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县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47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县城建设
分类号: TU984.255
页数: 9
页码: 633-6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县城建设的情况,其中包括了道路、房屋、水电设施、供气、园林绿化、卫生设施等。
关键词: 镇海县 县城建设

内容

第一节 道路
  县城自明初拓建,经清、民国初期发展至抗战前夕,形成城内、南门外和小西门外三大块,城区面积1.72平方公里。有街巷100条,总长20785米,宽2~4米,多为石板路面。1941年后县城沦陷期间,日本侵略军在半街和南大街铺设三合土路面,在南城墙拆缺口,修筑自双司前至小道头便道(今胜利路南段)以通军车。
  1951年改建胜利桥为钢砼梁式桥,修建桥南北段和朝宗坊等道路5条,共长1500米。1956年筑沿江路长360米,宽7.5米,镇骆路客车通至远望道头;改建南大街为水泥路面,长268米,宽5米;利用城墙块石铺设王施弄、李衙弄等道路为条石路面。1959年改筑米行街为水泥路面,长405米,宽5米。60年代先后铺设半街、西街、东河塘、西河塘等9条水泥路面,长2.05公里,路面面积9618平方米。至1973年,城内筑有道路长16.9公里,路面面积7.1万平方米,多为石板路面。
  1974年后,因建设镇海港工程需要,开始修筑新路。80年代起,按照城市建设规划进行旧城改造,建成区面积6.63平方公里。至1985年(部分工程延伸至1991年竣工),有街、路、巷、弄121条,总长63630米,路面面积758140平方米。其中1976年后新建28条,改建扩建37条,翻修为水泥或沥青路面35条,维持石板路旧状21条。
  主要街路修建
  城河东路 城区中心大道,北起招宝山路,西南迄南大街(南薰门)接城河西路,长960米,宽31米,水泥路面,两旁置隔离绿带。路基原为城河东段和东河塘,1980一1986年填河拆房筑路。
  城河西路 城区中心大道,东起南大街(南薰门)接城河东路,西迄车站路,长840米,宽31米,沥青路面,两旁置隔离绿带。路基原为城河西段和西河塘,菜市街、日成弄、快马埠头等。1983一1985年填河拆房筑路。
  沿江东路 北起招宝山路,沿甬江岸线,西南迄南大街大道头,长1740米,宽20米,水泥路面。1974年建港开始利用甬江塘筑路通车,1985年外移重建,为连贯沿江码头通道;原有东门浦被填。
  沿江西路 东起大道头接沿江东路,南沿甬江,西迄小道头接车站路,长800米,宽20米,沥青路面,滨江置绿地。路基原为甬江滩涂,民国时筑镇骆公路通至小道头,解放初续建至远望道头。1976年筑石砌江塘时拓宽路面,原有运石浦、回澜浦、利市浦俱填。
  南大街 南起大道头接沿江西路,北迄鼓楼,长700米,宽8~20米,水泥路面。原自大道头至南薰桥段称南街,南薰门至中山路段称朝宗坊,中山路口至鼓楼前称半街,1982年合称南大街。1929年拆南薰门时拓宽近段路面,后将南街和半街改建三合土路面,1984年后逐段扩建翻新。
  胜利路 南起沿江西路,北迄后大街,长999米,宽16米,水泥、沥青路面。原自双司前(今人民路中段)至甬江边,抗战胜利后在城河上重建木桥,命名胜利桥。1951年改建路面,路与桥同名。1986年并合双司前至总浦桥段之王施弄,1987年续北拆郑家弄、新桥头、方家大屋等建筑,贯通后大街,1988年告竣。
  人民路 东起南大街、西迄清川路。长560米,宽6〜8米,水泥路面。1982年逐段拓宽改建原有米行街、双司前、孝闻坊、助海庙前和邵衙弄等段路面,合称人民路。
  清川路 南起胜利西弄,北迄西街,长400米,宽6~16米,水泥路面。旧城内称小南门直街,出清川门称清川路、天灯下。1950年拆清川门,1983年填城河废清川桥,1986年拓宽原小南门直街段,新建西街菜场,并改称今名。
  西街 东起大庙弄接鼓楼西路,西迄小西门(武宁门)口接工农路,长380米,宽8~16米,水泥路面,旧称横街头,为城区闹市之一。1930年拆小西门瓮城,改建武宁桥,接通小西门外下街(今工农路)。60年代拓宽中段(旧称贸易桥)路面,1980年拆除玄坛庙、大庙等,筑新路宽16米。
  后大街 东起招宝山麓城河东路,西迄大西门(向辰门)口接大西门路,长1200米,宽20米,水泥路面。80年代初拓宽改建原后大街自淡水井头至西门口段路面,80年代中拆房新建淡水井头至城河东路段(原称虞家门前),1987年全线贯通。
  大西门路 东起大西门口,向西经中大河跨镇棉桥至环城西路,长1120米,宽20米,水泥路面。大西门外原称风龙港,1979年始建西门新村和镇海棉纺厂,1982年建由西门口至镇棉厂段道路,1988年在中大河建镇棉桥,1989年全线贯通。
  工农路 东起小西门口接西街,西迄聪园路,长430米,宽8~12米,沥青路面。旧称小西门外下街,1940年7月日军入侵时街屋尽毁。1958年起两旁兴建工厂企业,在路西端乾碶桥处建工农亭,路因亭名。80年代初改建。
  聪园路 南起甬江边汽车轮渡码头,向北跨中大河聪园桥迄后海塘,长1320米,宽32米,水泥路面。路近处为前、后葱园村,今“葱园”衍为聪园。1974年建汽车轮渡,修建车站路至渡口段;1982年续建至大西门路段,中大河上建造聪园桥,未几又向北延伸至后海塘畔寿昌公园。
  车站路 南起沿江西路小道头,西迄张鑑碶交叉口,长1600米,宽31米,沥青路面,两旁置隔离绿带。路基原系镇骆公路,70年代后期起,路侧相继建造工商企业和单位用房。1982年拓建改建路面,为贯通城区主要干线。
  环城西路 南起张鑑碶交叉口,往北至后海塘环城北路,长780米,宽12米,水泥路面。路基原为农田,1978年为进入镇海港区车运所需,兴建砂石路面,在中大河和后沙河建钢筋水泥大桥两座,1985年改建水泥路面。今东侧建白龙新村,西侧建茗园新村。
  环城北路 西南起后海塘接环城西路,东迄招宝山路港区,南沿后城塘,长2400米,宽12~20米,水泥路面。原系北城外海涂,1975年建镇海港区时吹泥填基,1978年建砂石路面,1985年改为水泥路面。路北侧为后海塘开发区。
  镇骆路 东起张鑑碶交叉口接车站路,西迄石塘下王家,长1955米,宽12米,沥青路面。原系镇骆公路城郊段,1980年起两侧新建工厂企业用房,遂列入城区街路。
  宁镇路 东起张鑑碶交叉口接车站路,西迄清水浦路,长4800米,宽12~31米,沥青路面。原系宁镇公路城郊段,1974年后由宁波港建设指挥部拓建为二级公路。1976年后在南侧建镇海发电厂,两旁相继兴建工厂企业,遂列入城区街路。
  第二节 房屋
  住房 城区民房,历史上均系木结构平屋或两层楼房,官宦殷户建五间两弄四厢房、前后明堂、独进或两进庭院式大屋,前置正门,多用青砖雕饰,周砌围墙;一般富户建3间或5间,普通平民以散建为主,2~3间不定。正屋多朝南座北,以七架楼房为主,深约8米。平屋有大七架或五架,屋深5~8米,屋间阔3.5~4米。住房前多置檐楯,街面房则多为直柱落地。清前建的多畚斗楼式,后均为硬山顶。清末和民国前期,城区房屋建筑结构、款式、数量都具相当规模。抗日战争时期,城区大批住房遭日军焚毁,1949年又遭国民党飞机轰炸,毁坏严重。1951年时城区共有商业用房739间,住房5552间,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1963年有各类房屋322919平方米,其中公房74172平方米,占23%,私人房屋248747平方米,占77%。50~60年代,新建房6172平方米,多为公共用房,居民住宅基本维持原状。1975年始在八里桥建4层住宅楼3幢。尔后又在谢家河塘建3幢。1978年在双连漕建4层楼2幢。同时,宁波港建设指挥部在虞家门前北首、浙建二公司在它山庙北首、交通部三航四公司在大教场东首、镇海发电厂在张镒碶西侧建职工住宅新村;1978年镇海丝织厂、省海港养护大队等单位在大西门外建职工住宅;1980年由县房屋开发公司为主统一兴建西门新村;1987年,房管处和开发公司又辟建白龙新村,新建住房遍及全镇。新建住房楼多为4或5层,少量6层。80年代初期建的多为一梯3~4户,以后建的一梯2~3户。大户每套3室1厅,1灶1卫生间,建筑面积70平方米左右;中户2室1厅,1灶1卫生间,建筑面积55平方米左右;小户1室1厅,1灶1卫生间,建筑面积35平方米左右,均为砖混结构。早期建造少数为平瓦碶山顶,后建多系平屋面,用二毡三油,或钢筋水泥面层封顶;每一单元屋顶置贮水箱。门窗早期多为木结构,后期多釆用钢门、钢窗。卫生设备始为蹲坑,80年代渐为坐坑。1985年房屋普査,共有建筑面积149.54万平方米,比1963年增加1172481平方米,增长3.63倍。住房建筑面积72.83万平方米,占总房屋面积48.70%,按常住户口计,人均占有19.38平方米。
  1985年以后,建造以居民住宅为主体的各类用房逐年递增,至1991年城区房屋总数达223.15万平方米,比1985年增73.61万平方米,增长49.22%,其中砖混结构4~6层楼房比比皆是。
  主要建筑
  县人民政府办公大院 位于胜利路,1980年起逐年兴建。占地4400平方米,有3~5层楼房4幢,建筑面积6897平方米。
  中共县委办公大院 位于胜利路,1980年起逐年扩建。占地约4000平方米,有2~3层楼房5幢,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邮电局大楼 位于城河西路、胜利路口,1989年建,4层,上置钟楼,高32米,建筑面积2630平方米。
  县工人俱乐部 位于鼓楼西路,1984年重建。占地1200平方米,4层,建筑面积1947平方米。
  县图书馆 位于鼓楼西路,1984年新建,占地500平方米,主楼5层,建筑面积1013平方米。同楼原合有青少年宫,建筑面积1070平方米,1987年另建新楼,其屋辟为老年宫。
  县人民大会堂 位于人民路,1952年建成,1963年重建。占地1064平方米,建筑面积935平方米。1979年改建,座位935个。
  人民剧院 位于南大街,1956年建。占地面积2540平方米,建筑面积2385平方米,座位1075个。
  镇海电影院 位于城河西路,1979年建,占地3330平方米,建筑面积2341平方米。座位1281个,安装空调设备。
  镇海汽车站 位于张鑑碶,1982年迁址新建。占地9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
  镇海龙赛医院 位于胜利路,前身为县人民医院,建于1966年。1985年重建,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住院部6层,门诊楼4层,总建筑面积14500平方米。
  县人民政府招待所 位于南大街,1975年重建。占地3500平方米,主楼5层,建筑面积5322平方米。
  港口旅社 位于南大街口,1981年建成。5层,建筑面积3054平方米。
  南街菜市场 位于羊庙前,1985年建。单层大棚,建筑面积2592平方米;南北建5层楼2幢,底层为国营菜场,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1991年又在西侧建新菜场楼,4层,1~2层设摊,建筑面积1720平方米。
  镇海五金交电大楼 位于南大街,1983年建成。5层,建筑面积1940平方米。
  人民商场 位于车站支路,1985年建成。2层,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
  青少年宫 位于胜利路,1987年新建。占地2500平方米,内吴穗梅大楼主楼3层,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
  夏金生福利院 位于聪园北路,1987年落成。占地4000平方米,主楼4层,建筑面积计1780平方米。
  招宝山饭店 位于鼓楼东路,1986年建。占地9204平方米,主楼4层,江南民居式,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
  西门菜市场 位于大西门路,1988年建。水泥预制大棚,建筑面积1597平方米。
  第三节 塘河桥
  修筑江塘 招宝山麓至张鑑碶甬江沿岸,解放前无完整江塘,且塘身低矮。1952~1956年,利用城墙块石重修江塘。1976年后塘位外移,重建块石浆砌塘身,塘长3146米,塘身净高1.2米,修建防汛排涝碶闸3座、涵洞12只。
  疏浚河道 原城内有北河、中河、南河和斗富河,城外有濠河。70年代前,总长有5812米。城内河道一般宽4~8米,深1米余;濠河宽10~20米,深2米余。
  1956~1986年,浚修县城河道6次,累计长23508米,挖土方2万余立方米。修建河塘石磡13条,总长2508米,砌石4339立方米。其中1962年修建西河塘2段长461米,1963年修建西河塘、快马埠头河塘、东河塘、向家河塘等5段长1153米,1964年修建谢家河塘、公园后河塘、仓河头、卫西河塘、一字河塘等6段长894米,修筑河塘栏杆7条,长1055米。
  拆建桥梁 解放初有桥梁54座,其中钢筋水泥结构有南薰桥、镇远桥、清川桥、武宁桥、承德桥、双桥、静德桥等7座,石梁结构有通济桥、仓河桥、水门桥、总浦桥等41座;木梁结构有胜利桥、谢家河塘桥等6座。70年代前曾普遍维修桥梁,70年代后期起,随着旧城改造,原有桥梁设置变化较大,1985年尚保留承德桥(古濠桥)、童官人桥、方官人桥、尚书桥、迎龙桥、平浪桥、八里桥、社坛桥、吉庆桥、平水桥、双桥、静德桥等19座,改建为涵洞2座,拆除或废弃的33座,其中60年代新建镇兴桥同时被拆;新造或重建有环城西路桥、聪园桥、镇棉桥、张鑑碶公路桥、静德新桥、陈家桥、东方红桥等6座。
  第四节 水电设施
  供水 城区居民原用缸水(天水)、井水、漕水和河水。饮水池味甘不涸的有招宝山下放生池、南门外羊庙漕、城内一鑑池、新漕、西门外砧板漕等。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有泉井60口。80年代初有公用井104口。河道遍及各街巷,多筑有埠头。
  1963年3月在人民公园西部始建城关自来水厂,投资14.61万元,建1000吨级净水池一口;在南大街、朝宗坊等地凿60~100米深井4口,用高压泵抽水后汇集净水池,并铺设50~75毫米镀锌管3000米。是年6月简易投产,日供水88.3吨,主要输供部队及单位;另置公用水龙头10只,低价零售供居民用水。1964年12月新建西门水厂,改造城河北段为水源池,建有1000吨级净水池和100吨级水塔等设施。1965年底投产,日均供水量104.6吨,1970年为256.7吨,1975年达1039吨。
  1980年7月,宁波港务局镇海水厂在江南竺山头建成,与镇海水厂划分地段供水,日均供水量2343.2吨,日最高供水量6000吨。至1981年,镇海水厂总投资58.5万元,铺设直径100毫米以上铁管13065米,全镇居民装有水表2649只。1982年建三官堂、半路张至城关镇供水管一条,长11000米,直径500毫米,总投资125万元。1986年5月建成半路张水厂,日供水万吨,受益居民90%。同时西门水厂停机。
  排水 旧城内主要街巷铺设石砌阴沟,污水泄入河道。1954年后逐段修整下水道,并更换为砼瓦筒。至1990年,59条道路(含地段)铺设管径20~110厘米砼瓦筒40200米,城区下水道自成系统,汇流于东、西门2座雨、污水合流泵站,泄于甬江。东门泵站为水泥结构10米沉井,排水量3600立方米/小时,1983年建成;西门泵站,为水泥结构8.7米沉井,排水量800立方米/小时,1989年告竣。
  供电 1917年(民国6年)始建华明电灯厂于武宁门外,置62千瓦发电机1台,为城区供电。1921年因机件故障停办。1922~1938年又建明明电灯公司于招宝山麓,置35千瓦发电机3台。1955年久丰纱厂置60千瓦发电机1台,是年6月向城区部分单位和居民供电照明。1957年7月宁波永耀电力公司电源输入城关。1958年300余家单位和居民用电照明。1972年8月35千伏安城关变电所建成,用户普及。今城关镇内安装有1万伏高压线4条,总长计35835米,置变压器179台,计16300千伏安,月用电量262万千瓦时,尚有35千伏镇海棉纺织厂专用线1条,装4000千伏安变压器2台,月用电量220万千瓦时。
  路灯 民国前后,主要街巷和河口置有石柱路灯,俗称天灯。始用蜡烛、菜油灯,后改用煤油灯。1917年部分路灯改用电灯。1935年置路灯262盏。抗战时期大多停点。1955年6月主要街道重置路灯。80年代始,灯架装置、电灯型号及功率逐年向中高级发展。今城区内(不含港区和后海塘开发区)装置250瓦汞灯221盏、125瓦汞灯230盏、白炽灯306盏。路灯开关采用光源自动控制。
  第五节 供气
  城区居民历来用柴草作燃料,60年代起渐由煤球、煤饼取代,1978年浙江炼油厂(镇海石化总厂)建成投产后,开始使用液化石油气。1977年县建设局成立液化石油气站筹建小组,县财政拨款18.6万元,省城建局调拨钢瓶计8960只,并得到驻镇部、省属企业支持,1978年5月建站。前期工程按5000户用户规模建设,投资83万元,人员37人,由浙江炼油厂每月供灌装液化气6000瓶,供气范围限于城区居民。首批发放2700户,1979年12月20日开始供应。
  1979年6月建供气站于张鑑碶一号桥西侧,次年5月竣工,占地2432平方米,建筑面积986平方米。1982年3月建成俞范贮灌站,占地89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1平方米,投资110万元,建有400立方米球罐2只、50立方米卧罐1只、小型灌装站1座。同年5月建成管径89厘米地下输气管道1700米,接通镇海石化总厂输气站,供气户增至8000余户,实行定量凭票供气,每户月供气10.8公斤。
  1983年3月增加议价供气2500户,每户集资500元,1984年3月增建400立方米球罐2只,次年2月竣工,投资近200万元。总贮气量达1650立方米,6月向议价户凭票供气,每户月供气10公斤。至1985年用户扩至10500户。
  根据国家劳动局《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和国家建设部《液化石油气钢瓶标准》要求,以及用户对钢瓶安全保养的需要,1988年初在俞范建成钢瓶检验站,置有除锈、静电喷塑和倒残液装置等设备,总投资60万元,年保养钢瓶能力5万只以上。
  第六节 园林绿化
  解放前城区树木寥寥。1935年开放县署后花园,定名中山公园,未几毁于战争。私人花园有文庙东侧朱家花园,面积190平方米;双司前徐家花园,面积156平方米;后大街胡家花园,面积300平方米;樊家花园,面积约300平方米。招宝山上寺院周围栽有竹木,余为灌木丛。抗日战争胜利后,县政府曾将原县署旧址辟为中山公园,但仅造1座正门,内仍为废墟。
  1959年镇海公社筹建苗圃,1964年1月成立县园林管理站(1978年4月改为园林管理处),开始城区绿化建设。1982年至今共建公园、景点、苗圃和主要居民绿地26处,面积60余公顷,人均13平方米余。有44条街巷、22830米路旁植法梧、香樟等行道树5735株。城河路、车站路和聪园路等干道均设2条宽1米的绿化隔离带,总长3810米。在城河路两侧置有花坛12座,总面积1763平方米。花坛中置雕塑、喷池等装饰美化。居民区绿地面积较集中有港务新村、建筑新村、航务新村、东河住宅区、西门新村、双连漕住宅区、刘家弄住宅区等7处,计54066平方米。招宝山风景区,解放后因军用封山,1980年4月由园林处接管,1981年全面整修,1982年1月开放,辟为风景游览区。新建公园5处:人民公园,面积2.43公顷,有各类建筑物2090平方米,树木及花卉品种137个、9300余株,其中树龄百年以上有沙扑、枫杨等27株;江滨花园,面积4571平方米,内有临江平台、单檐六柱亭、蘑菇亭、望江楼、喷水池不锈钢蛟龙腾飞雕塑等建筑;向辰园,面积9007平方米,已植树木花卉2400多株,草坪7000平方米;镇棉公园,面积8000平方米,置雕塑纺织女、假山、喷池、单檐六柱亭等,栽植树55种、260余株,设草坪3000平方米;寿昌公园,始建于1989年,占地12.6公顷,其中水面占66.3%,总投资250万元,建有陈寿昌烈士纪念馆、寿昌阁,配套有石拱桥、长廊、六角亭等。
  第七节 卫生设施
  1925年县城环境卫生由河工局兼管,始建粪池和垃圾堆场,县警察局设清卫班,有清洁工10名。1929年县公安局设卫生警12名、清洁工14名负责城区卫生。解放初,县卫生院设清道班。1952年4月县成立卫生防疫站委员会,次年改为爱国卫生委员会。1953年建城区环境卫生管理站,1978年改为地方国营县环卫站,1980年隶建设局,职工由24人增至75人,另招临时工50人。1972年城关镇成立爱国卫生委员会,开展投放灭鼠药、水井消毒、消灭卫生死角、整治环境卫生等活动。1982年3月县人大常委会通过《镇海县城镇卫生管理暂行规定》。3次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城区清除垃圾瓦砾12310吨,疏通下水道451条,改造“烂水明堂”(积水天井)56个,清除卫生死角1325处;100余口水井定期消毒;并推行门前三包(卫生、绿化、秩序)责任制。
  1985年5月成立城关市容管理监察队,有队员8人。
  垃圾清理 1944年城区始设垃圾桶56只,1948年增至72只,用垃圾车清运。解放初,清道员10人清扫南大街、米行街(今人民路)、横街(今西街)等3条街道,面积5680平方米。后增至29人,清扫主要道路33条,面积25.2万平方米。菜市场垃圾清扫由工商管理部门自行负责。1953年始用6辆手拉车,定点摇铃招呼收集居民生活垃圾。1979年全镇普遍设民办保洁员共48人,清扫街巷面积19.4万平方米。主要街路安置果壳废物箱189只。1985年后,购入自卸汽车4辆、装载机2台、大型东方红70型推土机1台,日清运垃圾60多吨。90年代初购置洒水车1辆,新建封闭式垃圾亭8座、封闭式垃圾台11座,改建半封闭式垃圾仓63只。
  50年代设垃圾堆放场于西门外,垃圾售与农民作肥料。80年代,化肥广泛应用,垃圾和粪便销售锐减。1985年在张鑑碶建垃圾中转站,占地510平方米,东门镇远路建临时中转站,占地500平方米;在城北镇北涂建垃圾处理场,占地135公顷。1992年在张鑑碶闸门西建集装箱式垃圾中转站,建筑面积290平方米,日收集清运垃圾50吨。现有垃圾清扫清运工99人。
  公厕建造 城区公共厕所始建于1934年,为数不多。1945年城区公共事业委员会取缔露天粪坑189只。1946年于小西门外、小南门内建示范公厕2座,修旧厕5座。到解放时,城区留有公厕(坑)10余座,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1956年新建改建17座,结构有所改进,卫生条件初步改善。1964年公厕增至27座,大部分改为流槽式积粪池。1977年省拨资金7万元,在主要地段新建公厕5座,砖混结构,电灯照明,安装自来水。80年代后期全面规划,调整布点,分批建设。现有公厕54座,其中属一类标准2座,二类标准15座,三类标准16座,达到2500人有公厕1座。建筑形式融现代化、园林式、古典式为一体,装饰采用涂料和玻璃马赛克、釉面砖贴面,独立蹲坑,水磨石地面,内壁、坑面白色瓷砖贴面,电灯照明,有洗手斗和衣帽钩,附建管理房或工具房,专人管理,达到“五无”(无蝇蛆、无尿碱、无臭气、无刻画、无积灰)标准。招宝山麓风景区公厕,建筑面积158.4平方米,仿古建筑形式,青瓦屋面,白色粉墙,安装抽水马桶,自动冲洗,置洗手盆和镜子。
  粪便处理 1953年环卫站对城区粪便统管收集,由清肥工10人挑运至武宁桥贮粪池,贮量150余吨。1956年在苗圃路增建贮量为90吨的贮粪池,粪便售与农民肥田。1958年清肥工增至20人。1963年收运粪便14.9万担;翌年城区取缔粪缸2600只。1972年建贮粪无害化粪池于顺隆路,贮量350吨,经6格储化处理后销售。1973年购置小三卡2辆、小拖拉机1辆,改装运粪车。是年,清运粪便1.79万吨。70年代后期起,新建住宅楼配套建化粪池。住旧房居民,马桶粪便倒入公厕粪池。1982年投资12.5万元,在张鑑碶新建350立方米无害化粪池2座,废除顺隆路化粪池,粪便实行密闭消化,轮格排放,达到无害化要求。1983年后购置自吸密闭式粪车7辆,粪便清运机械化。1990年清运城区住宅楼化粪池554只、公厕化粪池42只,年清运量4.5万吨。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