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邮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408
颗粒名称: 第八章 邮政
分类号: F616
页数: 5
页码: 558-5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自宋代至1985年的机构沿革、邮政网络、函件包裹汇票和报刊发行等相关历史内容。具体包括邮政机构、邮路发展、邮件投递范围以及报刊发行情况的详细描述。
关键词: 镇海县 邮政

内容

第一节 机构沿革
  驿站 铺递 宋有驿铺5处:济川馆,在县治南30步,旧名利涉馆,绍兴八年(1138)重建后改名;西门铺,在县城南;清水铺,在清水坊;河头铺,在育王河头;芦浦铺,在穿山碶。元称“站赤",即“邮驿”蒙语译音。每10里或15里设一铺,在县西50步置总铺。明天顺年间(1457一1464)全县有驿馆1处,铺舍(邮舍)22处。嘉靖《定海县志》记邮舍有县前总铺、清水、永福、孔浦、官团、曲塘、徐家、龙山所前、龙头场西、洪江、孔墅、长山、新岙、陈华、穿山、门堰、竹岭、郭巨、虾康、康头、昆亭、慈岙、舟山等23铺,并在县城西置定海驿。清雍正间,县前另置急递铺。雍正八年四明驿署由宁波月湖徙镇海。光绪年间改称邮站,全县有26站。宣统三年(1911)撤驿站,衙署公文概由邮局传递。1912一1913年驿铺邮制裁撤无遗。
  宋邮驿人员由兵卒充任。元每铺配铺丁5名,人员由民户及漏籍户内签抉。清四明驿署配驿丞1名,驿皂2名,水驿夫25名;各驿铺施行铺司兵制,全县铺司兵68名。历代邮驿传递各州县往来公文。
  民信局 民信局又称民局,为传递民间书信、物品和办理汇款的私营商业组织。创始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以宁波为中枢,下伸各城邑。清道光后渐趋兴盛,至光绪时鼎盛。民局多设于隘巷小街,高悬招牌。信物由脚夫或民船投送。急件烧其一角,或插鸡毛一片,以示火速。各埠民局有相互传递关系,商民、侨眷称便。咸丰二年(1852)镇海有全盛分局,同治七年(1868)设永义昶等分局。民局组织于1934年取缔。
  信客 信客系专业代带信、物个体经营者。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上海开埠后,县人陆续赴沪经商,两地传信运物终岁不绝,信客业遂起。运递对象多为乡亲熟人,定期临门收货,按时送货至户。1923年宁波七邑信客联合会成立,镇海信客注册营业者56人。抗战时期成立宁波旅沪同乡会信客筹备组,运递民间往来钱物信函,生意兴隆。解放初信客业务仍较繁忙。1950年7月省邮政管理局指令取缔信客。大碶等地于1953年又组建沪甬线信客服务组,成员80余人,1958年取缔。1959年6月镇北成立骆驼人民公社信客服务站,参加18人,次月经劝告自行解散。
  邮电局 咸丰十一年(1861)始有海关邮政,实权由外国人操纵。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县城南门永安街创设镇海邮政局,称大清邮政。辛亥革命后称中华邮政。1914年镇海邮政局定为二等乙级局,1947年升为二等甲级局。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接管邮局,改称人民邮政。1951年11月25日实行邮政、电信合并,建县邮电局。1958年12月并入宁波市邮电局,1963年1月恢复。1969年12月邮、电再次分设,建立县电信局和县邮局,1973年11月重新合并,复建县邮电局。1981年2月成立县农村邮电联营管理站,统一管理各邮电代办所。1982年调整县局管理体制,由二级改为局、股、支局班组的三级管理制。
  光绪三十年(1904)建柴桥邮局,1905年设太碶头邮局,1907年又设骆驼桥邮局。至清末全县设有渡驾桥、清水浦、万嘉桥、汉塘市、庄市、白龙王庙、压赛堰、团桥、贵驷桥、牌门头、沙河头、潺浦、龙头场、龙山西门外,施公山、范市、衙前、小港、青峙、石高塘、大碶头、新碶头、霞浦张、穿山、柴桥邮政代办所25处和扎马、郭巨信柜2处。1936年有城区、大碶、柴桥3个邮政局,万嘉桥、徐家堰、渡驾桥、清水浦、梅墟(鄞县)、衙前、小港、青峙、石高塘、新碶、扎马、霞浦、穿山、郭巨、沥港(金塘)、大象地(金塘)16个代办所,后施、长河、石门、港口、横河、石湫、清水桥、山门、东关、后所、三山、昆亭、北渡13个信柜。解放初期,全县有邮局4个,自办邮政所1个,委办邮政代办所56个。1954年12月建潺浦邮政营业处,1955年12月设白峰邮政营业处;同时改郭巨代办所为营业处,贵驷桥代办所为邮电所。1956年除郭巨称邮电所以外,其余各自办局均改称邮电支局。1957年有邮电支局、所67个,邮票代售处2个,信箱信筒107个。1958年又增设大榭邮电所和梅山盐场邮电服务处。同年12月与市合并,县境内置镇海、骆驼桥、柴桥、大碶头4个邮电支局和庄市、小港、贵驷桥、白峰、郭巨、穿山6个邮电所。1964年9月贵驷桥邮电所升为支局。1976年11月设俞范、虹桥邮电所以适应大工程企业通讯需要。1979年置新碶邮电代办所,旋改为北仑邮电支局。1984年2月将小港、庄市两邮电所升为支局,1985年全县有邮电支局10个,自办邮电所6个,自负盈亏邮电代办所41个,邮票代售处164个,信箱信筒234个。
  解放以来,邮电职工队伍不断壮大,1985年底自办局、所在职人员429人,比解放初期44人增加8.7倍;业务收入315.39万元,比解放初1.06万元增长197.5倍。
  第二节 网路
  驿道 宋代以明州府治为中心,往北出桃花铺(东渡门外),经清水铺、西门铺达定海(今镇海)县城;东自桃花渡,经河头铺、芦浦铺,涉海抵昌国县(今定海)。明、清时代,驿道由县前总铺出向辰门,经官团铺、曲塘铺、徐家铺、龙山所前铺、龙头西铺至慈溪县松浦铺,合100里;出武宁门,经清水铺、永福铺、徐家铺、孔浦铺至鄞县砖桥铺,合80里;出南薰门渡浃江,经浃江铺、孔墅铺、辛岙铺、长山铺、陈华铺、穿山铺,再涉海抵定海铺,合190里;由穿山铺折南经竹岭铺、门堰铺、郭巨铺、?头铺、虾?铺、昆亭铺、慈岙铺至鄞县孤岭铺,合120里。
  古代邮驿有步驿、马驿、急递铺之分。步马递仅传递一般文书;军事文书由急递铺传送。急递规定每昼夜500里以上,风雨无阻,铺骑疾驰,白天鸣铃,晚间举火。
  邮路 光绪三十三年(1907)镇海至宁波、定海由水道运邮。县内至贵驷、骆驼、庄市以航船投邮,至大碶、柴桥则以步班传递。民国初期,镇海至宁波邮件,大都委托内江轮船代邮,至定海、岱山段则由外海轮船送邮。1933年后,鄞镇慈、宁穿、镇骆、镇大等公路相继建成,邮件委托汽车代邮。1937年抗战爆发,县境内所有公路被毁,邮递仍由航船或步班传递。1941年4月镇海沦陷,爱国邮工曾开辟自大碶头-鄞县韩岭塘头街-黄贤(渡海)-宁海桥头胡接宁海邮班转入内地的邮路,抗战胜利后停办。1946年后鄞镇慈路修复通车,宁波至骆驼、澥浦、龙山等地邮件,仍委汽车代邮,大碶、柴桥至宁波邮件由小汽船代邮至璎珞河头。其余境内邮件以步班投递为主。
  新中国建立后,邮政网路不断拓展,投递区域逐步扩大,至1956年底实现村村通邮。邮运投递自行车由1952年8辆增至1985年63辆,1963年自行车邮路为272公里,步班邮路为906公里,1985年分别为1554公里和189公里。镇海至宁波邮运1963~1969年为委办汽车邮路,1970~1975年改为自办汽车邮路,以后由宁波局新辟至镇海汽车邮路,由宁波经镇海、俞范、贵驷、骆驼、庄市回宁波,一日两班。1979年4月宁波局又新辟江南线汽车邮路,由宁波经大碶、北仑、霞浦、柴桥、穿山、后延伸至白峰、郭巨。1985年全县共有邮路50条,其中市内2条,农村48条,邮路单程总长397公里;摩托车送邮36公里,自行车送邮293公里。农村投递路线单程总长1495公里,其中摩托车67公里,自行车1239公里,步班189公里。
  第三节 函件 包裹 汇票
  镇海人民旅外经商众多,来往信函、包裹频繁。解放后邮政业务稳步发展。1949年函件出境129.01万件,1985年增至419.30万件,增长2.25倍,包裹1949年0.17万件,1985年增至12.12万件,增长61.3倍;汇票1949年0.55万张,1985年达15.19万张,增长17.62倍。
  第四节 报刊发行
  1950年接受报刊发行,订销报纸7种,计153份。年投递期发报纸1800份、杂志400份。1956年5月《镇海报》创刊发行,收订数4000余份。以后报刊订销发行量逐年增加,1984年订《人民日报》2485份、《浙江日报》8006份、《宁波日报》4746份。1982年1月局报刊门市部设亭开业,1985年增零售亭16处,其中私营13处。年订销报纸240余种,期发12.91万份,全县平均每4人1份,累计发行1727.87万份,同年订销杂志2200余种,期发10.11万份,全县平均每5人1本,累计发行134.95万份,当年报刊流转额为121.25万元。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