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河道 水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32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河道 水井
分类号: F426.9
页数: 4
页码: 455-458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镇海县各种河道疏浚、开掘以及水利工程、水井开掘等相关内容,包括具体的工程进展、施工情况和工程效果。
关键词: 海塘 江塘 建设情况 镇海县

内容

第一节 河道疏浚、开掘
  境内河道,经千百年兴修,形成纵横交错的河网。50年代初期,所有河道普遍疏浚一二次,基本消灭“礼拜河”(指蓄水量只能维持一星期)。60年代始,在规划水系岙局基础上,新开掘一批主干河道。70年代大规模围垦海涂,同时开掘大量新河道,河网岙局扩至沿海各隅。至1985年,全县大小河道总长1070公里,水面面积1520万平方米,容积2487.44万立方米,通过复蓄调节;由河道提供灌溉水量6831万立方米;同时还为镇海港水厂、北仑港水厂、北仑港发电厂、算山原油码头等大工业单位提供部分水源。
  中大河 旧志记载,明嘉靖十四年(1535)、崇祯十六年(1643)、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嘉庆十八年(1813)、光绪十年(1884)、光绪十二年(1886)、1922年均曾大浚。1952年庄市区组织全线疏浚。1963年张镒喫排涝工程配套时,拆除窄孔阻水桥梁16座,建单跨7米双桥钢梁
  桥1座,单跨12米钢梁桥3座,单跨9米钢梁桥12座。建万嘉桥时,拆迁民房9间,挖深加宽从白龙洋至张鑑碶一号桥段河道500米,完成土方2万余立方米。1988年镇海区政府成立中大河综合治理工程指挥部,全线22公里全面拓宽、取直、浚深,河面宽20米,底宽10米,标高为吴淞0米,河岸砌石防冲刷,河旁种树绿化,预算工程费682万元,1993年完竣。
  前大河 宋淳祐六年(1246)、明嘉靖十五年(1536)、万历年间以及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均曾疏浚。1918年县人集资重浚10余公里。1954年3月庄市区群众又作全线疏浚。
  英雄河 1957-1958年新开河道,长5445米,由南北两段组成。南段从邵家汇接江北大河,向北至颜杨村与中大河相交,长2550米,河面宽15米,河底宽4米;北段自中大河交叉口至四联村龚家,长2895米,河面宽26米,底宽3米。由骆驼区农民响应“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号召,破冰掏河,投工12.5万工掘成,完成土方25万立方米,耗资17.5万元。
  沿山大河 1978年,为使十字路水库蓄水取捷径输向源浦、湾塘等地,受涝时能及时从灘浦闸排洪,将原叫天港等7200米河道上浚深拓宽,拆除阻水桥梁12座,建单跨25米、汽6级圆洞拱片桥8座。
  游浦大河系重拓三七房三江口至海浦三桥西大河北段和新开三桥至澥浦大闸段,总长3000米,为潺浦大闸排涝配套工程。1964年4月开工,翌年4月完成自闸口至潺浦二桥,长为2000米,1965年冬至1966年春续建1000米至三七房三江口。1965年冬至1967年春,疏浚上游部分狭窄河道,拆建阻水桥梁46座。3年间挖河完成土石方43.5万立方米,投工37.23万工,经费91.0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4万元。此河在浦路戴接慈镇运河,在岚山嘴连万弓塘河,在三江口汇沿山大河,南经濾浦四桥通觉渡大河,为江北水系主要排灌、航运河道之一。
  长应河 1978年12月开挖,河面宽20
  米,沿河配套建净跨20米、汽6级圆洞拱片桥5座,净跨25米圆洞拱片桥4座。1980年11月竣工。完成土方218991立方米,石方991立方米,投工19.55万工,经费85678.63元。挖损土地130.71亩。
  觉渡大河 系重新整治之河道。1962年曾在大河北岸山头方小堰头建觉渡二级电力翻水站。1963年江北翻水站运行,1965年在觉渡西端拆除窄孔护国桥、撞山桥,重建净跨15米和20米平拱桥,在东端拆大堰头桥闸,改建为4孔×7米门形平板桥,名濾浦四桥。1966年冬至1967年春,全面疏浚三七房三江口至山头方二级翻水站河道。
  浜子港 1957年冬庄市地区为增引丈亭江来水,将原有狭窄弯曲河道整治^6宽,完成更楼至庄市疗养院段8300米,河面宽18米,底宽4米。完成土方31.81万立方米,投工16万工,总投资22.4万元。50年代末又开挖自叶家至前方与塔前河相接,长2000米。
  江北大河起化子闸,经跨塘庵至庄桥李家,岀李碶渡闸入姚江,长6970米。1958〜1959年春,与宁波市郊区共同疏浚,共完成土方39.73万立方米,投工20万工,经费28万元。河面拓宽至18〜22米。
  万弓塘河 古万弓塘塘河。清初塘废河淤,康熙十五年(1676)总镇牟大寅集民浚河,自石塘尽处至岚山,约长10公里。光绪十年(1884),中法镇海口之役前夕,驻镇北岸兵勇分段重浚,历时半载。1931年前塘溃河淤多处。
  1931年成立镇海塘工局,组织浚河挖泥固塘,历时5个月。解放后,1963年冬至翌年春,湾塘区水利会全线疏浚万弓塘河,拓宽3~4米,面宽12米。1966年冬复开阔疏浚,河面宽16米,拆建全线桥梁,单跨孔径7米。1980年12月湾塘公社疏浚万弓塘河岚山至新泓口段6300米,县航管站补助2万元。投放劳力3.5万工,完成土方4.2万立方米。全线普遍挖深1.5米,掏上河底石块200多吨。
  新泓口河 从俞范镇棉丰村新泓口经排涝站出海。原系小泓浦,1964年建排涝闸时开阔至16米。1977年排涝闸外移,河道外伸,拓宽至18米。
  甸张港 原为泄洪小浦。1922年冬旅沪县人颜梅生独资修浚。1978年再次疏浚拓宽,截弯取直,造船闸2座,新建公路桥1座,机耕路桥4座,使与万弓塘河沟通。完成土方13万立方米,拆迁民房67间,挖、压损土地205亩。今为湾塘棉区排灌、交通主要枢纽。
  五星河 原系小河浜,1950年浚深。1951年建五星闸时全线重浚,并定今名。
  后大河 为早期湾塘棉区主要排水河道。1954年在王家团建慈安闸,镇海西门建排水闸。1963年湾塘区疏浚从借邑港口至镇海西门排水闸河道,河面自10米拓宽至14米,拆建桥梁5座。1965年冬又疏浚俞范凉亭至东门浦河道,河面自14米拓宽至16米,拆建桥梁5座,每座3孔,总跨径16米。1974年后镇海石化总厂兴建,河道经厂区淤塞中断;城关镇段亦因基建多段填塞,后施以北段尚畅通。
  浦山大河 1978年利用小浃江弯道最短部位截直开挖,计划河面宽45米,先建桥,后挖河。今浦山、青墩两座大桥已建成,河道一期先挖宽25米。
  洪家新河 1979年为排陈山大河洪水入小浃江开挖,在建设村建单跨25米拱桥1座。
  江南大河 70年代整治旧河道,拆建窄孔阻水桥5座,改建净跨6~7米拱桥。
  大石门河 长1650米。原有小河,1964年在大石门劈石建翻水站,先挖小浃江至大石门翻水站段,1976年浚深大石门至江南大河段,拓宽至22米。
  张庙港 1978年为加快下邵涝区排涝速度,在甬江南岸张庙港口建王家洋闸1座、3孔,配套拓宽旧港至30米。
  联丰河 在枫林东冈碶。1975年利用小浃江弯道最短部位截直,开挖新河,并新建联丰大桥1座,缩短排涝和航运线路3000米。
  青峙河 始掘于清光绪年间。1956年建王家溪口翻水站,开掘青峙渠道,青峙河向王家溪口方向延伸;1978年在镇大公路北新开横河786米与直河1000米。
  岩河 系天然泄洪浦道,宋时称石湫水浦,建有石湫碶。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永丰碶,浦道截断为河。解放后,河道几经疏浚改造。1968年下三山大闸建成,重浚自新碶至大闸段河道约2200米,并取直拓宽河面60米,其中与泰河汇合后的300米,河面宽100米。1975年拆除大碶,改交通桥。1977年12月大碶区截直望娘十八湾河道新庙桥至新凉亭段,河长自7890米减为4120米,其中新开2000米;河面宽40米,河中架40米一跨拱桥2座。完成土方36万立方米,投工40万工,耗资53万元,挖损土地250亩,回填老河200亩。排涝、航运交通均受其益。
  沿山大河 为岩河水系灌溉和排涝主要干河。1963年后数度重浚,拆建阻水桥梁,两次改建镇大公路桥(红星桥)。
  高塘定向河 为解决“船泓畈”、“天下阔”低产农田排灌。1977年在原有小河港基础上重浚取直,拓宽河面至20米;1978年12月重浚,完成北段2200米;1979年12月继续完成南段2280米。配套净跨20米拱桥9座。共完成土方15万立方米,回填老河3条、漕49只。
  石湫河 即石湫水,源出太白,明时建有石湫碶。新路岙水库建成后,新挖泄洪输水渠一条,自大坝溢洪道至大碶站公路桥接岩河,长为1500米,面宽20米。
  泰东河 上游为山涧溪流,长约3500米,原甚弯曲,沙滩遍布,洪水随时改道,威胁村庄安全。1979年为城湾水库泄洪配套,整流,截直,砌石防冲,面宽20米,深2.5米。
  泰河 原为潮汐泄洪浦道,明嘉靖间筑千丈塘建贝家碶后变为内河。清雍正年间在千丈塘北2公里处又筑永丰塘,建太和碶,以上浦道亦成为内河。1968年建下三山大闸,自太和碶至大闸段长约1600米河道重浚取直拓宽,河面宽50米。
  下洋新河 1978年为改变下洋畈低产农田而开掘,长5480米,面宽24米,配套建汽6级、20米净跨拱桥8座。
  霞西河 干流长5600米,宽15~20米。另有霞西支河,长1240米。霞西河自大胡桥起至下洋新河长2800米,1976年重浚开掘。
  紫石河 1978年开掘。长2947米,河面宽16米,配套建净跨15米拱桥7座。
  第二节 姚江蓄淡
  姚江蓄淡工程,包括建造大闸、开掘引水河和筑老江堵坝三部分。姚江大闸位宁波市江北区湾头乡,距三江口3.5公里。大闸上游控制流域面积1748平方公里。设计排水流量725立方米/秒,闸门总净宽118.8米,分36孔。闸底高程吴淞标高—1米。闸身长165.2米,桥面高程5米,宽10米。钢砼板梁式闸门,用螺杆电动启闭。蓄水标准:高水位汛期3.2米,梅汛期2.9米,低水位2.6米。新开上下游引河全长计1240米,底宽190米。姚江老道筑堵坝长300米,坝顶高程5米,宽12米。工程由宁波专署水利局设计,并由余姚、鄞县、镇海和宁波市郊区联合组成工程指挥部,1958年9月动工,高峰期日出民工1.8万人,1959年6月全部建成。共完成土方180万立方米、石方10万立方米、砼0.4万立方米,总投资160万元。建闸后,阻咸蓄淡,增加槽蓄容量5000万立方米,两岸40万亩农田灌溉基本得到保证。镇海江北地区和宁波市北郊、庄桥、甬江等18.5万农田,抗旱时通过压赛堰、李碶渡两翻水站翻水入内河,延长抗旱能力15~20天。
  第三节 水井开掘
  掘井汲取地下水由来已久,宋时唐惟忠出资建石井85处,居民称“唐井”,传为佳话。1958年秋大旱,政府号召打井挖泉灌溉农田。1967年秋旱,新路岙水库坝后消压井出水量灌溉新路大队200多亩农田,获得丰收。骆驼、大碶、柴桥、郭巨等区水利会成立打井队,采用大锅锥机具,开孔直径1米,井深20米以上,井管用砼圆管,直径40厘米,用无沙砼作滤水管。1971年县成立水利打井队,职工8人,机具为冲抓锥,深可达30米以上。至1982年,共开掘机井64眼,其中农田水井53眼。以后由于未出现特大干旱,水利工程新建配套,水井灌溉随之减少。
  第四节 育王岭通水隧洞
  隧洞位育王岭北侧鄮山下,自鄞县宝幢进口,邬隘莘岙出口,为奉化亭下水库引水入大碶、柴桥地区的配套工程,由大碶区负责施工。1979年1月开工,1982年7月1日全线打通,1984年8月2日试行通水,1985年11月竣工验收。工程由通水隧洞、进水闸和引河三部分组成。隧洞全长2292.74米,洞身断面5×5米半圆拱,洞底高程吴淞0米,设计流量3.54立方米/秒,总进水量1742万立方米。进水闸在宝幢同岙山嘴,1孔,净径5米,钢砼闸板,并预设4台轴流泵翻水机埠基础。进口引河长906米,其中新掘47米,余者拓宽;河上建利农桥1座,公路桥2座。出水引河长316米,其中新掘71米,河上建节水闸1座。工程总量完成土石方10.8万立方米(其中隧洞挖石57915立方米)、钢砼2534立方米、浆砌块石2449立方米,总投工136944工,总投资202万元,其中省拨149万元,县拨45万元;占用土地25亩。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