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道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47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道路
分类号: U412.37
页数: 3
页码: 633-6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自明初至1985年间的城市道路建设情况,包括城市道路的发展历程、各条主要街路的改建和修建情况,以及路面材质和交通要道的变化。
关键词: 镇海县 县城建设 道路

内容

县城自明初拓建,经清、民国初期发展至抗战前夕,形成城内、南门外和小西门外三大块,城区面积1.72平方公里。有街巷100条,总长20785米,宽2~4米,多为石板路面。1941年后县城沦陷期间,日本侵略军在半街和南大街铺设三合土路面,在南城墙拆缺口,修筑自双司前至小道头便道(今胜利路南段)以通军车。
  1951年改建胜利桥为钢砼梁式桥,修建桥南北段和朝宗坊等道路5条,共长1500米。1956年筑沿江路长360米,宽7.5米,镇骆路客车通至远望道头;改建南大街为水泥路面,长268米,宽5米;利用城墙块石铺设王施弄、李衙弄等道路为条石路面。1959年改筑米行街为水泥路面,长405米,宽5米。60年代先后铺设半街、西街、东河塘、西河塘等9条水泥路面,长2.05公里,路面面积9618平方米。至1973年,城内筑有道路长16.9公里,路面面积7.1万平方米,多为石板路面。
  1974年后,因建设镇海港工程需要,开始修筑新路。80年代起,按照城市建设规划进行旧城改造,建成区面积6.63平方公里。至1985年(部分工程延伸至1991年竣工),有街、路、巷、弄121条,总长63630米,路面面积758140平方米。其中1976年后新建28条,改建扩建37条,翻修为水泥或沥青路面35条,维持石板路旧状21条。
  主要街路修建
  城河东路 城区中心大道,北起招宝山路,西南迄南大街(南薰门)接城河西路,长960米,宽31米,水泥路面,两旁置隔离绿带。路基原为城河东段和东河塘,1980一1986年填河拆房筑路。
  城河西路 城区中心大道,东起南大街(南薰门)接城河东路,西迄车站路,长840米,宽31米,沥青路面,两旁置隔离绿带。路基原为城河西段和西河塘,菜市街、日成弄、快马埠头等。1983一1985年填河拆房筑路。
  沿江东路 北起招宝山路,沿甬江岸线,西南迄南大街大道头,长1740米,宽20米,水泥路面。1974年建港开始利用甬江塘筑路通车,1985年外移重建,为连贯沿江码头通道;原有东门浦被填。
  沿江西路 东起大道头接沿江东路,南沿甬江,西迄小道头接车站路,长800米,宽20米,沥青路面,滨江置绿地。路基原为甬江滩涂,民国时筑镇骆公路通至小道头,解放初续建至远望道头,1976年筑石砌江塘时拓宽路面,原有运石浦、回澜浦、利市浦俱填。
  南大街 南起大道头接沿江西路,北迄鼓楼,长700米,宽8~20米,水泥路面。原自大道头至南薰桥段称南街,南薰门至中山路段称朝宗坊,中山路口至鼓楼前称半街,1982年合称南大街。1929年拆南薰门时拓宽近段路面,后将南街和半街改建三合土路面,1984年后逐段扩建翻新。
  胜利路 南起沿江西路,北迄后大街,长999米,宽16米,水泥、沥青路面。原自双司前(今人民路中段)至甬江边,抗战胜利后在城河上重建木桥,命名胜利桥。1951年改建路面,路与桥同名。1986年并合双司前至总浦桥段之王施弄,1987年续北拆郑家弄、新桥头、方家大屋等建筑,贯通后大街,1988年告竣。
  人民路 东起南大街、西迄清川路。长560米,宽6〜8米,水泥路面。1982年逐段拓宽改建原有米行街、双司前、孝闻坊、助海庙前和邵衙弄等段路面,合称人民路。
  清川路 南起胜利西弄,北迄西街,长400米,宽6~16米,水泥路面。旧城内称小南门直街,出清川门称清川路、天灯下。1950年拆清川门,1983年填城河废清川桥,1986年拓宽原小南门直街段,新建西街菜场,并改称今名。
  西街 东起大庙弄接鼓楼西路,西迄小西门(武宁门)口接工农路,长380米,宽8~16米,水泥路面,旧称横街头,为城区闹市之一。1930年拆小西门瓮城,改建武宁桥,接通小西门外下街(今工农路)。60年代拓宽中段(旧称贸易桥)路面,1980年拆除玄坛庙、大庙等,筑新路宽16米。
  后大街 东起招宝山麓城河东路,西迄大西门(向辰门)口接大西门路,长1200米,宽20米,水泥路面。80年代初拓宽改建原后大街自淡水井头至西门口段路面,80年代中拆房新建淡水井头至城河东路段(原称虞家门前),1987年全线贯通。
  大西门路 东起大西门口,向西经中大河跨镇棉桥至环城西路,长1120米,宽20米,水泥路面。大西门外原称风龙港,1979年始建西门新村和镇海棉纺厂,1982年建由西门口至镇棉厂段道路,1988年在中大河建镇棉桥,1989年全线贯通。
  工农路 东起小西门口接西街,西迄聪园路,长430米,宽8~12米,沥青路面。旧称小西门外下街,1940年7月日军入侵时街屋尽毁。1958年起两旁兴建工厂企业,在路西端乾碶桥处建工农亭,路因亭名。80年代初改建。
  聪园路 南起甬江边汽车轮渡码头,向北跨中大河聪园桥迄后海塘,长1320米,宽32米,水泥路面。路近处为前、后葱园村,今“葱园”衍为聪园。1974年建汽车轮渡,修建车站路至渡口段;1982年续建至大西门路段,中大河上建造聪园桥,未几又向北延伸至后海塘畔寿昌公园。
  车站路 南起沿江西路小道头,西迄张鑑碶交叉口,长1600米,宽31米,沥青路面,两旁置隔离绿带。路基原系镇骆公路,70年代后期起,路侧相继建造工商企业和单位用房。1982年拓建改建路面,为贯通城区主要干线。
  环城西路 南起张鑑碶交叉口,往北至后海塘环城北路,长780米,宽12米,水泥路面。路基原为农田,1978年为进入镇海港区车运所需,兴建砂石路面,在中大河和后沙河建钢筋水泥大桥两座,1985年改建水泥路面。今东侧建白龙新村,西侧建茗园新村。
  环城北路 西南起后海塘接环城西路,东迄招宝山路港区,南沿后城塘,长2400米,宽12~20米,水泥路面。原系北城外海涂,1975年建镇海港区时吹泥填基,1978年建砂石路面,1985年改为水泥路面。路北侧为后海塘开发区。
  镇骆路 东起张鑑碶交叉口接车站路,西迄石塘下王家,长1955米,宽12米,沥青路面。原系镇骆公路城郊段,1980年起两侧新建工厂企业用房,遂列入城区街路。
  宁镇路 东起张鑑碶交叉口接车站路,西迄清水浦路,长4800米,宽12~31米,沥青路面。原系宁镇公路城郊段,1974年后由宁波港建设指挥部拓建为二级公路。1976年后在南侧建镇海发电厂,两旁相继兴建工厂企业,遂列入城区街路。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城河东路
相关专题
城河西路
相关专题
沿江东路
相关专题
沿江西路
相关专题
南大街
相关专题
胜利路
相关专题
人民路
相关专题
清川路
相关专题
西街
相关专题
后大街
相关专题
大西门路
相关专题
工农路
相关专题
聪园路
相关专题
车站路
相关专题
环城西路
相关专题
环城北路
相关专题
镇骆路
相关专题
宁镇路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