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建材陶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36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建材陶瓷
分类号: F426.55
页数: 2
页码: 508-50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建材陶瓷工业在该地区起源于汉代,主要产品包括青砖、本瓦、水泥、玻璃钢瓦等。到了1985年,全县建材工业企业达85家,生产红砖、平瓦等产品,产值4604万元。其中包括砖瓦厂、玻璃纤维布厂等。
关键词: 建材 陶瓷工业 砖瓦厂

内容

建材陶瓷工业上溯汉代,烧石灰和手工采石也有悠久历史。产品有青砖、本瓦、石灰、块石和缸、甏、甑、罐等,产地遍及沿山各乡。民国前,尤以汶溪吴家岙最为集中。建材工业工艺沿袭古老传统,生产受季节、销量直接支配,时断时续,产量很低,至解放前夕,窑厂仅寥寥数家。
  1952年国家开始经济建设,建材工业始有生机,70年代初期国家在镇海布点建设交通、能源项目,促进建材工业发展。传统的砖瓦、砂石随着生产企业增加和工艺进步,产量大幅度递增,并开发水泥、水泥预制构件、防水涂料、玻璃钢瓦、钢门钢窗、玻璃纤维布、塑料装饰板等新产品。1985年全县乡镇及以上建材工业企业85家,职工2710人,产值4604万元,占全县乡镇及以上工业总产值7.96%。全县1952年生产青砖93万块、本瓦73万张,1957年青砖912万块,本瓦497万张。经济困难时期,燃料紧张和销售不畅,产量急剧下降,1961年只产青砖91万块,本瓦53万张。1964年小港公社创办轮窑砖瓦厂,全县砖瓦产量开始回升,1966年以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产量回落。至1970年需求量趋增,普遍改革生产工艺,以机械代替手工制坯,逐渐淘汰土窑,兴建轮窑。70年代初期,除原有柴桥镇砖陶厂、小港砖瓦厂外,陆续兴办港口、江南、庄市、澥浦4家社办砖瓦厂。1972年以后又创办新碶、高塘、邬隘、郭巨、三山、霞浦、庄市二厂、澥浦二厂、骆驼、湾塘10家社办砖瓦厂和湾塘中星大队砖瓦厂。至此全县共有国营砖瓦厂1家,公社办15家,大队办1家(不包括与石化厂合办俞范砖瓦厂)。其中公社、大队办砖瓦厂拥有轮窑16座、356门。另留有大队办土窑2座。1985年全县生产红砖2.99亿块,平瓦1400万张,产值1248.6万元,利税439.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33.8万元。
  采石业 历来为沿山群众一项副业。60年代初,澥浦、河头一带生产队组织开采石英砂,销售沪、甬。60年代后期围海造地,促使采石业兴起。江南地区一些砂石场还利用海运之便,每年向上海等地供应石料近10万吨。70年代中期起,镇海港、石化厂、发电厂及以后北仑港等大工程基建上马,公路、铁路动工建设,石料需要量剧增,推动社、队两级采石业迅速发展,山区凡有水陆可通的社、队,普遍办起规模不等采石场。至1985年,全县有二轻采石场1家、乡镇采石场14家,职工708人,产值220.7万元,利税40.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49.8万元。若包括村办采石场,企业总数达85家,人员2707人,年产石子160万吨、条块石29万吨,产值765万元。
  水泥预制构件 60年代县建筑公司所属预制构件厂进行水泥预制构件生产。70年代后,构件需量剧增,乡、村预制构件厂应时兴办。1985年全县有乡镇及以上水泥构件预制厂21家,职工582人,产值389万元,利税7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25.4万元。
  生产建材产品中,起步较早、批量较大的尚有玻璃钢瓦和玻璃纤维布。玻璃钢瓦始产于1975年长石公社玻璃纤维厂,后停产。1977年后创办梅山乡树脂化工厂、河头乡建材树脂厂和化工电器厂。该3厂1985年共有职工267人,生产玻璃钢瓦40余万张,产值852.4万元,创利税121.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89.2万元。1985年全县生产玻璃纤维布企业共10家,其中霞浦镇、澥浦镇、河头乡、汶溪乡各1家,骆驼镇、长石乡各3家。职工1327人,产值843.7万元,利税86.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28.4万元。其中镇海县玻璃纤维厂建于1972年5月,厂址骆驼镇,1985年职工513人,产玻璃纤维布255万米,产值301.2万元,创利税42.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88.6万元。
  镇海砖陶厂 厂址柴桥镇,国营企业。1956年8月由柴桥、霞浦、紫石等10家私营土窑合并成立柴桥砖瓦生产合作社,职工40余人,年产标准砖70万块。11月改为公私合营穿山砖瓦厂。1957年因砖瓦过剩,日用陶器供应紧张,由砖瓦厂派员筹建独立核算的地方国营穿山陶器厂。1958年3月一号龙窑建成投产。1959年4月砖瓦厂和陶器厂合并,定名地方国营穿山砖瓦陶器厂,增建三号龙窑及炼泥车间,职工增至400余人。1960年由于工业陶器质量低劣,无法销售,企业亏损,经批准关闭,剩留守人员20人。1962年复工,以生产砖瓦为主。1963年恢复公私合营穿山砖瓦厂厂名,并恢复陶器生产。不久又改名为柴桥砖瓦生产合作社。1964年改用机械制坯,并建造容量7万砖坯大型土窑。1965年生产标准砖200余万块。1966年改名地方国营县柴桥砖瓦厂。1970年淘汰土窑,兴建轮窑20门,并修建隧道式烘房1座,试行内燃烧砖。1974年大电网电力输入,完成320KVA变电设备工程,兴建500型制砖车间,标准砖年产量上升至1000万块。1978年改名地方国营镇海砖陶厂。陶器产品因资源枯竭于1982年停产。1985年厂区占地6万平方米,职工248人,产值78.8万元,创利税10.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5.2万元。产品质量连年评为全县第一。
  镇海县水泥厂 1975年11月筹建,选址城关镇桥头王,国营企业。设计能力年产水泥1万吨。1977年11月投产,当年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228吨、矿渣硅酸盐水泥654吨。逐步完善烘干房、转筒烘干机、生料筒仓、成品筒仓、斗式提升机、螺旋输送机、包装机、化验室等附属设施配套建设,产量逐年递增,1979年突破1.1万吨。1982年又实施立窑升高和扩大窑径技术改造,年生产能力提高到2万吨。1985年有职工230名,产水泥23579吨,产值123.8万元,创利税30.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34.7万元。建厂8年累计生产水泥12.6万吨。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机构

镇海砖陶厂
相关机构
镇海县水泥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