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机电排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338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机电排灌
分类号: S275.1
页数: 5
页码: 476-480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镇海地区农田水利灌溉系统的发展历史、机械化灌溉设备的使用情况、电力灌溉和翻水站的建设,以及排涝站在农田改造中的作用等内容。
关键词: 农田水利 灌溉历史 镇海县

内容

镇海农田水利灌溉历来依靠人力畜力龙骨水车,山区则利用溪流,并有少数拗棚提水。1933年冬庄市浚河,租用轧米船配带水泵排水,为县境机械提水之始。解放前,庄市老鹰湾种田大户叶连升一度利用米厂动力抽水,遭农民反对停用》1947年江北地区引入少量柴油机水泵,用于抗旱翻水。1951年春,庄市镇、临江乡农民利用米厂动力抽水灌田,同年8月庄市区水利会组织8只轧米船在骆驼、贵驷翻水抗旱,效果显著。此后机电灌溉发展迅速。1958年县内主要产粮地区基本实现机电灌溉。1958年前后柴油紧缺,曾陆续发展煤气机50台左右,以柴片为
  燃料,使用不便,且影响山区育林,1965年后全部淘汰。1966年进行电灌基建,1977年全县实现电力排灌。
  第一节 机灌
  1947年镇海县农会从上海善后救济总署购入10余台柴油机,有“哈莱脱”,称红车,功率4.48千瓦,配6×6水泵;“帕墨尔",称蓝车,功率5.97千瓦,配8×6水泵。在沙河乡用于内河翻水。
  1953年大旱,全县曾有8台抽水机投入抗旱。1954年首建国营长山抽水机站,庄市、骆驼、大模、柴桥等地亦先后建立区抽水机站。1958年各社机埠统一归站,组织联灌。是时,全县有抽水机186台、1575千瓦,其中柴油机100台、736千瓦,电动机38台、423千瓦,机灌面积18.55万亩。1961年贯彻“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策,各集体抽水机站仍归生产大队管理。1964年成立霞浦、白峰两公社抽水机站。1965年底全县有抽水机612台、6125千瓦,其中内燃机462台、3414千瓦,电动机150台、2711千瓦,灌溉农田29.55万亩。1970年前后各公社抽水机站先后撤销。柴桥区抽水机站改办县第二农机厂,大碶区抽水机站改办为江南水利电力机械修造厂,骆驼区抽水机站改办为江北水利电力机械修造厂。
  国营长山柚水机站1954年8月筹建,翌年1月3日动工,5月1日运行。建固定机埠7座,船机1艘,柴油机8台、129.8千瓦。渠系配套,灌溉长山、枫林、下邵3个乡、12个行政村的13770亩农田,投资97280元,配机手14人。1956年增设固定机埠2座,抽水机2台、5.3.7千瓦。其中王家溪口1座,灌溉青峙乡农田3000余亩。1970年更名县水利电力机械修造厂,1974年改县长山机电排灌站。1982年撤站,财产转让给有关受益大队,大石门、王家溪口两机埠归县机电排灌站管理。
  青峙渠道工程西起小港王家溪口,东至林唐入青峙河。原为低丘山坡,长1150米。1955年11月由县、区、乡、村共同组建工程委员会组织开工,翌年7月竣工。共开山凿渠挖土方49157立方米,投资56751元,其中国家补助8688元。1965年扩建原有机埠,安装东方红54内燃机1台,配16英寸泵,1974年改建电力
  翻水。1989年更新原有设备,安装26英寸泵2台,配电机75千瓦2台;14英寸泵1台,配电机15千瓦1台,投资62万元。
  大石门机埠位枫林乡大石门„1964年12月开工,建机房4间,装机20英寸泵1台、16英寸2台,配套内燃机44.8千瓦1台、40.3千瓦1台,29.9千瓦1台。开挖大石门河道,建节制闸1座。1966年2月竣工。1975年春改换电动机。1991年底实际装机口径400,500毫米水泵各1台,配电机40千瓦1台、55千瓦1台。
  第二节 电灌
  1951年春,庄市德源米厂的11.2千瓦电动机在碾米空隙带动8×6水泵抽水,灌田300亩,为镇海电动抽水之始。农业合作化后,庄市、骆驼、贵驷集镇附近逐步发展电力灌溉。1961年抗旱,釆用电力翻水。1965年华东电网电力输入,成立县电力建设委员会,规划农灌电网岙局。1966年3月施工,建成自庄桥经长石到河头张家山头的10千伏干线9940米。以后逐年配套,至1970年江北地区基本完成电灌基建,共建10千伏线路158.66公里,380伏线路223.32公里,农用变压器152台、5021千伏安,电动机1376台、4916千瓦。
  江南地区,1969年9月始建35千伏大後变电所,翌年1月竣工,当年耶隘公社电灌基建完成;1971年扩至大碶公社,1972年延伸至新碶、高塘公社。
  1972年110千伏穿山变电所在郭巨紫微岙竣工。1973年梅山盐场自筹资金架设跨江电线。当年冬季梅山公社电灌基建完成。同年7月架设从郭巨经白峰、柴桥至霞浦的10千伏干线。1974年发展长山区电灌建设,在下倪桥建35伏长山变电所,7月竣工送电;同年小港、江南、下邵公社以及塔峙公社的平原地区电灌建设亦施工完成。1975〜1976年柴桥、郭巨两区各公社电灌基建相继建成。1977年29个公社全部实现电力排灌。1979年又为外神马、穿鼻两岛供电,至此全县452个大队全部实现电力灌溉。
  第三节 翻水站
  1959年姚江蓄淡后,为两岸农田提供共计5000多万立方米灌溉水源。1961年大旱时,在梅林、李溪渡由庄市、骆驼两区分别兴建简易翻水站。至8月26日因姚江水位急剧下降,翻水站相继滑坡倒坍,1962年重建。1963年建湾塘棉区、撤庄市区并入骆驼区后,两站统称江北翻水站,其灌区统称江北灌区,受益农田18.6万亩。至1981年两站共装水泵58台,电机2347千瓦。总投资92.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1.23万元,投工67451工。1985年1月起江北翻水站转归属宁波市水利局管理。梅山、大榭两岛河浅,蓄积量少,雨季将多余积水用高扬程水泵翻水入库(包括海涂水库),夏秋抗旱时再开库放水灌溉农田。梅山岛先后建水库翻水站14座,有效翻水量209万立方米;大榭岛曹家岙水库1座,翻水量30万立方米;郭巨紫微岙水库1座,翻水量36万立方米;白峰祝家坑水库1座,翻水量30万立方米。
  压賽堰翻水站前身为梅林翻水站,建于
  1961年2月,7月14日开始翻水,日翻水23万立方米,满足庄市区6万余亩晩稻灌溉用水。梅林站倒坍后,选址压赛堰建新站,建机房16间,安装16英寸混流泵8台,受益有宁波市郊甬江公社,庄市区和城关镇,1972年增加20英寸轴流泵2台。至1981年底,装有750KVA变压器2台,28英寸轴流泵2台,20英寸轴流泵6台,16英寸混流泵13台,14×12离心泵9台;配套机电30台,1263千瓦。
  李溪波翻水站1961年8月初由骆驼区化子闸、泗江闸临时翻水站移建,受益骆驼、清河、西河、河头、长石'汶溪、觉渡、庄桥等8个公社6.3万亩农田。未几机埠倒坍。12月重新设计施工,机房14间,翌年7月基本竣工。安装16英寸混流泵5台、14英寸离心泵6台、12英寸离心泵7台,配置电机功率40千瓦10台、28千瓦5台、22千瓦2台、20千瓦1台,变压器560千伏安、180千伏安各1台。以后屡有更迭,至1981年底实际装机20英寸轴流泵8台、16英寸混流泵10台、14×12离心泵5台、12英寸离心泵5台,配套电机28台、1084千瓦,变压器750千伏安、560千伏安各1台。
  第四节 排涝站
  新中国建立后,在沿海滨江地区新建、改建大批碶闸泄洪排涝,但在顶潮时不能启闸排水,造成内涝,影响棉花生产。70年代在低洼棉区建造排涝站17座,受益面积4113万亩。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