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造船 拆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36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造船 拆船
分类号: F426.55
页数: 2
页码: 509-510
摘要: 本文介绍了镇海县自北宋时期起就有发展造船业的历史,其造船技术在当时堪称先进。到了1985年,该地区拥有船舶修造厂和拆船工业公司,生产能力逐渐增强。其中,1971年创建的拆船工业公司在两年内共拆解废船7艘,产值达到1008.6万元。
关键词: 镇海县 造船业 历史

内容

镇海县北宋时已发展造船业,造船技术堪称当时先进。北宋元丰元年(1078)曾制造过安焘、陈睦出使高丽乘坐的“凌虚致远安济”、“灵飞顺济”两艘万斛神舟,宣和七年为徐兢等出使高丽乘坐制造“鼎新利涉怀远康济”、“循流安逸通济”两艘更大万斛神舟(《四明谈助》)。其长度有40宋丈左右,“巍然如山,浮动波上,锦帆鷁首,屈服蛟龙”(《宋史·高丽传》),“上平如衡,下侧如刃”,“可以破浪而行”(《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由于官办船场营造数量有限,民间多自造海船与内河船。南宋宝祐五年(1257),全县海船船幅1丈以上387艘,1丈以下804艘(《开庆四明续志·三郡隘船》)。明清更盛,所造木帆船以性能好、造型美驰名中外。每逢秋、冬季节,甬江两岸和沿海、沿江集镇,到处可闻修造船舶斧凿之声。随着运输工具逐步现代化,手工造船业逐渐衰落。解放前夕已无专业造船企业,只有分散的手工业船匠。1953年互助合作时,个体船匠组成城关、骆驼、大碶、新碶、邬隘、穿山、郭巨7个船业生产小组。1956年生产小组并入近似行业的生产合作社,或单独建社。1957年全县共制造木质农渔船110艘。60年代平原各生产队普添农船,需求量大增。由于造船木材紧缺,钢丝网水泥船问世。1970年海港养护大队始造40~45米钢筋水泥趸船。1971年霞浦公社水泥船厂始生产水泥船,至1984年累计生产水泥农船和运输船15552吨。
  镇海建造铁壳机动船始于1970年宁波港务局镇海船厂建造的500吨级轮船。航运单位有建造沿海木壳机动船能力和修理铁壳机动船设备。1976~1982年县外海航运公司船厂先后建造木壳机动船15艘,计1105千瓦,总载重量915吨。1978年以来,大榭、小港、白峰、梅山、临江等乡镇先后办起5家船舶修造厂,承接本地和外地小型外海船舶修理业务。1985年该5厂有职工182人,产值108.6万元,创利税19.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28万元。
  1971年曾在洋关道头拆除1艘万吨级废船,获得较好经济效益。1983年11月成立县拆船工业公司,办起小港、峙头2家乡镇拆船厂。1984~1985年两年共拆解废船7艘,约5万轻吨,上缴、出售钢板、钢材1.5万余吨。1985年2家企业有职工566人,产值1008.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63.3万元。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