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戏剧曲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56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戏剧曲艺
分类号: J826
页数: 3
页码: 757-7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戏剧文化源远流长,于清和民国时期有多种戏班演出,其中越剧在抗战后成为县城固定演出。镇海越剧团和大模越剧团等专业剧团的成立和活动对镇海戏剧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农村业余剧团和县业余艺术团也在戏剧表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曲艺文化中的蛟川走书和犁伴文书等形式也为当地戏剧文化增添了独特魅力。
关键词: 镇海县 戏剧曲艺

内容

第一节 戏剧
  清和民国时期,曾有“聚庆丰”、“新聚庆丰”等戏班来县内演出,其曲调系高腔、昆曲、徽调、京调混糅,故呼乱台班。抗战前后,“的笃班”(后称嵊县越剧女子文戏,简称“绍兴戏”)以及“滩簧”班流入。抗战胜利后,县城已有越剧戏班固定演出。
  镇海越剧团 1950年由旧戏班改建,始名大喜歌剧团,旋改大喜剧团,1954年定名镇海越剧团,人员扩至80余人,设编剧、导演、舞台美术、音响、乐队等建制。多次参加华东及省、地、市会演和调演,《卖夏布》获省演出奖,《康王告状》获市第一届戏剧节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奖。较有影响的演员有张定凤、王斐花、张南琴、筱霞芳等。1959年更名为宁波市越剧二团,同年被评为宁波地区“上山下乡”演出先进单位。1963年复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组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8年恢复剧团建制,1980年招收12名小演员,组成小班培训。1983年剧团赴上海大庆剧场演出,获得好评。青年演员方亚芬被上海越剧院选入“红楼剧团”后多次随团赴港、澳演出。根据镇海民间故事创作的大型剧《康王告状》受到戏剧界关注。1985年撤县并市时剧团撤销,人员另作安排。
  大碶越剧团 1980年建立,为民间职业剧团,成员37名。曾排演古装戏十余出,1985年6月自行解散。
  农村业余剧团 1950年“土改”时,各地组建农村业余剧团,配合土改、抗美援朝、合作化等运动,自编自演小节目。1951年底业余剧团普建到村,后并入农村俱乐部。
  1958年冬,大碶、郭巨、城关、骆驼、柴桥等公社建立半农半艺公社文工团,常赴水利工地、工厂、农村宣传演出。1962年解散。
  县业余艺术团 1984年1月组建,设音乐、歌咏、舞蹈、戏曲等队,团员60余人,多次赴工厂、农村、学校、部队演出和辅导。撤县后解散。
  木偶戏 俗称“杖头人案”、“下弄上”、“小戏文”。清末从定海传入,高塘大同村陈伟鑫父子操此业,组成木偶戏组,加入县曲艺协会。木偶头部如茶杯大小,用木杆作手脚,冠戏帽、套彩服以标志人物角色。舞台宽1~2米,三面围以布幔。演出时将木偶上身伸出布幔,牵动木杆作举、舞、打、斗等动作;演毕插于围架上。操纵木偶需3~5人,后场2人,唱腔以京徽曲调为主,配以锣鼓、丝竹等乐器。旧时多演出于祠堂、渔场,解放后进入会堂及书场。剧目有《火焰山》、《三盗芭蕉扇》、《三打白骨精》、《珍珠塔》、《狸猫换太子》、《宝莲灯》等。另有一类小型木偶戏,舞台不足1米,仅由1人用手指套木偶演唱,脚踩锣鼓,多为灾病者演还愿戏。
  第二节 曲艺
  1946年9月曾组织说书人协会,会员30余名,1949年解体。1950年9月成立镇海县民间艺人研究会,1953年定名镇海曲艺人协会,会址鼓楼,会员60余人,在城关及集镇开设书场,巡回定点演唱。县曲艺队演唱《养猪姑娘王兰青》、《互助合作是方向》曾获1954年省首届曲艺调演一等奖,《抗台英雄贺玲娣》曾获1957年省首届戏曲大会演一等奖。1964年城关队出资建百花剧场。“文化大革命”期间演唱停止,“曲协”解散。1972年建曲艺改革小组,编写《向阳春暖》等曲目。1980年复立县民间艺人管理小组,对艺人重新登记、颁证。时有演唱组42个,艺人上百名。1982年恢复县曲艺协会,重建镇海曲艺队。
  蛟川走书 由单档(一演员)或双档说唱表演,后场有扬琴、二胡等伴奏与和唱,并将四明南词中词调、赋调、平调及一些民间曲调糅为一体,寓以变化,并吸取评话、文书表演艺术,成为宁波地区一种特有曲艺形式。因镇海别称“蛟川”,故名“蛟川走书”。现有曲调30余种,演唱曲目有短、中、长及开篇之分。开篇曰“帽头”,旧多为“讨彩”,后则配合时政宣传。正曲书目多为公案、武侠、言情及历史演义如《玉蜻蜓》、《描金扇》、《包公案》、《大红袍》、《隋唐》、《杨家将》、《七侠五义》、《平阳传》等约数十部。较有影响艺人有朱阿根、谢阿树、舒瑞昌、陆尧林、张亚琴、虞友甫等。
  犁铧文书 雅称莲花文书,又称“阿拉哩调”,起源于余姚,在镇海盛行于江北地区。演唱者执醒木、骨扇,边说唱边表演,配以四弦胡琴伴奏和帮腔。亦有加入三弦、琵琶、月琴等乐器。曲牌有四平调、马头调、五顿、反二簧、赋调、还魂调等十余种。四平调在演唱至三四句末尾时,伴奏人员即接口和唱,唱调较长的可反复吟唱。马头调轻松、幽默、欢快,富有情趣,该两曲牌后为甬剧吸收运用。主要书目有《玉连环》、《双狮球》、《玉蜻蜓》、《薛家将》、《金刀传》等。
  唱新闻 从事者都为盲人或半盲人。始以对新近发生、具有社会影响人和事现编现唱,后渐趋向说唱民间轶事及大书。艺人常于夏夜纳凉场所,手持小鼓小锣,边敲击边演唱。曲调有头调(基本调)、词调、哭调等,唱词以通俗、易懂、上口、连续押韵为特色。常唱的有《三县并审祝玉英》、《顾鼎臣》、《借红灯》、《金生弟》等十余部。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