵防守,称“瞭贼嘴”。抗日初期,曾筑海防工事。1987年,复辟为景点,与后海城塘连成一体,于八面楼旧址新建仿明张世杰纪念碑一座,并在古瞭贼嘴处铺石砌平台。
  招宝山自唐宋以来已有文人学士登山游览,赋诗作词,托景抒怀。唐末刑部尚书乐仁厚有咏候涛山诗:“蛰龙浮海出,一苇渡江沙。紫竹迷朝雾,红灯缀晚霞。半轩明月在,满座好风赊。妙法僧参处,琉璃映法华。”宋代楼扶作《沁园春》词,有“开辟以来,便有此山,独当怒涛……”之句。明清时期当地驻军将令、县令、文人墨客多有题字刻石,现存碑碣10余方。曾有寺、庙、庵、祠16所,亭、台、楼、阁17座。有十二景:鳌柱插天、山楼看旭、龙洞出云、钟鸣山寺、千帆破浪、蜃楼现幻、虎蹲涛吼、夕照霞辉、凭阁观澜、梵台秋月、仙洞海天、山城岚翠,现多湮圮。招宝山留有明清以来抗击倭寇和英、法、日本帝国主义等外来侵略的许多慷慨悲壮的英勇史迹,现尚存威远城、月城、安远炮台、抗日碉堡等。近年新建不少景点,并整修山道,分别有中峰古道、南陵云路和西山幽径。
  进入风景区,百步甬道桃柳夹迎,两旁有池,游鱼可数。双狮雄踞,迎客上山,入山亭有柱镌联曰:“明朝有戚(继光),清代有吴(杰),史书已立戚吴传;足下是山,眼前是海,游客重温山海经。”为近人桑文磁撰。三条上山道路在此分途。
  中峰古道由旧盘陀石阶路整修加阔,为上山主道。沿途可观赏第一山碑、半山亭、揽江台、棋子枰、威远城、明清碑碣、宝陀禅寺等景点。南陵云路在亭右,沿南山腰环山濒江,路面由鹅卵石或条石拼镶图案,路平坡缓。沿途有摩崖石刻、紫竹林、吴公纪功碑亭(仿建)、古炮、孝子牌坊、月城等景点,可观赏安远炮台、甬江激流与港埠景色。亭左折西为西山幽径,东倚山西临壑,直至后山观音阁、月城,与南陵云路相接,沿路有铁栏扶手,绿荫深深,鸟语花香。从月城转西,拾级而上可见抗日碉堡,进威远城东门,宝陀禅寺钟磬可闻。寺后山顶平台,广可数亩,可俯瞰镇海港口和小港开发区景色,远眺则金塘岛、七里屿隐约可见;近观城区高楼栉比、街路纵横。当旭日初升或夕阳衔山时登台,则有“碧天秋波拥山楼,碎金万顷一时收”之趣。
  清光绪年间,招宝山有威远、定远、安远3炮台,分别建于后山北麓、山腰和前山南麓。1885年抗击法舰入侵,吴杰炮伤法舰司令孤拔,就有威远炮台功绩。1975年拓建镇海港时,劈山填海,围塘造地,后山及威远、定远炮台已无存。
  招宝山上海防遗迹除威远城、月城、安远炮台(均见前载)外,尚有:
  吴公纪功碑亭(仿建) 原亭建于梓荫山麓,1986年仿建于威远城东南山腰。亭中植石碑一方,镌刻抗法将令吴杰生平事迹。亭下置古炮2尊;系光绪二十一年(1895)省官匠所铸。一重1500斤,另一重2000斤。
  抗日碉堡 一建威远城东门口,一在安远炮台上方。另有8碉堡,分别建于山右及观音阁下和巾子山接连后海石塘处和塘中、塘西城角。1940年7月抗击日军第一次侵犯镇海时,曾发挥过威力。
  名胜景点除宝陀禅寺见《宗教》编、明清碑碣与张世杰纪念碑亭见前载外尚有:
  观音阁 古名夕照庵。建于山西北半山腰。后倚青壁千仞,旁有泉。1985年重建佛殿三楹,供奉观音。“夕照霞辉”为招宝山十二景之一,明周西《题夕照庵》诗有“夕照知名久,斜晖满院明”之句。
  第一山碑 植于中峰古道道口南侧,旧名百步街上。碑文“第一山”3字,直排行书,笔锋刚健。系明代庐陵萧天荫书。
  半山亭 位于中峰古道半山腰,庙殿式四方亭。1981年重建于古浩然亭旧址。
  揽江台 位于半山亭之右,洞门、粉壁、黛瓦、翠竹掩映。台建于悬崖峭壁之上,登台可观赏甬江口景色。额篆“览江”、“步云”。
  棋子枰 位于半山亭与威远城间山道侧,倚山而建。山壁植石碑,上书“棋子枰”,系清乾隆乙卯年(1795)所镌原碑。原有亭,道光间改为魁星阁,后圮。1982年重建时增置棋桌。民间相传曾有仙人在此奕棋。枰侧山石上镌近人桑文磁诗:“岂是仙人下棋难,千年棋局未收摊。风清月白三更夜,偶有丁丁响海滩。”
  摩崖石刻 据旧志载,招宝山崖壁石刻甚多,有宋代楼扶《沁园春·招宝山》词,有明朝卢镗勒于仙人洞石壁左右之“六国来王处,平倭第一关”10个大字等,现均无存。1984年清理山景时,在南陵云路南侧山腰壁上发现梵文一行6字(见《古碑刻》载)。
  紫竹林 位于南陵云路中段。旧有紫竹林在后山,其地已辟为港区煤码头。现景系近年新建,筑有仿古长廊,座山面江。
  孝子牌坊 在南陵云路,位于紫竹林、月城之间,坊额正面书“上天竺——回头是岸”,背面书“上天竺——登云路”,坊柱有劝世联,宣扬封建伦理纲常与处世哲学。民国16年夏月初建。
  薛山人书剑冢 在西山幽径侧,民国14年(1925)筑。山人名居滨,学名长庚,字蕊书,城区薛家人。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正月,卒于1931年。曾为清府学增贡生,候选训导。辛亥革命后念念不忘清皇朝,留发辫,衣旧饰,称辛亥革命为“国难”,“郁郁不自得”,因号辠(即“罪”)庶。在筑生圹后又筑发冢和书剑冢,以抒恋旧嫉新之情。
  梓荫山 在镇海中学操场北部,面积约3300平方米,海拔12米。山名梓荫,取“梓材荫泽,荫庇学子,源远流长”之意。宋雍熙二年(984)县主簿在梓荫山麓始建学宫,嘉定十三年(1220)统制冯枋在山顶筑屏山堂,并勒石铭文。明、清、民国历代县令、总兵、教谕、士绅先后在山上山麓建迎秀亭、文昌祠、纯阳阁和蛟川书院。山巅建筑抗战时俱毁。解放初,学宫和蛟川书院仅留破屋数间。1988年后,古建筑逐渐修复,山巅新建梓荫阁,双檐歇山顶,建筑面积99平方米,阁院面积400平方米,阁右侧建六角迎秀亭一座,1990年竣工。
  人民公园 在县城中心。辟东南二门,西北临仓河、濠河、环境幽静,总面积2.3公顷。园址旧为县署所在地,民国24年开放县署后花园,定名中山公园。抗日战争初期,县署被炸为废墟。解放后作体育活动场所。1959年由城关镇筹建小型苗圃,1964年由园林站接管,1968年更名人民公园。内建有“九转花廊”、“曲径通幽”、“山桥引客”、“沧浪垂钓”等景点。1975年辟园一角3460平方米为儿童公园。
  向辰园 在镇海西门新村。北沿大西门路,南临中大河。面积9000余平方米。园内花木扶疏,绿树掩映,回廊小亭,错落有致。
  九龙湖 位于河头乡长胜村,地处九龙山麓,距县城20公里。原系十字路水库,始建于1977年10月。湖方圆20华里,水容逾2000万立方米,群山怀抱,层峦叠翠,水势浩淼,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相互辉映。湖东侧新建九龙山庄,西侧万丈山有北雪龙瀑布,东侧达蓬山巅,有传说东晋时留下的“佛迹”。湖东南即镇海烈士陵园和大同公墓陵园,北有思源亭。
  瑞岩寺森林公园 位紫石乡西南瑞岩山,面积5925亩。旧有瑞岩寺,始建于唐会昌年间(841~846),为甬东名刹。1951年建林场,现有乔木林4790亩,其中常绿阔叶林1118亩,针叶林3380亩;经济林600亩。1991年经林业部批准,辟为国家森林公园。公园植物资源丰富,群落结构完整,初步勘查有种子植物114科、328属、683种,其中珍贵树种有银杏、三尖杉、青钱柳、糙叶树、刺榆、南酸枣、拟赤槝、枫香等。山坡树龄多在二三十年以上,山麓留有古树群百余亩,树冠参天,松涛澎湃,其天然阔叶林丛为东南沿海诸地罕见。园内有獐、麂、岩羊、松鼠、穿山甲、鹰、鸦、鹊等野生动物栖息和出没。公园东麓为瑞岩水库,面积30公顷。
  灵峰山 位于县南12公里,最高点海拔389.6米。古称灵鹫、灵山,又名瓶壶山(《灵峰山志》)。巅曰灵峰,俗呼老鹰嘴。下有寺,名灵峰禅寺。前身为普定禅师精舍,建于东汉永平十六年(73),其地称佛国道场。相传葛仙翁曾到此炼丹,神异传说甚多,吸引大批信徒,寺由是兴。山有岩,名佛国、七佛、善财,斗状大字镌于山壁,苍劲老逸,皆名手所书(李昌裔《山寺形胜记》)。七佛岩下有丹池,也称丹井,传即三国吴方士葛玄(俗呼葛仙翁)炼丹处。池下有壑,水声潺潺。壑旁有山径,左折右曲,竹木交翠。至壑口镇以日月两山,俨如堂室之门户。寺后有方竹,民间传说为葛玄与寺僧道安共饭时,插箸成竹,遂成灵峰一景。山北数里老鹰山下有演法堂,供奉葛玄遗像,相传为其修炼之处。凤凰嘴下有茅洋寺,祠女神,传为葛玄之母。善男信女上山礼佛时,去灵峰后必到茅洋,俗语“灵峰转茅洋,谢银一千两”。
  正笔峰下旧有永福庵,山腰有保福庵,山麓有云麓庵、林头庙。寺南侧有灵峰岭,东起林头方,由山麓曲折上山到达山顶寺前,沿途尚有古风亭、灵峰下院(又名山庄)、会仙亭、仙灵桥、四望亭等处。
  据《灵峰山志》载,山有十二景,即溪庄绿雪、九曲扪萝、西山爽气、仙翁箸竹、孤峰卓笔、松坪晚照、丹井流香、横门玉案、巨壑喷珠、石髓甘泉、禅关夜月、寺后蜃潭。由于年代久远,胜迹均多湮圮,现存佛国道场旧址和丹井。惟有关葛仙翁传说,至今不绝,每年逢夏历四月初八、五月初五上山礼佛者仍众。1990年有侨胞在山麓建“灵峰亭”,近年来有关部门正积极筹建佛殿,恢复寺院。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