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调整与改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42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调整与改造
分类号: F721.4
页数: 2
页码: 573-5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初,私商经营受挫。1950年政府调整商品批零和地区差价,采取银行贷款、减轻税负等措施,鼓励私商经营积极性。1953年私商营业额比上年增加19.4%。1955年全县有私商3111户,其中座商827户、行商68户、摊贩2216户。1956年全县私商积极向政府申请公私合营,经批准公私合营商店38个。小商贩代表12人担任国营商业和供销社领导职务。
关键词: 镇海县 调整 改造

内容

商业调整 解放初,国民党飞机轰炸,物价波动,私商经营受挫。1950年3月后物价渐趋稳定,但群众购买力低,商品供过于求,不少私商营业额下降,有的难以维持。是年,政府调整商品批零和地区差价,并在税收政策上适当予以照顾。1951年4~8月全县进行私资重估和工商登记,核准座商1648户,从业人员256名,资本额93.7万元;行商149户,资本额1.73万元。1952年1~8月私商营业额708.8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0%,不少私商经营仍有困难。以后,政府采取银行贷款、减轻税负、组织初级市场商品交流会、适当扩大日用工业品批发零售差价、减少供销社经营品种等措施,鼓励私商经营积极性。1953年私商营业额942.9万元,比上年增加19.4%。
  改造粮油棉布商 1953年9月全县有粮商47户,从业人员51名,其中粮行9家,粮店14家,粮摊20户,粮贩4户。11月粮油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所有私营粮商停止营业,国家按原价收购存粮,并安排人员工作。1954年初,城关、柴桥粮食代销店相继成立。1955年2~8月分别安置14户粮商14人至城关、柴桥、大碶、骆驼、庄市等粮食代销店工作,其余28户31人转其他商业或农业、手工业,其中吸收为国营粮食企业职工4人。全县53户(从业人员152人)私营食油零售商店全部改造为食油经销店。
  1954年全县有私营棉布商店62户,从业人员114名,资本7.1万余元。同年8月县、区成立商改办公室及商改领导小组。根据逐步改造方针,采取以经销为主的改造形式。62户私营棉布商店改造为经销店48户,转其他商业6户,转农业4户,转手工业1户,闭歇3户。棉布商改造后,月人均营业额826元,比改造前增2倍。
  全行业改造 据1955年8月商业普查,全县有私商3111户,其中座商827户、行商68户、摊贩2216户,从业人员3609人,其中职工182人;资本额77.38万元,其中座商69.8万元,行商0.72万元,摊贩6.86万元。尚有未经工商登记零售商426户,从业人员426人,资本1万元。私商中雇佣职工多者至17人。有40名资方人员资金在0.2~1.8万元。
  1955年全县烟酒百货、南北货等行业私商改造为经销或代销店,其营业额388.4万元,比上年增加1倍。1956年1月,全国大中城市私商相继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3月12日全县私商积极向政府申请公私合营。经批准公私合营商店38个,从业人员240名,核定私方资金共26.3万元,规定资金定息为年息五厘。人事安排上贯彻“量才录用,适当照顾”原则,安排资方人员14名。对小商贩改造形式以组织合作小组为主,全县共组织合作小组389个,从业人员3090名;合作商店37个,从业人员316名;另有个体户63户,从业人员82名。小商贩代表12人担任国营商业和供销社领导职务,同年私商改造后营业额1125万元,比上年增加21%。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