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54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分类号: G46
页数: 2
页码: 730-731
摘要: 该文主要记录了镇海县文教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包括劝学所、教育科、教育局等机构的建立和改革情况,以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后的机构变化。
关键词: 镇海县 教育科 教育局

内容

清末,初设学务公所,负责全县学务,直隶于提学使司,由热心兴学的士绅组成,主持者称学务总董。1906年成立县教育会,为发展学务的会议机关。
  1909年学务公所改为劝学所,主持者仍称学董,并兼任县视学,在知县监督下工作。辛亥革命后,劝学所中止活动。
  1912年(民国元年)县公署设教育科,秉承县知事意志办理全县教育行政事宜,设科长1人,科员若干人。1913年教育科改称第三科。1917年复设劝学所,设所长1人,劝学员若干人。所长由县知事遴请经巡按使公署委任,办理劝设小学、开办通俗教育讲习所、通俗教育图书馆、阅报所等教育行政事宜。县公署又设县视学1人,专司视察,劝学所则专任规划,两者分工合作。区设学务委员1人,隶辖于劝学所。1923年劝学所改为教育局,全县分7个学区,每学区设教育委员1名,办理学区教育事务。原教育会演变为董事会,作为教育局的审议机关。1929年11月县视学改称县督学,设教育委员会以取代董事会,另设教育款产委员会管理全县教育款产。1932年镇海县政府教育局改称为镇海县教育局,确定县教育局为县地方教育行政的独立机关,在县政府监督下办理全县教育事宜,得以对外行文。各区教育委员改为教育员。
  抗日战争开始后,裁局设科,设科长、科员、督学、事务员各1人。镇海沦陷后,县政府设4科,教育为第三科,并兼建设、农运工作。科设科长、科员、技佐、督学、事务员、勤务员各1人。
  位于江北庄市、龙山两区的抗日民主政府区署各设文教指导员1人,与民运助理配合,负责全区文教工作。
  抗战胜利后,恢复教育科,设科长、科员各1人,督学、国民教育指导员各2人,事务员、勤务员各1人。
  各区、乡均成立教育会,全体教师参加,民选理事和监事。教育会讨论本地区教育活动及重大教育事宜。
  解放后,建立镇海县人民政府文教科,设科长1人,工作人员3~5人,各区公所设文教助理1人。1950年起各区设区中心小学。1954年9月改为文卫科,设正副科长各1人,工作人员10人。1956年初建教育局,9月改文教局,设正副局长各1人,下设秘书股、普教股、文化股、教研室、工农教育股、财务股,全局共15人。1958年10月至1962年12月,撤县并市,县文教局撤销。
  1963年1月县文教局重新建立,并与县体委、科委合署办公。设局长1人,副局长1人,体委办主任1人,秘书1人,下设人事股、财务股、普教股、文化股、科委办公室、体委办公室、教研室、业余教育办公室,全局共34人。1968年1月,文教局被教育系统少数人“夺权”,成立“接管委员会”。局领导人员下放基层劳动。同年9月县革委会成立后改为县革委会政工组教育革命办公室,撤销区社中心小学,各公社(镇)配备教育干部和会计。1970年7月建立县革委会政工组文教局,局设革命领导小组,有正副组长各1人,工作人员若干人。1978年2月改为县革委会直属局,恢复局长制。
  1978年7月复建区社中心学校,撤销原各学校领导小组,实行党支部领导下校长分工负责制。1981年2月后教育局和文化局分别建制。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