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化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36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化学
分类号: F426.7
页数: 2
页码: 507-508
摘要: 本文介绍了化学工业在该地区起始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主要生产土化肥和盐化工初制品。到了1985年,全县生产化工产品企业仅有9家,主要产品为合成氨、碳酸氢铉、大输液等多种化工产品。其中的骨干企业包括县化肥厂和县制药厂。
关键词: 化学工业 化工产品 化肥

内容

县化学工业兴起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主要产品为土化肥和盐化工初制品,1960年产值97万元,占当时全县工业总产值2.39%。在经济调整时期大都停产,1964年产值降至7万元。70年代初,先后投资约300万元,在上阳建县盐化厂,下邵建县化肥厂,大碶建县制药厂,均为全民企业,同时,发展一批小化工厂。1975年末,全县有化工企业37家,产值1641万元。由于化学工业制约因素远比其他工业要多,此后十年,除化肥厂、制药厂实力有所增强外,未兴办新的骨干企业,而盐化厂、小化工厂大都转产。1985年全县生产化工产品企业仅9家,其中乡镇企业7家,主要产品为合成氨、碳酸氢铵、大输液、无水乙醇、褐藻酸钠、卤块、氧化锌、泡化碱、C-615防腐漆、硫酸锌等10余种,职工808人,年产值954万元,占全县乡镇及以上工业总产值1.65%,利税总额50.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881.7万元。骨干企业为县化肥厂、县制药厂。
  镇海县化肥厂 厂址下邵乡,地方国营企业。1970年5月选址丁家山麓净严寺旧址,占地45169平方米,由省化工学院设计,规模年产合成氨3000吨。1974年2月投产,当年产合成氨152.63吨,碳酸氢铵505吨。经多年设备改造,生产能力扩至年产合成氨5000吨。化肥厂为耗煤大户,政策性亏损单位,但社会效益良好。投产11年,累计生产合成氨43243吨,碳酸氢铵16.9万吨。1985年有职工417人,产值237.7万元,创利税8.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52.5万元。
  镇海县啤酒厂 厂址上阳上王道头,前身为镇海盐化厂,地方国营企业。1970年11月建,1971年9月投产,产品氯化钾。1972年经省、县拨款30余万元扩建,产品有精制氯化钠、氯化钙、溴素、芒硝和轻质氧化镁。其中芒硝曾获省、市级优质产品称号。后因产品滞销,1980年产值仅57万元,面临亏损边缘。1981年10月转为县啤酒厂。时有职工109人,固定资产原值69万元。
  镇海县制药厂 厂址大碶镇,地方国营企业。1971年5月假大碶米厂一个车间扩建。初期产品为针剂、片剂和糖浆。1972年安装0.5吨锅炉1台,形成水电汽配套。1973年试产大输液成功,产品在县内试销。1974年建造大输液车间600平方米,当年产量13.6万瓶。1976年试制合成止血敏成功,填补省内空白。1977年建造小针剂车间和中成药车间,安装2吨锅炉1台,开始生产中成药。先后试制成功肌苷口服液、参杞蜂皇浆、西洋参口服液等新产品并批量生产。1985年取得省卫生厅、省医药公司《药品生产合格证》和《药品生产许可证》,参杞蜂皇浆口服液获得省新、优、名、特产品“金鹰奖”。是年有职工120人,产值235.1万元,创利税33.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4.9万元。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机构

镇海县化肥厂
相关机构
镇海县啤酒厂
相关机构
镇海县制药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