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编 交通 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375
颗粒名称: 第十七编 交通 邮电
分类号: F512.755;F632.755
页数: 43
页码: 523-5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交通邮电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外海航运、内河航运、乡村道路、公路建设、道路运输、铁路管道、交通管理、邮政、电信等。
关键词: 镇海县 交通 邮电

内容

第一章 外海航运
  第一节 航线 船舶
  自唐元和中置望海镇后,从明州港启航商船在此放洋,沿海岸北上至楚州、登州,接渤海航路;南下至福州、广州、高州接南海航路;向东横渡,直达日本肥前国值嘉岛。宋时,与高丽交往两国使节均由镇海进出。据《宋史·高丽传》载:“自明州定海遇便风,三日入洋,又五日抵墨山(一作黑山),入其境(指高丽)。自墨山过岛屿……,七日至礼成江……又三日抵岸,有馆曰碧澜亭,使人由此登陆。”
  元统一中国后,创海运漕粮,开辟新的北洋航线。明朝长期海禁,万历中(1596年前后)始恢复赴福建航路。至明末,恢复北至山东、辽东,南至广东、南洋,东至日本的航路。清初又严海禁,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禁,海运复苏。18世纪初,航路远达吕宋等南洋群岛,国内通河北、山东及省内定、杭、绍、嘉、台、温等地。
  近代客轮航线和船只 县内定班客轮,除镇甬直航外,多中途停埠。
  光绪十六年(1890)海龙轮首航镇甬线。1896年(一说1898年)行驶宁波-舟山-海门线济安客轮靠埠。1898年云龙足踏轮行驶镇甬线。1900年镇海轮营运镇甬线。后宁波、利济、平安、湖广、景升、瑞云、镇北、慈北、姚北、永川诸轮相继驶宁波、五山头线,在镇海或穿山中途停泊,或单航镇甬短程线。
  光绪二十八年(1902),永川、湖广、朝阳轮驶五山头线,航行上海、定海、海门、温州等地,靠埠穿山搭客。1908年,平安、定海、平阳、新宝华轮由甬驶上海、定海、石浦、海门、温州线,中途泊穿山。至1936年先后有可贵、舟山、大华、穿山等轮驶五山头或宁波、定海线,途泊穿山港。
  镇海至金塘线始由帆船行驶,称“金塘航船”。民国时小客轮大利、镇海、大浦、沥平、姚北、祥丰、利宝等曾先后营运。
  1915年航行沪甬线的宁绍轮在镇海驳运搭客。1924年沪甬客轮始在镇靠埠。1936年在县内靠泊大小班轮29艘,共23566吨位。其中沪镇甬线有新江天、宁兴、新宁绍、新鸿兴,甬镇瓯及海口线有新宝华、永安、平阳轮,甬镇瓯及临海线有新永川轮,甬镇及黄岩线有黄岩、南海轮,甬镇及金清港有朝阳轮,甬镇及宁海线有东海轮,甬镇象线有宁象、象宁轮,甬镇定线有定海、联益轮,伏龙山、镇甬定穿线有姚北、慈北轮,镇甬线有景升、镇海、岱山、湖广轮,金塘线有飞虹、立平、大利轮,沪、穿、定、椒、温线有舟山、大华轮。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甬江口沉船封港,沪甬航线中断,客货轮泊镇海口外锚地过驳。1941年4月甬、镇沦陷,航线遂断。8月沪甬线由鸣门丸、万吉、华霖轮及大华轮、宁波丸先后复航,泊镇海招商局码头。11月镇甬线由泰丰轮投航,泊联益码头。
  1945年9月鄞余镇轮试航宁波——镇海-海门线。11月新永安轮复航宁波-镇海-舟山线。1946年初,镇甬线新梅浦、江利、螺门轮相继营运。同年11月招商局沪甬客轮江亚、江静轮复在镇靠泊。1948年7月招商局宁波分局增辟镇甬短程线。1949年5月因战事全线断航。
  解放后至1985年客轮航线和船舶
  镇甬线 全程12海里,由江利轮营运,1949年6月该轮在甬江梅墟江面被国民党飞机击沉,航线遂停。1950年底由镇安轮复航,途泊清水浦、梅墟,1953年每日4航次,年客运量8.54万人次;1964年镇宁路通车,旅客骤减停航。镇安轮1956年称甬航1号,1960年称妇女号。
  镇甬驳运航线 由渡运站驳运队经营,由镇海练子道头驶宁波大道头,1950年6月辟。以货运为主兼少量客运,日往返1次,称镇海航快。有木帆船5艘,后添木驳机船1艘及拖轮2艘。1978年底转让县外海航运公司经营,1984年6月因缺客货源停航。
  甬镇石浦线 1951年7月由益众1号轮配武装始航,二日班,途泊镇海渡运码头。1957年由中浙8号轮行驶。1976年浙江607轮续航。1978年停弯镇海。
  甬镇定象线 1950年7月由新永安通航,途泊镇海、定海、六横、西泽、白墩,每日班,镇海泊渡运码头。1978年停弯镇海。
  甬镇沥岱线 全程46海里。1950年由中浙8号轮复航,1978年停弯镇海。1987年10月复弯镇海,三日两班,由浙江602轮行驶,泊镇海港区6号泊位。
  镇-沈-普陀山线 全程38海里。1985年6月县外海航运公司招宝山轮始航,日往返1次,泊渡运码头。
  镇海册子线 全程34海里。1985年1月由定海县册子乡运输社40吨位、70客位的浙定交5号轮始航,日来回1次,途泊岑港、小李岙、南山。镇海泊渡运码头。
  镇海沥港定海线 全程33海里。1984年9月由定海县航运公司114吨位、150客位的浙定机206号轮始航,日往返1次。镇海泊渡运站码头。
  镇海-金塘线 浙经、浙社、浙会、中浙3号、浙江602、603、607等甬定线小客轮曾途泊镇海、沥港、大浦,后辍航。1970年金塘区大丰公社运输社辟沥港-大浦-镇海线。1979年分为沥港-镇海线,全程10海里。大浦-镇海线,全程8海里。1985年由286吨位、130客位的大丰渡2号和60吨位、90客位的3号轮行驶,日来回1次。镇海泊客货码头。
  穿山-定海及其延长线 1954年由浙江省轮船公司宁波分公司始航。1970年改为省航舟山分公司经营,航线延长至沈家门,往返2次。全程39海里,途泊穿山、六横、虾峙、桃花。1985年由128吨位、144客位的浙江814和206吨位、150客位的802轮从定海、沈家门对开。穿山泊客货码头。
  栅棚-桃花-穿山线 全程22海里。1974年普陀县栅棚公社始航,1985年由45吨位、40客位的普民交17号轮运行,日来回1次。穿山泊客货码头。
  梅山-郭巨-西浪嘴线 全程7海里。1964年六横龙山公社西浪嘴大队始航,1985年由59吨位、75客位的普民交19号轮行驶,日来回1次。梅山泊茶厂码头,郭巨泊联运码头。1989年12月六横至上阳汽渡通航旅客锐减。
  佛渡—沈家门线 全程23海里。途泊梅山、郭巨。1967年佛渡公社始航,1985年由93吨位、150客位的普民交5号轮运行,日往返2次。梅山泊茶厂码头,郭巨泊联运码头。
  郭巨—虾峙线 全程22海里。途泊栅棚、六横。1977年6月始航,由黄石乡经营。1985年由54吨位、146客位的普民交16号轮运行,日往返1次。郭巨泊联运码头。
  沪镇甬线 全程120海里。1981年1月上海海运局长字号轮春节加班首泊镇海港区,嗣后每年春节期间均由大吨位客货轮驶镇海运行。1990年1月由845吨位、350客位的天一轮航沪镇甬线,二日班,泊镇海港区0号泊位。中断40年镇沪定期客轮复通。
  国际航线 1984年8月镇海新港区首次集装箱试装成功。10月由中远浙江省公司衢江轮装运集装箱首航香港。1989年4月通神户线。1989年9月镇海至香港客货班轮航线开通,每月4日、20日由海达轮行驶,泊镇海新港区9号泊位,1990年4月通横滨线。1990年7月镇海一香港集装箱航班开通。
  1985年镇海县客运量共42.68万人次,其中镇海港24.88万人次,穿山港7.5万人次,梅山港10.3万人次。
  第二节 海运业
  清末民初,穿山先后设永川、向阳、平安、可贵、穿山、舟山等轮船公司办事处;镇海有三北、招商局等公司办事处。1914年在龙山创立三北轮埠公司。1956年成立镇海县外海木帆船运输合作社,1967年成立穿山外海运输合作社,1979年合并称县外海航运公司。
  三北轮埠公司 1914年里人虞洽卿开办,在龙山、穿山、镇海筑码头,铺设伏龙山下公司总部至码头的轻便铁道,置镇北、姚北、慈北客轮,定期航行龙山、镇海、宁波、穿山和舟山群岛之间及浙江沿海,与沪甬客轮衔接。鄆慈镇公路建成后,客货运量减少,逐渐衰落。1939年4月,3轮沉封甬江口,公司歇业。今龙山码头遗址及三北轮埠公司碑记犹存。
  镇海县外海航运公司 1953年建外海木帆船运输合作社筹备小组,时有船20艘、300吨位,船员75人。1956年2月正式成立外海木帆船运输合作社,社员95人,木帆船25艘,计328吨位。1958年10月并入县运输公司,次年1月归属宁波市航运公司,称外海中心站镇海站。1961年转归市轮船公司,10月改属宁波港务局,1963年1月复置县外海运输合作社。1965年3月郭巨航运大队并入,1967年3月郭巨航运大队析出,称穿山外海运输合作社。1970年12月两社均归县运输公司管理。1973年6月改称县外海航运站和穿山外海航运站。1979年2月两站复并,建立外海航运公司,设在城关沿江路。1985年有职工331人,机货拖轮15艘、2576吨,客轮1艘、415客位,固定资产293.95万元。年货运量10.5万吨。周转量计3042.84万吨公里;客运量2.57万人次,周转量202.14万人公里。营业收入204.94万元,利润23.43万元。
  第三节 渡运
  宋《宝庆四明志》载镇海津渡有大浹渡、小洪渡、东江渡、朱家渡、湖江渡、芦浦渡等6处。明嘉靖年间记有14处。清代先后设有40处:大洪江22处,小決江10处,县东南境至诸海岛8处。民国时期,甬江尚有大道头渡(旧称大決渡)、练子道头渡、张鑑碶渡、五里牌渡、清水浦渡、外夏渡、梅墟新渡、张李家堰渡等,小浹江有纤渡7处。县东南境至海岛有新碶渡、养志一榭北渡、穿山一榭南渡、大榭一穿鼻渡、轮江—外峙渡、白峰一神马渡、郭巨狮子口一梅东渡、上王一梅西渡等。
  解放后,1963年底调查有渡口35处(其中内河渡口24处)。至1985年全县尚有渡口11处(其中海岛渡8处,甬江渡3处),均改为机轮渡。
  镇海渡 城关甬江北岸大道头,石砌道头,筑有利涉亭3间;对岸江南道头,有明远亭3间,航距约250米。逐年淤积,1963年外延,筑囤船码头。1982年11月西迁120米至原县望道头处,建300吨级趸船码头2座,码头长18米,宽7米,备用码头长17.6米,宽8米。候船室、票房等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同时江南码头西移150米,筑300吨级趸船码头1座,候船棚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解放前,有个体舢板40余艘,1951年均参加城关搬运服务站渡运队,1958年并入县运输公司称渡运排。1963年1月镇海渡运站成立,1970年12月并入县运输公司,不久分析,复称原名。1963年有舢渡9艘,12月始置渡轮“镇海1号”。1965年置“镇海2号”和“镇海3号”后,两渡轮取代摇渡。1977~1979年更新“镇渡1号”、“镇渡3号”、“镇渡5号”,均为400客位。1985年有职工72人,固定资产77.86万元,营业额49.57万元,利润17万元。年渡运量1152.67万人次(含车辆折算)。1986年更新1000客位“镇渡6号”、“镇渡7号”和300余客位的“镇渡8号”,车客混渡。
  清水浦-新棉渡 位清水浦西街,达南岸江南乡新棉村。江阔450米,两岸系斜坡式干砌条石道头。1982年在新棉渡口建渡亭1间。1985年置5吨木质机渡轮取代摇渡,渡工2人,定员30人,年客流量约8.4万人次。渡口由新棉村经营。
  外夏-梅墟渡 位庄市甬江村慧济庵前700米处,达南岸鄞县梅墟镇,江阔550米。民国初有渡口2处,渡船7艘,1941年后停渡。外夏渡口有新义亭,原系干砌条石道头,70年代改筑水泥板路堤长130米,1985年改5吨2.2千瓦木质渡轮1艘,渡工2人,年客流量约9.13万人次。归甬江村经营。
  穿山-榭南渡 由柴桥穿山村岸至大榭樟岙下柴埠,渡距500米。原为石砌道头,1972年两岸建长25米块石阶梯形码头。1973年置“大渡1号轮”,载重10吨,功率11千瓦,定员40人。1978年添“大渡2号轮”,载重80吨,功率48千瓦,定员80人,并建售票处、候船室等设施。1979年置80吨级“大渡3号轮”取代1号轮,兼渡小型机动车。1972年成立大榭渡运站,1985年有职工21人,年客流量58万人次,货运量9350吨。由大榭渡运站经营。1987年两岸改建沉箱式固定码头。
  养志-榭北渡 由柴桥养志村至大榭北渡村,港阔500米,两岸设斜坡式干砌石道头。1974年改机动船。1985年置4吨木质渡轮1艘,定额25人,渡工2人,年客流量7.3万人次,渡口两岸设渡亭。归北渡村经营。
  大榭-穿鼻渡 渡轮往返于大榭堍头、穿鼻、外神马三岛之间,3处均建斜坡式条石道头。1985年新置9千瓦、12吨位木质渡轮运行,定员40人,渡工3人,年客流量约7.3万人次。门登、外神马渡口设渡亭。由门登、门下村经营。
  上阳-梅山渡 由上阳上王道头至梅山下道头,明代称嵩子渡,俗称梅西渡。渡距1500米,两岸各建长18米、宽8米趸船码头1座。梅山岸有长90米、宽11米路堤和830平方米停车场,售票、候船等用房楼屋5间,上阳岸售票候船房3间。1976年始置渡轮,1985年由“上梅渡1号”、“上梅渡2号”对开,共90千瓦、150客位。1985年有职工13人,年客流量54.75万人次。由梅山乡渡运站经营。
  郭巨狮子口-梅东渡 由郭巨狮子口至梅山乡梅东村,明时称梅山渡,渡距1400米,两岸为浆砌块石阶梯形固定码头。1977年始置30千瓦载重23吨,木质渡轮1艘,定员100人。1985年职工5人,年客流量约10.22万人次,归梅山村经营。
  神马-司前渡 清雍正年间,柴桥周姓、何姓人徙居神马岛后,设渡于井湾,南渡口在司前涨浦山枫城碶口,渡距约500米。乾隆嘉庆年间筑条石道头。1969年改建条石码头,并置5吨机动船取代摇渡船。1983年两岸改建宽约25米突堤式块石码头。1985年添置18千瓦、载重15吨渡轮1艘,定员40人,渡工3人。年客流量约16.5万人次,归神马村经营。
  堍头-里神马渡 由大榭堍头至里神马岛,两岸设浆砌块石岸壁式码头和渡亭1间。1985年始建3吨、2.2千瓦木质渡轮运行,定员11人,渡工2人。年客流量约2.56万人次。归堍头村经营。
  外峙-轮江渡 设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建条石道头,两岸各置渡亭3间。1971年移至下江边,对岸为大众里,各建块石浆砌码头。1978年始置5吨木质渡轮,定员28人。1985年有渡工2人,年客流量约15.5万人次,归外峙村经营。
  第二章 内河航运
  清时,以府城、县城为中心的内河航运网络初步形成,航运业日盛。抗日战争时期,镇海沦陷后内河航运衰落。解放后逐渐恢复和发展,1963年置机轮拖带运输。70年代客运逐渐被汽车运输代替。镇海港、浙江炼油厂、镇海发电厂等各大工程在镇海相继兴建,建材等货运量剧增,副业船只迅速发展,上虞、慈溪等外籍船只参运,运输业一度鼎盛。至80年代中期,客运停业,货运多被机动车辆取代,内河运输遂衰。
  第一节 航道 航线
  航道及其养护 1979年全县主要航道养护里程217.14公里(甬江北118.46公里,甬江南98.68公里)。其中化子闸至镇海列为杭甬运河乙线,大通桥至镇海、庄桥至河头列为省一般干线。
  解放前,内河航道养护全赖水利兴修时疏浚,没有专业人员和专项经费。
  建国后,航道建设和疏浚由交通部门结合兴修水利综合规划,酌情资助,由当地政府组织实施。1963年县航运管理站复建后,有专项航养经费,由鄞镇两县合置航道工程队负责养护。1968年后航运管理站设专职人员负责,配合有关部门逐年维修、改建部分航道,设护岸,修危桥,改建碍航桥梁,修建停靠点的船埠码头。1979~1985年,以民办公助原则,在江北主航道改建桥梁11座,投资6.6万元;块石护岸6334米(其中长石至贵驷段4300米,骆驼汤家桥至团桥1034米,黄杨至庶来桥1000米),共投资11余万元。
  航线
  镇北诸乡镇至宁波江北岸三宝桥航线
  西大河主航道:启航有澥浦、十七房、觉渡寺、桥里戴、清水湖、沙河头、骆驼桥、盛家、借邑港、团桥、桕墅方、刘杜、洪家等处;
  西大河转箭港支航道:启航有湾塘、憩桥、贵驷桥、妙胜寺、大市堰等处;
  西大河转庙跟支航道:启航有庄市、朱家岸、后倪、鹞鹰湾、徐家堰、万嘉桥、新老周等处;
  西大河转前大河支航道:启航有汉塘市、阮家、朱家桥、双桥、鹭林等处。
  慈东诸地至宁波下江航线
  启航有河头市、西经堂、汶溪、长石桥、颜家桥、邵家汇等地,经樟桥大河出李碶渡,进入姚江达新江桥堍南昌弄航埠。
  镇南诸乡镇至宁波大河桥航线
  小浃江经后塘河至大河桥:启航有小港、江南道头、衙前、长山桥、顾家桥、东冈碶、徐家汇、下邵、丁家山、江桥头等处;
  穿山经璎珞河头至大河桥:启航有新碶、霞浦、柴桥等埠。客货运至璎珞后登岸越育王岭,转乘宝幢航船抵宁波大河桥。
  镇北诸乡镇至县城航线
  中大河航线:启航有骆驼桥、贵驷桥、妙胜寺、大市堰、万嘉桥、后施、新老周、俞范等处;
  前大河主航线:启航有庄市、汉塘市、叶家弄、阮家、长河塘、朱家桥、清水浦、渡驾桥等处。
  慈东航线
  起骆驼桥中大河(旧称慈溪后江)经长石桥,出化子闸入慈江、过鞍山达慈城。启航有骆驼桥、长石桥、河头市等处。
  第二节 航运
  船型 境内航行主要有百官船、乌山船、尖头船、田庄船、脚划船、水泥船和挂浆机船等。
  百官船 始于上虞县百官镇。木质,平底,方头,方艄。船板较厚,适宜过坝,拦子(即船边)较阔,稳性好,宜载客货。外涂桐油红,船头两边饰船眼,装载量大者10.5吨,小者4.5吨。70年代后渐淘汰。
  乌山船 源于奉化。木质,尖头,平底,船板薄,自重轻,船舷当拦子,船稳,宜浅水航行,装载轻泡货,多装山柴、毛竹。黑色,外涂清桐油。大者7吨,小者5吨。70年代后渐淘汰。
  尖头船 俗称道头船。船头较尖,船板厚,前舱不宜装货,主要用于短驳或摆渡。
  田庄船 船型与百官船相似,一般2~3.5吨,适航于小江支流,以农家自用为主,或个体船户代客出租。稍大者江北地区多作航船或装运石料之用。
  脚划船 源出绍兴、上虞。双脚划大浆,双手持短浆,船小而灵活,航行快,载客可乘四五人。
  水泥船 60年代初从慈城船厂购置。1974年起县内自制。形状小如田庄船,大似百官船,有3吨、5吨、10吨、15吨级。3吨多系农用船。发展迅速,已基本取代木质船。
  挂浆机船 70年代起普遍推广。2.2~3.7千瓦内燃机动力、螺旋挂浆,取代人工摇橹。时速10公里左右。
  航运
  镇北航运 1936年时,泊宁波江北岸三宝桥堍镇北航船有48艘,泊县城快马埠头航船有22艘。抗战初期镇海口封港,澥浦港曾繁荣一时,大批北货海运抵澥浦后转内河运输至宁波;时鄞镇慈公路掘毁,宁波至三北客货全赖内河运至河头,挑越雁门岭抵南门凉亭航埠,转运三北各地。抗战后至解放前夕,镇北各地驶宁波及镇海航船尚有38艘,分散各地的乌山船9艘、百官船5艘、脚划船百余艘及夜航船4艘,代客运输。
  1952年在骆驼成立联运社,1956年改建内河木帆船合作社,时有航船6艘,货船31艘,计205吨位。三宝桥段航道填塞筑路后,镇北至宁波航船改泊大通桥。1965年水泥船始代木船作机动拖带。同年增开沙河至大通桥航船。宁波市内河运输公司开辟河头至庄桥汽驳航线,全程14公里,日往返1次。1968年10月骆驼内河运输社4号客轮一主三拖,驶汶溪至镇海航线,全程22公里,日往返1次。是年,骆驼内河社有拖轮8艘、104千瓦,驳船70艘、350吨位:货宗以建材为主,航线伸延至龙山、范市、上虞、百官。70年代中后期建材、砂石运量骤增,运能失衡,县内农副船和个体船舶迅速发展,航运部门调上虞、慈溪、鄞县、奉化等外籍船舶505艘、3395吨位参加运营。1979年骆驼内河站有拖轮14艘、451千瓦,机动船1艘,驳船90艘;农副和个体机动船50艘,驳船700艘;厂矿自备机动船20艘;共5600吨位。1980年镇北内河客运为汽车取代。1985年货运逐渐转向拖拉机、汽车运输,内河航运面临衰落。
  小浃江航运 1936年鄞山公司甬镇号汽船,驶宁波大河桥至长山桥线。全程33.13公里,日往返1次。1941年4月停业。抗战胜利至解放前夕,停泊大河桥的小浃江航船有10艘。1953年成立船民协会,归属鄞东大河联运社,时有船5艘通航。同年江南船民协会成立,会员22人,船12艘,以长山区粮食调运为主。1958年10月长山公社运输站成立,有驳船7艘、38吨位。1963年鄞客运26号轮一主一拖,驶大河桥至东冈碶线。全程33公里,日往返一次。1974年长山运输社有水泥船6艘、48吨位,水泥机动船1艘,以粮食、建材为主短途运输。1985年大河桥段填塞,货运停业,客轮泊江东下茅塘。
  芦江河-璎珞河头航运 民国时期常泊璎珞河头航船多达20余艘。1933年新碶至璎珞河头汽船快利号行驶,当日往返。1939年6月舟山沦陷,上海大批民用货物运抵穿山港,续转内河达甬。柴桥、霞浦至璎珞河头航线有日航船50余艘,夜航船三四艘,汽油船一二艘,沦陷后减至1艘。抗战胜利至解放前夕柴桥至璎珞航船7艘(含4艘夜航船),霞浦至璎珞航船2~4艘,新碶至璎珞航船4艘,汽油船1艘。1950年9月宁穿路复通,航船停业。是年柴桥、穿山、霞浦搬运工会成立,有货船3艘,1966年9艘,1969年27艘,逐年改木质船为水泥船。货运逐年转向陆运,至1978年航运停业。1950年大碶、新碶搬运工会成立,有脚划船和货船5艘,1958年15艘,1964年置机动船2艘、水泥拖驳16艘,实行机动拖带运输。80年代货运逐步由汽车取代,1985年水运终止。
  运输业
  鎮海县内河航运公司 址设骆驼汽车桥南塊,大集体企业。1952年庄市、清水浦、骆驼桥成立船民协会,8月合建骆驼联运社,时有船23艘、108吨位,船员75人,1956年1月转为内河木帆船合作社,1958年10月并入县运输公司。次年1月归属宁波市航运公司,1963年3月称骆驼内河运输合作社,1970年12月并入县运输公司,称内河社。1976年12月属县第二运输公司,称内河站。1984年1月析岀更今名。1985年有职工145人,船舶63艘、746吨位。其中水泥船15艘、162吨,驳船48艘、584吨、拖轮8艘、134千瓦,年货运量9.77万吨,周转量594.01万吨/公里,产值65.6万元,利润4.6
  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7.6万元。
  农副、个体航运业 50年代初个体航运户大多转为专业运输企业。70年代初全县有农副船33艘、197吨位。1975年发展水泥机动船10艘、70吨位、22千瓦,水泥驳船241艘、1567吨位。1979年后个体船只发展较快,、至1985年,经工商行政和航管部门审检发给个体运输专业户营业执照船舶共计249艘、1748吨位、1115千瓦。
  厂矿自备船 1956年全县有机动船12艘、60吨位。1970年为16艘、80吨位。1985年为20艘、120吨位、45千瓦。
  第三章 乡村道路
  第一节 民间道路
  明清时期,以驿道为基干形成县际、县乡际、乡村际道路网络。干路有县城东门至招宝山、南门越甬江至峙头司城岙,小南门至白沙、西门经骆驼桥倪家堰至鄞定桥、西门经澥浦至淞浦闸5条,共长229.9里,通往四乡支路14条,共长297.5里。平原道路多石板路面,山区、半山区卵石、砂土路面。
  民国以来,主要大道石板路面多重铺加宽,新建不多。抗日战争初期,为阻滞日军进攻,干路多被掘成“S”形,桥梁仅留独块梁板。战后虽经修复,但路况不及战前。解放后古道路仍为民间行旅主体。1963年底调查,全县宽度1米以上民间主道674条,总长1594公里。按路面结构分有水泥路3条、1.46公里,砂石路46条、253公里,石板路447条、829公里,卵石路75条、293公里,土路103条、217公里。60年代后拖拉机、汽车迅速发展,古道多被改建。至70年代,不少沿河干道逐段废弃。
  60年代前,县城通四乡干线10条,长191.5公里。
  县城经虹桥、渡驾桥、清水浦、半路张、三官堂、常洪至宁波市上白沙,路沿前大河,路基多为古代江塘,石板路面,宽1.5~2米,长17公里。
  县城经万嘉桥、大市堰、妙胜寺、贵驷桥借邑港至骆驼桥,沿中大河石板路面,宽1.5~2米,长15.2公里。
  县城经后海塘、俞范、憩桥、沙河头、路沿郑、澥浦、邱王、龙头场、范市至淞浦闸桥,续西达慈溪县观城,泛称官塘路。石板路面,宽1.5~2米,长35.5公里。
  县城沿石塘头,经嘉燮亭,湾塘、岚山至澥浦,系万弓塘基,石板路面,宽1.5~2米,长19.3公里。
  县城经张鑑碶、中官路,沿长河塘至钟包、庄市,石板路面,宽1.5米,长11.3公里。
  自江南道头经衙前、胡家洋至界牌桥,续西达鄞县梅墟,路基多为古代江塘,石板路面,宽1.5米,长8.8公里。
  江南道头经陈山、下倪桥、下邵至军民桥(鄞镇桥),续南达鄞县五乡碶,路面石板、砂石间隔,宽1.5~2米,长12.4公里。
  江南道头经高河塘、长山桥,越孔墅岭、横河至大碶头,孔墅岭以东,系古王公塘基,路面石板,卵石间隔,宽1.5米,长12.1公里。
  江南道头经小港越青峙岭,过李隘、袁家、三眼碶至新碶头(袁家以东为永丰老塘基)。石板路面,宽1.5~2米,长16.5公里。
  江南道头经燕山碶、江家山越布阵岭,过干家、赛灵岩、大碶头、牌门桥、清水桥、霞浦、洞桥、柴桥头、黄泥岭、杨沙溪、山防、大涂岭抵郭巨西门。路面石板、砂石、卵石间隔,宽1.5~2米,长41.4公里。
  区乡间有主要道路20条,共长269公里。
  澥浦经十七房、觉渡、李〓桥、骆驼桥、团桥、洪家、压赛堰至宁波三宝桥,沿西大河石板路面,宽1.5~2米,长17.9公里。
  贵驷桥经郎家、爱登、前雁宕、火〓路头、庙跟、庄市、孔浦至宁波白沙,石板路面,宽1.5~2米,长11.6公里。
  骆驼桥经西盛、颜家桥、长石至汶溪,南沿中大河,续西经毛力,越东悬岭抵慈城,路面石板、砂石间隔,宽1.5~2米,长14.3公里。
  邱王越雁门岭,经河头、马家桥、田顾、长石桥,续向南过跨塘庵抵庄桥,石板路面,长10公里。
  骆驼桥经大吴家、西经堂、马家桥、河头越雁门岭至邱王,宽1.5~2米,石板路面,长12.4公里(内与邱王-庄桥大路重复6公里)。
  澥浦经滕山,金池,河头越蓑衣岭、十字路至横溪,多沿山路,宽1.5~2米,路面石板、砂石间隔,长11.3公里。
  青峙越嘉门岭,经高塘、石柱潭至大碶、古石塘基,石板路面,宽1.5米,长8.3公里。
  大碶〓头经塘湾、花峙至新碶,沿岩河设路,砂石路面,宽3~4米,长5.6公里。
  璎珞河头经柴楼、石湫至大碶,石板路面,宽1.5米,长9.2公里。
  璎珞经前郑、邬隘至大碶,石板路面,宽1.5米,长9.1公里。
  大碶经石湫、新路、共同、杨岙,越茅岭至慈峰,沿山路,路面卵石、砂石间隔,宽1〜2米,长19.1公里。
  清水桥经网奇、城湾越启霞岭、裘岙至三山,沿山路,路面卵石、砂石间隔,宽1〜2米,长15.9公里。
  新碶经高潮、林大、礁碶、山门至柴桥,多为永丰老塘基,石板路面,宽1〜2米,长13.4公里。
  柴桥头经陈胜桥、高岭、狮子岭、东岙、三山、樟树岭、慈峰、互性,跨郭家岭至合岙,续西达郵县瞻歧,多沿山路,路面卵石、砂石及石板间隔,宽1.5米,长20.8公里。
  柴桥头经洞桥、资圣桥至洪香,石板路面,宽1.5米,长5.6公里。
  柴桥头经前郑、里隘、王家麓越昆亭岭达昆亭,路面石板、卵石间隔,宽1.5米,长9.3公里。
  柴桥头经穿山碶(过南渡达大榭岛),越后所岭,过白峰、华峙、竹湾、上宅、大屯至长坑,沿山旁海,路面砂石、卵石间隔,宽1.5〜2米,长29.1公里。
  郭巨西门经大涂塘、官山(狮子口过渡,达梅山岛)、钟家湾、上阳道头、虾康、昆亭、龙关岙至三山,沿山旁海,路面砂石、卵石间隔,宽1.5米,长22.9公里。
  郭巨南门经双岙、盛岙、寺湾、升螺、柳树地、司城岙、洋涨岙至长坑,多为山路,砂石路面,宽1.5〜2米,长13.8公里。
  白峰经门浦越龙爪岐岭抵阮家至上王道头(过上梅渡达梅山岛),沿山路,路面砂石、卵石间隔,宽1.5米,长9.2公里。
  第二节 手车路
  30年代初,在镇海的平原、丘陵地区建筑手车路,有的利用古道拓宽改建,尤以江南长山地区为多,'起自江南道头,通向港口、小港、长山桥、东冈碶、下邵、衙前等村镇。抗战时多被掘毁。
  1936年县境共有手车道8条:龙城路(南门亭至伏龙山下)、沙清路(沙河头至清水湖)、崇西路(江南道头至梅墟)、崇南路(江南道头至长山桥)、北平路(小港至方前)、小港路(江南道头至港口)、大浦路(大碶车站至大碶街)、霞西路(霞浦车站至大街)等,总长31.5公里,均为砂石路面,宽约2~3米。
  50年代,各地的手车代替人力肩挑背驮运输,古道已不适应车辆行驶的条件,各乡镇、H陆续兴建手车路及改建古道、弯道,桥梁接坡,拓宽路面。至60年代县内新建和改建能行驶手车的主要道路有俞范至潺浦、贵驷至海浦、骆驼至河头、骆驼至邱王、骆驼至汶溪,游浦至河头、庄市至双桥、张鑑碶至贵驷、骆驼至洪家、江南至长山桥、小港至五乡、镇江塘至丁家山、江南至梅墟、大碶至塔峙、大碶至杨岙、大碶至河头焦、大碶至白石庙、大碶至嘉溪、清水至城湾、柴桥至上龙泉、柴桥至洪岙、紫石至瑞岩寺、郭巨至新碶等49条,总长253公里,砂石路面,个别路段有石板间隔,宽度2~3米。70年代后多数手车路改建为机耕路和公路。
  第三节 拖拉机路
  70年代各人民公社兴建机耕路,80年代机耕路为民间交通主体,同时部分机耕路又改建成公路。有宽3米以上主要机耕道343条,长527.3公里。其中水泥路面52条、49公里,沥青路面2条、1.1公里,砂石路面287条、475.5公里,石板路面1条、0.2公里,卵石路面1条、1.5公里。
  城关镇环城西路起,经石塘下包家、陈家、王家接镇骆路,长1.4公里,宽3~4米,水泥路面,由原村道改建。
  城关镇王家镇骆路起,经桥头王,沿中大河北岸,经万嘉桥、大市堰、妙胜寺至贵驷桥,长7.4公里,宽3~4米,砂石路面,由原石板纤路改建。
  镇骆路贵驷汽车站起,向北经憩桥、顾家弄,甸央周、沙河头、牌门头、塘路沿至澥浦,长6.5公里,宽4~5米,内有水泥路面2公里,余为砂石路面,1976年由古官塘路改建。
  澥浦镇余严村起,沿山麓经滕山、金家池、吕岙至河头街,长5.2公里,宽4米,砂石路面。
  河头乡西经堂起,向西北经下畦、上畦、杜郭、吴家岙、河头陈、西方寺至汶溪,长5.4公里,宽3~4米,砂石路面。
  骆驼镇半港周汶骆路起,向北经下河吴家、小清水湖、四联,续向西至翁家池接长河公路,长4公里,宽3~4米,砂石路面。
  骆驼街三五桥起,向东南经后雁宕庙、后华、前华至马家,长2.4公里,宽3米,砂石路面,以原村道改建。
  骆驼镇团桥大利桥起,向东经畈头徐家、乌家、沈家,折南至西钱、蒋余;支线自大河角头陈、穿畈头徐家至秦胡,总长约7公里,宽3米,砂石路面。
  庄市镇朱家桥起,向北经阮家、老郭家越永丰一桥,沿郭家港至万嘉桥,长3.5公里,宽3米,砂石路面。
  庄市集镇起,向东南经何王、西陆、刘家、汉塘、阮家,折南至朱家桥接镇宁路,长4.4公里,宽3~4米,砂石路面;有支线自西陆向南至双桥宁波师院,长1.3公里,宽4米,砂石路面。
  临江乡临江村起,向北经下赵、越新桥折西北过丁董至新老周村,长3.3公里,宽3米,砂石路面。
  临江乡虹桥镇宁路起,向西经下咸田、渡驾桥、外王经清水浦折北复接镇宁路,长4.4公里,宽3米,砂石路面。
  小港镇红联村汽渡起,经朱家、塘路墩、墓孝陈至界牌桥,长6.5公里,宽3米,砂石路面。
  小港镇江南道头起,经竺山头,沿高河塘至赵家,又分支一至长山桥,另一至燕山碶,长4公里,宽3~4米,砂石路面。由古道改建。
  下邵乡姚墅岙口起,经下邵、道义桥至黄满堰接公路,长2.8公里,宽3~4米,砂石路面。
  大碶集镇起,向西北经周隘陈、前宋、干家,向西至沿山陈、方夏村,长5公里,宽6米,砂石路面。1984年改建。
  大碶集镇起,向西北经王隘、漕头、绿化张家,越桥至林家接沿山大路,长4.8公里,宽4米,砂石路面。1974年改建。
  邬隘乡徐洋车站起,向西经邬隘、田央黄、山下王至灵峰水库,长3.9公里,宽3米,砂石路面。
  邬隘乡璎珞河头起,北经莘峰、莘岙、林头方、先锋村,经岭南村折东,越周家桥至高塘乡,长9.5公里,宽3.5米,砂石路面。70年代改建。
  塔峙乡起,经新和村、横山、城门口、东岙、林家、姚家、青林至西岙,长7公里,宽6.5米,砂石路面。1968年始建,1974年改建。
  柴桥镇起,经洞桥、西周、袁家、杨木至霞浦,长6.6公里,宽3~6米,砂石路面。1976年利用古道改建。
  紫石后郑起,经前郑、东大房、大溟、甘溪、下龙泉至上龙泉,长5公里,宽4米,砂石路面。1970年建。
  昆亭乡经干岙至上阳,长7公里,宽4米,砂石路面。1983年改建。
  大榭乡西岙起,经太平至关外,长5.8公里,宽3~7米,砂石和水泥路面。路经隧道,长145米,宽4.5米,高5米,始建于1978年,1989年10月改建。
  梅山乡里岙起,经炮台、岙里至盘峙,长5公里,宽4米,砂石路面。70年代古道改建。
  第四节 桥梁
  民间桥梁,始记有唐大和二年(828)澥浦永年大桥。宋时记有桥23座。明嘉靖时记有125座。清末记有614座。民国前期又建45座。解放后,续建和改建各类桥梁。1963年底普查,全县有桥1887座,总长20933延米,其中石板梁桥1616座、木桥130座、石拱桥52座、钢砼桥89座。今共有民间桥梁2063座,总长为25615延米,有各类钢砼梁式板桥1179座,各类钢砼拱式桥140座,各类钢梁桥41座,石板梁桥657座,石拱桥46座。
  主要桥梁
  永年大桥 原名澥浦大桥,位澥浦大街香饼头。唐大和二年(828)建,康熙六年(1667)改今名。1914年重修,时石台石板梁桥长4米,宽5米左右。康熙后浦渐淤。1970年因建路桥废。
  骆驼桥 位骆驼镇东街中大河上,建于宋建隆元年(960),后多次重建。干砌条石桥台,石板桥梁,长6米,桥面宽3米,桥堍有石阶数级,旁设望柱、栏板。1990年改建,长22米,宽5米。
  永济桥 俗称长山桥,位小港镇长山村小浃江上,始建于宋熙宁六年(1073),几经改建,清康熙七年(1668)重建三孔石拱桥,长53米,中孔跨9.6米,边孔各为7.2米,半圆拱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面宽4米,条石栏板莲蓬头望柱。壁上嵌明万历和清嘉庆修桥碑记各一方。解放初重修。
  五板桥 原名石湫市桥,位石湫街上,宋宝庆二年(1226)重建,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改今名。桥长12米,桩基干砌条石桥台,石板梁长5米,台宽3.1米,桥面宽2.9米,高2.9米。桥与水阁亭相连。
  邬隘大桥 位邬隘岩河上,始建于宋宝庆三年前(1227),谓蒋博桥,俗呼涨浦桥,又称绍定桥。原为石梁桥,1966年改建跨径15米钢砼坦拱桥。1973年拱顶下沉成危桥,遂改建跨径40米钢砼圆洞拱片桥。1986年再次改建,灌注桩基础墩台,5孔钢砼矩形梁桥,长48米,跨径46.6米,桥面宽7米,高3.5米,设计荷载汽-15,挂-80,属中型桥梁。
  贵驷桥 位贵驷集镇中街中大河上,元泰定间(1324~1328)始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半圆石拱桥。长12米,桥宽3.6米,桥下通航。北堍设踏步21级,南堍23级。1966年4月改建钢砼矩形梁桥,桥长17米,桥面宽3.5米,高4.1米。1990年重建。
  万嘉桥 明时称范家桥,又名罗家桥,清乾隆间改名云憩桥,光绪四年(1878)重修更现名。1950年后三度改建,1965年改建钢架砼板桥,1979年改建为水泥桥,1991年5月与郭家港口永宁桥合二为一,建成浇注桩墩台、钢砼矩形梁人字形三通桥,桥面宽5米,总长44米,设计荷载汽-10。
  柴桥 原名柴家桥,位柴桥集镇街中芦江上。嘉靖《定海县志》载为沃汝明修,栏镌进士桥。道光八年(1828)重建,改名柴桥。1948年改建桩基浆砌条石台,单孔钢砼拱桥。1972年改建为钢砼矩形梁桥。桥长17.2米,宽5.5米,高4.2米,设计荷载汽-10。
  资圣桥 位柴桥镇洪岙古道上,建于明代。乾隆十五年(1750)重建。原桥长33米,三孔石板梁,60年代改建石台独孔跨径8米钢砼板梁桥。1989年改建灌注桩嵌岩墩台,钢砼空心板梁,3孔,长47.8米,梁长各13米,面宽5.5米,桥高5米,设计荷载汽-15,挂-80,属中型桥梁。
  小港大桥 原名义成桥,位小港街小浃江上,康熙五十八年(1719)建成。道光七年(1827)重建三孔半圆拱桥,桥长51.1米,跨径中孔11.7米,边孔各10米;桥面宽4米,桥高7.6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条石栏板莲蓬头望柱。后因拱圈变位,拱顶下沉成危桥,1963年利用旧桥基,改建干砌条石重力式墩台,钢砼组合梁,桥长54米,跨径中孔12.6米,边孔10.6米,宽4米,高5.2米,设栏杆。1983年改换钢砼空心板梁,桥面拓宽为6米,设计荷载汽-10,属中型桥梁。
  七眼桥 位下邵集镇西侧小浃江上。原为东陵渡,因屡有覆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建此桥,名安乐。桥长61.5米,木桩基础条石干砌墩台,7孔,每孔石板梁3块,各长5.1米,宽2.4米,桥台高4米,墩高4.4米。1987年因车祸北岸石板梁坍落,墩台倾斜,经扶正墩台更换钢砼桥梁。属中型桥梁。
  凤洋岩河大桥 位高塘乡凤洋村。1977年10月岩河改道时建。桥长45.4米,宽3.8米,高2.2米,钢砼圆洞拱片梁桥,单孔跨径40米,浆砌块石桥台,设计荷载汽-6。属大型桥梁。
  浦山大桥 位小港镇渡头村,1979年小浃江改道新建,桥长57米,钢砼圆洞拱片梁桥,单跨径45米,桥面宽5.5米,高26米,块石沉井基础桥台,设计荷载汽-10。属大型桥梁。桥西1里孔墅村同时建有规模相同姐妹桥1座,称浃水桥。
  镇棉桥 位城关镇海棉纺厂前中大河上,建于1985年11月,桥长45米,跨径2孔12.5米,1孔10米。钢砼空心板梁,桥面行车道宽11米,人行道宽各4.1米,高5.5米,设计荷载汽-15,挂-80,属中型桥梁。
  第五节 路亭
  宋《宝庆四明志》记有永赖、海晏两亭在后海塘上,航济、柔远亭在大浃渡边,迎庵亭在县西三里,元明时建待贤亭于东门内,利涉亭于大道头,鸿山亭于雁门岭,永济亭于长山桥堍。嗣后民间义务修桥铺路造凉亭成风俗美德。在大道要隘、市场或街面、山路岭巅、津渡岸上、寺观门前,建凉亭、街亭、山亭。亭内多竖碑记,亭柱多镌楹联,更有善者施茶施草鞋。至清季,全县有记载之亭125座,其中列入古迹28座。民国初期记有新造亭19座。解放初期新建维修一些凉亭。1963年调查,全县有亭182座、349间,建筑总面积9731平方米。60年代后随着古道路主体功能移位,凉亭作用逐渐消失,有的随道路变化而废弃。80年代在乡间要道、渡口、水库、景点建设一批凉亭。1989年底调查,尚有路亭120座、236间,建筑总面积4138平方米。
  第六节 民间行旅
  古来民间行旅多为步行或乘船,官吏、名医、富户以及民间急病求医,多乘坐轿子、元宝篮。30年代县内始有人力车营运,但数量不多。解放后自行车迅速发展和现代交通工具普及,民间行旅方式改变。1936年全县有自行车150辆,1951年227辆,1957年907辆,1975年计33156辆,1984年176324辆。自行车已成为城乡间行旅的主要交通工具。
  小型载客的机动车辆,1970年全县有后三轮(俗称小飞马)12辆,1985年有139辆。两、三轮摩托车,1970年全县有9辆,1985年296辆。
  第四章 公路建设
  第一节 民国时公路
  根据国民政府的省、县乡道计划,县境公路建设由私营汽车公司向省公路局交付借款和保证金承担,路线由省筑商营。
  1931年(民国20年)9月至1933年8月建成鄞镇慈路,为境内首条公路。至1936年,建成宁穿、镇大、镇骆、慈邱、五长、南泓等路和原属慈溪县境的汶骆路,总长120公里。1938年2月由于战事县境公路全线掘毁。抗日胜利后至解放前夕,仅鄞镇慈路修通至淞浦,宁穿路修通至璎珞,镇大路修至高塘。
  鄞镇慈路 省道。起宁波江北岸封仁桥,经压赛、团桥、骆驼桥、澥浦、龙山、淞浦至观城。全程44.24公里,境内长31.82公里。路基宽6.5米,路面宽5米,1931年10月县人虞洽卿等倡建通运长途汽车公司,招商承建,1933年4月宁波-骆驼段通车,同年8月20日全线开通。1938年掘毁。车辆被征内迁,公司停业。1946年4月增资修路复业,修通至骆驼,次年4月修通至澥浦,1948年5月修通至淞浦。
  宁穿路 县道。起宁波江东包家河头,经鄞县福明、五乡碶、宝幢越育王岭入县境,由璎珞、大碶、清水、霞浦、穿山至柴桥,全程41.06公里,境内21.76公里。路基宽6.5米,路面宽5米。1932年10月由鄞、镇两县筹筑,1933年3月至1934年7月建成,商办宁穿公司承租运营。1938年2月路毁车停,抗战胜利后修路复业。1947年9月修通至璎珞。
  镇骆路 县道。起鄞镇慈路骆驼站,经贵驷至县城,全长13.25公里。路基宽6.5米,路面宽3米。1935年1月建成通车,通运汽车公司承租运营。1938年2月路毁停业。
  镇大路 县道。起江南道头,经小港、青峙越嘉门岭,过高塘至大碶新庙,全长14.3公里。
  路基宽6.5米,路面宽3米。1931年小港唐爱陆倡议,吴吉三、虞洽卿等组成镇胜汽车公司,筹资筑路,1933~1936年秋建成通车,1938年初路毁。1946年3月小港胡英、大碶顾宗瑞等重组镇大汽车公司复路。1948年1月江南至高塘段通车。解放前夕歇业。
  五长路 国防公路。起宁穿路五乡站,经下邵、东冈碶至青峙长跳嘴,全长17.5公里,境内16.1公里,路基宽7米,筑有永久性桥梁。1936年由陆军工兵修筑。
  南泓支线 县道。为南泓机场专用线,至王家团接镇骆路,长1.2公里,路基宽5米,路面宽3米。1935年3月建成。
  慈邱线 县道。起慈城南门,越东悬岭,经汶溪、十字路、河头、翻雁门岭至邱王接鄞镇慈路,全程19.2公里,境内长13.2公里,路基宽5米,路面宽3米。1935年1月通车,利行汽车公司运营。
  汶骆路 县道。起汶溪接慈邱路,经长石、颜家桥至东盛,接鄞镇慈路,长8.15公里。路基宽5米,路面宽3米。1935年1月通车,利行汽车公司运营。
  第二节 建国后公路
  1949年8月,宁穿路由支前民工抢修,年底通大碶,次年5月达穿山,9月通柴桥。镇骆路于1950年6月重修通车。鄞镇慈路因建庄桥机场,1952年7月自洪家至压赛段改道经庄市镇。1955年建穿(山)白(峰)国防公路7公里。1955年底境内公路通车里程62公里。1956年制订县道路网规划,按照“民工建勤”、“民办公助”方针,修建公路。镇大路1957年1月恢复通车,并增筑新庙接宁穿线大碶站新路1公里。1958~1966年新建白峰至郭巨、镇海至常洪、柴桥经昆亭至三山、白峰至上阳等公路。至1967年,全县公路总长122公里。1972年镇海汽车轮渡建成,沟通境内甬江南北公路。1985年白峰至定海汽车轮渡建成,贯通大陆与舟山市车运。是年县境内通车公路239公里,构成以县城为中心,外接干线,内联区乡公路网络。续建大榭、梅山海岛公路于1989年竣工,至此乡乡通公路。1990年原县境内通车里程达333公里,其中过境国道46公里,省道35公里,县道170公里,乡道28公里,专用公路54公里。有水泥路面93公里,沥青路面53公里,砂石路面187公里。
  国道 杭沈国道西起杭州,东至舟山沈家门全程298公里。1982年命名,统一编号329。县境江北段,北起澥浦岭,南至常洪,原系鄞镇慈路线;江南段,西起育王岭,东至白峰张浦山汽车轮渡,原系宁穿路和穿白路两线。路基宽12米,路面宽7~9米。有水泥路面20公里,沥青路面17公里,桥梁29座、564延米;涵洞30道,设计荷载汽-20,挂-100,属二级公路(其中育王至大碶段为三级。穿山至白峰段为四级,1990年改线成二级并改建水泥路面)。
  省道 骆霞省道西起杭沈国道骆驼站,至张鑑碶越甬江,续向东迄霞浦复接杭沈国道,全程35公里。1982年命名,统一编号79。路基宽8~12米,路面宽6~9米。有水泥路面7公里,沥青路面21公里,砂石路面7公里。桥梁16座,440延米,涵洞38道,设计荷载汽-15~20,挂-80~100,属三级公路。甬江以北自骆驼至张鑑碶段,系镇骆线拓建。甬江以南自江南车站至青峙太平桥段,系原镇大路线拓建。太平桥至林大段,为开发北仓港于1981年兴建,全长11公里,林大至霞浦段于1978年9月建成。1982年沙蟹岭段和林大段公路衔接线完竣始全线贯通。
  县道 解放后新建改建县道19条,长170公里,其中水泥路面47公里,沥青路面12公里,余为砂石路面。桥梁70座,1286延米,涵洞206道。设计荷载汽-10~20。
  穿成路 东起杭沈线穿山叉口,西至鄞县咸祥衔接横山码头公路,全程36.8公里。县境段自穿山经柴桥、紫石、昆亭、三山、海口桥至印子山,长23.5公里。路基宽6.5~8.5米,路面起点2公里为水泥路面,宽7米,余砂石路面,宽4.5~7米,桥梁10座,202延米,涵洞23道。荷载汽-10~15,属等外路。穿山至柴桥段,原系宁穿路支线,长2公里,路基宽6米,砂石路面宽3.5米,桥1座,涵洞1道,限载6吨。柴桥至三山段,1958年11月至1960年3月建,全长18公里(自柴桥至三山窑厂16.5公里纳入穿咸线),路基宽6.5~10米,路面宽3.5米,砂石路面。石台木面桥梁6座,涵洞17道,设计荷载汽一8,属等外路。自三山窑厂至印子山段,1980年3月至1981年6月建,长5公里,路基宽6.5米,路面宽4.5米,桥2座,涵洞8道。设计荷载汽-10,属4级公路。
  镇宁路 原称常镇路。东起骆霞线张鑑碶叉口,西沿甬江经五里牌、清水浦、朱家桥、半路张、三官堂,至常洪接杭沈路达宁波,境内长10.8公里,路基宽14一16.6米,路面宽9米,块石挡土墙,沥青路面。桥1座长20米,涵洞12道,设计荷载汽一20,挂一100,属二级公路。1956年10月始建,1960一1964年3次续建,1965年1月竣工通车。路基宽7米,砂石路面。1975一1978年由镇海港出资改建,为宁波市首条二级公路。
  长邱路 1968年利用原慈(城)邱(王)路路基,修复邱王至十字路段,并新建十字路至横溪段,称邱横路。1979年9月至1982年2月建长石(徐王)经西经堂、田顾、马家桥至河头段接邱横路,线路调整时,长石经河头至邱王称长邱路,全长9.7公里(县境段长8.7公里),路基宽9米,路面宽5~7米,桥3座68延米,涵洞34道,荷载汽一10,属4级公路。1990年起点段6.2公里改建为水泥路面。1982年因建十字路水库,邱横路十字路至横溪段改道,重建长6.5公里,桥1座25.6延米,涵洞8道,荷载汽一10,属4级公路。
  江五路 起江南人渡,经陈山、下倪桥、东冈碶、下邵、军民桥至五乡站接杭沈线,全程14.5公里。县境段江南至军民桥长13.1公里。路基宽4.5~6.5米,路面宽4.5米,起点段550米为水泥路面,余为砂石路面。桥梁3座,78延米,涵洞4道,荷载汽一10,属等外公路。1971年12月改建自五乡至下邵段4.4公里。1979年3月改建江南至东冈碶段,新建东冈碶至下邵段,次年7月通车。
  江南路 东起骆霞线小港沙蟹岭,沿甬江西延,经江南、梅墟与宁波市中兴路相连,全程16.9公里,县境段小港到新模长9.4公里。路基宽15米,起点2.7公里宽40米,两侧设块石挡土墙,水泥路面。主车道宽9米,桥梁14座,214延米,涵洞5道,设计荷载汽一超20,
  挂-120,属二级公路。1984年11月至次年底由宁波经济开发区投资建成。1988年2月改建水泥路面。
  乡道 60年代后期起建造的县内公路共6条,总长28.4公里,路基宽5.5一10米,砂石路面,桥6座,110.5延米,涵洞53道,载荷一10〜15。
  专用公路 70年代起,各工程单位和驻军
  在境内陆续修建专用公路,至今有22条,共长53.9公里。其中水泥路面24.9公里,沥青路面2.5公里,余为砂石路面。桥5座,126.5延米。
  第三节 桥梁
  境内公路 桥126座,总长2527延米,均为永久性桥梁。属中型桥15座。其中钢砼矩形梁桥71座、空心板梁桥46座、箱形梁桥2座、T型梁桥3座、组合梁桥1座。石拱桥3座。有净孔0.5米以上涵洞407道,洞身总长3875延米。
  静德桥 位城关镇石塘下王家中大河上,骆霞线10km+755m处。1933年建,1948年三乡公益堂改建为钢砼四梁式3孔拱桥,中孔9.9米,边孔各3.7米,桥长24.2米、高5米,桥面行车道宽4.8米,设双面桥栏,四端有灯柱,桥下设纤路。1978年10月在原桥西首新建单孔钻孔灌注桩承台,跨径20米组合式槽型梁,长29米,1980年5月在桥面西首拼宽5米大件专用桥面。设计荷载汽一20,挂一100,属中型桥梁。1988年改建三孔钻孔灌注桩承台,钢砼排架,T型探桥面,宽14.2米。
  张庙江桥 位江南乡王家洋河上,小港至宁波公路13km+131m处。1985年4月建,桥长33.6米,高5.4米,孔3米,空心矩形板桥面,跨径中孔13米,边孔各10米,行道宽15米,设计荷载汽-超20,挂-120,属中型桥梁。县境江南公路桥梁均系此结构。
  新小港桥 位小港镇东首小浃江上,骆霞线北仑进港公路3km+741m处。1970年12月建,钻孔灌注桩承台,钢砼桩排架,桥长60.5米,5孔,空矩形梁桥面,跨径各长12米,行车道宽9米,人行道各宽1.5米,设计荷载汽-20,挂-100,属中型桥梁。
  北仑进港公路与此桥结构相同的尚有袁家桥、泰河桥、岩河桥、静洪桥等。
  新庙桥 位大碶新庙前岩河上,在镇大线0km+817m处,1949年8月支前时建临时式4孔木桥面公路桥,1955年修复镇大路时加固整修。1969年改建为石台钢砼排架和预应力空心板桥面,4孔,净跨各9.9米,桥长50.6米,高4.1米,行车道宽5米,两侧门栏杆,设计荷载汽-13,拖-60,属中型桥梁。
  陈华桥 位霞浦乡陈华铺,杭沈线238km+692m处,跨清水河。1933年建,石台木桥梁,抗战初毁,1949年8月重建。1959年12月建单孔石拱桥,桥长19.3米,桥面宽6.6米,设计荷载汽-10。1980年2月在原桥近侧新建空心板桥面,3孔,各跨径12.6米,桥面宽12米。1985年再次移建,3孔钻孔灌注桩承台,钢砼排架和空心板桥面,斜交35度,桥长42.33米,桥中孔16米,边孔12.75米,行车道宽9米,人行道宽各1.5米,设计荷载汽-20,挂-100,属中型桥梁。
  石澜桥 位柴桥正笔山后芦江上,穿咸线1km+025m处。明成化进士,里人沃頖建时称石缆桥。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民国时改建3孔重力式块石墩台,钢砼拱桥,跨径边孔6.3米,中孔8.3米,桥长29米,桥面宽3米。1977年7月改建为重力式块石墩台矩形板梁,桥长45米,4孔,跨径各8.8米,行车道宽7米,桥高4米。设计荷载汽-15,挂-80,属中型桥梁。
  海口桥 位三山乡海陆村海口溪上,穿咸线3km+100m处。原系民间木桥,1968年7月改建双曲拱桥,净孔20米,长28米,桥面宽5米,设计荷载汽-10,属中型桥梁。1988年在原址外侧改建钢砼灌注桩嵌岩基础,排架墩台,空心板梁。2孔,净跨径各11.6米,桥长30米,桥面宽9米,设计荷载汽-15,挂-80。
  第四节 隧道 汽渡
  隧道
  横峙岭隧道 位大榭乡西岙。1974年5月至1977年12月建,长174米,宽5.5米,高5米。1988年改建水泥路面。
  关外隧道 位大榭乡关外村。长145米,高4.5米,1979年8月至1982年12月建。
  甬江隧道 北岸位城关张鑑碶村西接镇骆路,南岸出江南乡衙前盐司联江南公路。总长为3822米,隧道长1019.5米。矩形断面净高4.5米,行车道宽7.5米,检修道宽各1.25米。设计通过能力5500辆/日,载重汽-20,挂-100。隧道系1978年列项的甬江大桥移改项目,1984年完成可行性研究,次年1月会审通过,1987年6月动工。工程正在进行。
  汽车轮渡
  镇海汽车轮渡 由甬江北岸城关聪园路1号站址,南达江南小道头西首,渡运距离820米。两岸均为浆砌块石锯齿形码头,长19米,宽11米。1972年建成,1974年9月通渡。北码头与镇骆路衔接线长357米,水泥路面宽8米;南码头与镇大路相联线长911米,砂石路面,宽8米。1972年5月省无偿调入“汽渡1号”,77千瓦,载重50吨、4车位。1978年11月续调“汽渡2号”,112千瓦,载重40吨、4车位,1981年、1985年二轮报废。1979年10月调入“汽渡3号”,373千瓦载重68吨、8车位。1983年7月新置“汽渡4号”,223.8千瓦,载重50吨、6车位。1986年置“汽渡5号”,298.4千瓦,载重100吨、12车位。1985年渡运机动车17.88万辆次,货物62.57万吨。营业额59.28万元,利润7.11万元。由镇海汽车轮渡站经营,职工48人,固定资产原值115.82万元。
  白峰至定海汽车轮渡 由白峰乡涨浦山至定海鸭蛋山渡口,贯通宁波至定海329国道。渡距8.6海里,航时约50分钟。1984年3月始建,1986年1月试航,总投资525万元。码头全长157.2米,千吨级泊位,设计荷载汽-15,挂-80,由2艘趸船和引桥车行栈桥联接组成。候船室、办公室等建筑面积1558平方米,停车场1400平方米。码头衔接国道线长1.3公里。舟山汽车轮渡公司经营,置日本产客货两用“舟渡1号”、“舟渡2号”轮,载重为486吨和500吨,可载8吨卡车8辆和12辆,另设380座和480座客位。1988年共渡机动车9.6万车次,旅客106.96万人次,货物13.21万吨。
  第五节 公路服务设施
  公路养护 民国时期由租路专营汽车公司实施养护和管理。解放初期,据用路者养路原则,仍由商营汽车公司运营和养护。公私合营后,经国家验收的国、省、县、乡道列入养护计划,实施正常养护、大中修和改建、公路绿化、水毁抢修、交通量调查等。1957年宁波地区公路总段在县境设大碶、骆驼养路工区,分管公路养护,1957年1月镇大路复建,设高塘养护道班,属县人委交通建设科兼管,1958年划归大碶工区,年底工区划归市建设局,改称宁波市郊区公路养护队,辖璎珞、大碶、穿山、青峙道班,1961年划属市交通局。骆驼工区辖庄市、骆驼、觉渡、后施道班,属宁波地区公路运输段。1964年1月设镇海县养护工区于大碶车站,全县始统一管养,1971年迁址城关车站路,1973年更名镇海县公路段,1983年移址张鑑碶。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1985年辖骆驼、清水浦、青峙、算山、大碶、柴桥、穿山、官庄、盛岙、上阳道班。有职工170人,管养国道、省道和重要县道公路140.6公里,其中沥青路面62.5公里,水泥路面8.8公里。有道班房、工作、生活用房17处,建筑面积4126平方米,占地14390平方米。机具有翻车13辆、压路机6台、沥青洒布机3台、各类汽车13辆、碎石机2台及拌和机等配套设施。
  县乡公路养护 1984年3月由县交通局交建股兼管,1985年有职工8人,道班农工47人,辖河头、长石、汶溪、下邵、塔峙、杨岙、紫石、昆亭、三山、峙头道班,养护县乡公路86.5公里。设道班房4处,占地1232平方米,建筑面积411平方米。有手扶拖拉机4台、小型载货汽车2辆、碎石机1台。
  附:县境公路建设的“平调及退赔”情况
  1958年“公社化”后,县境修建的镇海至常洪、柴桥至三山、白峰至上阳和白峰至郭巨共长47.2公里公路,占地554.6亩,投工24.31万工。按中央12条政策“谁使用谁退赔”原则,国家与公社间的经济关系于1959年4月、1960年12月和1961年4月进行3次协调。上述公路均属民办公助性质,占用的土地由国家注销农业税,春花作物按成本,割青按实产,劳动力以队为单位退赔。凡属国务院民工建勤规定范围内的劳动力每年5工标准,超过部分给予补偿。民工工具自理,机具给租费及油料费,建筑物拆建补偿,建筑材料按价计算,共退赔25652元,其中镇海至常洪路3463元,柴桥至三山路9940元,白峰至上阳路966元,白峰至郭巨路11283元。
  第五章 道路运输
  第一节 公路运输
  客运 1933年7月商办通运汽车公司向省建设厅租路运营鄭慈镇路,境内设压赛堰、洪家、团桥、骆驼桥、清水湖、觉渡、海浦、金夹岙、邱王、龙山、施公山、淞浦营业站,1935年1月又租赁镇骆支线。是年拥有客车36辆,小客车7辆,日发23班次,年客运量69.88万人次,周转量1677万人/公里。商营宁穿汽车公司1934年7月运营宁穿路,境内设環珞、前郑、稻场、大碶、清水、陈华、霞浦、山门、穿山、江边、柴桥营业站,有客货车35辆,日发13班次,年客运量28.99万人次,周转量666.85万人/公里。商办利行汽车公司1935年1月运营慈邱、慈骆路,有客车2辆,慈骆路日发6班次。商营镇胜公司1936年秋运营镇大路,设江南、小港、林唐、青峙、高塘、营业站,有客车2辆,日客运量约300人次。1937年抗战始,公路掘毁车辆被征军用,至1938年2月县境各公司客运相继瘫痪。
  1945年9月通运公司筹资复业,1947年4月修复至潺浦段,1948年5月至淞浦換车,年底有客货车20辆,日发22班次,职土172人。1947年5月宁穿公司复业,9月至嘤珞段修通。1948年底有客货车15辆,日发10班次,职工85人。1946年3月组建镇大公司于江南人渡旁,修路复业,1948年1月至高塘段通车,有客车2辆,日发车3~4班次,日客运量约200人次,站务人员20人,养路工15人,企业营运收入无力维持,1949年5月停业。战后通运、宁穿公司客运量亦不及抗战前。
  解放初,国民党飞机袭击公路,鄞慈镇路(称宁观路)改驶夜车,夜发14班次,日客流量约200人次,客运汽车燃料均用木炭。1950年5月舟山解放复行日班车,同月宁穿路至穿山段通车,9月修通柴桥。1952年实行统一货源、运价、调派的“三统”政策。1953年起建立客货托运计划,改进服务。1953年9月私营通运、宁穿公司公私合营。次年5月宁穿、通运公司合并为公私合营宁波汽车运输公司。1957年5月宁波运输处(后称省汽车运输公司宁波分公司)接管宁波汽车运输公司,宁观、宁穿线路业务、站点、财产、人员兼并,时有客货车98辆,职工629人。1958年4月镇海经骆驼至宁波线改公共汽车,增设4个停靠站,实行环座车售,日发车12班次。7月余姚运输段经营县境宁波至澥浦线。1958年9月至1959年3月相继改装白煤车、袋装沼气、煤气车运营。1959年3月县境线路划归宁波市运输公司经营。国内油田开发,1963年1~3月县境营运的汽车燃料复用汽油。1963年4月县境营运线复由省汽车运输公司宁波分公司经营。1966年5月设省汽车运输公司宁波分公司镇海县辅导站,1978年2月改称镇海县汽车站,位城关车站路。1979年4月县境镇宁线、镇骆线至俞范段划归宁波市公共交通公司经营。至1985年,镇海县站移址张鑑碶,与镇海北站合署,设客、货2个部门,占地9200平方米,候车、售票、工作、生活用房建筑面积3974平方米,运营县境客货线路47条,共244公里。并开通境外日1班车至杭州、余姚,日3班至浒山和隔日班至诸暨4条长途客运线。客运辖镇海北、骆驼、镇海南、大碶、柴桥、郭巨辅导站,并代办货运业务,下属营业站22个,代办站9个,停靠站46个。营业站代办站占地共2.7万平方米,各车站工作、生活用房建筑面积0.93万平方米,共有职工210人,运营客车37辆。宁波东站开往镇南地区日发车33次,宁波北站驶镇北地区日发40班次,镇海北站日发11班次,镇海南站日发21班次,骆驼站日发3班次,区间车10班次。是年客运量456.63万人次,周转量8486万人/公里。
  镇海北站 下辖俞范、炼油厂、后施、贵驷自设站。1986年设庄市、康宁医院、南洪、棉海、殿跟、岚山、郑家停靠站。
  骆驼站 下辖澥浦、觉渡、团桥、庄市、长石、汶溪自设站,河头代办站,常洪、洪家、清湖、胜光、庶来、民主、长胜、十字路、横溪、西经堂、徐王、田顾停靠站。1987年设邵家汇停靠站。
  镇海南站 下辖下邵自设站,青峙、小港代办站,林塘、陈山、下倪桥、东冈碶、丁家山停靠站。1986年设朱田洋、衙前停靠站。
  大碶站 下辖北仑、高塘、徐洋自设站,新碶、清水、民乐代办站,陈华、湖塘、算山、电厂、下史、林大、塘湾、岙口、塔峙、新和、小岭张、新路、何俞、共同、杨岙停靠站。
  柴桥站 下辖霞浦、穿山、渡口、河头、昆亭、三山自设站,东山门、后所、红星岭、咸昶、海口、慈峰、穿山叉口停靠站。1986年设岭下、1988年设民丰停靠站。
  郭巨站 下辖白峰、上阳、华峙自设站,中宅、司城舂、仰岛代办站,小门、门浦、阮家、夹塘、斗沙湾、楼石岗、盛岙、升螺、双岙停靠站。1986年设洋涨停靠站。
  宁波市公共交通公司 41路车站位城关车站路,有候车、办公、生活用房建筑面积924平方米。1979年4月承接镇海县汽车站分析镇宁线和镇海至石化总厂营运线,镇宁路辟为公共汽车41路,全程18公里,沿途设12站,县境有张鑑碶、虹桥、五里牌、渔业基地、清水浦、朱家桥、半路张、双桥、三官堂、常洪停靠站。1985年有职工34人,通道车6辆,日发25班次,年客运量204.82万人次。1984年10月镇海至石化厂线辟为公共汽车42路,起点展线至大道头,后改招宝山,全程7.3公里,沿途设镇远桥、南薰桥、北站、聪园路、陈家、石塘下、俞范等停靠站和石化总厂自设站,有候车、工作、生活用房建筑面积201平方米,站务员3人,客车3辆,日发车34班次,1985年客运量115.24万人次。宁波至康宁医院线,1985年10月始由镇海汽车站营运,1986年辟为43路。沿途设7站,县境有常洪、兆龙路口、庄市乡停靠站,康宁医院自设站。
  镇海县储运旅游公司 1984年10月建,辟镇海至宁波南火车站、镇海经骆驼至南火车站班车线路,全程25公里和35公里,沿途停靠站点与同线的公共交通公司相同,并在宁波增设轮船码头、东门口、南火车站3个站,日发6班次。1985年有职工5人,客车2辆、96座。年客运量21.9万人次,周转量547.5万人/公里。
  镇海县出租汽车公司 1984年12月建,经营省内外及城乡间客运包车业务,并辟招宝山至宁波轮船码头、南火车站定线客班车,沿途招手停车。1985年有职工18人,42座大客车1辆、13座面包车4辆。
  个体及社会客运业 1982年湾塘农民朱国民置13座面包车1辆,经营镇海、宁波间客运。1984年10月霞浦农民张如发置大客车,经营柴桥至宁波线客运,招手停车。此后个体客运业迅速发展。至1985年全县社会客车拥有量有大客55辆,小客188辆,大部分行驶镇海至宁波,江南至新碶、柴桥、郭巨和柴桥至大碶、宁波各线。
  货运 1935年,通运汽车公司有货车8辆,主运棉花和海产品,宁穿公司有货车6辆,主运土特产。抗战时均停业。抗战胜利后通运公司有货车4辆,宁穿公司2辆。解放后至70年代公路货运主要由省长途汽车公司宁波分公司营运。1985年长运镇海县站有货挂车2辆、载重20吨位,年货运量0.64万吨,货运周转量81.29万吨/公里。
  货运(整车)计费标准每吨公里1937年7月为法币0.5元,1947年8月为关金券6000元,1949年4月为金圆券19200元。新中国建立初实行按路质计价,以旧人民币计算,一类路2200元、二类路3100元、三类路3200元。1950年5月21日实行等级制,一等3120元、二等2760元、三等2400元。1953年2月起按原价降12%,同年7月再降4.6~10.4%,1955年统一为每吨公里2500元。同年3月起以新人民币计算,每吨公里为0.24元,1973年4月降为0.17元,支农价0.14元。1984年10月18日改分类计价。普通物资分一、二、三3类,特种物资分长、高、重、危、贵5类,车型分小、中、大、特4类。
  第二节 地方运输业
  县境内的城乡货物道路运输,旧时用肩挑背驮,民国初始用人力车。1936年县内有人力车252辆,驴马16匹。1970年前境内汽车公司参营长途货运,县内城乡货物主要依靠人力车运输。1963年三山公社大队置跃进牌3吨货车,自货自运。1968年柴桥运输社置“红卫”牌3吨货车1辆参运。1970年后国民经济复苏,社会货运剧增,城关、骆驼、柴桥、大碶、长山等运输社自制简易机动大货车(称革新车),是年底专业运输社有板车8辆、14.7吨位,汽车2辆、6吨位和手车629辆营运,年货运量4.74万吨,周转量61.36万吨。70年代中后期国家在镇海建设港口和大型工厂,货运量骤增,运力失衡,时市场汽车供应好转,公路网的形成和运输政策放宽,物资、粮食、供销等单位置汽车组车队,自货自运,后又承揽社会货运。1982年起个人购置汽车办运输业的政策放开,及农村拖拉机参运,全县运输业大兴,至1985年县境有大型汽车1074辆、4668吨位,小货车154辆、180吨位,轮拖700辆,约2100吨位,手拖2031辆,5~30吨位汽车吊车37辆,5吨翻斗车63辆。是年完成货运量108.91万吨,周转量3714.86万吨/公里。
  专业运输公司
  镇海县运输公司 设城关沿江路,全民企业。1951年2月建,称城关搬运服务站。1958年县运输公司成立,称城关搬运站。年底并入市运输公司,1961年属宁波港务局称装卸四区。1966年归镇海县属,1967年1月复归宁波港务局。1970年底又归县属,并入县运输公司称港区站,1971年公司集体制各站分设后定今名。1985年有职工139人,汽车22辆、168.5吨位,年货运量5.89万吨,周转量483.69万吨/公里。产值138.53万元,利润25.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7.05万元。
  镇海第二运输公司 设城关车站路,大集体企业。建于1959年12月,称城关运输队,1976年12月并入县第二运输公司,称城关运输站,1984年12月与长山运输站分设后定今名。1985年有职工89人,载货汽车15辆、110.5吨位,另有机动车2辆、0.85吨位,运输拖拉机3辆、4.5吨位,挂车4辆、22吨位,装卸机械5台,汽车吊车1辆,年货运量6.38万吨,周转量542.65万吨/公里。产值126.38万元,利润26.1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5.2万元。
  镇海第三运输公司 设骆驼公路桥南堍,大集体企业。1951年组建,1953年称搬运服务组,1958年10月并入县运输公司,年底并入宁波航运公司,1961年7月改属宁波港务局,1963年退回运输合作社,后并入县运输公司、二运公司。1983年底定今名。1985年有职工64人,有载货汽车6辆、28吨位,挂车3辆、15吨位,装卸机械2台,年货运量0.96万吨,周转量143.52万吨/公里。产值45.32万元,利润5.8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3.21万元。
  镇海县长山运输公司 位江南道头,大集体企业。1950年始建,1953年称小港搬运服务组,1958年与江南手车组、民船协会合建长山运输站,1961年称运输社,后反复并入县运输公司、二运公司,1984年12月定今名。1985年有职工57人,汽车3辆、15吨位,运输拖拉机2辆、4吨位,挂车2辆、12吨位,装卸机械4台,并有机动拖轮6艘、42吨位、13.4千瓦。是年货运量2.96万吨,周转量62.48万吨/公里。产值22.53万元,利润0.2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2.53万元。
  镇海县大碶运输公司 位大碶镇〓头村,大集体企业。1950年9月建,1955年与新碶搬运服务组合并为大碶搬运联合组,1958年手车组并入属县运输公司大碶站,年底归属市运输公司,1960年后改称运输队、运输社,划归县运输公司、二运公司,1984年1月与公司分析定今名。1985年有职工101人,有载货汽车15辆、79吨位,挂车8辆、42吨位,机动货拖2艘,驳船19艘、100吨位,年货运量5.26万吨,周转量390.01万吨/公里。产值84.5万元,利润1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5.3万元。
  镇海县柴桥运输公司 址柴桥车站旁,大集体企业。1950年10月建,1953年称柴桥搬运服务组,1956年与穿山、霞浦搬运服务组合并为搬运联合组,1958年后多次并、析归属县运输公司,更名运输合作社、运输站等,1983年12月与县第二运输公司分设后定今名。1985年有职工96人,有载货汽车14辆、67.5吨位,运输拖拉机2辆、2吨位,挂车5辆、30吨位,手车40辆,装卸机械4台。年货运量3.37万吨,周转量247.57万吨/公里。产值65.79万元,利润14.6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8万元。
  运输队
  县内专业运输队 庄市、贵驷、清水浦、郭巨搬运队。沙河搬运组。
  县内副业运输队 城关镇:城关镇、张鑑碶、石塘下、车站路街道运输队。骆驼区:觉渡、德浦、汉塘、双桥、庄市、万嘉、阮家、汤家、勤勇、联成、联合运输队,河头、路林搬运队。湾塘区:临江、贵驷、棉丰、中星、湾塘、南泓、三合、陈家运输队。长山区:江南乡、下邵乡、下邵江五、红联、小港乡运输队,江南黄砂运销站、棉花村运输组、青峙乡运输装卸队。大碶区:新碶镇、大碶一队、大碶街道、算山、横山、清水、下史运输队,塔峙运输公司。柴桥区:三山工办、大榭工办、霞南联办、大榭红卫运输队,穿山、霞浦、榭南北渡搬运队,三山搬运组。郭巨区:梅山乡、上阳机管站、上阳道头、白峰司前搬运队,峙头运输队。
  货主运输队 县物资局、县粮食局车队,镇海电厂灰库工程、三航四处运输队。
  曾设县属运输机构
  镇海县运输合作社联合社 集体性质。1963年3月建,位城关镇人民路36号与县工交局合署。辖城关、骆驼搬运社,长山、大碶、柴桥、外海运输社,穿山外海社、骆驼内河社,庄市、贵驷、清水浦搬运组。有职工8人。1968年9月县工交局革命领导小组成立时撤销。
  镇海县运输公司革命委员会 1970年12月建,位沿江路8号。辖港区、渡运、海运、城关、骆驼、长山、大碶、柴桥站,海运站穿山分站。全民、集体二种经济体制,不久集体所有制站分析,渡运站复原名,港区站改称镇海县运输公司。
  镇海县革命委员会联合运输指挥部 为县交通运输指挥调度权力机构,建于1971年7月,下设办公室,址沿江路8号,与县交通局合署。城关、柴桥、大碶、骆驼相应建立联合运输指挥组。时各地区的运输、物资、银行等部门联合办公,嗣后运输政策变动,联办部门先后返回,至1980年机构自然消失。
  镇海县第二运输公司 集体性质。1976年12月建,位城关车站路43号。辖城关、长山运输站,柴桥、大碶站、保养场、内河运输社、骆驼内河船厂。1983年12月各站分析,存长山、城关运输站》1984年12月长山运输站分析,城关站改称镇海第二运输公司。
  第六章 铁路 管道
  第一节 铁路
  1916年(民国5年)三北轮埠公司码头配套的龙山铁道为镇海首条铁路,至1931年境内共有铁路3条。龙山铁道位龙山镇(今属慈溪县)伏龙山下,长约1.6公里,行驶小火车,运送轮船货客。1937年拆毁,铁轨被日军劫掠。沪杭甬铁路孔浦段自县境下白沙至孔浦,长3.9公里,有桥3座,日开行客车4对,抗战初拆毁。育王铁路自耶隘嘤珞河头越育王岭至鄆县宝幢,长3公里,有半永久性桥3座。1931年由大碶人乐振宝出资承建、营运。1933年建成通小火车。1934年因宁穿公路通车,改人力推车。1941年被日军拆毁。
  1954年9月修建萧(山)穿(山)铁路,境内自育王岭至穿山段,至1955年底路基、桥梁大部完竣,后因故停建。1977年12月建洪(塘)镇(海)铁路。1984年12月建北仑铁路和镇海石化总厂、镇海港区、北仑港区专用铁路。
  境内共建成铁路5条,长70.36公里。
  洪镇铁路 西起迭塘乡,由萧甬线133km+750m处出岔,东至镇海作业区,长23公里。县境段长15.6公里。1975年2月动工,1977年底简易通车。铁路设计单线,车通过能力400万吨,属II级中型线路。日开行货车3对。路权属宁波港务局。
  皱海港区专用铁路 起镇海作业站,延伸至镇海新港区各码头,共长10.2公里,有道口14处,16股道,1986年续建,路权属宁波港务局。
  镇海石油化工总厂专用铁路 与洪镇线俞范线路所接轨,东南连接镇海作业站,长20.36公里。1977年9月至1984年9月建成通车。有桥1座,涵渠16座,道口9处。路权属石化总厂。
  北仑铁路 起宁波南站,至北仑港矿石堆场,长35.4公里。县境段长15.4公里,桥11座,涵渠44座,道口28处,车站3个。育王至陈华段11.9公里,系原萧穿线路,陈华至北仑作业站段3.5公里新建。1983年底至1984年12月底建,1985年12月试通车。设计为单线,线路等级I级,年设计运输能力270万吨。县境段有桥16座,涵渠31座,道口16处,车站2个,日开行货车1对。
  北仑港区专用铁路 接轨于北仑作业站,延伸至装卸码头,长8.8公里。有货物线7股,道岔5组,桥1座,涵渠5座,道口7处。1986年8月续建,次年元旦启用。产权属宁波港务局。
  第二节 车站道口
  1975年以来,县境内共设有客运、货运、会让通过等车站8个。境内有铁路道口74处,铺面阔共446米,交通流量较大的有洪家、俞范道口。
  第三节 桥梁涵洞
  境内有铁路桥29座,其中中型桥5座、小桥20座、立交桥4座,总长664延米。有各类涵渠97道。
  浜子港桥 位骆驼镇秦胡村北侧,洪镇铁路9km+965m处。长39.8米,3孔,钢砼箱型
  桥,跨径中孔10米,边孔各5米。
  万嘉桥 位庄市镇万嘉桥南侧中大河上,洪镇铁路15km+815m处。长45.9米,2孔,钢砼箱型梁桥,跨径各10米。梁底高程6.16米,水流交角25°。
  新路河桥 位鄂隘乡新河村,北仑铁路174km+518m处,桥长35米,3孔,钢砼梁,U型墩台,跨径各8米,通航高度2米。
  牌门河桥 位塔峙乡牌门村,北仑铁路176km+057m处。桥长49.6米,3孔,钢砼U型墩台箱型梁,跨径中孔8米,边孔各7米。通航高度2米。
  清水河桥 位塔峙乡,北仑铁路177km+837m处。桥长40.3米,3孔,钢砼U型墩台,低高梁桥,跨径各8米,通航高度2米。
  陈华立交桥 位霞浦乡陈华村,杭沈公路238km+365m处,与北仑铁路180km+127m处斜交,偏角45。,桥长54.2米,3孔,钢砼墩台箱型梁,跨径中孔13米,净高6.35米,通行汽车;边孔各长5米,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1984年5~11月建。
  第四节 铁路运输
  洪镇铁路于1977年12月简易投产,1983年10月正式投产。主要运输煤、成品石油和化肥,发往省内及江西、福建等地。1978年货运量7.21万吨。1983年装车数12430辆,计货物68.95万吨。1984年装车数13951辆,计货物79.54万吨。1985年装车数15910辆,计货物92.61万吨,货发78.59万吨,到达14.02万吨。
  第五节 管道
  原油管线 镇海石化总厂于1976、1987年铺设厂区至算山码头原油管线2条,共长34.86公里,管径426~529毫米,日输送能力2.5万吨。
  成品油管线 镇海石化总厂1976~1987年铺设厂区至甬江成品油码头、算山码头、镇海发电厂、三官堂油库的汽油、煤油、石脑油、渣油等管道5组14条,共长142.46公里,管径89〜273毫米,日最大输送能力2.15万吨。
  液化石油气管线 1978、1979年,镇海县和宁波市煤气公司,铺设自镇海石化总厂至俞范与孔浦管线各1条,共长14.4公里,管径89毫米,日最大输送能力各240吨。1982年铺设镇海石化总厂至算山码头出口液化石油气管线1条,长15.88公里,管径273毫米,日最大输送能力为3000吨。
  输送管线 1984年5月铺设镇海电厂至后海塘灰库输煤灰管道2条,各长6.88公里,1987年又增设1条,管径均为426毫米,年输送量约75万吨。
  第七章 交通管理
  第一节 港航管理
  淳化三年(992)两浙市舶司由杭州迁镇海,主掌番货、海货、海舶、征榷、贸易、“以来远人通远物”。次年迁回。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宁波设浙海关,全省设17口,县境有镇海、小港、邱洋、溺浦口,征收国内货物税。光绪二十七年(1901)设镇海为常关,征收进出口船舶货
  物关税。
  1927年(民国16年)11月在宁波设浙江省第三区船舶事务管理所,镇海为第二分所。1931年11月民国政府上海航政局宁波办事处在镇海成立,掌管船舶丈量、登记、船员管理和海事处理等。1940年10月浙海关在穿山设分卡。1941年9月日本海军在镇海设办事处,执管帆船登记、税务及船舶管理。1943年1月汪伪县政府设船舶管理处,配管理员及警察14人。1946年3月在镇海设支关,办理船舶登记、征收关税、缉私,兼管虎蹲山、七里峙灯塔、灯桩、浮标等助航设施。
  1951年1月设上海港务局宁波分局镇海管理站,执行本港交通法规,处理事故和违章船舶,管理航道及船舶进出口签证和征收港务费等。1954年7月在镇海、骆驼设立省航运管理局宁波管理处代管站,分管外海和内河船舶。1955年7月县航管站成立,掌管外海、内河船舶签证、丈量、登记、发证,船员考核和“三统”管理,航道管理(不含甬江)事故处理,征收航政规费等。1957年3月宁波港务局镇海站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宁波港务监督镇海监督站。1958年10月县航管站撤销。1963年2月置县航运管理所。1965年4月改称鄞镇奉航管所镇海中心工作组,次年1月置县航运管理站。1972年1月并入县交通管理站。1975年5月复设县航运管理站。1976年3月,宁波港务监督授权管理镇海口外至穿山岸线。1984年3月宁波港务监督置北仑监督站。1985年8月撤县后置镇海、滨海区(后更名北仑区)航运管理所。
  1949~1985年发生水上主要事故,据不完全统计,外海212起,死69人,伤8人,沉船66艘、4933吨位,直接经济损失185.81万元;内河15起,死28人,伤1人,沉船5艘,直接经济损失1.60万元。
  附:重大海损事故
  1929年12月11日,穿山至大榭南渡载重不足4吨渡船遇强风翻船,老大周阿香等3人和乘客20余名丧生。
  1948年12月3日,沪镇甬航线的招商局江亚轮(3363吨位)自沪驶甬,在铜沙洋面爆炸沉没,酿成死亡3100余人的特大海难事件。
  1949年6月4日,镇甬航线江利轮,自镇驶甬在梅墟附近遭国民党飞机射击沉没,旅客船员死难10余人。
  1955年4月17日,沪甬航线民主3号轮(3000吨级)载客1308人,货物120吨,由沪驶甬途经太平甘屿附近触礁沉没,船上人员经抢救全部脱险。1962年2月7日该轮返甬途中在镇海口附近搁浅。2次事故损失巨大,但无人员伤亡。
  1970年1月23日,白峰外峙渡口载重2吨渡船乘坐52人,超载冒险过渡,船翻乘客全部落水,造成3人死亡。
  1970年4月23日,梅山公社里岙大队1号船,由梅山运盐21吨至甬,在镇海长跳嘴附近触礁翻船,船上6人全部遇难。
  1972年2月18日,穿山至大榭南渡,因超载翻船,乘客6人溺死。
  1973年4月2日,大榭公社门登1号货船载重46吨由沪返镇,因气候突变被风浪打沉于小洋山岛,2人脱险,9人溺死。
  1974年2月22日,昆亭公社干岙大队浙镇副帆281号货船载重32吨,由郭巨装石子驶沪,遇大风在羊角礁避风触礁沉船,7人全亡。
  1978年8月29日,峙头公社洋涨4队副帆122号船载重42吨,由洋涨装石子驶沪,途经铜沙浅滩遇大风偏离航道刮滩,船舱进水沉没,1人获救,7人遇难。
  1985年8月5日,浙岱机306号轮在甬装杂货444吨驶瓯,涨潮流急至中柱山附近触鹅礁沉没。经济损失108万元。
  第二节 民间运输管理
  民国时期,民间运输主要依赖肩挑背驮和人力车运输。政府未设专门管理机构,由民间组织自管。1920年(民国9年)建江南人力车公司。
  解放初期,城镇运输工人相继成立搬运工会。1953年4月县府交通建设科成立,始对民间运输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运价和运输行业管理,调整运价,整顿组织,各地城镇搬运站、组陆续成立。1962年宁波市交通局设镇海、骆驼、大碶、柴桥、郭巨交通管理站,负责运输管理。1963年均改隶县工业手工业交通局,1967年撤销。1975年10月县交通局设城关、骆驼、大碶、柴桥、郭巨交通管理站为局派岀机构。1979年3月县交通局设运输管理股,为运输行业管理的职能部门。
  第三节 公路管理
  民国时期的公路路政由商营汽车公司租路专营自管,车辆监理由公路当局设置的管理站负责。
  新中国建立初公路路政、运输由县府交通建设科兼管,1952年后,路政及车辆监理职责由地、市公路管理部门专管,1959年4~12月地区公路局设潺浦公路管理站,负责宁观线监理。1961年地区公路局设骆驼管理站负责庄市至海浦岭和骆驼至镇海段车辆监理。1964年全县管养统一,路政、监理由县养护工区和公路段负责。1970年11月建立县机动车辆监理小组,辖城关、骆驼、大碶、柴桥监理分组,始在境内实施交通监理。1972年1月县交通管理站成立,掌管车辆监理和路政管理等。1979年改称县车辆监理站。1984年12月与县公路管理所等合建县交通监理所,辖改大碶、柴桥、郭巨、骆驼交通管理站为监理站,新设湾塘长山监理站,各配管理员2~5名。
  第八章 邮政
  第一节 机构沿革
  驿站 铺递 宋有驿铺5处:济川馆,在县治南30步,旧名利涉馆,绍兴八年(1138)重建后改名;西门铺,在县城南;清水铺,在清水坊;河头铺,在育王河头;芦浦铺,在穿山碶。元称“站赤",即“邮驿”蒙语译音。每10里或15里设一铺,在县西50步置总铺。明天顺年间(1457一1464)全县有驿馆1处,铺舍(邮舍)22处。嘉靖《定海县志》记邮舍有县前总铺、清水、永福、孔浦、官团、曲塘、徐家、龙山所前、龙头场西、洪江、孔墅、长山、新岙、陈华、穿山、门堰、竹岭、郭巨、虾康、康头、昆亭、慈岙、舟山等23铺,并在县城西置定海驿。清雍正间,县前另置急递铺。雍正八年四明驿署由宁波月湖徙镇海。光绪年间改称邮站,全县有26站。宣统三年(1911)撤驿站,衙署公文概由邮局传递。1912一1913年驿铺邮制裁撤无遗。
  宋邮驿人员由兵卒充任。元每铺配铺丁5名,人员由民户及漏籍户内签抉。清四明驿署配驿丞1名,驿皂2名,水驿夫25名;各驿铺施行铺司兵制,全县铺司兵68名。历代邮驿传递各州县往来公文。
  民信局 民信局又称民局,为传递民间书信、物品和办理汇款的私营商业组织。创始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以宁波为中枢,下伸各城邑。清道光后渐趋兴盛,至光绪时鼎盛。民局多设于隘巷小街,高悬招牌。信物由脚夫或民船投送。急件烧其一角,或插鸡毛一片,以示火速。各埠民局有相互传递关系,商民、侨眷称便。咸丰二年(1852)镇海有全盛分局,同治七年(1868)设永义昶等分局。民局组织于1934年取缔。
  信客 信客系专业代带信、物个体经营者。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上海开埠后,县人陆续赴沪经商,两地传信运物终岁不绝,信客业遂起。运递对象多为乡亲熟人,定期临门收货,按时送货至户。1923年宁波七邑信客联合会成立,镇海信客注册营业者56人。抗战时期成立宁波旅沪同乡会信客筹备组,运递民间往来钱物信函,生意兴隆。解放初信客业务仍较繁忙。1950年7月省邮政管理局指令取缔信客。大碶等地于1953年又组建沪甬线信客服务组,成员80余人,1958年取缔。1959年6月镇北成立骆驼人民公社信客服务站,参加18人,次月经劝告自行解散。
  邮电局 咸丰十一年(1861)始有海关邮政,实权由外国人操纵。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县城南门永安街创设镇海邮政局,称大清邮政。辛亥革命后称中华邮政。1914年镇海邮政局定为二等乙级局,1947年升为二等甲级局。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接管邮局,改称人民邮政。1951年11月25日实行邮政、电信合并,建县邮电局。1958年12月并入宁波市邮电局,1963年1月恢复。1969年12月邮、电再次分设,建立县电信局和县邮局,1973年11月重新合并,复建县邮电局。1981年2月成立县农村邮电联营管理站,统一管理各邮电代办所。1982年调整县局管理体制,由二级改为局、股、支局班组的三级管理制。
  光绪三十年(1904)建柴桥邮局,1905年设太碶头邮局,1907年又设骆驼桥邮局。至清末全县设有渡驾桥、清水浦、万嘉桥、汉塘市、庄市、白龙王庙、压赛堰、团桥、贵驷桥、牌门头、沙河头、潺浦、龙头场、龙山西门外,施公山、范市、衙前、小港、青峙、石高塘、大碶头、新碶头、霞浦张、穿山、柴桥邮政代办所25处和扎马、郭巨信柜2处。1936年有城区、大碶、柴桥3个邮政局,万嘉桥、徐家堰、渡驾桥、清水浦、梅墟(鄞县)、衙前、小港、青峙、石高塘、新碶、扎马、霞浦、穿山、郭巨、沥港(金塘)、大象地(金塘)16个代办所,后施、长河、石门、港口、横河、石湫、清水桥、山门、东关、后所、三山、昆亭、北渡13个信柜。解放初期,全县有邮局4个,自办邮政所1个,委办邮政代办所56个。1954年12月建潺浦邮政营业处,1955年12月设白峰邮政营业处;同时改郭巨代办所为营业处,贵驷桥代办所为邮电所。1956年除郭巨称邮电所以外,其余各自办局均改称邮电支局。1957年有邮电支局、所67个,邮票代售处2个,信箱信筒107个。1958年又增设大榭邮电所和梅山盐场邮电服务处。同年12月与市合并,县境内置镇海、骆驼桥、柴桥、大碶头4个邮电支局和庄市、小港、贵驷桥、白峰、郭巨、穿山6个邮电所。1964年9月贵驷桥邮电所升为支局。1976年11月设俞范、虹桥邮电所以适应大工程企业通讯需要。1979年置新碶邮电代办所,旋改为北仑邮电支局。1984年2月将小港、庄市两邮电所升为支局,1985年全县有邮电支局10个,自办邮电所6个,自负盈亏邮电代办所41个,邮票代售处164个,信箱信筒234个。
  解放以来,邮电职工队伍不断壮大,1985年底自办局、所在职人员429人,比解放初期44人增加8.7倍;业务收入315.39万元,比解放初1.06万元增长197.5倍。
  第二节 网路
  驿道 宋代以明州府治为中心,往北出桃花铺(东渡门外),经清水铺、西门铺达定海(今镇海)县城;东自桃花渡,经河头铺、芦浦铺,涉海抵昌国县(今定海)。明、清时代,驿道由县前总铺出向辰门,经官团铺、曲塘铺、徐家铺、龙山所前铺、龙头西铺至慈溪县松浦铺,合100里;出武宁门,经清水铺、永福铺、徐家铺、孔浦铺至鄞县砖桥铺,合80里;出南薰门渡浃江,经浃江铺、孔墅铺、辛岙铺、长山铺、陈华铺、穿山铺,再涉海抵定海铺,合190里;由穿山铺折南经竹岭铺、门堰铺、郭巨铺、?头铺、虾?铺、昆亭铺、慈岙铺至鄞县孤岭铺,合120里。
  古代邮驿有步驿、马驿、急递铺之分。步马递仅传递一般文书;军事文书由急递铺传送。急递规定每昼夜500里以上,风雨无阻,铺骑疾驰,白天鸣铃,晚间举火。
  邮路 光绪三十三年(1907)镇海至宁波、定海由水道运邮。县内至贵驷、骆驼、庄市以航船投邮,至大碶、柴桥则以步班传递。民国初期,镇海至宁波邮件,大都委托内江轮船代邮,至定海、岱山段则由外海轮船送邮。1933年后,鄞镇慈、宁穿、镇骆、镇大等公路相继建成,邮件委托汽车代邮。1937年抗战爆发,县境内所有公路被毁,邮递仍由航船或步班传递。1941年4月镇海沦陷,爱国邮工曾开辟自大碶头-鄞县韩岭塘头街-黄贤(渡海)-宁海桥头胡接宁海邮班转入内地的邮路,抗战胜利后停办。1946年后鄞镇慈路修复通车,宁波至骆驼、澥浦、龙山等地邮件,仍委汽车代邮,大碶、柴桥至宁波邮件由小汽船代邮至璎珞河头。其余境内邮件以步班投递为主。
  新中国建立后,邮政网路不断拓展,投递区域逐步扩大,至1956年底实现村村通邮。邮运投递自行车由1952年8辆增至1985年63辆,1963年自行车邮路为272公里,步班邮路为906公里,1985年分别为1554公里和189公里。镇海至宁波邮运1963~1969年为委办汽车邮路,1970~1975年改为自办汽车邮路,以后由宁波局新辟至镇海汽车邮路,由宁波经镇海、俞范、贵驷、骆驼、庄市回宁波,一日两班。1979年4月宁波局又新辟江南线汽车邮路,由宁波经大碶、北仑、霞浦、柴桥、穿山、后延伸至白峰、郭巨。1985年全县共有邮路50条,其中市内2条,农村48条,邮路单程总长397公里;摩托车送邮36公里,自行车送邮293公里。农村投递路线单程总长1495公里,其中摩托车67公里,自行车1239公里,步班189公里。
  第三节 函件 包裹 汇票
  镇海人民旅外经商众多,来往信函、包裹频繁。解放后邮政业务稳步发展。1949年函件出境129.01万件,1985年增至419.30万件,增长2.25倍,包裹1949年0.17万件,1985年增至12.12万件,增长61.3倍;汇票1949年0.55万张,1985年达15.19万张,增长17.62倍。
  第四节 报刊发行
  1950年接受报刊发行,订销报纸7种,计153份。年投递期发报纸1800份、杂志400份。1956年5月《镇海报》创刊发行,收订数4000余份。以后报刊订销发行量逐年增加,1984年订《人民日报》2485份、《浙江日报》8006份、《宁波日报》4746份。1982年1月局报刊门市部设亭开业,1985年增零售亭16处,其中私营13处。年订销报纸240余种,期发12.91万份,全县平均每4人1份,累计发行1727.87万份,同年订销杂志2200余种,期发10.11万份,全县平均每5人1本,累计发行134.95万份,当年报刊流转额为121.25万元。
  第九章 电信
  第一节 电报
  光绪九年(1883)在招宝山创设镇海炮台营官报房。光绪十年(1884),自县城西门外营务处驻地起,沿甬江北岸至宁波新江桥旁架起有线电报线路,长39里,竖杆250根,费资银元3710元,白银45两,于次年2月20日通报。值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遂成为指挥战斗重要通讯工具。光绪十二年(1886),守备吴杰增置军用电线,总线设在南栏江炮台,南北分线连接诸炮台01911年开办镇海电报局,由炮台营官报房改组,设在木行街,为三等甲级局,兼对民间营业。1914年7月虞洽卿创办龙山镇电报局,直达宁波电报局,竖杆496根,长58里,为三北轮埠公司所用。当时两局均釆用话传抄报,投送电报。
  龙山电报局因业务清淡,于1936年由三等乙级局降为办事处。
  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报务量骤增。县电报局增装50瓦特手摇无线車报收发机1台,台址水警局内,配台长1人,报务员2人。呼号“×PS”,电台番号密码×NO,通报时间每天10时至14时。1936年柴桥、大碶头两邮局亦代发普通电报。1941年4月镇海沦陷,电报局撤退,器械设施大都被毁。抗战胜利后,复建省无线电总台镇海分台,置台长1人,报务员2人。
  解放初至1956年11月底前,电报通讯仍利用话机在营业处报码传递。同年12月开始利用幻线与宁波局开辟人工报路,装置音响机与王氏振荡器通报,后改装韦氏波纹收报机,人工手发。1969年9月省局拨给国产B55型电传打字机,开通镇海至宁波电传电路。1976年上半年首次安装单路电报载波机1套,消除幻线人工报路干扰。1978年8月,开通直达杭州载波电报电路,同月开始使用双机头发报机,提高电报传输速度和质量。1981年5月改开70A型八路载波电报电路。1982年购置B55型电传机2部,开通县局报房至营业处、县局至柴桥线路。1983年添置64一4B双机头发报机2部,开通县局至骆驼、俞范电传电路。1985年底全县共有电报电路12路,其中电缆载波2路,电缆实线2路,架空明线载波6路,架空明线实线1路,无线载波1路;载波机5部,其中1〜4路3部,6~8路2部;电传打字机14部,备用短波发报机2台。1985年底有电报挂号单位559户,电报去报业务量17.36万份,为1949年0.66万份的26.3倍,并设气象专线报路1条。电报传递使用载波电路电传打字机通报。构成全县电报载波网络,实现电报载波化。
  第二节 电话
  县内自1914年始有电话,至50年代才全面发展,1985年底城乡共有话机7051部,其中市话3614部,农话3437部,县城每百人拥有话机9.6部。
  长途电话1914年虞洽卿创办龙山镇电话处,敷设自龙山三北轮埠公司至宁波和县城大道头长话线路,并在沙河头设总机衔接南北。1929年鄆县(宁波)成立长途电话分局,始架设通各县城线路。1931年5月设镇海电话代办所,翌年架通镇海至宁波乡线一对,为14号铁芯线。民间商号方能使用电话传递信息。长途电话按距离远近记时计费,30里内收0.15元,50里内收0.20元,100里内收0.30元。每次限时5分钟,每超过5分钟加次计费。
  1934年5月改称镇海电话支局,江南江北相继成立11个电话代办所,是时县境内长途电话线有省电话局鄆镇线,通省内外各县市;南乡线通江南、衙前、江桥头、小港、港口、青峙、石高塘、大碶、清水、陈华、霞浦、柴桥、穿山等处;北'乡线通后施、湾塘、沙河、澥浦、庄市、龙山等处。
  1941年镇海沦陷,长话停办,人员撤退。抗战胜利后,县境内话线断残。1947年修复城区至后施力生农场和龙山至范市段话线。1928年敷设之过江海底电缆,因日久渗漏,行将报废。是年重架招宝山至金鸡山越江电线3300英尺。至年底全县共架话线64.5公里。1947年全县城乡有50门总机1台,10门总机2台,5门总机2台,话机90台。解放初在编人员44名。解放后长途电话逐步发展。1963年起有专接长途电话的磁石长途交换机30门,1971年增至60门;1974年改为共电长途交换机,共40门,1985年达130门。1963年增单路载波机3部,1969年增3路载波机1部,1975年增60路载波机2部。1979年增12路载波机1部,1982年增24路载波机1部。至1985年底现用设备有3路载波2部,24路载波机1部,60路载波机2部,达到长途电话多路载波化和半自动拨号。1957年长途电话电路为1条,1963年6条,1978年22条,1985年67条,其中电缆载波60条,架空明线载波4条,架空实线3条;人工电路51条,半自动电路16条。长话直达电路至上海6条,杭州10条,宁波27条,余姚2条,慈溪2条,定海7条,临海2条,奉化1条,宁海1条,普陀2条,萧山2条,象山1条;还有骆驼至宁波2条,贵驷、庄市至宁波各1条。1985年出租长话电路22条。长话去话1949年为0.92万张,1957年1.23万张,1965年6.66万张,1977年14.60万张,1985年60.59万张。
  市内(县城)电话 解放时,县城市总机为50门磁石交换机1台,装机用户仅20余户,话机均为手摇振铃,线路大都临时拉挂。1951年分设市、长、农话业务项目。随着经济发展,市话用户日增,交换机不断扩增容量,1957年增至100门,1963年扩为200门,1966年为300门。1975年,为适应镇海港等大工程建设需要,淘汰磁石式电话,安装瑞典产伊力克生600门共电交换机。1979年动工兴建电信大楼,耗资39.38万元。至1981年10月竣工,并安装HJ921纵横制自动交换机2000门,翌年5月割接开通,当年增装200多户。1985年底市话实占容量1442门,市话用户1332户,接入市话交换机的电话机1244部。18个较大单位安装用户小交换机3220门、话机2370部。县市话月租费计费等级由原三级局升为二级局。
  市话杆路长度由1952年3.55公里增至1985年45.7公里;出局电缆1982年800对,1985年4200对;市话电缆长度1982年65.9皮长公里,1985年达99.2皮长公里,其中地下电缆1973年为0.89皮长公里,1985年增为26.6皮长公里。水泥管道总长4182米(12孔300米,6孔2934米,4孔928米)。
  农村电话 解放前乡村仅部分乡镇公所和少数商号设置电话。解放后,国家、集体一起开发建设农村电话,1951年11月邮电合并。1953年6月代管龙山、庄市、大碶头、柴桥、郭巨等地电信电话交换所,计有磁石交换机50门1台,20门1台,10门3台。手摇磁石电话机23只,代管人员11人。1954年12月设骆驼桥电话交换所。1956年5~12月,先后架设澥浦、觉渡、西河、长骆、清河、湾塘、贵驷、团桥、万嘉桥、庄市镇、江南、小港、穿山等15个乡镇电话,共架2.0铁线59.41对公里、木杆37.48杆公里。1963年邮电代办所装有磁石式农话交换机540门,1969年910门,1978年1545门,1985年达2600门;同年装载波电话终端机2部,1978年增至32部,1985年达76部,其中单路载波机28部,3路39部,12路9部。1951年农话杆路总长137公里,1965年为721公里,1985年为1012公里。
  1967年始架电缆0.5皮长公里,1985年增310.9皮长公里。明线线路总长度1951年为82对公里,1965年为984对公里,1985年为2101对公里。
  1963年已实现乡乡通电话,1985年底农话总容量4920门,实装3169门。农话交换机41台,话机3437部。有97.58%村民委员会装置话机。是年农话去话为162.92万张,为1957年29.1倍。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