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晒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30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晒盐
分类号: TS31
页数: 1
页码: 430
摘要: 本文描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盐场的生产情况,由于遭受兵战煎灶损坏,开始逐渐使用晒盐取代煎盐。清泉场在清末完全转为晒盐,而穿长场于1918年开始全部废除煎盐。文中还提及了盐板的规格和晒盐的具体工艺,包括晒盐的天气条件、卤水的注入和结晶情况,以及晒盐的收获和保管方式。
关键词: 晒盐 盐板 盐业生产

内容

清咸丰、同治年间因遭兵战,煎灶多毁,始行板晒,后遂以晒代煎。清泉场在清末尽为晒盐,穿长场于1918年始全部废煎。
  清泉场盐板原为纵1尺8寸,横3尺2寸,深1寸5分。1916年盐务署核定两浙制造盐板规格为长7尺4寸,宽3尺,深1寸。
  板晒法:天晴列板于场,日出后逐板注卤曝晒,日中结晶。盛夏炎日再加卤一半。至下午4~5时用盐耙集盐。普通盐户每板注卤1杓,杓容卤22斤,得成盐4~5斤。因卤有浓淡,时有冬夏,冬季需5~6天始得盐1斤或10两(16两制)。收晒后通常10块板为一〓(音“撞”,器物重叠相加),顶层晒板覆盖,防雨淋淡化。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