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电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343
颗粒名称: 第七章 电力
分类号: F426.6
页数: 8
页码: 480-487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镇海地区电力工业的发展情况、电力设施的建设、电力供应的覆盖范围和容量等内容。
关键词: 电力工业 发展情况 镇海县

内容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县电力工业始于1917年(民国6年),先后创设于城关、柴桥、骆驼桥等集镇,均属民营。
  华明电灯公司和明明电灯公司1917年陈雍琅集股金8万元,购置62千瓦柴油发电机组1套,创建华明电灯公司于城关小西门外。不久由王步云、葛维舟等投股盘顶,但历年亏损。1921年2月因柴油机损坏,修复资金困难停办。1922年傅宗耀、王若琯等集股金5万元,于招宝山麓创办明明电灯公司,装置新45马力蒸
  汽机配35千瓦发电机3套,同年11月发电。因用户中“有势力者”虽享受军警机关用电优待折扣,仍不能按章交付电费,致历年亏损。1932年后两度改组,易名为镇海电灯公司和镇海光明电灯公司,先后向中国通商银行借款15.1万余元。1938年8月以“经费无着,煤价高涨”停办,机件设备由通商银行拆运抵押欠款。
  柴桥昭明兴记电灯轧米厂和昭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924年胡楚贤集资4万元,购30千瓦旧柴油发电机1台,择址柴桥九间头建厂。因机器陈旧,厂址远离河口,农民轧米不便,连年亏本。4928年曹莘耕以兴记为基础,扩股集资5.25万元,另辟风打塘新址,购置40千瓦新柴油发电机,成立昭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供电范围除柴桥镇外,东至穿山,西至霞浦。1939年因资金困难,又恐发电照明招致日机轰炸,遂自动拆除停电。
  骆驼桥敦丰电灯厂 1934年楼月波等集股银1.87万元,兴办发电、轧米厂。置70马力双缸立式柴油机1台,27.2千瓦发电机1台,向附近商店和部分居民供电。1937年产权、经营权由宁波永耀电灯公司购买。
  1929年初,董杏生、叶雨庵等商请宁波永耀电灯公司投资兴建宁波白沙至庄市同义医院供电线路。是年冬竣工,向同义医院及庄市镇部分商店、居民供电照明。1937年春供电区域扩至骆驼桥、贵驷桥、团桥等地。
  解放前夕,全县除庄市、团桥、骆驼、贵驷等集镇由宁波永耀电力公司供电外,其余各地无电力供应。建国后,江北地区工农业用电逐年稍有发展,至1965年末,有75个生产大队的抽水机埠和庄市、骆驼桥、团桥、贵驷桥的粮食加工,均由永耀电力公司供电。
  1951年柴桥镇政府在薛家桥建地方国营柴桥电米厂,置25千瓦柴油发机组1套,1952年1月发电。1957年东海舰队后勤部与当地政府共建地方国营柴桥发电厂于穿山河南顾,置2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2套,以军需为主,兼供柴桥镇民用。1961年并入海军501厂发电站,增容为200千瓦发电机4套。1973年9月10千伏霞浦至郭巨线建成,柴桥镇改由华东电网供电。
  1954年县城久丰纱厂购置530马力柴油机1台,次年4月又置60千瓦旧交流发电机1台发电。电力除厂用外,1955年6月向城关部分单位和居民供电照明,用户约百家左右。1957年因纱厂用电紧张,减少外供电力,经县府与宁波永耀电力公司协商,7月由永耀公司投资,在久丰厂内置560千伏安变压器1台,宁波电源输入城关。1958年4月永耀电力公司另置变压器,对城关300余户用户直接供电收费。
  1959年大碶新路岙水库蓄水后,筹建水力发电站。装机100千瓦1台,1960年初供电。1975年增至2台100千瓦机组,主要供农机厂、区镇机关及部分商店、居民用电。后另装100.7千瓦柴油机1台,以供枯水期发电。1970年7月并网。60年代,小港、郭巨、三山、梅山等集镇兴办小型电灯厂,一般装机10~20千瓦,上半夜发电,华东电网到达后停办。
  1965年县电力建设委员会组成,下设电灌基建办公室,全面规划全县电力建设。1966年3月15日起从江北到江南逐年发展,1970年夏,江北地区157个大队(场)基本实现电力灌溉、电脱粒。1970年1月县内第一座35千伏大碶变电所竣工,江南地区电灌基建开始。1977年实现乡乡通电。1979年9月大榭乡外神马、穿鼻两岛屿通电。至此,全县29个公社、452个大队全部由华东电网供电。
  1966年7月宁波电力公司镇海供电所建立,1970年11月划属镇海,后称城关供电所,随着电力建设逐步发展,先后增设骆驼、大碶、柴桥、郭巨、长山供电所,担负辖区内一般电力施工、运行维护、抄表收费等工作。
  第二节 电力设施
  县内电力设施
  解放初,仅江北地区有宁波永耀电力公司6千伏线路19千米,配电变压器6台,容量不足300千伏安。1965年末有10千伏线路71.47千米,配电变压器71台、5305千伏安。1966年电灌基建开始,1970年县内第一座变电所——35千伏大碶变电所建成。1985年末全县共有110千伏变电所2座、主变2台,总容量55000千伏安;35千伏变电所13座、主变23台,总容量139900千伏安,其中用户自备8座,计14台、111750千伏安;35千伏线路7条,计长119.52公里,其中用户自备18.91公里;10千伏线路36条,计长865.90公里,配电变压器131221千伏安。
  35千伏大碶变电所 建于大碶镇饭锹山麓,1969年10月动工,翌年1月建成,7月投产。输电线路由110千伏宁波变电所出线,全长24.77、公里,安装1800千伏安变压器1台。投运后载激增,1975、1980、1984年3次增容,至1985年底,有主变2台,总容量5000千伏安,设东岙、耶隘、大碶、新碶、塔峙等10千伏线路5条。1988年110千伏大碶变电所建成投产,35千伏大碶变电所停役。
  110千伏穿山变电所原勘所址穿山,因国防需要改址郭巨紫微岙。1972年建成,属宁波电业局管辖。主变容量31500千伏安。110千伏输电线路由220千伏奉化变电所出线,经鄆县横溪到达穿山变电所。1972年建成国防用10千伏头岗线。1973年建成民用10千伏郭巨、白峰两线,供郭巨、上阳、梅山、三山、昆亭、白峰、柴桥、霞浦等地电力。1976年建成国防用10千伏穿山、神马、大榭线。1974年5月主变减容为15000千伏安。
  35千伏城关变电所1972年建于城关聪园桥,输电线路接自35千伏宁波一大樓线42号杆(鄞县五乡),跨越甬江至城关,全长13.147公里,变压器3150千伏安1台,同年8月建成。建沿江、后大、贵驷等10千伏线路3条。1975年主变增至2台,总容量6350千伏安,增建港口双回路和浙江炼油厂10千伏线路3条。1978年6月,由于110千伏镇海临时变电所建成而停役。
  35千伏长山变电所1974年建于长山区下倪桥。由35千伏五乡至城关线67号杆支接,全长3.68公里。主变1800千伏安1台,同年7月通电,有10千伏线路3条。由于江南沿江地区乡镇工业发展,用电负荷中心北移,1983年迁址陈山,并经改造,增容至5000千伏安,计2台。有江南、滨海、经备、小港、下邵等10千伏线路5条。
  110千伏镇海临时变电所为解决浙江炼油厂、镇海发电厂、宁波港镇海码头等四大工程基本建设施工用电,1977年9月建成110千伏镇海临时变电所于城关聪园桥,直属宁波电业局管辖。输电线路在110千伏宁波一余姚线望春桥附近支接,全长23公里。主变15000千伏安1台。全部费用150万元,由用户投资。有35千伏出线3路,10千伏出线4路。1979年5月因110千伏静德变电所投产而拆除。
  35千伏柴桥变电所1977年建成自110千伏穿山变电所经柴桥至大碶变电所35千伏线路,全长20.8公里。同时兴建35千伏柴桥变电所于柴桥饭甑山,主变3200千伏安1台,1978年4月通电,使柴桥和大碶变电所形成双向供电。1984年经改造增容至4950千伏安,计2台。有后所、紫石、霞浦、柴桥等10千伏线路4条。
  110千伏静德变电所 1979年4月建于虹桥,为宁波电业局直管单位。主变40000千伏安1台。有35千伏线路7条:炼油厂双回路、港务局镇海作业区双回路、宁波渔基线、骆驼3596线、镇海3591线。有张鑑、新后、俞范、庄市、沿江、清水、成油、城工、电厂、路林、鼓楼10千伏线路11条。
  35千伏骆驼变电所 1979年7月建35千伏骆驼变电所。主变2台,总容量6350千伏安。1982年增容至8200千伏安。有觉渡、河头、团桥、汶长、棉专、贵驷等10千伏线路6条。
  35千伏林大变电所 1978年建于霞浦镇林大山麓。原为北仑港建设施工用电用户自备临时变电所,1981年9月经协商后移交镇海供电局。主变2台,总容量5000千伏安。移交后设河东、下史10千伏线路2条。1986年7月后停役。
  110千伏大碶变电所 为建设100千伏直流输电整流站需要和调整北仑地区电力网络,1985年兴建于大碶镇芦山,为宁波电业局直管单位。主变31500千伏安×2台,有110千伏进线2路,110千伏出线6路:北仑港居子山变电所双回路,小港开发区金鸡山变电所双回路,郭巨变电所和直流输电整流站各一个回路。35千伏线路有华梅、长山、柴桥、原油、鄞溪泵房5条。10千伏线路有大碶、新碶、邬隘、塔峙、妙林、西山、东岙、北新、北电、淡水10条。
  35千伏甬江跨江线 1972年建于王家洋,南北两岸杆塔各高66米。采用直径400毫米,6米长等径水泥杆11段,用法兰连接组成,创华东电网同类跨江杆塔之先例。跨江档距490米,导线为95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
  10千伏梅山港跨港线 1973年建于梅山港,北杆立于海拔128米山上,杆高12米,南杆立于海拔68米山上,杆高18米,采用直径400毫米等径水泥杆,单杆单拉组装,跨港档距890米,导线为70平方毫米镀锌钢绞线。
  10千伏大榭港跨港线 1978年建于大榭港,后所侧杆高33米,大榭侧杆高30米,采用直径300毫米等径水泥杆组成,跨港档距558米,导线为70平方毫米镀锌钢绞线。
  10千伏外峙岛—外神马岛、外神马岛——穿鼻岛跨港线 1979年建。外峙—外神马线跨港档距424米,外峙侧单杆单拉,杆高15米,外神马侧门型杆高18米。外神马-穿鼻线跨港档距315米,外神马侧单杆高22.5米,穿鼻侧门型杆高12米,均用直径300毫米等径水泥杆组成,导线均为35平方毫米镀锌钢绞线。
  涉外电力设施
  笠山风力发电试验站 1979年1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D)签订协议,由开发计划署提供资金9.3万美元,中国出资人民币12万元(实物),由联合国开发署提供2台不同类型风力发电设备,一台为美制10千瓦,一台为英制4千瓦。选址小港镇笠山,占地8.28亩。1980年2月始建,1981年3月竣工。后移交浙江省电力修造厂管理。
  镇海一舟山高压直流输电试验工程 1980年12月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批准,建设镇海一舟山高压直流输电试验工程。建100千伏直流输电整流站于大碶镇芦山,占地41.3亩,由大陆经海底电缆向舟山本岛输送电力100兆瓦(第一期50兆瓦),1987年11月27日试送电成功,12月8日正式投入试运行,由宁波电业局管理。
  35千伏华梅变电所 1985年定海县为解决金塘岛用电,建35千伏华梅变电所于高塘乡算山村,主变容量2000千伏安,降压至10千伏后,用海底电缆输电至金塘岛,由定海县电力公司管理。
  镇海发电厂1974年建于临江乡虹桥村,总装机105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70亿千瓦时,为国家百万千瓦大火电厂之一。(详见《部省市属工程企业》编)
  北仑港发电厂 规划容量240万千瓦,第一期工程2台×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1984年2月22日北仑港发电厂筹备处成立,1991年3月21日一号机组发电并网。(详见《北仑区新志备稿》)
  第三节 用电
  用电结构
  1965年全县用电量414.2万千瓦时。是年冬,110千伏宁波变电所投产,镇海始由华东电网供电。1966年春电灌基建开始,1970一1977年间110千伏穿山变电所,35千伏大碶、城关、长山、柴桥各变电所相继建成,供电范围逐年扩大,用电量递增。1969年全县用电量786.71万千瓦时,1978年8393.5万千瓦时,10年间增长近10倍。其中工业用电48.2%、农业用电(含社队工业、农村照明,下同)40.3%、交通邮电及市政生活用电11.5%。1978年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年用电量平均以11一9%递增率激增,1985年全县用电量17878.41万千瓦时,比1978年增加1.13倍,比1969年增加21.73倍。其中工业用电36.73%、农业用电52.22%、交通邮电及市政生活用电11.05%。
  工业用电 70年代前县工业较少,1970年工业用电仅479.1万千瓦时。1975年以后,镇海石化总厂、宁波港务局镇海、北仑作业区、镇海发电厂、宁波渔业钢丝绳厂等部、省属大中型企业相继建设,县属和乡镇工业也陆续发展,工业用电量大增。1974年为823万千瓦时,1978年为4046万千瓦时(不包括省、部属35千伏直供企业),1985年增至6566.45万千瓦时。
  农业用电 1965年末江北地区已通电75个村,用电设备绝大多数仅1台电力抽水机。1966年县第一条10千伏电灌线路建成,至1970年基本完成江北农村电网建设,农用配变152台,总容量5021千伏安,用电量399.86万千瓦时,比1965年134.6万千瓦时增长近2倍。1970年起江南农村电灌建设逐年展开,1979年全县年农业用电量4142.66万千瓦时,比1970年增长9.3倍。1985年达9335.50万千瓦时。
  交通运输、邮电用电 改革开放以后,交通运输、邮电等事业迅速发展,用电量增长迅速,1985年为90.97万千瓦时,比1978年的37.79万千瓦时增长1.4倍。
  市政生活用电 50年代末,民用电力照明仅限少数集镇,用户不多。1975年城乡基本普及电力照明。1979年后家用电器进入家庭,生活用电负荷剧增。1965年全县市政生活用电59.8万千瓦时,1985年为1885.49万千瓦时,增长30.5倍。市政、生活用电在全县用电结构中已居重要地位。
  用电管理
  1958年4月宁波永耀电力公司供电县城后,派员驻城关镇管理收费,后在农灌季节派员至骆驼镇设点服务。1966年7月建立宁波电力公司镇海供电所,1970年11月划属镇海县,与县电灌基建办公室合并,成立县电力公司,隶县水利电力局,翌年1月1日办公营业。1981年5月参加省电力联营,1984年改为县供电局。
  镇海系浙江电网之趸售县,用电由宁波市计划分配,分两类:一为部、省属35千伏直供企业用电,由市直接供应,总数不计入县,也不
  列入县计划,1985年此类用电为4484.6万千瓦时,占全县总用电量19.14%;一为分配县计划数,由县自行调度,而实际用电量往往大于计划数,1985年计划分配13717.66万千瓦时,仅占实际用电总量18943.16万千瓦时72.4%。
  电力供应除计划供电不足,还存在用电负荷率低,峰谷差大等问题。1977年建立“县三电办公室”,对各乡镇、各系统和大用户进行负荷、电量分配,按照计划用电工作要求,进行考核和管理。
  计划用电 为缓解供需矛盾,保证工农业生产用电和人民生活用电,三电办公室釆取“包干使用,谁超限谁”办法,用电指标分解到各条10千伏线路,当市调度室要求拉闸限荷时,就实行谁超限谁。每年春灌和“双夏”高峰季节,采取调整上班时间和保、调、停、限等措施,三班制连续用电单位避晚峰,非连续性用电设备避三峰;双班制用电避早、晚峰,单班制用电轮流做日、夜班;安排停产检修企业在“双夏”检修;对产品滞销,经济效益差的实行停产让电;安排热处理、锯板机、橡胶碾胶机、轧泥机等大用电设备深夜用电。部分乡镇企业让电支农。县境内一些工厂企业鉴于用电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厂内装有柴油发电机组。此类机组容量不大,也不并网运行,但遇线路突然停电时或高峰限荷,可迅速启动供电。1985年底,全县共有自备柴油发电机155台,总装机容量8933千瓦。
  节约用电1978年国务院节能工作二号指令下达,三电办公室对大宗工业用户开展“一査四定"(査设备、定负荷、定电量、定用电时间、定单耗),釆取措施改变动力设备容量比用电设备超出过多的“大马拉小车”状况,取消企、事业单位内部宿舍和农村排灌机房包灯、包费制。在农村推广浅水勤灌,深夜灌水,并逐步推广远红外加热、硅酸铝保温、电焊机自动停电装置和推广使用低损耗变压器等一系列节电技术。
  农村用电 管理1966年前,农村抽水机埠一般配有抽水机手1名,由区、乡(镇)水利会、抽水机站管理。自1966年电灌基建开始,每村培训青年一二人参加施工,回村后大部分成为村电工,由公社机电站管理。电力公司于1978年始在各公社(乡镇)配设1或2名专职电工,各大队(村)配设兼职电工,逐步建立专职农村电工队伍。县第一个乡农电站于1982年在骆驼镇成立。1984年6个区、29个乡镇全部建立农电管理站,1985年2月建县农电管理站,至年底有乡镇专职电管员96名,村电工223名,均经培训考核合格。1984年5月起,增收大集体以下企业和农村用户百分之十电费,作农村低压线路维修费,专款专用,以电养电。1981年起在农村安装触电保护器,1985年底全县农村共安装23888台,其中家用触电保护器19888台。农村触电死亡人数1973~1985年共58人,最多1973年为8人,1985年降至2人。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